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羅洪先字達夫,别号念菴,吉水人。
父循,山東按察副使。
先生自幼端重,年五歲,夢通衢市人擾擾,大呼曰:“汝往來者皆在吾夢中耳。
”覺而以告其母李宜人,識者知非埃人也。
十一歲,讀古文,慨然慕羅一峰之為人,即有志於聖學。
嘉靖八年,舉進士第一。
外舅太仆曾直聞報喜曰:“幸吾婿建此大事。
”先生曰:“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遞一人,奚足為大事也。
”授翰林修撰。
明年告歸。
已丁父艱,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繼丁内艱,居後喪複如前喪。
十八年召拜左春坊左贊善,踰年至京。
上常不禦朝,十二月先生與司谏唐順之、較書趙時春請以來歲元日,皇太子禦文華殿,受百官朝賀。
上曰:“朕方疾,遂欲儲貳臨朝,是必君父不能起也。
”皆黜為民。
三十七年,嚴相嵩起唐順之為兵部主事,次及先生。
先生以畢志林壑報之。
順之強之同出,先生曰:“天下事為之非甲則乙,某所欲為而未能者,有公為之,何必有我?”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一。
隆慶改元,贈光祿少卿,諡文恭。
先生之學,始緻力於踐履,中歸攝於寂靜,晚徹悟於仁體。
幼聞陽明講學虔台,心即向慕,比《傳習錄》出,讀之至忘寝食。
同裡谷平李中傳玉齋楊珠之學,先生師之,得其根柢。
而聶雙江以歸寂之說,号於同志,惟先生獨心契之。
是時陽明門下之談學者,皆曰“知善知惡即是良知,依此行之即是緻知”。
先生謂:“良知者,至善之謂也。
吾心之善,吾知之,吾心之惡,吾知之,不可謂非知也。
善惡交雜,豈有為主於中者乎?中無所主,而謂知本常明,不可也。
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謂無乖戾於既發之後,能順應於事物之來,不可也。
故非經枯槁寂寞之後,一切退聽,天理然,未易及此。
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
”闢石蓮洞居之,默坐半榻間,不出戶者三年。
事能前知,人或訝之,答曰:“是偶然,不足道。
”王龍溪恐其專守枯靜,不達當機順應之妙,訪之於松原。
問曰:“近日行持,比前何似?”先生曰:“往年尚多斷續,近來無有雜念。
雜念漸少,即感應處便自順适。
即如均賦一事,從六月至今半年,終日紛紛,未嘗敢厭倦,未嘗敢執着,未嘗敢放縱,未嘗敢張皇,惟恐一人不得其所。
一切雜念不入,亦不見動靜二境,自謂此即是靜定功夫。
非紐定默坐時是靜,到動應時便無着靜處也。
”龍溪嗟歎而退。
先生於陽明之學,始而慕之,已見其門下承領本體太易,亦遂疑之。
及至功夫純熟,而陽明進學次第,洞然無間。
天下學者,亦遂因先生之言,而後得陽明之真。
其哓哓以師說鼓動天下者,反不與焉。
先生既定陽明《年譜》,錢緒山曰:“子於師門不稱門生,而稱後學者,以師存日未得及門委贽也。
子謂古今門人之稱,其義止於及門委贽乎?子年十四時,欲見師於贛,父母不聽,則及門者其素志也。
今學其學者,三紀於茲矣,非徒得其門,所謂升堂入室者,子且無歉焉,於門人乎何有?”《譜》中改稱門人,緒山龍溪證之也。
先生以濂溪“無欲故靜”之旨為聖學的傳。
有言“辭受取與”為小事者,先生謂“此言最害事”。
請告歸,過儀真,一病幾殆。
同年項瓯東念其貧困,有富人坐死,行賄萬金,待先生一言,先生辭之而去。
已念富人罪不當死,囑恤刑生之,不令其知也。
先世田宅,盡推以與庶弟,别駕數楹,僅蔽風雨。
尋為水漂沒,假寓田家。
撫院馬森以其故所卻餽,先後數千金,複緻之立室,先生不受。
其門下搆正學堂以居之。
将卒,問疾者入室,視如懸罄,曰:“何至一貧如此?”先生曰:“貧固自好。
”故於龍溪諸子,會講近城市,勞官府,則痛切相規。
謂“借開來之說,以責後車傳食之報,為賄賂公行,廉恥道喪者,助之瀾也”。
先生靜坐之外,經年出遊,求師問友,不擇方内方外,一節之長,必虛心咨請,如病者之待醫。
士大夫體貌規格,黜棄殆盡,獨往獨來,累饑寒,經跋踄,重湖驚濤之險,逆旅谇詈之加,漠然無所芥蒂。
或疑其不絕二氏。
先生嘗閱《楞嚴》,得返聞之旨,覺此身在太虛,視聽若寄世外。
見者驚其神采,先生自省曰:“誤入禅定矣。
”其功遂辍。
登衡嶽絕頂,遇僧楚石,以外丹授之,先生曰:“吾無所事此也。
”黃陂山人方與時自負得息心訣,謂:“聖學者亦須靜中恍見端倪始得。
”先生與龍溪偕至黃陂習靜,龍溪先返,先生獨留,夜坐功夫愈密。
自謂:“已入深山更深處,家書休遣雁來過。
”蓋先生無處非學地,無人非學侶,同各夢,豈二氏所能連染哉。
耿天台謂先生為與時所欺,憤悔疽發,還家而夫人又殂,由是益恨與時。
今觀其夜坐諸詩,皆得之黃陂者,一時之所證入,固非與時所可窺見,又何至以妻子一訣,自動其心乎?可謂不知先生者矣。
鄧定宇曰:“陽明必為聖學無疑,然及門之士,概多矛盾。
其私淑而有得者,莫如念菴。
”此定論也。
論學書 心之本體至善也,然無善之可執。
所謂善者,自明白,自周,是知是,非知非,如此而已。
不學而能,不慮而知,順之而已。
惟於此上倚着為之,便是欲,便非本體,明白亦昏,周亦狹,是非亦錯,此非有大相懸隔,隻落安排與不安排耳。
孟子曰:“勿忘勿助。
”助固欲速,忘豈無所用其心哉!必有所牽矣。
故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欲也;有安排者,亦欲也。
畢竟安排起於有己,故欲隻是一原,夫子所謂“閑邪”者,其謂是乎? 今之學者,以本體未複,必須博學以充之,然後無蔽。
似周備矣,隻恐捉摸想像牽己而從之,豈虛中安止之道?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乎?譬之鑑然,去塵則明自複,未聞有定妍媸之形於補照之不及者也。
故以是非之靈明為把柄,而不以所知之廣狹為是非,但求不失生意,如草木之區别,不必於同,或者以為得聖賢之正脈也。
(以上《奉李谷平》) 古人所謂至者,非今之所謂不間斷者也。
今之不間斷者,欲常記憶此事,常不遺忘而已。
若古人者,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如四時錯行,如日月代明,是以知識推測、想像、模倣為間斷,蓋與今所雲者,大有異矣。
全無伎倆,始見真才。
所謂良知者,至無而至有,無容假借,無事幫補,無可等待,自足焉者也。
來書謂“無感而常樂”,此是良知本體,即是戒懼,即非放逸,即非蔽塞,不然便不應自知其樂若此矣。
應而未嘗動,本體也,以其順應也。
不得於心而有思者,亦本體也,以其澄然運用,而不容已者也。
從而憧憧者,非本體也,以其動於外物者也。
終夜以思,而未嘗涉於人為安排,未嘗雜以智識推測,庸何傷乎?但恐安排推測之不免,故須從事於學耳。
學也者,學其出於良知而無所動焉者也。
窮理者,窮此者也。
自然條理,故曰“天理”,即所謂良知也。
安排推測,非天理矣。
(以上《答羅嶽霁》) 真信得至善在我,不假外求,即時時刻刻、物物種種見在,不勞一毫安排布置。
所謂“無邪”,原是不相粘着,不勞絕遣。
所謂“敬”,原自不二不雜,齋莊中正,既不費力支持,即亦不見有歇腳時矣。
何為不能時時習乎?(《答蕭仲敬》) 千古聖賢,功夫無二端。
隻病痛不起,即是本心。
本心自完,不勞照管。
覓心失心,求物理失物理,求良知失良知,知靜非靜,知動非動。
一切拚下,直任本心,則色色種種,平鋪見在。
但不起即無,病原無作,又何辍乎?故曰“道不遠人”,又曰“道心”。
天道流行,豈容人力撐持幫助?有尋求,便屬知識,已非所謂“帝則”矣。
離卻意象,即無内外,忘内外,本心得矣。
(以上《答陳豹谷》) 以為良知之外,尚有所謂“義理”者在,是猶未免於幫補湊合之病,其於自信不亦遠乎!見聞不與,獨任真誠,矢死以終,更無外想,自非豪傑,其孰能任此?(《與林澉山》) 良知有規矩而無樣式,有分曉而無意見,有主宰而無執着,有變化而無遷就,有渾厚而無鹘突,見好色自好,聞惡臭自惡,不思不勉,發自中節,天下達道,不外是矣。
(《與夏太守》) 來谕“辭受取予,雖關行檢,看來亦小”。
此言最害事。
辭受取與,元關心術,本無大小。
以此當天來事
父循,山東按察副使。
先生自幼端重,年五歲,夢通衢市人擾擾,大呼曰:“汝往來者皆在吾夢中耳。
”覺而以告其母李宜人,識者知非埃人也。
十一歲,讀古文,慨然慕羅一峰之為人,即有志於聖學。
嘉靖八年,舉進士第一。
外舅太仆曾直聞報喜曰:“幸吾婿建此大事。
”先生曰:“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遞一人,奚足為大事也。
”授翰林修撰。
明年告歸。
已丁父艱,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繼丁内艱,居後喪複如前喪。
十八年召拜左春坊左贊善,踰年至京。
上常不禦朝,十二月先生與司谏唐順之、較書趙時春請以來歲元日,皇太子禦文華殿,受百官朝賀。
上曰:“朕方疾,遂欲儲貳臨朝,是必君父不能起也。
”皆黜為民。
三十七年,嚴相嵩起唐順之為兵部主事,次及先生。
先生以畢志林壑報之。
順之強之同出,先生曰:“天下事為之非甲則乙,某所欲為而未能者,有公為之,何必有我?”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一。
隆慶改元,贈光祿少卿,諡文恭。
先生之學,始緻力於踐履,中歸攝於寂靜,晚徹悟於仁體。
幼聞陽明講學虔台,心即向慕,比《傳習錄》出,讀之至忘寝食。
同裡谷平李中傳玉齋楊珠之學,先生師之,得其根柢。
而聶雙江以歸寂之說,号於同志,惟先生獨心契之。
是時陽明門下之談學者,皆曰“知善知惡即是良知,依此行之即是緻知”。
先生謂:“良知者,至善之謂也。
吾心之善,吾知之,吾心之惡,吾知之,不可謂非知也。
善惡交雜,豈有為主於中者乎?中無所主,而謂知本常明,不可也。
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謂無乖戾於既發之後,能順應於事物之來,不可也。
故非經枯槁寂寞之後,一切退聽,天理然,未易及此。
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
”闢石蓮洞居之,默坐半榻間,不出戶者三年。
事能前知,人或訝之,答曰:“是偶然,不足道。
”王龍溪恐其專守枯靜,不達當機順應之妙,訪之於松原。
問曰:“近日行持,比前何似?”先生曰:“往年尚多斷續,近來無有雜念。
雜念漸少,即感應處便自順适。
即如均賦一事,從六月至今半年,終日紛紛,未嘗敢厭倦,未嘗敢執着,未嘗敢放縱,未嘗敢張皇,惟恐一人不得其所。
一切雜念不入,亦不見動靜二境,自謂此即是靜定功夫。
非紐定默坐時是靜,到動應時便無着靜處也。
”龍溪嗟歎而退。
先生於陽明之學,始而慕之,已見其門下承領本體太易,亦遂疑之。
及至功夫純熟,而陽明進學次第,洞然無間。
天下學者,亦遂因先生之言,而後得陽明之真。
其哓哓以師說鼓動天下者,反不與焉。
先生既定陽明《年譜》,錢緒山曰:“子於師門不稱門生,而稱後學者,以師存日未得及門委贽也。
子謂古今門人之稱,其義止於及門委贽乎?子年十四時,欲見師於贛,父母不聽,則及門者其素志也。
今學其學者,三紀於茲矣,非徒得其門,所謂升堂入室者,子且無歉焉,於門人乎何有?”《譜》中改稱門人,緒山龍溪證之也。
先生以濂溪“無欲故靜”之旨為聖學的傳。
有言“辭受取與”為小事者,先生謂“此言最害事”。
請告歸,過儀真,一病幾殆。
同年項瓯東念其貧困,有富人坐死,行賄萬金,待先生一言,先生辭之而去。
已念富人罪不當死,囑恤刑生之,不令其知也。
先世田宅,盡推以與庶弟,别駕數楹,僅蔽風雨。
尋為水漂沒,假寓田家。
撫院馬森以其故所卻餽,先後數千金,複緻之立室,先生不受。
其門下搆正學堂以居之。
将卒,問疾者入室,視如懸罄,曰:“何至一貧如此?”先生曰:“貧固自好。
”故於龍溪諸子,會講近城市,勞官府,則痛切相規。
謂“借開來之說,以責後車傳食之報,為賄賂公行,廉恥道喪者,助之瀾也”。
先生靜坐之外,經年出遊,求師問友,不擇方内方外,一節之長,必虛心咨請,如病者之待醫。
士大夫體貌規格,黜棄殆盡,獨往獨來,累饑寒,經跋踄,重湖驚濤之險,逆旅谇詈之加,漠然無所芥蒂。
或疑其不絕二氏。
先生嘗閱《楞嚴》,得返聞之旨,覺此身在太虛,視聽若寄世外。
見者驚其神采,先生自省曰:“誤入禅定矣。
”其功遂辍。
登衡嶽絕頂,遇僧楚石,以外丹授之,先生曰:“吾無所事此也。
”黃陂山人方與時自負得息心訣,謂:“聖學者亦須靜中恍見端倪始得。
”先生與龍溪偕至黃陂習靜,龍溪先返,先生獨留,夜坐功夫愈密。
自謂:“已入深山更深處,家書休遣雁來過。
”蓋先生無處非學地,無人非學侶,同各夢,豈二氏所能連染哉。
耿天台謂先生為與時所欺,憤悔疽發,還家而夫人又殂,由是益恨與時。
今觀其夜坐諸詩,皆得之黃陂者,一時之所證入,固非與時所可窺見,又何至以妻子一訣,自動其心乎?可謂不知先生者矣。
鄧定宇曰:“陽明必為聖學無疑,然及門之士,概多矛盾。
其私淑而有得者,莫如念菴。
”此定論也。
論學書 心之本體至善也,然無善之可執。
所謂善者,自明白,自周,是知是,非知非,如此而已。
不學而能,不慮而知,順之而已。
惟於此上倚着為之,便是欲,便非本體,明白亦昏,周亦狹,是非亦錯,此非有大相懸隔,隻落安排與不安排耳。
孟子曰:“勿忘勿助。
”助固欲速,忘豈無所用其心哉!必有所牽矣。
故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欲也;有安排者,亦欲也。
畢竟安排起於有己,故欲隻是一原,夫子所謂“閑邪”者,其謂是乎? 今之學者,以本體未複,必須博學以充之,然後無蔽。
似周備矣,隻恐捉摸想像牽己而從之,豈虛中安止之道?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乎?譬之鑑然,去塵則明自複,未聞有定妍媸之形於補照之不及者也。
故以是非之靈明為把柄,而不以所知之廣狹為是非,但求不失生意,如草木之區别,不必於同,或者以為得聖賢之正脈也。
(以上《奉李谷平》) 古人所謂至者,非今之所謂不間斷者也。
今之不間斷者,欲常記憶此事,常不遺忘而已。
若古人者,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如四時錯行,如日月代明,是以知識推測、想像、模倣為間斷,蓋與今所雲者,大有異矣。
全無伎倆,始見真才。
所謂良知者,至無而至有,無容假借,無事幫補,無可等待,自足焉者也。
來書謂“無感而常樂”,此是良知本體,即是戒懼,即非放逸,即非蔽塞,不然便不應自知其樂若此矣。
應而未嘗動,本體也,以其順應也。
不得於心而有思者,亦本體也,以其澄然運用,而不容已者也。
從而憧憧者,非本體也,以其動於外物者也。
終夜以思,而未嘗涉於人為安排,未嘗雜以智識推測,庸何傷乎?但恐安排推測之不免,故須從事於學耳。
學也者,學其出於良知而無所動焉者也。
窮理者,窮此者也。
自然條理,故曰“天理”,即所謂良知也。
安排推測,非天理矣。
(以上《答羅嶽霁》) 真信得至善在我,不假外求,即時時刻刻、物物種種見在,不勞一毫安排布置。
所謂“無邪”,原是不相粘着,不勞絕遣。
所謂“敬”,原自不二不雜,齋莊中正,既不費力支持,即亦不見有歇腳時矣。
何為不能時時習乎?(《答蕭仲敬》) 千古聖賢,功夫無二端。
隻病痛不起,即是本心。
本心自完,不勞照管。
覓心失心,求物理失物理,求良知失良知,知靜非靜,知動非動。
一切拚下,直任本心,則色色種種,平鋪見在。
但不起即無,病原無作,又何辍乎?故曰“道不遠人”,又曰“道心”。
天道流行,豈容人力撐持幫助?有尋求,便屬知識,已非所謂“帝則”矣。
離卻意象,即無内外,忘内外,本心得矣。
(以上《答陳豹谷》) 以為良知之外,尚有所謂“義理”者在,是猶未免於幫補湊合之病,其於自信不亦遠乎!見聞不與,獨任真誠,矢死以終,更無外想,自非豪傑,其孰能任此?(《與林澉山》) 良知有規矩而無樣式,有分曉而無意見,有主宰而無執着,有變化而無遷就,有渾厚而無鹘突,見好色自好,聞惡臭自惡,不思不勉,發自中節,天下達道,不外是矣。
(《與夏太守》) 來谕“辭受取予,雖關行檢,看來亦小”。
此言最害事。
辭受取與,元關心術,本無大小。
以此當天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