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看,即堯、舜事業,亦是浮雲過目。
若率吾真心而行,即一介不取與,亦是大道,非小事業,而大一介也,此心無物可尚故也。
(《答戚南玄》) 學須靜中入手,然亦未可偏向此中躲閃過,凡難處與不欲之念,皆須察問從何來。
若此間有承當不起,便是畏火之金,必是銅鉛錫鐵攙和,不得回互姑容,任其暫時雲爾也。
除此無下手誅責處,平日卻隻是陪奉一種清閑自在,終非有根之樹,冒雪披風,幹柯折矣。
(《與王有訓》) 大抵功夫未下手,即不知自己何病。
又事未涉境,即病亦未甚害事。
稍涉人事,乃知為病,又未知去病之方。
蓋方任己,便欲回互,有回互則病乃是痛心處,豈肯割去?譬之浮躁,起於快意,有快意為之根,則浮躁之标末自現,欲去标末,當去其根。
其根為吾之所回互,安能克哉?此其所以難也。
(《答王西石》) 千古病痛,在入處防閑,到既入後,濯洗縱放,終非根論。
周子無欲,程子定性,皆率指此。
置身千仞,則坎蛙穴螺争競,豈特不足以當吾一視;着腳泥淖,得片瓦拳石,皆性命視之,此根論大抵象也。
到此識見既别,卻犯手入場,皆吾遊刃,老叟與群兒調戲,終不成憂其攪溷吾心。
但防閑入處,非有高睨宇宙,狠斷俗情,未可容易承當也。
(《答尹洞山》) 此中更不論如何,隻血氣肯由心志,稍定貼己是有頭緒,不然是心逐氣走,非氣從心定也。
(《與王有訓》) 欲之有無,獨知之地,随發随覺,顧未有主靜之功以察之耳。
誠察之固有,不待乎外者,而凡考古證今,親師取友,皆所以為寡欲之事。
不然今之博文者有矣,其不救於私妄之恣肆者何欤?故嘗以為欲希聖,必自無欲始,求無欲,必自靜始。
(《答高白坪》) 某所嘗着力者,以無欲為主。
辨欲之有無,以當下此心微微覺處為主,此覺處甚微,非志切與氣定,即不自見。
(《答李二守》) 立行是孔門第一義,今之言不睹不聞者,亦是欲立行至精密處,非有二義也。
凡事狀之萌,有作有止,而吾心之知,無斷無續。
即事狀而應之,不涉放肆,可謂有依據矣,安知不入安排理道與打貼世情彌逢人意乎?即使無是數者,事已作何歸宿,此不謂虛過日月者哉?又況處事原屬此心,心有時而不存,即事亦有時而不謹,所謹者在人之可聞耳。
因見聞而後有着力,此之謂為人,非君子反求諸己之學也。
故戒慎於不睹不聞者,乃全吾忠實之本然,而不睹不聞即吾心之常知處。
自其常知,不可以形求者,謂之不睹;自其常知,不可以言顯者,謂之不聞,固非窈冥之狀也。
吾心之知,無時無息,即所謂事狀之萌,應亦無時不有。
若諸念皆泯,然中存,亦即吾之一事。
此處不令他意攙和,即是必有事焉,又何茫蕩之足慮哉!(《答劉月川》) 《識仁篇》卻在識得仁體上提得極重,下雲與物同體,則是己私分毫攙和不得。
己私不入,方為識得仁體,如此卻隻是誠敬守之。
中庸者,是此仁體,現在平實,不容加損,非調停其間而謂之中也。
急迫求之,總成私意;調停其間,亦難依據。
惟有己私不入,始於天命之性,方能觌體。
蓋不入己私,處處皆屬天然之則故也。
然此私意不入,何緣直與分解?何緣不少幹涉?何緣斷絕?何緣泯忘?既非意氣可能承當,亦非言說便得通曉,此是吾人生死路頭,非别有巧法,日漸月摩,令彼消退,可以幾及也。
(《答張浮峰》) 欲根不斷,常在世情上立腳,未是脫離得盡。
如此根器,縱十分斂實,亦隻是有此意思,非歸根也。
(《與謝子貞》) 來教雲:“良知非知覺之謂,然舍知覺無良知;良知即是主宰,而主宰淵寂,原無一物。
”兄之精義,盡在於此。
夫謂知覺即主宰,主宰即又淵寂,則是能淵寂亦即能主宰,能主宰亦即自能知覺矣,又何患於内外之二哉?今之不能主宰者,果知覺紛擾故耶?亦執着淵寂耶?其不淵寂者,非以知覺紛擾故耶?其果識淵寂者,可複容執着耶?自弟受病言之,全在知覺,則所以救其病者,舍淵寂無消除法矣。
夫本體與功夫,固當合一,原頭與見在,終難盡同。
弟平日持原頭本體之見解,遂一任知覺之流行,而於見在功夫之持行,不識淵寂之歸宿,是以終身轉換,卒無所成。
兄謂弟“落在着到管帶”,弟實有之。
在弟之意,以為但恐未識淵寂耳。
若真識得,愈加着到,愈無執着,愈加照管,愈無挂帶。
既曰“原無一物”矣,又何患執着之有無?可忘而忘,不待存而存,此是入悟語。
然識得此處,即屬平常,不識得此處,即是弄玩精魄。
去無可忘而忘,以其未嘗有存也。
不待存而存,以其未嘗有忘也。
無存無忘,此乃淵寂之極,正《莊子》“橫心所念,無非利害之境”。
然彼則自不念利害,始自有次第矣。
夫功夫與至極處,未可并論,何也?操存舍亡,夫子固已言之,非吾輩可以頃刻嘗試,遂自謂已得也。
今之解良知者曰;“知無不良者也,欲緻良知,即不可少有加於良知之外。
”此其為說,亦何嘗不為精義,但不知幾微忽之際,便落見解。
知果無不良矣,有不良者果孰為之?人品不齊,功力不等,未可盡以解縛語增它人之縱肆也。
乃知緻良知之緻字,是先聖喫緊為人語。
緻上見得分明,即格物之義自具,固不必紛纭於章句字面之吻合,對證傳授言說之祖述發揮,而動多口也。
來教雲:“良知之體本虛,而萬物皆備。
”物是良知凝聚融結出來的,可謂真實的當矣。
如此則良知愈緻,其凝聚融結愈備,良知愈虛,知覺愈精,此非合内外乎?既合内外,則凡能緻虛者,其必能格物,而自不落内外見解。
兄之勤懇諄複者,自可以相忘於無言矣。
(《答王龍溪》) 靜中易收攝,動處便不然,此已是離本着境,更無别故,隻是未有專心一意耳。
(《與王以珍》) 白沙緻虛之說,乃千古獨見,緻知續起,體用不遺。
今或有誤認猖狂以為廣大,又喜動作,名為心體,情欲縱恣,意見橫行,後生小子敢為高論,蔑視宋儒,妄自居拟,竊慮贻禍斯世不小也。
(《與吳疏山》) 來教雲:“學問大要在自識本心,庶功夫有下落。
”此言誠是也。
雖然,本心果易識哉!來教雲:“心無定體,感無停機。
凡可以緻思着力者,感也,而所以出思發知者,不可得而指也。
”謂“心有感而無寂”,是執事之識本心也。
不肖驗之於心,則謂“心有定體,寂然不動”者是也;“時無定機,時動時靜”是也。
心體惟其寂也,故雖出思發知,不可以見聞指。
然其凝聚純一,淵默精深者,亦惟於着己近?者能默識之,亦不容以言指也,是謂“天下之至誠”。
動應惟其有時也,故雖出思發知,莫不為感。
然其或作或息,或行或止,或語或默,或視或瞑,萬有不齊,而機難預定,固未始有常也,是謂“天下之至神”。
惟至誠者乃可以語至神,此《中庸》通篇意也。
來教雲:“欲於感前求寂,是謂畫蛇添足,欲於感中求寂,是謂騎驢覓驢。
”不肖驗之於心,又皆有可言者。
自其後念之未至,而吾寂然者未始不存,謂之“感前有寂”可也。
自其今念之已行,而吾寂然者未始不存,謂之“感中有寂”可也。
感有時而變易,而寂然者未始變易,感有萬殊,而寂然者惟一,此中與和,情與性,所由以名也。
來教雲:“學至於研幾,神矣。
《易》曰:‘幾者動之微’。
周子曰:‘動而未形,有無之間曰幾。
’夫既曰動,則不可以言靜,聖人知幾,故動無不善也。
”不肖驗之於心,又有大不然者。
當吾心之動,機在忽,有與無俱未形也,斯時也,若何緻力以為善惡之辨乎?且來教雲:“感無停機。
”是又以心為動體,不見所謂靜矣。
夫感無停機,機無停運,頃刻之間,前機方微,後機将着,牽連不斷,微着相尋,不為乍起乍滅矣乎?是正所謂相左者也。
竊詳《周易》與周子之旨,亦與來教稍異。
《易》贊“知幾為神”,而以介石先之。
朱子曰:“介如石,理素定也。
”是素定者,非所謂寂然者乎?又曰“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而以惟深先之。
朱子曰:“極深者,至精也;研幾者,至變也。
”是精深者,非寂然者乎?周子言幾,必先以誠,故其言曰:“誠無為,幾善惡。
”又曰:“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而後繼之以幾。
夫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謂之神,故曰“
若率吾真心而行,即一介不取與,亦是大道,非小事業,而大一介也,此心無物可尚故也。
(《答戚南玄》) 學須靜中入手,然亦未可偏向此中躲閃過,凡難處與不欲之念,皆須察問從何來。
若此間有承當不起,便是畏火之金,必是銅鉛錫鐵攙和,不得回互姑容,任其暫時雲爾也。
除此無下手誅責處,平日卻隻是陪奉一種清閑自在,終非有根之樹,冒雪披風,幹柯折矣。
(《與王有訓》) 大抵功夫未下手,即不知自己何病。
又事未涉境,即病亦未甚害事。
稍涉人事,乃知為病,又未知去病之方。
蓋方任己,便欲回互,有回互則病乃是痛心處,豈肯割去?譬之浮躁,起於快意,有快意為之根,則浮躁之标末自現,欲去标末,當去其根。
其根為吾之所回互,安能克哉?此其所以難也。
(《答王西石》) 千古病痛,在入處防閑,到既入後,濯洗縱放,終非根論。
周子無欲,程子定性,皆率指此。
置身千仞,則坎蛙穴螺争競,豈特不足以當吾一視;着腳泥淖,得片瓦拳石,皆性命視之,此根論大抵象也。
到此識見既别,卻犯手入場,皆吾遊刃,老叟與群兒調戲,終不成憂其攪溷吾心。
但防閑入處,非有高睨宇宙,狠斷俗情,未可容易承當也。
(《答尹洞山》) 此中更不論如何,隻血氣肯由心志,稍定貼己是有頭緒,不然是心逐氣走,非氣從心定也。
(《與王有訓》) 欲之有無,獨知之地,随發随覺,顧未有主靜之功以察之耳。
誠察之固有,不待乎外者,而凡考古證今,親師取友,皆所以為寡欲之事。
不然今之博文者有矣,其不救於私妄之恣肆者何欤?故嘗以為欲希聖,必自無欲始,求無欲,必自靜始。
(《答高白坪》) 某所嘗着力者,以無欲為主。
辨欲之有無,以當下此心微微覺處為主,此覺處甚微,非志切與氣定,即不自見。
(《答李二守》) 立行是孔門第一義,今之言不睹不聞者,亦是欲立行至精密處,非有二義也。
凡事狀之萌,有作有止,而吾心之知,無斷無續。
即事狀而應之,不涉放肆,可謂有依據矣,安知不入安排理道與打貼世情彌逢人意乎?即使無是數者,事已作何歸宿,此不謂虛過日月者哉?又況處事原屬此心,心有時而不存,即事亦有時而不謹,所謹者在人之可聞耳。
因見聞而後有着力,此之謂為人,非君子反求諸己之學也。
故戒慎於不睹不聞者,乃全吾忠實之本然,而不睹不聞即吾心之常知處。
自其常知,不可以形求者,謂之不睹;自其常知,不可以言顯者,謂之不聞,固非窈冥之狀也。
吾心之知,無時無息,即所謂事狀之萌,應亦無時不有。
若諸念皆泯,然中存,亦即吾之一事。
此處不令他意攙和,即是必有事焉,又何茫蕩之足慮哉!(《答劉月川》) 《識仁篇》卻在識得仁體上提得極重,下雲與物同體,則是己私分毫攙和不得。
己私不入,方為識得仁體,如此卻隻是誠敬守之。
中庸者,是此仁體,現在平實,不容加損,非調停其間而謂之中也。
急迫求之,總成私意;調停其間,亦難依據。
惟有己私不入,始於天命之性,方能觌體。
蓋不入己私,處處皆屬天然之則故也。
然此私意不入,何緣直與分解?何緣不少幹涉?何緣斷絕?何緣泯忘?既非意氣可能承當,亦非言說便得通曉,此是吾人生死路頭,非别有巧法,日漸月摩,令彼消退,可以幾及也。
(《答張浮峰》) 欲根不斷,常在世情上立腳,未是脫離得盡。
如此根器,縱十分斂實,亦隻是有此意思,非歸根也。
(《與謝子貞》) 來教雲:“良知非知覺之謂,然舍知覺無良知;良知即是主宰,而主宰淵寂,原無一物。
”兄之精義,盡在於此。
夫謂知覺即主宰,主宰即又淵寂,則是能淵寂亦即能主宰,能主宰亦即自能知覺矣,又何患於内外之二哉?今之不能主宰者,果知覺紛擾故耶?亦執着淵寂耶?其不淵寂者,非以知覺紛擾故耶?其果識淵寂者,可複容執着耶?自弟受病言之,全在知覺,則所以救其病者,舍淵寂無消除法矣。
夫本體與功夫,固當合一,原頭與見在,終難盡同。
弟平日持原頭本體之見解,遂一任知覺之流行,而於見在功夫之持行,不識淵寂之歸宿,是以終身轉換,卒無所成。
兄謂弟“落在着到管帶”,弟實有之。
在弟之意,以為但恐未識淵寂耳。
若真識得,愈加着到,愈無執着,愈加照管,愈無挂帶。
既曰“原無一物”矣,又何患執着之有無?可忘而忘,不待存而存,此是入悟語。
然識得此處,即屬平常,不識得此處,即是弄玩精魄。
去無可忘而忘,以其未嘗有存也。
不待存而存,以其未嘗有忘也。
無存無忘,此乃淵寂之極,正《莊子》“橫心所念,無非利害之境”。
然彼則自不念利害,始自有次第矣。
夫功夫與至極處,未可并論,何也?操存舍亡,夫子固已言之,非吾輩可以頃刻嘗試,遂自謂已得也。
今之解良知者曰;“知無不良者也,欲緻良知,即不可少有加於良知之外。
”此其為說,亦何嘗不為精義,但不知幾微忽之際,便落見解。
知果無不良矣,有不良者果孰為之?人品不齊,功力不等,未可盡以解縛語增它人之縱肆也。
乃知緻良知之緻字,是先聖喫緊為人語。
緻上見得分明,即格物之義自具,固不必紛纭於章句字面之吻合,對證傳授言說之祖述發揮,而動多口也。
來教雲:“良知之體本虛,而萬物皆備。
”物是良知凝聚融結出來的,可謂真實的當矣。
如此則良知愈緻,其凝聚融結愈備,良知愈虛,知覺愈精,此非合内外乎?既合内外,則凡能緻虛者,其必能格物,而自不落内外見解。
兄之勤懇諄複者,自可以相忘於無言矣。
(《答王龍溪》) 靜中易收攝,動處便不然,此已是離本着境,更無别故,隻是未有專心一意耳。
(《與王以珍》) 白沙緻虛之說,乃千古獨見,緻知續起,體用不遺。
今或有誤認猖狂以為廣大,又喜動作,名為心體,情欲縱恣,意見橫行,後生小子敢為高論,蔑視宋儒,妄自居拟,竊慮贻禍斯世不小也。
(《與吳疏山》) 來教雲:“學問大要在自識本心,庶功夫有下落。
”此言誠是也。
雖然,本心果易識哉!來教雲:“心無定體,感無停機。
凡可以緻思着力者,感也,而所以出思發知者,不可得而指也。
”謂“心有感而無寂”,是執事之識本心也。
不肖驗之於心,則謂“心有定體,寂然不動”者是也;“時無定機,時動時靜”是也。
心體惟其寂也,故雖出思發知,不可以見聞指。
然其凝聚純一,淵默精深者,亦惟於着己近?者能默識之,亦不容以言指也,是謂“天下之至誠”。
動應惟其有時也,故雖出思發知,莫不為感。
然其或作或息,或行或止,或語或默,或視或瞑,萬有不齊,而機難預定,固未始有常也,是謂“天下之至神”。
惟至誠者乃可以語至神,此《中庸》通篇意也。
來教雲:“欲於感前求寂,是謂畫蛇添足,欲於感中求寂,是謂騎驢覓驢。
”不肖驗之於心,又皆有可言者。
自其後念之未至,而吾寂然者未始不存,謂之“感前有寂”可也。
自其今念之已行,而吾寂然者未始不存,謂之“感中有寂”可也。
感有時而變易,而寂然者未始變易,感有萬殊,而寂然者惟一,此中與和,情與性,所由以名也。
來教雲:“學至於研幾,神矣。
《易》曰:‘幾者動之微’。
周子曰:‘動而未形,有無之間曰幾。
’夫既曰動,則不可以言靜,聖人知幾,故動無不善也。
”不肖驗之於心,又有大不然者。
當吾心之動,機在忽,有與無俱未形也,斯時也,若何緻力以為善惡之辨乎?且來教雲:“感無停機。
”是又以心為動體,不見所謂靜矣。
夫感無停機,機無停運,頃刻之間,前機方微,後機将着,牽連不斷,微着相尋,不為乍起乍滅矣乎?是正所謂相左者也。
竊詳《周易》與周子之旨,亦與來教稍異。
《易》贊“知幾為神”,而以介石先之。
朱子曰:“介如石,理素定也。
”是素定者,非所謂寂然者乎?又曰“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而以惟深先之。
朱子曰:“極深者,至精也;研幾者,至變也。
”是精深者,非寂然者乎?周子言幾,必先以誠,故其言曰:“誠無為,幾善惡。
”又曰:“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而後繼之以幾。
夫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謂之神,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