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下之不為利害計者寡矣,故戚戚者多。
君子以歲月為貴,譬如為山,德日崇也,苟為罔修,奚貴焉?況積過者耶! 惟待其身者小,故可苟;惟自任者不重,故逸。
古人求治於身,後人求治於天下。
休天下而不煩,身求者也;擾天下而不恤,求之天下者也,是故執《周官》而不能執好惡之矩者,不可以治天下。
水之激,失水之真矣;情之激,失情之真矣。
君子之情不激也,故不激其言。
不善之聞,懲創之益少,而潛損者多,故言人不善,自損也,又聽者損。
動有掩護,非德之宜,好名者也,故好名者心勞。
獨行君子,出於實心,而於聖人之誠有辨焉。
孝弟通神明,而於聖人之察倫有辨焉。
志於開來者,不足以盡性命,志於性命者,足以開來。
賢哉,未信者之自信也!雖聖人弗之信,而信其自知者焉。
其自知不惑,其自求不小。
德者得也,無得於己而言之,恥也;無得於己而言之,不信乎人矣。
惟虛故神,惟敬乃虛。
知幾而後能知言,知己之言,而後能知人之言。
動出於至誠恻怛為王道,動責之我為大人之業。
知者,心之神明者。
知善,知不善,知好善,知惡不善,知必為善,知必不為不善,是至善也,是人之明德也,天之明命也,故曰:“良緻”。
言學也,緻者力而後天者全,曰“明明德”,曰“顧諟天之明命”,舉緻之之謂也。
五常百行,明焉察焉,神明充周,是謂能緻其知。
古聖人莫如堯,贊曰“欽明”,非知之至而何?中,知之不倚於聞者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
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故曰“緻知”焉盡矣。
獨知之明,大明懸象,照臨天下者似之,蓋觀於《晉》。
人有失則者,明入於地矣,有邪僻之見者,入左腹矣,蓋觀於《明夷》。
着焉察焉,無或遺焉者,聖人之無不知;踐焉履焉,無不勝焉者,聖人之無不能。
洽聞亦知,多藝亦能,闇於其大者矣。
至健者知之健,至順者知之順,唯健也不可險之而知險,唯順也不可阻之而知阻。
人心惟危,險阻之謂也;健順,精一之至也,君子蓋無時而不懼夫危也。
置我身於人人之中,而非之是之惡之愛之奪之予之者,夫然後可與無我。
物不可厭,厭物者不能格物。
晚程記 齒發衰,不可返已,志氣衰,奚有不可返者哉?日三牲,日袒割,無關志氣。
日孜孜,斃而後已,善自養老者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無一毫發歉,而後一毫發非乾體。
境寂我寂,已落一層。
閱時事而傷神,徐自察之,嫉之也,非矜之也。
矜之仁,嫉之偏。
潛谷鄧子儒釋之辨數千言,諸友有求其說者,子謂之曰:“隻格物緻知,日以身辨之矣。
” 海内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者未一人見。
有不善未嘗不知,是緻知;知之未嘗複行,是格物。
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劉曉字伯光,号梅源,安福人。
鄉舉為新甯令。
見陽明於南京,遂禀受焉。
陽明贈詩“謾道《六經》皆註腳,還誰一語悟真機。
”歸集同志為惜陰會。
吉安之多學者,先生為之五丁也。
先生下語無有枝葉,嘗誦少陵“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句,歎曰:“可惜枉費心力,不當雲‘學不聖人死不休’耶?”學者舉質鬼神無疑,先生曰:“人可欺,鬼神不可欺,今世可欺,後聖有作,真僞不可欺。
” 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劉魁字煥吾,号晴川,泰和人。
由鄉舉,嘉靖間判寶慶五年,守鈞州七年,貳潮州六年。
陞工部員外郎,上安攘十事,皆為要務。
诏徙雷壇禁中,先生上疏,請緩雷殿工作,以成廟建,足邊備。
上怒,杖四十。
入獄,創甚,百戶戴經藥之,得不死,與楊斛山、周讷溪講學不辍,自壬寅至乙巳,凡四年。
秋八月,上齋醮,神降於箕,為先生三人頌冤,釋之。
未抵家而複逮,十月還獄,又二年。
丁未十一月五日夜,高元殿火,上怳忽聞火中呼先生三人名氏,赦還家。
先生受學於陽明,卒業東廓。
以直節着名,而陶融於學問。
李脈泉言在鈞州與先生同僚一年,未嘗見其疾言遽色。
鄉人飲酒,令之唱曲,先生歌詩,抑揚可聽。
門人尤熙問“為學之要”,曰:“在立誠。
”每舉陽明遺事,以淑門人。
言陽明“轉人輕快。
一友與人訟,來問是非,陽明曰:‘待汝數日後,心平氣和,當為汝說。
’後數日,其人曰:‘弟子此時心平氣和,願賜教。
’陽明曰:‘既是心平氣和了,又教甚麼?’朋友在書院投壺,陽明過之,呼曰:‘休離了根。
’問陽明言動氣象,先生曰:‘隻是常人。
’黃德良說陽明學問,初亦未成片段,因從遊者衆,夾持起,歇不得,所以成就如此。
有舉似先生者,曰:“也是如此,朋友之益甚大。
” 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黃弘綱字正之,号洛村,江西雩縣人。
舉正德十一年鄉試。
從陽明於虔台。
陽明教法,士子初至者,先令高第弟子教之,而後與之語。
先生列於高第。
陽明歸越,先生不離者四五年。
陽明卒,居守其家,又三年。
嘉靖二十三年,始任為汀州府推官,陞刑部主事。
時塞上多故,将校下獄者,吏率刻深以逢上意。
先生按法不輕上下,以故不為人所喜,遂請緻仕。
歸與東廓、雙江、念菴講學,流連旬月。
士子有所請質,先生不遽發言,瞠視注聽,待其意盡詞畢,徐以一二言中其竅會,莫不融然。
四十年五月二十日八日卒,年七十。
先生之學再變,始者持守甚堅,其後以不緻纖毫之力,一順自然為主。
其生平厚於自信,而薄迎合,長於持重,而短機械,蓋望而知其為有道者也。
陽明之良知,原即周子誠一無僞之本體,然其與學者言,多在發用上,要人從知是知非處轉個路頭。
此方便法門也,而及門之承其說者,遂以意念之善者為良知。
先生曰:“以意念之善為良知,終非天然自有之良。
知為有意之知,覺為有意之覺,胎骨未淨,卒成凡體。
於是而知陽明有善有惡之意,知善知惡之知,皆非定本。
意既有善有惡,則知不得不逐於善惡,隻在念起念滅上工夫,一世合不上本體矣。
”四句教法,先生所不用也。
雙江“歸寂”,先生曰:“寂與感不可一例觀也,有得其本體者,有失其本體者。
自得其本體之寂者言之,雖存之彌久,涵之極深,而淵微之精未嘗無也。
自得其本體之感者言之,雖紛然而至,杳然而來,而應用之妙未嘗有也。
未嘗有,則感也寂在其中矣;未嘗無,則寂也感在其中矣。
不不聞其體也,戒慎恐懼其功也,皆合寂感而言之者也。
”按雙江之寂,即先生之所謂“本體”也。
知主靜非動靜之靜,則歸寂非寂感之寂矣。
然其間正自有說。
自來儒者以未發為性,已發為情,其實性情二字,無處可容分析。
性之於情,猶理之於氣,非情亦何從見性,故喜怒哀樂,情也;中和,性也。
於未發言喜怒哀樂,是明明言未發有情矣,奈何分析性情?則求性者必求之未發,此歸寂之宗所由立也。
一時同門與雙江辨者,皆從已發見未發,亦仍是析情於發,析性於未發,其情性不能歸一同也。
洛村語錄 自先師提揭良知,莫不知有良知之說,亦莫不以意念之善者為良知。
以意念之善為良知,終非天然自有之良。
知為有意之知,覺為有意之覺,胎骨未淨,卒成凡體。
治病之藥,利在去病,苟無病,臭腐神奇同為元氣。
本領既是知覺,意念莫非良知,更無二本。
喜怒哀樂之未發,且不論其有時與否。
但子思子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曾謂天下之大本,可以時言乎?未發非時,則體道之功,似不專於歸寂而已也,故子思子曰:“緻中和”,蓋合寂感以為功者也。
或疑慈湖之學,隻道一光明境界而已,稍涉用力,則為意。
恐未盡慈湖。
精於用力者,莫慈湖若也,所謂不起意者,其用力處也。
《絕四記》中雲雲,慈湖之用力精且密矣。
明道雲:“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善用其力者,固若是。
慈湖千言萬語,隻從至靈、至明、廣大、聖知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中提掇出來,使人於此有省,不患其無用力處,不患不能善用其力矣。
徒見其喋喋於此也,遂謂其未嘗用力焉,恐未盡慈湖意也。
存主之明,何嘗離照?流行之照,何嘗離明?是則天然良知,無體用先後,内外深淺,精粗上下,一以貫之者也。
人心隻此獨知,出乎身而加乎民者,隻此視聽喜怒諸物,舍此更别無着力處矣。
謂天下之物,觸於前者有正有不正,又謂知意心身,無能離天下國家之物而獨立,是以物為身之所接,而非所謂備於我者,雖視聽喜怒未嘗不在其中,而本末賓主則大有間。
後世格物之學,所以異於聖人者,正惟差認此一物字。
故格物緻知之功,不容不差,亦不容不補,主敬存養以攝歸身心,而内外動靜不得不為二矣。
往歲讀先師書,有惑而未通處,即反求自心,密察精進,便見自己惑所從來,或是礙着舊聞,或是自己工夫猶未免在事上揣量,文義上比拟,與後儒作用處相似,是以有惑。
細玩先師之言,真是直從本心上發出,非徒聞見知識輪轉。
所謂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乃知笃信聖人者,必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然後能笃信聖人。
故道必深造自得,乃能決古訓之是非,以解蔽辨惑,不然則相與滋惑也已。
謂謝子曰:“太古無為,中古無私;太古至道,中古至德。
吾将與子由至德而觀至道,由無私而遊無為乎?”謝子曰:“古道遼矣,孰從而觀之,孰從而遊之?”曰:“子不見耳目口鼻視聽言臭乎?今之人耳目口鼻之於視聽言臭也,猶古之人耳目口鼻之於視聽言臭也,吾何疑焉?則吾心之於是非誠僞,無古今之殊焉,吾又何疑焉?日往而月來,寒往而暑來,今之日月寒暑,猶古之日月寒暑也,則又何爽焉?吾心至德,吾心至道,吾心無私,吾心無為,而奚觀乎?而奚遊乎?苟有志於希古者,反而求之吾心,将無往而非古也已。
” 先師之學,雖頓悟於居常之日,而曆艱備險,動心忍性,積之歲月,驗諸事履,乃始脫然有悟於良知。
雖至易至簡,而心則獨苦矣。
何學者聞之之易,而信之之難耶! 有遷官而較遠近勞逸者,曰:“不然。
責望於人者謂之遠,求盡於己者謂之近,較計於遠者謂之勞,相忘於遠近之外者謂之逸。
苟有以盡吾心,遠近勞逸,吾何擇焉,吾惟盡吾之心而已矣。
” 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何廷仁字性之,号善山,初名秦,江西雩縣人。
舉嘉靖元年鄉試。
至二十年,始谒選,知新會縣。
喜曰:“吾雖不及白沙之門,幸在其鄉,敢以俗吏臨其子弟耶?”釋菜於祠,而後視事。
遷南京工部主事,滿考緻仕。
三十年卒,年六十六。
初聞陽明講學,慨然曰:“吾恨不得為白沙弟子,今又可失之耶!”相見陽明於南康。
當是時,學人聚會南、贛,而陽明師旅旁午,希臨講席。
先生即與中離、藥湖諸子接引來學。
先生心誠氣和,不厭縷覶,由是學者益親。
已從陽明至越,先生接引越中,一如南、贛。
陽明殁後,與同志會於南都,諸生往來者?數百人。
故一時為之語曰:“浙有錢、王,江有何
君子以歲月為貴,譬如為山,德日崇也,苟為罔修,奚貴焉?況積過者耶! 惟待其身者小,故可苟;惟自任者不重,故逸。
古人求治於身,後人求治於天下。
休天下而不煩,身求者也;擾天下而不恤,求之天下者也,是故執《周官》而不能執好惡之矩者,不可以治天下。
水之激,失水之真矣;情之激,失情之真矣。
君子之情不激也,故不激其言。
不善之聞,懲創之益少,而潛損者多,故言人不善,自損也,又聽者損。
動有掩護,非德之宜,好名者也,故好名者心勞。
獨行君子,出於實心,而於聖人之誠有辨焉。
孝弟通神明,而於聖人之察倫有辨焉。
志於開來者,不足以盡性命,志於性命者,足以開來。
賢哉,未信者之自信也!雖聖人弗之信,而信其自知者焉。
其自知不惑,其自求不小。
德者得也,無得於己而言之,恥也;無得於己而言之,不信乎人矣。
惟虛故神,惟敬乃虛。
知幾而後能知言,知己之言,而後能知人之言。
動出於至誠恻怛為王道,動責之我為大人之業。
知者,心之神明者。
知善,知不善,知好善,知惡不善,知必為善,知必不為不善,是至善也,是人之明德也,天之明命也,故曰:“良緻”。
言學也,緻者力而後天者全,曰“明明德”,曰“顧諟天之明命”,舉緻之之謂也。
五常百行,明焉察焉,神明充周,是謂能緻其知。
古聖人莫如堯,贊曰“欽明”,非知之至而何?中,知之不倚於聞者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
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故曰“緻知”焉盡矣。
獨知之明,大明懸象,照臨天下者似之,蓋觀於《晉》。
人有失則者,明入於地矣,有邪僻之見者,入左腹矣,蓋觀於《明夷》。
着焉察焉,無或遺焉者,聖人之無不知;踐焉履焉,無不勝焉者,聖人之無不能。
洽聞亦知,多藝亦能,闇於其大者矣。
至健者知之健,至順者知之順,唯健也不可險之而知險,唯順也不可阻之而知阻。
人心惟危,險阻之謂也;健順,精一之至也,君子蓋無時而不懼夫危也。
置我身於人人之中,而非之是之惡之愛之奪之予之者,夫然後可與無我。
物不可厭,厭物者不能格物。
晚程記 齒發衰,不可返已,志氣衰,奚有不可返者哉?日三牲,日袒割,無關志氣。
日孜孜,斃而後已,善自養老者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無一毫發歉,而後一毫發非乾體。
境寂我寂,已落一層。
閱時事而傷神,徐自察之,嫉之也,非矜之也。
矜之仁,嫉之偏。
潛谷鄧子儒釋之辨數千言,諸友有求其說者,子謂之曰:“隻格物緻知,日以身辨之矣。
” 海内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者未一人見。
有不善未嘗不知,是緻知;知之未嘗複行,是格物。
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劉曉字伯光,号梅源,安福人。
鄉舉為新甯令。
見陽明於南京,遂禀受焉。
陽明贈詩“謾道《六經》皆註腳,還誰一語悟真機。
”歸集同志為惜陰會。
吉安之多學者,先生為之五丁也。
先生下語無有枝葉,嘗誦少陵“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句,歎曰:“可惜枉費心力,不當雲‘學不聖人死不休’耶?”學者舉質鬼神無疑,先生曰:“人可欺,鬼神不可欺,今世可欺,後聖有作,真僞不可欺。
” 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劉魁字煥吾,号晴川,泰和人。
由鄉舉,嘉靖間判寶慶五年,守鈞州七年,貳潮州六年。
陞工部員外郎,上安攘十事,皆為要務。
诏徙雷壇禁中,先生上疏,請緩雷殿工作,以成廟建,足邊備。
上怒,杖四十。
入獄,創甚,百戶戴經藥之,得不死,與楊斛山、周讷溪講學不辍,自壬寅至乙巳,凡四年。
秋八月,上齋醮,神降於箕,為先生三人頌冤,釋之。
未抵家而複逮,十月還獄,又二年。
丁未十一月五日夜,高元殿火,上怳忽聞火中呼先生三人名氏,赦還家。
先生受學於陽明,卒業東廓。
以直節着名,而陶融於學問。
李脈泉言在鈞州與先生同僚一年,未嘗見其疾言遽色。
鄉人飲酒,令之唱曲,先生歌詩,抑揚可聽。
門人尤熙問“為學之要”,曰:“在立誠。
”每舉陽明遺事,以淑門人。
言陽明“轉人輕快。
一友與人訟,來問是非,陽明曰:‘待汝數日後,心平氣和,當為汝說。
’後數日,其人曰:‘弟子此時心平氣和,願賜教。
’陽明曰:‘既是心平氣和了,又教甚麼?’朋友在書院投壺,陽明過之,呼曰:‘休離了根。
’問陽明言動氣象,先生曰:‘隻是常人。
’黃德良說陽明學問,初亦未成片段,因從遊者衆,夾持起,歇不得,所以成就如此。
有舉似先生者,曰:“也是如此,朋友之益甚大。
” 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黃弘綱字正之,号洛村,江西雩縣人。
舉正德十一年鄉試。
從陽明於虔台。
陽明教法,士子初至者,先令高第弟子教之,而後與之語。
先生列於高第。
陽明歸越,先生不離者四五年。
陽明卒,居守其家,又三年。
嘉靖二十三年,始任為汀州府推官,陞刑部主事。
時塞上多故,将校下獄者,吏率刻深以逢上意。
先生按法不輕上下,以故不為人所喜,遂請緻仕。
歸與東廓、雙江、念菴講學,流連旬月。
士子有所請質,先生不遽發言,瞠視注聽,待其意盡詞畢,徐以一二言中其竅會,莫不融然。
四十年五月二十日八日卒,年七十。
先生之學再變,始者持守甚堅,其後以不緻纖毫之力,一順自然為主。
其生平厚於自信,而薄迎合,長於持重,而短機械,蓋望而知其為有道者也。
陽明之良知,原即周子誠一無僞之本體,然其與學者言,多在發用上,要人從知是知非處轉個路頭。
此方便法門也,而及門之承其說者,遂以意念之善者為良知。
先生曰:“以意念之善為良知,終非天然自有之良。
知為有意之知,覺為有意之覺,胎骨未淨,卒成凡體。
於是而知陽明有善有惡之意,知善知惡之知,皆非定本。
意既有善有惡,則知不得不逐於善惡,隻在念起念滅上工夫,一世合不上本體矣。
”四句教法,先生所不用也。
雙江“歸寂”,先生曰:“寂與感不可一例觀也,有得其本體者,有失其本體者。
自得其本體之寂者言之,雖存之彌久,涵之極深,而淵微之精未嘗無也。
自得其本體之感者言之,雖紛然而至,杳然而來,而應用之妙未嘗有也。
未嘗有,則感也寂在其中矣;未嘗無,則寂也感在其中矣。
不不聞其體也,戒慎恐懼其功也,皆合寂感而言之者也。
”按雙江之寂,即先生之所謂“本體”也。
知主靜非動靜之靜,則歸寂非寂感之寂矣。
然其間正自有說。
自來儒者以未發為性,已發為情,其實性情二字,無處可容分析。
性之於情,猶理之於氣,非情亦何從見性,故喜怒哀樂,情也;中和,性也。
於未發言喜怒哀樂,是明明言未發有情矣,奈何分析性情?則求性者必求之未發,此歸寂之宗所由立也。
一時同門與雙江辨者,皆從已發見未發,亦仍是析情於發,析性於未發,其情性不能歸一同也。
洛村語錄 自先師提揭良知,莫不知有良知之說,亦莫不以意念之善者為良知。
以意念之善為良知,終非天然自有之良。
知為有意之知,覺為有意之覺,胎骨未淨,卒成凡體。
治病之藥,利在去病,苟無病,臭腐神奇同為元氣。
本領既是知覺,意念莫非良知,更無二本。
喜怒哀樂之未發,且不論其有時與否。
但子思子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曾謂天下之大本,可以時言乎?未發非時,則體道之功,似不專於歸寂而已也,故子思子曰:“緻中和”,蓋合寂感以為功者也。
或疑慈湖之學,隻道一光明境界而已,稍涉用力,則為意。
恐未盡慈湖。
精於用力者,莫慈湖若也,所謂不起意者,其用力處也。
《絕四記》中雲雲,慈湖之用力精且密矣。
明道雲:“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善用其力者,固若是。
慈湖千言萬語,隻從至靈、至明、廣大、聖知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中提掇出來,使人於此有省,不患其無用力處,不患不能善用其力矣。
徒見其喋喋於此也,遂謂其未嘗用力焉,恐未盡慈湖意也。
存主之明,何嘗離照?流行之照,何嘗離明?是則天然良知,無體用先後,内外深淺,精粗上下,一以貫之者也。
人心隻此獨知,出乎身而加乎民者,隻此視聽喜怒諸物,舍此更别無着力處矣。
謂天下之物,觸於前者有正有不正,又謂知意心身,無能離天下國家之物而獨立,是以物為身之所接,而非所謂備於我者,雖視聽喜怒未嘗不在其中,而本末賓主則大有間。
後世格物之學,所以異於聖人者,正惟差認此一物字。
故格物緻知之功,不容不差,亦不容不補,主敬存養以攝歸身心,而内外動靜不得不為二矣。
往歲讀先師書,有惑而未通處,即反求自心,密察精進,便見自己惑所從來,或是礙着舊聞,或是自己工夫猶未免在事上揣量,文義上比拟,與後儒作用處相似,是以有惑。
細玩先師之言,真是直從本心上發出,非徒聞見知識輪轉。
所謂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乃知笃信聖人者,必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然後能笃信聖人。
故道必深造自得,乃能決古訓之是非,以解蔽辨惑,不然則相與滋惑也已。
謂謝子曰:“太古無為,中古無私;太古至道,中古至德。
吾将與子由至德而觀至道,由無私而遊無為乎?”謝子曰:“古道遼矣,孰從而觀之,孰從而遊之?”曰:“子不見耳目口鼻視聽言臭乎?今之人耳目口鼻之於視聽言臭也,猶古之人耳目口鼻之於視聽言臭也,吾何疑焉?則吾心之於是非誠僞,無古今之殊焉,吾又何疑焉?日往而月來,寒往而暑來,今之日月寒暑,猶古之日月寒暑也,則又何爽焉?吾心至德,吾心至道,吾心無私,吾心無為,而奚觀乎?而奚遊乎?苟有志於希古者,反而求之吾心,将無往而非古也已。
” 先師之學,雖頓悟於居常之日,而曆艱備險,動心忍性,積之歲月,驗諸事履,乃始脫然有悟於良知。
雖至易至簡,而心則獨苦矣。
何學者聞之之易,而信之之難耶! 有遷官而較遠近勞逸者,曰:“不然。
責望於人者謂之遠,求盡於己者謂之近,較計於遠者謂之勞,相忘於遠近之外者謂之逸。
苟有以盡吾心,遠近勞逸,吾何擇焉,吾惟盡吾之心而已矣。
” 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何廷仁字性之,号善山,初名秦,江西雩縣人。
舉嘉靖元年鄉試。
至二十年,始谒選,知新會縣。
喜曰:“吾雖不及白沙之門,幸在其鄉,敢以俗吏臨其子弟耶?”釋菜於祠,而後視事。
遷南京工部主事,滿考緻仕。
三十年卒,年六十六。
初聞陽明講學,慨然曰:“吾恨不得為白沙弟子,今又可失之耶!”相見陽明於南康。
當是時,學人聚會南、贛,而陽明師旅旁午,希臨講席。
先生即與中離、藥湖諸子接引來學。
先生心誠氣和,不厭縷覶,由是學者益親。
已從陽明至越,先生接引越中,一如南、贛。
陽明殁後,與同志會於南都,諸生往來者?數百人。
故一時為之語曰:“浙有錢、王,江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