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亡後,學者承襲口吻,浸失其真,以揣摩為妙悟,縱恣為樂地,情愛為仁體,因循為自然,混同為歸一,先生惄然憂之。
謂“夫人之生,有性有命,性妙於無為,命雜於有質,故必兼修而後可以為學。
蓋吾心主宰謂之性,性無為者也,故須首出庶物,以立其體。
吾心流行謂之命,命有質者也,故須随時運化以緻其用。
常知不落念,是吾立體之功,常過不成念,是吾緻用之功,二者不可相雜。
常知常止,而愈常微也。
是說也,吾為見在良知所誤,極探而得之。
”龍溪問:“見在良知與聖人同異?”先生曰:“不同。
赤子之心,孩提之知,愚夫婦之知能,如頑鐮未經煆煉,不可名金。
其視無聲、無臭、自然之明覺,何啻千裡!是何也?為其純陰無真陽也。
複真陽者,更須開天闢地,鼎立乾坤,乃能得之,以見在良知為主,決無入道之期矣。
”龍溪曰:“以一隙之光,謂非照臨四表之光,不可。
今日之日,非本不光,雲氣掩之耳。
以愚夫愚婦為純陰者,何以異此。
”念菴曰:“聖賢隻要人從見在尋源頭,不是别将一心換卻此心。
師泉欲創業,不享見在,豈是懸空做得?亦隻是時時收攝此見在者,使之凝一耳。
”先生着為《易蘊》,無非此意。
所謂“性命兼修,立體之功,即宋儒之涵養;緻用之功,即宋儒之省察。
涵養即是緻中,省察即是緻和。
立本緻用,特異其名耳。
然工夫終是兩用,兩用則支離,未免有顧彼失此之病,非純一之學也。
總緣認理氣為二。
造化隻有一氣流行,流行之不失其則者,即為主宰,非有一物以主宰夫流行,然流行無可用功體,當其不失則者而已矣。
”乃先生之言心意知物,較四有四無之說,最為谛當。
謂“有感無動,無感無靜,心也;常感而通,常應而順,意也。
常往而來,常化而生物也;常定而明,常運而照知也。
見聞之知,其糟粕也;象着之物,其凝漚也;念慮之意,其流凘也;動靜之心,其遊塵也。
心不失無體之心,則心正矣;意不失無欲之意,則意誠矣;物不失無住之物,則物格矣;知不失無動之知,則知緻矣。
”夫心無體,意無欲,知無動,物無住,則皆是有善無惡矣。
劉念台夫子欲於龍溪之四無易一字,心是有善無惡之心,意亦是有善無惡之意,知亦是有善無惡之知,物亦是有善無惡之物,何其相符合也。
念菴言:“師泉素持元虛,即今肯向?着己,收拾性命,正是好消息。
”雙江言:“師泉力大而說辨,排闼之嚴,四座鹹屈,人皆避席而讓舍,莫敢撄其鋒。
”疾亟;門人朱調問:“先生此視平時何如?”答曰:“夫形豈累性哉!今吾不動者,自若也,第形如槁木耳。
”遂卒。
先生之得力如此。
劉師泉易蘊 夫學何為者也?悟性、修命、知天地之化育者也。
往來交錯,庶物露生,寂者無失其一也;廓無為,淵穆其容,赜者無失其精也。
惟悟也,故能成天地之大;惟修也,故能體天地之塞。
悟實者,非修性,陽而弗駁也;修達者,非悟命,陰而弗窒也。
性隐於命,精儲於魄,是故命也有性焉,君子不淆諸命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伏諸性也,原始反終,知之至也。
有感無動,無感無靜,心也;常感而通,常應而順,意也;常往而來,常化而生,物也;常定而明,常運而照,知也。
見聞之知,其糟粕也;象着之物,其凝漚也;念慮之意,其流凘也;動靜之心,其遊塵也。
心不失無體之心,則心正矣;意不失無欲之意,則意誠矣;物不失無住之物,則物格矣;知不失無動之知,則知緻矣。
身、心、意、知、物者,工夫所用之條理;格、緻、誠、正、修者,條理所用之工夫。
知所先後者,始條理也,天序也。
忘其所有事者昏,索其所無事者紛,昏不勝紛者雜,紛不勝昏者塞。
紛猶夢也,昏猶醉也,醒醉遺夢者,惺惺也。
瞬有存,息有養,前無迎,後無将,何病乎塞?何憂乎雜? 德非潛不光,心非澹不體。
識?歛曰潛。
欲?釋曰澹。
澹以平感物而動之情,潛以立人生而靜之本,是故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潛且澹者與! 己者命之所禀,禮者性之所具。
人之生也,性一而命殊,故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虞仲之放,伯夷之隘,柳下之不恭,子貢之達,子路之勇,原憲之狷,曾點之狂,子張之堂堂,皆己也,雖痛克之,猶恐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
惟堯、舜為能舍,非竭才力不能克,是故能見無動之過,通乎微矣,能淨無垢之塵,可與幾矣。
草昧之險,無動之過也,野馬之運,無垢之塵也,故聖人洗心退藏於密,神武而不殺也夫。
(依然氣質之性之論。
) 能心忘則心謙,勝心忘則心平,侈心忘則心淡,躁心忘則心泰,嫉心忘則心和。
謙以受益,平以稱施,淡以發智,泰以明威,和以通知,成性存存,九德鹹事。
心之為體也虛,其為用也實。
義質禮行,遜出信成,緻其實也;無意無必,無固無我,緻其虛也。
虛以通天下之志,實以成天下之務,虛實相生則德不孤。
是故常無我以觀其體,心普萬物而無心也;常無欲以觀其用,情順萬事而無情也。
見元而不影響者鮮矣,務博而不支離者鮮矣。
見過以緻元,元而質也;務約以緻博,博而寂也。
高明效天,博厚法地,弘心澄意之學也。
感應而無起滅,太虛之流行,優優生化之學也。
着察而落感應,照心之為用,憧憧往來之私也。
優優則時止時行,議拟以成變,改過遷善,同歸於不識不知而已。
伯玉不以昭昭申節,冥冥堕行,感應之着察者也。
原憲之克伐怨欲不行,着察之感應者也。
念念謹念,其知也遷,念念一念,其知也凝。
顔子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主宰流行,明照俱至,猶之赤日當空,照四方而不落萬象矣。
曰:“明道之獵心複萌,何也?”曰:“斯固顔子之學,過而不成念者也。
未嘗嬰明體而起知端。
”曰:“然則曾子之易箦,得於童子之執燭,非嬰明體而起端乎?”曰:“猶之日月雲滃空照一也。
蓋良知流行變通,有定徙而無典常,曾子之以虛受人,又非過焉改焉者可論也。
”曰:“其謂得正而斃焉,何也?”曰:“正無定體,唯意所安,是故學莫踰於緻知,訣莫要於知止。
” 多聞不畜聞,無聞也;多見不宿見,無見也。
獨聞者塞,獨見者執,小成而已矣。
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也。
九容不修,是無身也;九思不慎,是無心也;九疇不叙,是無天下國家也。
修容以立人道,慎思以達天德,叙疇以順帝則,君子理此三者,故全也。
建極在君,修極在公卿,遵極在守令,徵極在庶民。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庶民徵矣;省刑平稅,敬老慈幼,守令遵矣;尊賢任能,謹度宣化,公卿修矣;敬天勤民,禮叙樂和,皇極建矣。
惟皇作極,惟帝時克,一哉王心,協哉衆志,元氣充塞,太和保合,人感天應,雨暘時若,寒暑不侵,治之極也。
問“嘗着察而感應者,本體也,不起不滅,随感應而着察者,念也,憧憧往來,此蓋有主宰與無主宰之别”。
曰:“固然矣,此有說焉。
感應從心不從意,聖人之事也。
未至於聖,則亦不可無誠意之功。
至論主宰,有從乎意見者,有從乎義理者,有從乎義理而未得乎本體發育之學者。
從乎意見者,有适有莫,執乎己;從乎義理者,知适知莫,成乎己;從乎本體者,無适無莫,達乎己。
執乎己者,病物;成乎己者,公物;達乎己者,仁物。
故曰‘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知則物格,而與天地萬物流通矣,故為仁。
是故主宰着察者,求仁也。
夫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謂此也。
” 禦史劉三五先生陽(附劉印山、王柳川。
) 劉陽字一舒,号三五,安福縣人。
少受業於彭石屋、劉梅源。
見陽明語錄而好之,遂如虔問學。
泊舟野水,風雪清苦,不以為惡。
陽明見之,顧謂諸生曰:“此生清福人也。
”於是語先生,苟不能甘至貧至賤,不可以為聖人。
嘉靖四年,舉鄉試。
任砀山知縣。
邑多盜,治以沉命之法,盜為衰止。
旋示以禮教,變其風俗。
入拜福建道禦史。
世宗改建萬壽宮為永禧仙宮,百官表賀,禦史以先生為首,先生曰:“此當谏,不當賀。
”在廷以危言動之,卒不可。
中官持章奏至,故事南面立,各衙門北面受之,受畢,複如前對揖。
先生以為,北面者,重章奏,非重中官也,章奏脫手,安得複如前哉。
改揖為東向,無以難也。
相嵩欲親之,先生竟引疾歸。
徐文貞當國,陪推光祿寺少卿,不起。
築雲霞洞於三峰,與士子談學。
兩峰過之,蕭然如在世外。
先生曰:“境寂我寂,已落一層。
”兩峰曰:“此徹骨語也。
”自東廓沒,江右學者,皆以先生為歸。
東至岱宗,南至祝融,夜半登山頂而觀日焉,殘冰剩雪,柱杖铿爾。
陽明所謂清福者,懸記之矣。
先生於師門之旨,身體精研,曰:“中,知之不倚於聞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
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緻知焉盡矣。
”由先生言之,則陽明之學,仍是不異於宋儒也,故先生之傳兩峰也,謂“宋學門戶,謹守繩墨,兩峰有之。
”其一時講席之盛,皆非先生所深契。
嘗謂師泉曰:“海内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未一人見。
”蓋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劉秉監字遵教,号印山,三五同邑人也。
父宣,工部尚書。
先生登正德戊辰進士第。
曆刑部主事。
署員外郎。
出為河南佥事。
遷大名兵備副使。
以忤巨奄,逮系诏獄。
得不死,谪判韶州,量移貳潮州,知臨安府,未至而卒。
河南之俗惑鬼,多淫祠,先生為文谕之曰:“災祥在德,淫鬼焉能禍福。
”於是毀境内淫祠以千數,已而就逮,寓書其僚長曰:“淫祠傷害民俗,風教者之責。
監以禍行,奸人惑衆,必為報應之說,非明府力持,鮮不動搖。
”其守正不撓如此。
事兄甚謹,俸入不私於室。
先生初學於甘泉,而尤笃志於陽明,講學之會,匹馬奚童,往來山谷之間,儉約如寒士。
母夫人勞之曰:“兒孝且弟,何必講學。
”先生對曰:“人見其外,未見其内,将求吾真,不敢不學。
”殁時年未五十。
劉三五評之曰:“先輩有言,名節一變而至道,印山早勵名節,烈烈不挫,至臨死生靡惑,宜其變而至道無難也?” 王欽字子懋,号柳川,安成人。
始受學梅源、東廓,既學於文成。
嘗為諸生,棄之。
栖栖於山颠水涯寂莫之鄉,以求所謂身心性命。
蓋三十年未嘗不一日勤懇於心,善不善之在友朋無異於己,逆耳之言,時施於廣座。
人但見其恻怛,不以為怨,皆曰:“今之講學不空談者,柳川也。
”時有康南村者,性耿介,善善惡惡,與人不諱。
嘗酌古禮為圖,摭善行為規,歲時拄杖造諸大家之門,家家倒屣以迎。
先生視南村如一人,南村貧,先生亦貧,敝衣粝食,終其身,非矯也。
三五先生洞語 清明在躬,知之至也,養知莫善於寡欲。
有生之變,有死之變,人知死之變,而不知生之變也。
魂遊變也,孰主張是?孔子曰:“合鬼與神,教之至也。
” 學者不察,率因其質以滋長,而自易其惡之功蓋寡。
善學者,不易其惡不已也。
衆人囿於數。
君子治則防,亂則修,《易》以知來,有變易之道,聽其自完自裂,一歸之數已哉。
天下有難處之事乎?利害之計也難,道義之從也無難,義不甘於食粟,則有死餒而已矣。
天
謂“夫人之生,有性有命,性妙於無為,命雜於有質,故必兼修而後可以為學。
蓋吾心主宰謂之性,性無為者也,故須首出庶物,以立其體。
吾心流行謂之命,命有質者也,故須随時運化以緻其用。
常知不落念,是吾立體之功,常過不成念,是吾緻用之功,二者不可相雜。
常知常止,而愈常微也。
是說也,吾為見在良知所誤,極探而得之。
”龍溪問:“見在良知與聖人同異?”先生曰:“不同。
赤子之心,孩提之知,愚夫婦之知能,如頑鐮未經煆煉,不可名金。
其視無聲、無臭、自然之明覺,何啻千裡!是何也?為其純陰無真陽也。
複真陽者,更須開天闢地,鼎立乾坤,乃能得之,以見在良知為主,決無入道之期矣。
”龍溪曰:“以一隙之光,謂非照臨四表之光,不可。
今日之日,非本不光,雲氣掩之耳。
以愚夫愚婦為純陰者,何以異此。
”念菴曰:“聖賢隻要人從見在尋源頭,不是别将一心換卻此心。
師泉欲創業,不享見在,豈是懸空做得?亦隻是時時收攝此見在者,使之凝一耳。
”先生着為《易蘊》,無非此意。
所謂“性命兼修,立體之功,即宋儒之涵養;緻用之功,即宋儒之省察。
涵養即是緻中,省察即是緻和。
立本緻用,特異其名耳。
然工夫終是兩用,兩用則支離,未免有顧彼失此之病,非純一之學也。
總緣認理氣為二。
造化隻有一氣流行,流行之不失其則者,即為主宰,非有一物以主宰夫流行,然流行無可用功體,當其不失則者而已矣。
”乃先生之言心意知物,較四有四無之說,最為谛當。
謂“有感無動,無感無靜,心也;常感而通,常應而順,意也。
常往而來,常化而生物也;常定而明,常運而照知也。
見聞之知,其糟粕也;象着之物,其凝漚也;念慮之意,其流凘也;動靜之心,其遊塵也。
心不失無體之心,則心正矣;意不失無欲之意,則意誠矣;物不失無住之物,則物格矣;知不失無動之知,則知緻矣。
”夫心無體,意無欲,知無動,物無住,則皆是有善無惡矣。
劉念台夫子欲於龍溪之四無易一字,心是有善無惡之心,意亦是有善無惡之意,知亦是有善無惡之知,物亦是有善無惡之物,何其相符合也。
念菴言:“師泉素持元虛,即今肯向?着己,收拾性命,正是好消息。
”雙江言:“師泉力大而說辨,排闼之嚴,四座鹹屈,人皆避席而讓舍,莫敢撄其鋒。
”疾亟;門人朱調問:“先生此視平時何如?”答曰:“夫形豈累性哉!今吾不動者,自若也,第形如槁木耳。
”遂卒。
先生之得力如此。
劉師泉易蘊 夫學何為者也?悟性、修命、知天地之化育者也。
往來交錯,庶物露生,寂者無失其一也;廓無為,淵穆其容,赜者無失其精也。
惟悟也,故能成天地之大;惟修也,故能體天地之塞。
悟實者,非修性,陽而弗駁也;修達者,非悟命,陰而弗窒也。
性隐於命,精儲於魄,是故命也有性焉,君子不淆諸命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伏諸性也,原始反終,知之至也。
有感無動,無感無靜,心也;常感而通,常應而順,意也;常往而來,常化而生,物也;常定而明,常運而照,知也。
見聞之知,其糟粕也;象着之物,其凝漚也;念慮之意,其流凘也;動靜之心,其遊塵也。
心不失無體之心,則心正矣;意不失無欲之意,則意誠矣;物不失無住之物,則物格矣;知不失無動之知,則知緻矣。
身、心、意、知、物者,工夫所用之條理;格、緻、誠、正、修者,條理所用之工夫。
知所先後者,始條理也,天序也。
忘其所有事者昏,索其所無事者紛,昏不勝紛者雜,紛不勝昏者塞。
紛猶夢也,昏猶醉也,醒醉遺夢者,惺惺也。
瞬有存,息有養,前無迎,後無将,何病乎塞?何憂乎雜? 德非潛不光,心非澹不體。
識?歛曰潛。
欲?釋曰澹。
澹以平感物而動之情,潛以立人生而靜之本,是故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潛且澹者與! 己者命之所禀,禮者性之所具。
人之生也,性一而命殊,故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虞仲之放,伯夷之隘,柳下之不恭,子貢之達,子路之勇,原憲之狷,曾點之狂,子張之堂堂,皆己也,雖痛克之,猶恐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
惟堯、舜為能舍,非竭才力不能克,是故能見無動之過,通乎微矣,能淨無垢之塵,可與幾矣。
草昧之險,無動之過也,野馬之運,無垢之塵也,故聖人洗心退藏於密,神武而不殺也夫。
(依然氣質之性之論。
) 能心忘則心謙,勝心忘則心平,侈心忘則心淡,躁心忘則心泰,嫉心忘則心和。
謙以受益,平以稱施,淡以發智,泰以明威,和以通知,成性存存,九德鹹事。
心之為體也虛,其為用也實。
義質禮行,遜出信成,緻其實也;無意無必,無固無我,緻其虛也。
虛以通天下之志,實以成天下之務,虛實相生則德不孤。
是故常無我以觀其體,心普萬物而無心也;常無欲以觀其用,情順萬事而無情也。
見元而不影響者鮮矣,務博而不支離者鮮矣。
見過以緻元,元而質也;務約以緻博,博而寂也。
高明效天,博厚法地,弘心澄意之學也。
感應而無起滅,太虛之流行,優優生化之學也。
着察而落感應,照心之為用,憧憧往來之私也。
優優則時止時行,議拟以成變,改過遷善,同歸於不識不知而已。
伯玉不以昭昭申節,冥冥堕行,感應之着察者也。
原憲之克伐怨欲不行,着察之感應者也。
念念謹念,其知也遷,念念一念,其知也凝。
顔子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主宰流行,明照俱至,猶之赤日當空,照四方而不落萬象矣。
曰:“明道之獵心複萌,何也?”曰:“斯固顔子之學,過而不成念者也。
未嘗嬰明體而起知端。
”曰:“然則曾子之易箦,得於童子之執燭,非嬰明體而起端乎?”曰:“猶之日月雲滃空照一也。
蓋良知流行變通,有定徙而無典常,曾子之以虛受人,又非過焉改焉者可論也。
”曰:“其謂得正而斃焉,何也?”曰:“正無定體,唯意所安,是故學莫踰於緻知,訣莫要於知止。
” 多聞不畜聞,無聞也;多見不宿見,無見也。
獨聞者塞,獨見者執,小成而已矣。
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也。
九容不修,是無身也;九思不慎,是無心也;九疇不叙,是無天下國家也。
修容以立人道,慎思以達天德,叙疇以順帝則,君子理此三者,故全也。
建極在君,修極在公卿,遵極在守令,徵極在庶民。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庶民徵矣;省刑平稅,敬老慈幼,守令遵矣;尊賢任能,謹度宣化,公卿修矣;敬天勤民,禮叙樂和,皇極建矣。
惟皇作極,惟帝時克,一哉王心,協哉衆志,元氣充塞,太和保合,人感天應,雨暘時若,寒暑不侵,治之極也。
問“嘗着察而感應者,本體也,不起不滅,随感應而着察者,念也,憧憧往來,此蓋有主宰與無主宰之别”。
曰:“固然矣,此有說焉。
感應從心不從意,聖人之事也。
未至於聖,則亦不可無誠意之功。
至論主宰,有從乎意見者,有從乎義理者,有從乎義理而未得乎本體發育之學者。
從乎意見者,有适有莫,執乎己;從乎義理者,知适知莫,成乎己;從乎本體者,無适無莫,達乎己。
執乎己者,病物;成乎己者,公物;達乎己者,仁物。
故曰‘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知則物格,而與天地萬物流通矣,故為仁。
是故主宰着察者,求仁也。
夫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謂此也。
” 禦史劉三五先生陽(附劉印山、王柳川。
) 劉陽字一舒,号三五,安福縣人。
少受業於彭石屋、劉梅源。
見陽明語錄而好之,遂如虔問學。
泊舟野水,風雪清苦,不以為惡。
陽明見之,顧謂諸生曰:“此生清福人也。
”於是語先生,苟不能甘至貧至賤,不可以為聖人。
嘉靖四年,舉鄉試。
任砀山知縣。
邑多盜,治以沉命之法,盜為衰止。
旋示以禮教,變其風俗。
入拜福建道禦史。
世宗改建萬壽宮為永禧仙宮,百官表賀,禦史以先生為首,先生曰:“此當谏,不當賀。
”在廷以危言動之,卒不可。
中官持章奏至,故事南面立,各衙門北面受之,受畢,複如前對揖。
先生以為,北面者,重章奏,非重中官也,章奏脫手,安得複如前哉。
改揖為東向,無以難也。
相嵩欲親之,先生竟引疾歸。
徐文貞當國,陪推光祿寺少卿,不起。
築雲霞洞於三峰,與士子談學。
兩峰過之,蕭然如在世外。
先生曰:“境寂我寂,已落一層。
”兩峰曰:“此徹骨語也。
”自東廓沒,江右學者,皆以先生為歸。
東至岱宗,南至祝融,夜半登山頂而觀日焉,殘冰剩雪,柱杖铿爾。
陽明所謂清福者,懸記之矣。
先生於師門之旨,身體精研,曰:“中,知之不倚於聞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
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緻知焉盡矣。
”由先生言之,則陽明之學,仍是不異於宋儒也,故先生之傳兩峰也,謂“宋學門戶,謹守繩墨,兩峰有之。
”其一時講席之盛,皆非先生所深契。
嘗謂師泉曰:“海内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未一人見。
”蓋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劉秉監字遵教,号印山,三五同邑人也。
父宣,工部尚書。
先生登正德戊辰進士第。
曆刑部主事。
署員外郎。
出為河南佥事。
遷大名兵備副使。
以忤巨奄,逮系诏獄。
得不死,谪判韶州,量移貳潮州,知臨安府,未至而卒。
河南之俗惑鬼,多淫祠,先生為文谕之曰:“災祥在德,淫鬼焉能禍福。
”於是毀境内淫祠以千數,已而就逮,寓書其僚長曰:“淫祠傷害民俗,風教者之責。
監以禍行,奸人惑衆,必為報應之說,非明府力持,鮮不動搖。
”其守正不撓如此。
事兄甚謹,俸入不私於室。
先生初學於甘泉,而尤笃志於陽明,講學之會,匹馬奚童,往來山谷之間,儉約如寒士。
母夫人勞之曰:“兒孝且弟,何必講學。
”先生對曰:“人見其外,未見其内,将求吾真,不敢不學。
”殁時年未五十。
劉三五評之曰:“先輩有言,名節一變而至道,印山早勵名節,烈烈不挫,至臨死生靡惑,宜其變而至道無難也?” 王欽字子懋,号柳川,安成人。
始受學梅源、東廓,既學於文成。
嘗為諸生,棄之。
栖栖於山颠水涯寂莫之鄉,以求所謂身心性命。
蓋三十年未嘗不一日勤懇於心,善不善之在友朋無異於己,逆耳之言,時施於廣座。
人但見其恻怛,不以為怨,皆曰:“今之講學不空談者,柳川也。
”時有康南村者,性耿介,善善惡惡,與人不諱。
嘗酌古禮為圖,摭善行為規,歲時拄杖造諸大家之門,家家倒屣以迎。
先生視南村如一人,南村貧,先生亦貧,敝衣粝食,終其身,非矯也。
三五先生洞語 清明在躬,知之至也,養知莫善於寡欲。
有生之變,有死之變,人知死之變,而不知生之變也。
魂遊變也,孰主張是?孔子曰:“合鬼與神,教之至也。
” 學者不察,率因其質以滋長,而自易其惡之功蓋寡。
善學者,不易其惡不已也。
衆人囿於數。
君子治則防,亂則修,《易》以知來,有變易之道,聽其自完自裂,一歸之數已哉。
天下有難處之事乎?利害之計也難,道義之從也無難,義不甘於食粟,則有死餒而已矣。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