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體故也。
視聽喜怒之外,更有何物?蓋古之言視聽喜怒者,有見於神通天地萬物而為言;後之言視聽喜怒者,有見於形對天地萬物而為言,通則一,對則二,不可不察也。
(《答項瓯東》) 源委與體用稍異,謂源者,委所從出可也,謂非委則無以見源,源豈待委而後見乎?蓋源與委猶二也。
若夫知之感應變化,則體之用;感應變化之知,則用之體。
猶水之流,流之水,水外無流,流外無水。
非若源之委,委之源,源外無委,委外無源,首尾相資,而非體用無間者也。
無一刻無性,則無一刻無情,無一刻非發。
雖思慮不作,閑靜虛融,俗語謂之自在,則亦樂之發也。
閑靜虛融,不得為未發,則又焉有未發者在閑靜虛融之先乎?故未發言其體,已發言其用,其實一知也。
人心常知,而知之一動一靜,莫非應感。
雜念不作,閑靜虛融者,知之靜,蓋感於靜境而靜應也。
思慮變化,紛纭交錯者,知之動,蓋感於動境而動應也。
動則五官俱用,是為動之物;靜則五官俱不用,是為靜之物,動靜皆物也。
閑靜虛融,五官不用,而此知精明不欺,不滅於紛纭交錯之時也;紛纭交錯,五官并用,而此知精明不欺,無加於閑靜虛融之時也,動靜皆知也。
(以上《答雙江》) 良知本虛,緻知即是緻虛。
真實而無一毫邪妄者,本虛之體也;物物慎其獨知,而格之不以邪妄自欺者,緻虛之功也。
若有見於虛而求之,恐或離卻事物,安排一箇虛的本體,以為良知本來如是,事事物物皆從此中流出,習久得效,反成障蔽。
(《答賀龍岡》 凡兩念相牽,即是自欺根本。
如此不了,卒歸於随逐而已。
(《答鄭元健》) 性^L不善,故良知無不中正。
學者能依着見成,良知即無過中失正。
苟過中失正,即是不曾依着見成良知,若謂依着見成良知,而未免過中失正,是人性本不中正矣,有是理乎? 良知固能知古今事變,然非必知古今事變,而後謂之良知。
生而知之者,非能生而知古今事變者也,生而無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
然則學知、困知,亦惟去其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
良知誠不蔽於私,則其知古今事變,莫非良知;苟有私意之蔽,則其知古今事變,莫非私意,體用一原者也。
(以上《答董兆時》) 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聶豹字文蔚,号雙江,永豐人也。
正德十二年進士。
知華亭縣。
清乾沒一萬八千金,以補逋賦,修水利,興學校。
識徐存齋於諸生中。
召入為禦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谏名。
出為蘇州知府。
丁内外艱,家居十年。
以薦起,知平陽府,修關練卒,先事以待,寇至不敢入。
世宗聞之,顧謂侍臣曰:“豹何狀乃能爾?”陞陝西按察司副使,為輔臣夏貴溪所惡,罷歸。
尋複逮之,先生方與學人講《中庸》,校突至,械系之。
先生系畢,複與學人終前說而去。
既入诏獄,而貴溪亦至,先生無怨色。
貴溪大慚。
踰年得出。
嘉靖二十九年,京師戒嚴,存齋為宗伯,因薦先生。
召為巡撫薊州右佥都禦史,轉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仇鸾請調宣、大兵入衛,先生不可而止。
尋陞尚書,累以邊功加至太子少傅。
東南倭亂,趙文華請視師,朱龍禧請差田賦開市舶,輔臣嚴嵩主之,先生皆以為不可,降俸二級。
遂以老疾緻仕。
四十二年十一月四日卒,年七十七。
隆慶元年,贈少保,諡貞襄。
陽明在越,先生以禦史按閩,過武林,欲渡江見之。
人言力阻,先生不聽。
及見而大悅曰:“君子所為,衆人固不識也。
”猶疑接人太濫,上書言之。
陽明答曰:“吾之講學,非以蕲人之信己也,行吾不得已之心耳。
若畏人之不信,必擇人而與之,是自喪其心也。
”先生為之惕然。
陽明征思、田,先生問“勿忘勿助之功”,陽明答書“此間隻說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專言勿忘勿助,是空鍋而爨也。
”陽明既殁,先生時官蘇州,曰:“昔之未稱門生者,冀再見耳,今不可得矣。
”於是設位,北面再拜,始稱門生。
以錢緒山為證,刻兩書於石,以識之。
先生之學,獄中閑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
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
”及出,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
是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以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蓋發而未嘗發,故未發之功卻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卻在後天上用。
”其疑先生之說者有三:其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今曰“動處無功”,是離之也。
其一謂“道無分於動靜也”,今曰“功夫隻是主靜”,是二之也。
其一謂“心事合一,心體事而無不在”,今曰“感應流行,着不得力”,是脫略事為,類於禅悟也。
王龍溪、黃洛村、陳明水、鄒東廓、劉兩峰各緻難端,先生一一申之。
惟羅念菴深相契合,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
”兩峰晚乃信之,曰:“雙江之言是也。
”夫心體流行不息,靜而動,動而靜。
未發,靜也。
已發,動也。
發上用功,固為徇動;未發用功,亦為徇靜,皆陷於一偏。
而《中庸》以大本歸之未發者,蓋心體即天體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其中為天樞,天無一息不運,至其樞紐處,實萬古常止,要不可不歸之靜。
故心之主宰,雖不可以動靜言,而惟靜乃能存之。
此濂溪以主靜立人極,龜山門下以體夫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為相傳口訣也。
先生所以自别於非禅者,謂“歸寂以通天下之感,不似釋氏以感應為塵煩,一切斷除而寂滅之”。
則是看釋氏尚未透。
夫釋氏以作用為性,其所惡言者體也。
其曰父母未生前,曰先天,曰主中主,皆指此流行者而言,但此流行不着於事為知覺者也。
其曰後天,曰大用現前,曰賓,則指流行中之事為知覺也。
其實體當處,皆在動一邊,故曰“無所住而生其心”,正與存心養性相反。
蓋心體原是流行,而流行不失其則者,則終古如斯,乃所謂靜也、寂也。
儒者存養之力,歸於此處,始不同夫釋氏耳。
若區區以感應有無别之,彼釋氏又何嘗廢感應耶?陽明自江右以後,始拈良知。
其在南中,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有未發之中,始能有中節之和,其後學者有喜靜厭動之弊,故以緻良知救之。
而曰良知是未發之中,則猶之乎前說也。
先生亦何背乎師門?乃當時群起而難之哉! 徐學谟《識餘錄》言:“楊忠愍劾嚴嵩假冒邊功,下部查覆。
世蕃自草覆稿送部,先生即依稿具題。
”按《識小編》:“先生勸嵩自辭軍賞,而覆疏竟不上,但以之歸功張時徹。
”然則依稿具題之誣,不辯而自明矣。
雙江論學書 謂心無定體,其於心體疑失之遠矣。
然在中,寂然不動而萬化攸基,此定體也。
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
知其發也,不可遂以知發為良知,而忘其發之所自也。
心主乎内,應於外,而後有外。
外其影也,不可以其外應者為心,而遂求心於外也。
故學者求道,自其主乎内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
原泉者,江、淮、河、漢之所從出也,然非江、淮、河、漢則亦無以見所謂原泉者。
故浚原者浚其江、淮、河、漢所從出之原,非以江、淮、河、漢為原而浚之也。
根本者,枝葉花實之所從出也。
培根者,培其枝葉花實所從出之根,非以枝葉花實為根而培之也。
今不緻感應變化所從出之知,而即感應變化之知而緻之,是求日月於容光必照之處,而遺其懸象着明之大也。
本原之地,要不外乎不睹不聞之寂體也。
不睹不聞之寂體,若因感應變化而後有,即感應變化而緻之可也。
實則所以主宰乎感應變化,而感應變化乃吾寂體之标末耳。
相尋於吾者無窮,而吾不能一其無窮者而貞之於一,則吾寂然之體不幾於憧憧矣乎!寂體不勝其憧憧,而後忿則奮矣,欲則流矣,善日以泯,過曰以長,即使懲之窒之,遷之改之,已不免義襲於外,其於涵養本原之功,疑若無與也。
所貴乎本體之知,吾之動無不善也,動有不善而後知之,已落二義矣。
以獨為知,以知為知覺,遂使聖人洗心藏密一段反本功夫,潛引而襲之於外。
縱使良知念念精明,亦隻於發處理會得一箇善惡而去取之,其於未發之中,純粹至善之體,更無歸複之期。
心無定體之說,謂心不在内也。
百體皆心也,萬感皆心也,亦嘗以是說而求之,譬之追風逐電,瞬息萬變,茫然無所措手,徒以亂吾之衷也。
體得未發氣象,便是識取本來面目。
敬以持之,常存而不失,到此地位,一些子習氣意見着不得,胸次灑然,可以概見,又何待遇事窮理而後然耶?即反覆推究,亦隻推究乎此心之存否。
(以上《與歐陽南野》) 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無過。
蓋過必學而後見也,不學者冥行妄作以為常,不複知過。
(《答許玉林》) 知者,心之體,虛靈不昧,即明德也。
緻者,充滿其虛靈之本體,江、漢濯之,秋陽暴之。
緻知即緻中也,寂然不動,先天而天弗違者也。
格物者,緻知之功用,物各付物,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何思何慮,後天而奉天時也,如好好色、惡惡臭之類是也。
此予之說也。
格其不正以歸於正,乃是先師為下學反正之漸,故為是不得已之辭。
所謂不正者,亦指夫意之所及者言,非本體有所不正也。
不善體者,往往賺入襲取窠臼,無故為伯者立一赤幟,此予之所憂也。
(《答亢子益》) 夫無時不寂、無時
視聽喜怒之外,更有何物?蓋古之言視聽喜怒者,有見於神通天地萬物而為言;後之言視聽喜怒者,有見於形對天地萬物而為言,通則一,對則二,不可不察也。
(《答項瓯東》) 源委與體用稍異,謂源者,委所從出可也,謂非委則無以見源,源豈待委而後見乎?蓋源與委猶二也。
若夫知之感應變化,則體之用;感應變化之知,則用之體。
猶水之流,流之水,水外無流,流外無水。
非若源之委,委之源,源外無委,委外無源,首尾相資,而非體用無間者也。
無一刻無性,則無一刻無情,無一刻非發。
雖思慮不作,閑靜虛融,俗語謂之自在,則亦樂之發也。
閑靜虛融,不得為未發,則又焉有未發者在閑靜虛融之先乎?故未發言其體,已發言其用,其實一知也。
人心常知,而知之一動一靜,莫非應感。
雜念不作,閑靜虛融者,知之靜,蓋感於靜境而靜應也。
思慮變化,紛纭交錯者,知之動,蓋感於動境而動應也。
動則五官俱用,是為動之物;靜則五官俱不用,是為靜之物,動靜皆物也。
閑靜虛融,五官不用,而此知精明不欺,不滅於紛纭交錯之時也;紛纭交錯,五官并用,而此知精明不欺,無加於閑靜虛融之時也,動靜皆知也。
(以上《答雙江》) 良知本虛,緻知即是緻虛。
真實而無一毫邪妄者,本虛之體也;物物慎其獨知,而格之不以邪妄自欺者,緻虛之功也。
若有見於虛而求之,恐或離卻事物,安排一箇虛的本體,以為良知本來如是,事事物物皆從此中流出,習久得效,反成障蔽。
(《答賀龍岡》 凡兩念相牽,即是自欺根本。
如此不了,卒歸於随逐而已。
(《答鄭元健》) 性^L不善,故良知無不中正。
學者能依着見成,良知即無過中失正。
苟過中失正,即是不曾依着見成良知,若謂依着見成良知,而未免過中失正,是人性本不中正矣,有是理乎? 良知固能知古今事變,然非必知古今事變,而後謂之良知。
生而知之者,非能生而知古今事變者也,生而無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
然則學知、困知,亦惟去其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
良知誠不蔽於私,則其知古今事變,莫非良知;苟有私意之蔽,則其知古今事變,莫非私意,體用一原者也。
(以上《答董兆時》) 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聶豹字文蔚,号雙江,永豐人也。
正德十二年進士。
知華亭縣。
清乾沒一萬八千金,以補逋賦,修水利,興學校。
識徐存齋於諸生中。
召入為禦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谏名。
出為蘇州知府。
丁内外艱,家居十年。
以薦起,知平陽府,修關練卒,先事以待,寇至不敢入。
世宗聞之,顧謂侍臣曰:“豹何狀乃能爾?”陞陝西按察司副使,為輔臣夏貴溪所惡,罷歸。
尋複逮之,先生方與學人講《中庸》,校突至,械系之。
先生系畢,複與學人終前說而去。
既入诏獄,而貴溪亦至,先生無怨色。
貴溪大慚。
踰年得出。
嘉靖二十九年,京師戒嚴,存齋為宗伯,因薦先生。
召為巡撫薊州右佥都禦史,轉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仇鸾請調宣、大兵入衛,先生不可而止。
尋陞尚書,累以邊功加至太子少傅。
東南倭亂,趙文華請視師,朱龍禧請差田賦開市舶,輔臣嚴嵩主之,先生皆以為不可,降俸二級。
遂以老疾緻仕。
四十二年十一月四日卒,年七十七。
隆慶元年,贈少保,諡貞襄。
陽明在越,先生以禦史按閩,過武林,欲渡江見之。
人言力阻,先生不聽。
及見而大悅曰:“君子所為,衆人固不識也。
”猶疑接人太濫,上書言之。
陽明答曰:“吾之講學,非以蕲人之信己也,行吾不得已之心耳。
若畏人之不信,必擇人而與之,是自喪其心也。
”先生為之惕然。
陽明征思、田,先生問“勿忘勿助之功”,陽明答書“此間隻說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專言勿忘勿助,是空鍋而爨也。
”陽明既殁,先生時官蘇州,曰:“昔之未稱門生者,冀再見耳,今不可得矣。
”於是設位,北面再拜,始稱門生。
以錢緒山為證,刻兩書於石,以識之。
先生之學,獄中閑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
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
”及出,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
是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以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蓋發而未嘗發,故未發之功卻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卻在後天上用。
”其疑先生之說者有三:其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今曰“動處無功”,是離之也。
其一謂“道無分於動靜也”,今曰“功夫隻是主靜”,是二之也。
其一謂“心事合一,心體事而無不在”,今曰“感應流行,着不得力”,是脫略事為,類於禅悟也。
王龍溪、黃洛村、陳明水、鄒東廓、劉兩峰各緻難端,先生一一申之。
惟羅念菴深相契合,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
”兩峰晚乃信之,曰:“雙江之言是也。
”夫心體流行不息,靜而動,動而靜。
未發,靜也。
已發,動也。
發上用功,固為徇動;未發用功,亦為徇靜,皆陷於一偏。
而《中庸》以大本歸之未發者,蓋心體即天體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其中為天樞,天無一息不運,至其樞紐處,實萬古常止,要不可不歸之靜。
故心之主宰,雖不可以動靜言,而惟靜乃能存之。
此濂溪以主靜立人極,龜山門下以體夫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為相傳口訣也。
先生所以自别於非禅者,謂“歸寂以通天下之感,不似釋氏以感應為塵煩,一切斷除而寂滅之”。
則是看釋氏尚未透。
夫釋氏以作用為性,其所惡言者體也。
其曰父母未生前,曰先天,曰主中主,皆指此流行者而言,但此流行不着於事為知覺者也。
其曰後天,曰大用現前,曰賓,則指流行中之事為知覺也。
其實體當處,皆在動一邊,故曰“無所住而生其心”,正與存心養性相反。
蓋心體原是流行,而流行不失其則者,則終古如斯,乃所謂靜也、寂也。
儒者存養之力,歸於此處,始不同夫釋氏耳。
若區區以感應有無别之,彼釋氏又何嘗廢感應耶?陽明自江右以後,始拈良知。
其在南中,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有未發之中,始能有中節之和,其後學者有喜靜厭動之弊,故以緻良知救之。
而曰良知是未發之中,則猶之乎前說也。
先生亦何背乎師門?乃當時群起而難之哉! 徐學谟《識餘錄》言:“楊忠愍劾嚴嵩假冒邊功,下部查覆。
世蕃自草覆稿送部,先生即依稿具題。
”按《識小編》:“先生勸嵩自辭軍賞,而覆疏竟不上,但以之歸功張時徹。
”然則依稿具題之誣,不辯而自明矣。
雙江論學書 謂心無定體,其於心體疑失之遠矣。
然在中,寂然不動而萬化攸基,此定體也。
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
知其發也,不可遂以知發為良知,而忘其發之所自也。
心主乎内,應於外,而後有外。
外其影也,不可以其外應者為心,而遂求心於外也。
故學者求道,自其主乎内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
原泉者,江、淮、河、漢之所從出也,然非江、淮、河、漢則亦無以見所謂原泉者。
故浚原者浚其江、淮、河、漢所從出之原,非以江、淮、河、漢為原而浚之也。
根本者,枝葉花實之所從出也。
培根者,培其枝葉花實所從出之根,非以枝葉花實為根而培之也。
今不緻感應變化所從出之知,而即感應變化之知而緻之,是求日月於容光必照之處,而遺其懸象着明之大也。
本原之地,要不外乎不睹不聞之寂體也。
不睹不聞之寂體,若因感應變化而後有,即感應變化而緻之可也。
實則所以主宰乎感應變化,而感應變化乃吾寂體之标末耳。
相尋於吾者無窮,而吾不能一其無窮者而貞之於一,則吾寂然之體不幾於憧憧矣乎!寂體不勝其憧憧,而後忿則奮矣,欲則流矣,善日以泯,過曰以長,即使懲之窒之,遷之改之,已不免義襲於外,其於涵養本原之功,疑若無與也。
所貴乎本體之知,吾之動無不善也,動有不善而後知之,已落二義矣。
以獨為知,以知為知覺,遂使聖人洗心藏密一段反本功夫,潛引而襲之於外。
縱使良知念念精明,亦隻於發處理會得一箇善惡而去取之,其於未發之中,純粹至善之體,更無歸複之期。
心無定體之說,謂心不在内也。
百體皆心也,萬感皆心也,亦嘗以是說而求之,譬之追風逐電,瞬息萬變,茫然無所措手,徒以亂吾之衷也。
體得未發氣象,便是識取本來面目。
敬以持之,常存而不失,到此地位,一些子習氣意見着不得,胸次灑然,可以概見,又何待遇事窮理而後然耶?即反覆推究,亦隻推究乎此心之存否。
(以上《與歐陽南野》) 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無過。
蓋過必學而後見也,不學者冥行妄作以為常,不複知過。
(《答許玉林》) 知者,心之體,虛靈不昧,即明德也。
緻者,充滿其虛靈之本體,江、漢濯之,秋陽暴之。
緻知即緻中也,寂然不動,先天而天弗違者也。
格物者,緻知之功用,物各付物,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何思何慮,後天而奉天時也,如好好色、惡惡臭之類是也。
此予之說也。
格其不正以歸於正,乃是先師為下學反正之漸,故為是不得已之辭。
所謂不正者,亦指夫意之所及者言,非本體有所不正也。
不善體者,往往賺入襲取窠臼,無故為伯者立一赤幟,此予之所憂也。
(《答亢子益》) 夫無時不寂、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