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應而妙”;不落有無者謂之幾,故曰“微而幽”。
夫妙與幽不可為也,惟誠則精而明矣。
蓋言吾心之感,似涉於有矣。
然雖顯而實微,雖見而實隐,又近於無。
以其有無不形,故謂之幾。
“幾善惡”者,言惟幾故能辨善惡,猶雲“非幾即惡焉耳”。
必常戒懼,常能寂然,而後不逐於動,是乃所謂“研幾”也。
今之議者,鹹曰“寂然”矣,“無為”矣,又何戒懼之有?将以功夫皆屬於動,無所謂靜者,不知“無欲故靜”,周子立極之功也。
“誠則無事,果确無難”,周子思誠之功也。
“背非見,止非為,為不止”者,周子立靜之功也。
假使知幾之說,如來教所雲,是乃“聖門第一關頭”,何止略示其意於《易》之文,而周子亦不諄諄以告人耶?子思之傳《中庸》,使其功夫如來教所雲,則必曰“戒慎”乎?其初可睹恐懼乎?其初可聞,何乃以不睹不聞為言,如今之謎語乎?惟其於不睹不聞而戒懼焉,則是所持者至微至隐,故凡念之動,皆能入微,而不至於有形;凡思之用,皆可通微,而不至於憧憧。
如此乃謂之知幾,如此乃可以語神,亦謂之先幾之學,此其把柄端可識矣。
今以戒懼疑於屬動,既失子思之本旨,又因戒懼而疑吾心無寂,則并《大易》、周子之旨而滅之。
推原其故,大抵誤認良知為祟耳。
今為良知之說者,曰:“知是知非,不可欺瞞者良知也。
常令此知不昧,便是緻吾心之良知。
”雖然此言似矣,而實有辨也。
夫孟子所言良知,指不學不慮當之,是知乃所以良也。
知者感也,而所以為良者,非感也。
《傳習錄》有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夫至善者非良乎?此陽明之本旨也。
而今之言良知者,一切以知覺簸弄,終日精神,随知流轉,無複有凝聚純一之時,此豈所謂不失赤子之心者乎?恐陽明公複出,不能不矯前言而易之以他辭也。
洛村嘗問“獨知時有念否?”公答以“戒懼亦是念。
戒懼之念,無時可息,自朝至暮,自少至老,更無無念之時。
”蓋指用功而言,亦即所謂不失赤子之心,非浮漫流轉之謂也。
今之學者,誤相援引,便指一切凡心,俱謂是念,實以遂其放縱恣肆之習。
執事所見雖高,然大要以心屬感,似與此輩微覺相類。
自未聞良知之說以前,諸公之學,頗多得力。
自良知之說盛行,今二十餘年矣,後之得力較先進似或不勇,此豈無故耶?(《答陳明水》) 果能收斂翕聚,如嬰兒保護,自能孩笑,自能飲食,自能行走,豈容一毫人力安排。
試於臨民時驗之,稍停詳妥貼,言動喜怒,自是不差;稍周章忽略,便有可悔。
“從前為良知時時見在”一句誤卻,欠卻培養一段功夫,培養原屬收斂翕聚。
甲辰夏,因靜坐十日,恍恍見得,又被“龍溪諸君”一句轉了。
總為自家用功不深,内虛易搖也。
孟子言“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於“乍見”,言“平旦好惡與人相近”,由於“夜氣所息”,未嘗言“時時有是心”也。
末後四端須擴而充之,自然火然泉達,可以保四海。
夜氣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所以須養者,緣此心至易動故也。
未嘗言“時時便可緻用,皆可保四海也。
”擴充不在四端後,卻在常無内交要譽惡聲之心,所謂以直養也。
養是常息此心,常如夜之所息,如是則時時可似“乍見”與“平旦”時,此聖賢苦心語也。
陽明拈出良知,上面添一緻字,便是擴養之意。
良知良字,乃是發而中節之和。
其所以良者,要非思為可及,所謂不慮而知,正提出本來頭面也。
今卻盡以知覺發用處為良知,至又易緻字為依字,則是隻有發用無生聚矣。
木常發榮必速槁,人常動用必速死,天地猶有閉藏,況於人乎?是故必有未發之中,方有發而中節之和;必有廓然大公,方有物來順應之感。
平日作文字,隻謾說過去,更不知未發與廓然處何在,如何用功?誠鹘突半生也。
真擴養得,便是集義,自浩然不奪於外,此非一朝一夕可得。
然一朝一夕,亦便小小有驗,但不足放乎四海。
譬之操舟,舵不應手,不免橫撐、直駕,終是費力。
時時培此,卻是最密地也。
(《興尹道輿》) 朱子以不睹不聞屬靜,為未動念時;以獨屬動,為初動念時,故動靜交修。
兄以不睹不聞之時,專屬念頭方動,又比朱子失卻一邊。
不知所謂達之面目,發於政事,猶為不睹不聞時耶?否耶?豈無念時,遂無所謂戒慎恐懼耶?豈聖賢皆時時動念耶? 寂然者一矣,無先後中外矣。
然對感而言,寂其先也。
以發而言,寂在中也。
思固聖功之本,而周子以無思為言,是所以為思,誠也。
思而無思,是謂研幾。
常令此心寂然無為,便是戒懼。
其所不睹不聞言戒懼,在本體上便覺隔越。
《中庸》以慎獨為要。
誠也,神也,幾也,獨也,一也,慎獨皆舉之矣。
然須體周子分言之意。
常知幾,即是緻知,即是存義,到成熟時,便是知止,得所止,則知至矣。
感無常,寂有常,寂其主也。
周之靜,程之定,皆是物也。
其曰“靜虛動直”,曰“靜定動定”,以時言也。
時有動靜,寂無分於動靜,境有内外,寂無分於内外,然世之言無内外、無動靜者,多逐外而遺内,喜動而厭靜矣,是以析言之。
夫體能發用,用不離體,所謂體用一源也。
今夫舟車譬則體也,往來於水陸則其用也,欲泥一源之語,而惡學者之主寂,是猶舍車舟而适江湖與康莊也,烏乎可! 陽明先生良知之教,本之《孟子》乍見入井、孩提愛敬、平旦好惡三者,以其皆有未發者存,故謂之良。
朱子以為,良者,自然之謂是也。
然以其一端之發見,而未能即複其本體,故言怵惕矣,必以擴充繼之;言好惡矣,必以長養繼之;言愛敬矣,必以達之天下繼之。
孟子之意可見矣。
(以上《答項瓯東》) 先生得其意者也,故亦不以良知為足,而以緻知為功。
試以三言思之。
其言充也,将即怵惕之已發者充之乎?将求之乍見之真乎?無亦不動於内交要譽惡聲之私己乎?其言養也,将即好惡之已發者養之乎?将求之平旦之氣乎?無亦不梏於旦晝所為矣乎?其言達也,将即愛敬之已發者達之乎?将不失孩提之心乎?無亦不涉於思慮矯強矣乎?終日之間,不動於私,不梏於為,不涉於思慮矯強,以是為緻知之功,則其意為烏有不誠?而亦烏用以立誠二字附益之也?今也不然,但取足於知,而不原其所以良,故失養其端,而惟任其所以發,遂以見存之知,為事物之則,而不察理欲之混淆;以外交之物,為知覺之體,而不知物我之倒置。
豈先生之本旨也?(以上《答項瓯東》) 未感之前,寂未嘗增,非因無念無知而後有寂也。
既感之後,寂未嘗減,非因有念有知而遂無寂也。
此虛靈不昧之體,所謂至善,善惡對待者,不足以名之。
知者,觸於感者也。
念者,妙於應者也。
知與念有斷續,而此寂無斷續,所謂感有萬殊,而寂者惟一是也。
(《答郭平川》) 今之言良知者,惡聞靜之一言,以為良知該動靜、合内外,主於靜焉,偏矣。
此恐執言而未盡其意也。
夫良知該動靜、合内外,其統體也,吾之主靜,所以緻之。
蓋言學也,學必有所由而入,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
苟入矣,雖謂良知本靜亦可也,雖謂緻知為慎動亦可也,吾不能複無極之真者,孰為之乎?蓋動而後有不善,有欲而後有動,動於欲,而後有學,學者學其未動焉者也,學其未動而動斯善矣,動無動矣。
(《答董蓉山》) 周子所謂主靜者,乃無極以來真脈絡。
其自注雲:“無欲故靜,是一切染不得,一切動不得,莊生所言混沌者近之,故能為立極種子。
非就識情中認得箇幽閑暇逸者,便可替代為此物也。
”指其立極處與天地合德則發育不窮,與日月合明則照應不遺,與四時合序則錯行不忒,與鬼神合吉兇則感應不爽。
修此而忘安排,故謂之吉。
悖此而費勞攘,故謂之兇。
若識認幽閑暇逸,以為主靜,便與野狐禅相似,便是有欲。
一切享用玩弄,安頓便宜,厭忽縱弛,隐忍狼狽之弊,紛然潛入,而不自覺。
即使孤介清潔,自守一隅,亦不免於偏聽獨任,不足以倡率防檢,以濟天下之務,其與未知學者何異也?(《答門人》) 靠絲毫不得,纔靠一言一念,即是規矩外。
惟有識徥得規矩,時時遊息其中,所謂終日對越在天
夫妙與幽不可為也,惟誠則精而明矣。
蓋言吾心之感,似涉於有矣。
然雖顯而實微,雖見而實隐,又近於無。
以其有無不形,故謂之幾。
“幾善惡”者,言惟幾故能辨善惡,猶雲“非幾即惡焉耳”。
必常戒懼,常能寂然,而後不逐於動,是乃所謂“研幾”也。
今之議者,鹹曰“寂然”矣,“無為”矣,又何戒懼之有?将以功夫皆屬於動,無所謂靜者,不知“無欲故靜”,周子立極之功也。
“誠則無事,果确無難”,周子思誠之功也。
“背非見,止非為,為不止”者,周子立靜之功也。
假使知幾之說,如來教所雲,是乃“聖門第一關頭”,何止略示其意於《易》之文,而周子亦不諄諄以告人耶?子思之傳《中庸》,使其功夫如來教所雲,則必曰“戒慎”乎?其初可睹恐懼乎?其初可聞,何乃以不睹不聞為言,如今之謎語乎?惟其於不睹不聞而戒懼焉,則是所持者至微至隐,故凡念之動,皆能入微,而不至於有形;凡思之用,皆可通微,而不至於憧憧。
如此乃謂之知幾,如此乃可以語神,亦謂之先幾之學,此其把柄端可識矣。
今以戒懼疑於屬動,既失子思之本旨,又因戒懼而疑吾心無寂,則并《大易》、周子之旨而滅之。
推原其故,大抵誤認良知為祟耳。
今為良知之說者,曰:“知是知非,不可欺瞞者良知也。
常令此知不昧,便是緻吾心之良知。
”雖然此言似矣,而實有辨也。
夫孟子所言良知,指不學不慮當之,是知乃所以良也。
知者感也,而所以為良者,非感也。
《傳習錄》有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夫至善者非良乎?此陽明之本旨也。
而今之言良知者,一切以知覺簸弄,終日精神,随知流轉,無複有凝聚純一之時,此豈所謂不失赤子之心者乎?恐陽明公複出,不能不矯前言而易之以他辭也。
洛村嘗問“獨知時有念否?”公答以“戒懼亦是念。
戒懼之念,無時可息,自朝至暮,自少至老,更無無念之時。
”蓋指用功而言,亦即所謂不失赤子之心,非浮漫流轉之謂也。
今之學者,誤相援引,便指一切凡心,俱謂是念,實以遂其放縱恣肆之習。
執事所見雖高,然大要以心屬感,似與此輩微覺相類。
自未聞良知之說以前,諸公之學,頗多得力。
自良知之說盛行,今二十餘年矣,後之得力較先進似或不勇,此豈無故耶?(《答陳明水》) 果能收斂翕聚,如嬰兒保護,自能孩笑,自能飲食,自能行走,豈容一毫人力安排。
試於臨民時驗之,稍停詳妥貼,言動喜怒,自是不差;稍周章忽略,便有可悔。
“從前為良知時時見在”一句誤卻,欠卻培養一段功夫,培養原屬收斂翕聚。
甲辰夏,因靜坐十日,恍恍見得,又被“龍溪諸君”一句轉了。
總為自家用功不深,内虛易搖也。
孟子言“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於“乍見”,言“平旦好惡與人相近”,由於“夜氣所息”,未嘗言“時時有是心”也。
末後四端須擴而充之,自然火然泉達,可以保四海。
夜氣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所以須養者,緣此心至易動故也。
未嘗言“時時便可緻用,皆可保四海也。
”擴充不在四端後,卻在常無内交要譽惡聲之心,所謂以直養也。
養是常息此心,常如夜之所息,如是則時時可似“乍見”與“平旦”時,此聖賢苦心語也。
陽明拈出良知,上面添一緻字,便是擴養之意。
良知良字,乃是發而中節之和。
其所以良者,要非思為可及,所謂不慮而知,正提出本來頭面也。
今卻盡以知覺發用處為良知,至又易緻字為依字,則是隻有發用無生聚矣。
木常發榮必速槁,人常動用必速死,天地猶有閉藏,況於人乎?是故必有未發之中,方有發而中節之和;必有廓然大公,方有物來順應之感。
平日作文字,隻謾說過去,更不知未發與廓然處何在,如何用功?誠鹘突半生也。
真擴養得,便是集義,自浩然不奪於外,此非一朝一夕可得。
然一朝一夕,亦便小小有驗,但不足放乎四海。
譬之操舟,舵不應手,不免橫撐、直駕,終是費力。
時時培此,卻是最密地也。
(《興尹道輿》) 朱子以不睹不聞屬靜,為未動念時;以獨屬動,為初動念時,故動靜交修。
兄以不睹不聞之時,專屬念頭方動,又比朱子失卻一邊。
不知所謂達之面目,發於政事,猶為不睹不聞時耶?否耶?豈無念時,遂無所謂戒慎恐懼耶?豈聖賢皆時時動念耶? 寂然者一矣,無先後中外矣。
然對感而言,寂其先也。
以發而言,寂在中也。
思固聖功之本,而周子以無思為言,是所以為思,誠也。
思而無思,是謂研幾。
常令此心寂然無為,便是戒懼。
其所不睹不聞言戒懼,在本體上便覺隔越。
《中庸》以慎獨為要。
誠也,神也,幾也,獨也,一也,慎獨皆舉之矣。
然須體周子分言之意。
常知幾,即是緻知,即是存義,到成熟時,便是知止,得所止,則知至矣。
感無常,寂有常,寂其主也。
周之靜,程之定,皆是物也。
其曰“靜虛動直”,曰“靜定動定”,以時言也。
時有動靜,寂無分於動靜,境有内外,寂無分於内外,然世之言無内外、無動靜者,多逐外而遺内,喜動而厭靜矣,是以析言之。
夫體能發用,用不離體,所謂體用一源也。
今夫舟車譬則體也,往來於水陸則其用也,欲泥一源之語,而惡學者之主寂,是猶舍車舟而适江湖與康莊也,烏乎可! 陽明先生良知之教,本之《孟子》乍見入井、孩提愛敬、平旦好惡三者,以其皆有未發者存,故謂之良。
朱子以為,良者,自然之謂是也。
然以其一端之發見,而未能即複其本體,故言怵惕矣,必以擴充繼之;言好惡矣,必以長養繼之;言愛敬矣,必以達之天下繼之。
孟子之意可見矣。
(以上《答項瓯東》) 先生得其意者也,故亦不以良知為足,而以緻知為功。
試以三言思之。
其言充也,将即怵惕之已發者充之乎?将求之乍見之真乎?無亦不動於内交要譽惡聲之私己乎?其言養也,将即好惡之已發者養之乎?将求之平旦之氣乎?無亦不梏於旦晝所為矣乎?其言達也,将即愛敬之已發者達之乎?将不失孩提之心乎?無亦不涉於思慮矯強矣乎?終日之間,不動於私,不梏於為,不涉於思慮矯強,以是為緻知之功,則其意為烏有不誠?而亦烏用以立誠二字附益之也?今也不然,但取足於知,而不原其所以良,故失養其端,而惟任其所以發,遂以見存之知,為事物之則,而不察理欲之混淆;以外交之物,為知覺之體,而不知物我之倒置。
豈先生之本旨也?(以上《答項瓯東》) 未感之前,寂未嘗增,非因無念無知而後有寂也。
既感之後,寂未嘗減,非因有念有知而遂無寂也。
此虛靈不昧之體,所謂至善,善惡對待者,不足以名之。
知者,觸於感者也。
念者,妙於應者也。
知與念有斷續,而此寂無斷續,所謂感有萬殊,而寂者惟一是也。
(《答郭平川》) 今之言良知者,惡聞靜之一言,以為良知該動靜、合内外,主於靜焉,偏矣。
此恐執言而未盡其意也。
夫良知該動靜、合内外,其統體也,吾之主靜,所以緻之。
蓋言學也,學必有所由而入,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
苟入矣,雖謂良知本靜亦可也,雖謂緻知為慎動亦可也,吾不能複無極之真者,孰為之乎?蓋動而後有不善,有欲而後有動,動於欲,而後有學,學者學其未動焉者也,學其未動而動斯善矣,動無動矣。
(《答董蓉山》) 周子所謂主靜者,乃無極以來真脈絡。
其自注雲:“無欲故靜,是一切染不得,一切動不得,莊生所言混沌者近之,故能為立極種子。
非就識情中認得箇幽閑暇逸者,便可替代為此物也。
”指其立極處與天地合德則發育不窮,與日月合明則照應不遺,與四時合序則錯行不忒,與鬼神合吉兇則感應不爽。
修此而忘安排,故謂之吉。
悖此而費勞攘,故謂之兇。
若識認幽閑暇逸,以為主靜,便與野狐禅相似,便是有欲。
一切享用玩弄,安頓便宜,厭忽縱弛,隐忍狼狽之弊,紛然潛入,而不自覺。
即使孤介清潔,自守一隅,亦不免於偏聽獨任,不足以倡率防檢,以濟天下之務,其與未知學者何異也?(《答門人》) 靠絲毫不得,纔靠一言一念,即是規矩外。
惟有識徥得規矩,時時遊息其中,所謂終日對越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