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處,天懸地隔。
(以上《答問》) 良知乃本心之真誠恻怛,人為私意所雜,不能念念皆此真誠恻怛,故須用緻知之功。
緻知雲者,去其私意之雜,使念念皆真誠恻怛,而無有虧欠耳。
孟子言孩提知愛知敬,亦是指本心真誠恻怛、自然發見者,使人達此,於天下念念真誠恻怛,即是念念緻其良知矣。
故某嘗言一切應物處事,隻要是良知。
蓋一念不是良知,即不是緻知矣。
(《答胡仰齋》) 理一分殊,渾融之中,燦然者在。
親疏内外,皆具於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其有親疏内外之分,即本體之條理,天理之流行。
吾心實未嘗有親疏内外之分也,苟分别彼此,則同體之心未免有間,而其分之殊者皆非其本然之分矣。
(《答王克齋》) 兄謂:“近時學者,往往言良知,本體流行,無所用力,遂至認氣習為本性。
不若說緻知功夫,不生弊端。
”鄙意則謂:“今之認氣習為本性者,正由不知良知之本體。
不知良知之本體,則緻知之功,未有靠實可據者。
故欲救其弊,須是直指良知本體之自然流行,而無假用力者,使人知所以循之,然後為能實用其力,實緻其知。
不然,卻恐其以良知為所至之域,以緻知為所入之途,未免岐而二之,不得入門内也。
如好善惡惡,亦是徹上徹下語,循其本體之謂善,背其本體之謂惡,故好善惡惡亦隻是本體功夫,本體流行隻是好善惡惡。
”(《答陳明水》) 學者誠不失其良心,則雖種種異說,紛紛緒言,譬之吳、楚、閩、粵方言各出,而所同者義。
苟失其良心,則雖字字句句無二,無别於古聖,猶之孩童玩戲,籹飾老态,語笑步趨,色色近似,去之益遠。
(《答馬問菴》) 覺則無病可去,患在於不覺耳。
常覺則常無病,常存無病之心,是真能常以去病之心為心者矣。
中離懲忿窒欲為第二義,亦是為志未徹底。
徒用力於忿欲者,而發人心無聲無臭,一旦不可得而見,豈有二義三義也?(以上《答高公敬》) 來教謂:“人心自靜自明,自能變化,自有條理,原非可商量者,不待着一毫力。
”又謂:“百姓日用,不起一念,不作一善,何嘗鹘突無道理來!”又謂:“今世為學用功者,苟非得見真體,要皆助長。
必不得已,不如萬緣放下,随緣順應。
”又謂:“人志苟真,必不至為惡,不勞過為猜防。
”皆日新之語。
(《答王士官》) 《大學》言知止,止者,心之本體,亦即是功夫。
苟非一切止息,何緣得定、靜、安?因便将見前酬應百慮,認作天機活潑,何啻千裡!(《寄雙江》) 大抵學不必過求精微,但粗重私意斷除不淨,真心未得透露,種種妙談皆違心之言,事事周密皆拂性行,向後無真實腳根可紮定得,安雍其有成也?(《寄橫溪弟》) 好惡與人相近,言羞惡是非之知不容泯滅,後世舍獨知而求之虛明湛一,卻恐茫然無着落矣。
(《答朱芝山》) 自謂寬裕溫柔,焉知非優遊怠忽;自謂發強剛毅,焉知非躁妄激作。
忿戾近齋莊,瑣細近密察,矯似正,流似和,毫釐不辨,離真逾遠。
然非實緻其精一之功,消其功利之萌,亦豈容以知見情識而能明辨之。
(《寄敖純之》) 先師謂“緻知存乎心悟”,若認知識為良知,正是粗看了,未見所謂“不學不慮,不系於人”者。
然非情無以見性,非知識意念則亦無以見良知。
周子謂:“誠無為,神發知。
知神之為知,方知得緻知;知誠之無為,方知得誠意。
”來書啟教甚明,知此即知未發之中矣。
格物二字,先師以為緻知之實。
蓋性無體,以知為體,知無實,事物乃其實地。
離事物則無知可緻,亦無所用其緻之之功,猶之曰“形色乃天性之實,無形色則無性可盡,惟踐形然後可以盡性”雲爾。
大抵會得時,道器隐顯、有無本末一緻;會未得,則滞有淪虛,皆足為病。
(以上《答陳明水》) 人心生意流行而變化無方。
所謂意也,忽焉而紛纭者意之動,忽焉而專一者意之靜,靜非無意而動非始有。
蓋紛纭專一,相形而互異。
所謂易也,寂然者,言其體之不動於欲,感通者,言其用之不礙於私,體用一原,顯微無間。
非時寂時感,而有未感以前,别有未發之時。
蓋雖諸念悉泯,而兢業中存,即懼意也,即發也。
雖憂患不作,而怡靜自如,即樂意也,即發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蓋即喜怒哀樂之發,而指其有未發者,猶之曰“視聽之未發謂之聰明”,聰明豈與視聽為對而各一其時乎?聖人之情,順萬事而無情,而常有意,而常無意也。
常有意者,變化無方,而流行不息,故無始。
常無意者,流行變化,而未嘗遲留重滞,故無所。
(《答王堣齋》) 夫人神發為知,五性感動而萬事出。
物也者,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身之所有,知之所出者也。
視聽、喜怒之類,有禮有非禮,有中節有不中節。
苟密察其心之不可欺者,則莫不自知之。
故知也者,事物之則,有條有理,無過不及者也。
物出於知,知在於物,故緻知之功,亦惟在於格物而已。
夫隐顯動靜,通貫一理,特所從名言之異耳。
故中也,和也,中節也,其名則二,其實一獨知也。
故是是非非者,獨知感應之節,為天下之達道。
其知則所謂貞靜隐微,未發之中,天下之大本也。
就是是非非之知而言,其至費而隐,無少偏倚,故謂之未發之中。
就知之是是非非而言,其至微而顯,無少乖戾,故謂之中節之和。
非離乎動靜顯見,别有貞靜隐微之體,不可以知是知非言者也。
程子謂:“言和則中在其中,言中則涵喜怒哀樂在其中。
”答蘇季明之問,謂:“知即是已發,已發但可謂之和,不可謂之中。
”又謂:“既有知覺,卻是動,怎生言靜者?”蓋為季明欲求中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則二之矣,故反其詞以诘之,使驗諸其心,未有絕無知覺之時,則無時不發,無時不發,則安得有所謂未發之前?而已發又不可謂之中,則中之為道,與所謂未發者,斷可識矣,又安得前乎未發,而求其所謂中者也?既而季明自悟其旨曰:“莫是於動上求靜否?”程子始是其說而猶未深然之,恐其端倪微差,而毫釐之間,猶未免於二之也。
來教雲:“虛靈是體,知覺是用,必虛而後靈。
無欲則靜虛,靜虛則明。
無事則虛,虛則明。
此是周、程正法眼藏,可容以所知所覺混能知能覺耶?夫知覺一而已,欲動而知覺始失其虛靈,虛靈有時失而知覺未嘗無,似不可混而一之。
然未有無知覺之虛靈,苟不虛不靈,亦未足以言覺,故不可岐而二之。
然亦為後儒有此四字而為之分疏”雲爾。
若求其實,則知之一字足矣,不必言虛與靈,而虛靈在其中。
虛之一字足矣,不必言靈言知,而靈與知在其中。
蓋心惟一知,知惟一念,一念之知,徹首徹尾,常動常靜,本無内外,本無彼此。
來教以“能知覺為良,則格物自是功效;以所知覺為良,是宜以格物為功夫。
”恐未然也。
夫知以事為體,事以知為則,事不能皆循其知,則知不能皆極其至,故緻知在格物,格物以緻知,然後為全功。
後世以格物為功者,既入於揣摩義襲,而不知有緻知之物;以緻知為功者,又近於圓覺真空,而不知有格物之知,去道愈遠矣。
(以上《寄雙江》) 夫心知覺運動而已,事者知覺之運動,照者運動之知覺,無内外動靜而渾然一體者也。
《答王新甫》) 夫身必有心,心必有意,意必有知,知必有事。
若有無事之時,則亦當有無心、無意、無知之時耶?身心意知,物未始須臾無,則格緻誠正之功,亦不可須臾離,又焉有未感之前,又焉有還須用功之疑耶?(《答陳履旋》) 格物緻知,後世學者以知識為知,以凡有聲色象貌於天地間者為物,失卻《大學》本旨。
先師謂:“知是獨知,緻知是不欺其獨知;物是身心上意之所用之事,如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
《詩》所謂‘有物有則’,《孟子》‘萬物皆備於我’是也。
”格物是就視聽喜怒諸事慎其獨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則,以自慊其知。
(《答馮守》) 立心之始,不見有時之順逆,事之繁簡,地之險易,人之難處易處,惟見吾心是非善惡,從之如不及,去之如探湯者,方為格物。
苟分别種種順逆難易,如彼如此,則既有所擇取,而順逆難易之心為之主矣。
順逆難易之心為之主,則雖有時主宰不亂,精神凝定,猶不足謂之格物。
何者?從其好順惡逆之心也。
而況遇逆,且難支吾牽強,意興沮撓,尚何格物之可言乎? 良知無方無體,變動不居,故有昨以為是,而今覺其非;有己以為是,而因人覺其為非;亦有自見未當,必考證講求而後停妥。
皆良知自然如此,故緻知亦當如此。
然一念良知,徹頭徹尾,本無今昨、人己、内外之分也。
(以上《答沈思畏》) 道塞乎天地之間,所謂“陰陽不測之神”也。
神凝而成形,神發而為知,知感動而萬物出焉。
萬物出於知,故曰:“皆備於我”;而知又萬事之取正焉者,故曰:“有物有則。
”知也者,神之所為也。
神無方無體,其在人為視聽,為言動,為喜怒哀樂,其在天地萬物,則發育峻極者,即人之視聽言動,喜怒哀樂者也。
鸢之飛,魚之躍,以至山川之流峙,草木之生生化化,皆人之視聽言動、喜怒哀樂者也。
故人之喜怒哀樂、視聽言動,與天地萬物周流貫徹,作則俱作,息則俱息,而無彼此之間,神無方體故也。
故格吾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物,則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神無方
(以上《答問》) 良知乃本心之真誠恻怛,人為私意所雜,不能念念皆此真誠恻怛,故須用緻知之功。
緻知雲者,去其私意之雜,使念念皆真誠恻怛,而無有虧欠耳。
孟子言孩提知愛知敬,亦是指本心真誠恻怛、自然發見者,使人達此,於天下念念真誠恻怛,即是念念緻其良知矣。
故某嘗言一切應物處事,隻要是良知。
蓋一念不是良知,即不是緻知矣。
(《答胡仰齋》) 理一分殊,渾融之中,燦然者在。
親疏内外,皆具於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其有親疏内外之分,即本體之條理,天理之流行。
吾心實未嘗有親疏内外之分也,苟分别彼此,則同體之心未免有間,而其分之殊者皆非其本然之分矣。
(《答王克齋》) 兄謂:“近時學者,往往言良知,本體流行,無所用力,遂至認氣習為本性。
不若說緻知功夫,不生弊端。
”鄙意則謂:“今之認氣習為本性者,正由不知良知之本體。
不知良知之本體,則緻知之功,未有靠實可據者。
故欲救其弊,須是直指良知本體之自然流行,而無假用力者,使人知所以循之,然後為能實用其力,實緻其知。
不然,卻恐其以良知為所至之域,以緻知為所入之途,未免岐而二之,不得入門内也。
如好善惡惡,亦是徹上徹下語,循其本體之謂善,背其本體之謂惡,故好善惡惡亦隻是本體功夫,本體流行隻是好善惡惡。
”(《答陳明水》) 學者誠不失其良心,則雖種種異說,紛紛緒言,譬之吳、楚、閩、粵方言各出,而所同者義。
苟失其良心,則雖字字句句無二,無别於古聖,猶之孩童玩戲,籹飾老态,語笑步趨,色色近似,去之益遠。
(《答馬問菴》) 覺則無病可去,患在於不覺耳。
常覺則常無病,常存無病之心,是真能常以去病之心為心者矣。
中離懲忿窒欲為第二義,亦是為志未徹底。
徒用力於忿欲者,而發人心無聲無臭,一旦不可得而見,豈有二義三義也?(以上《答高公敬》) 來教謂:“人心自靜自明,自能變化,自有條理,原非可商量者,不待着一毫力。
”又謂:“百姓日用,不起一念,不作一善,何嘗鹘突無道理來!”又謂:“今世為學用功者,苟非得見真體,要皆助長。
必不得已,不如萬緣放下,随緣順應。
”又謂:“人志苟真,必不至為惡,不勞過為猜防。
”皆日新之語。
(《答王士官》) 《大學》言知止,止者,心之本體,亦即是功夫。
苟非一切止息,何緣得定、靜、安?因便将見前酬應百慮,認作天機活潑,何啻千裡!(《寄雙江》) 大抵學不必過求精微,但粗重私意斷除不淨,真心未得透露,種種妙談皆違心之言,事事周密皆拂性行,向後無真實腳根可紮定得,安雍其有成也?(《寄橫溪弟》) 好惡與人相近,言羞惡是非之知不容泯滅,後世舍獨知而求之虛明湛一,卻恐茫然無着落矣。
(《答朱芝山》) 自謂寬裕溫柔,焉知非優遊怠忽;自謂發強剛毅,焉知非躁妄激作。
忿戾近齋莊,瑣細近密察,矯似正,流似和,毫釐不辨,離真逾遠。
然非實緻其精一之功,消其功利之萌,亦豈容以知見情識而能明辨之。
(《寄敖純之》) 先師謂“緻知存乎心悟”,若認知識為良知,正是粗看了,未見所謂“不學不慮,不系於人”者。
然非情無以見性,非知識意念則亦無以見良知。
周子謂:“誠無為,神發知。
知神之為知,方知得緻知;知誠之無為,方知得誠意。
”來書啟教甚明,知此即知未發之中矣。
格物二字,先師以為緻知之實。
蓋性無體,以知為體,知無實,事物乃其實地。
離事物則無知可緻,亦無所用其緻之之功,猶之曰“形色乃天性之實,無形色則無性可盡,惟踐形然後可以盡性”雲爾。
大抵會得時,道器隐顯、有無本末一緻;會未得,則滞有淪虛,皆足為病。
(以上《答陳明水》) 人心生意流行而變化無方。
所謂意也,忽焉而紛纭者意之動,忽焉而專一者意之靜,靜非無意而動非始有。
蓋紛纭專一,相形而互異。
所謂易也,寂然者,言其體之不動於欲,感通者,言其用之不礙於私,體用一原,顯微無間。
非時寂時感,而有未感以前,别有未發之時。
蓋雖諸念悉泯,而兢業中存,即懼意也,即發也。
雖憂患不作,而怡靜自如,即樂意也,即發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蓋即喜怒哀樂之發,而指其有未發者,猶之曰“視聽之未發謂之聰明”,聰明豈與視聽為對而各一其時乎?聖人之情,順萬事而無情,而常有意,而常無意也。
常有意者,變化無方,而流行不息,故無始。
常無意者,流行變化,而未嘗遲留重滞,故無所。
(《答王堣齋》) 夫人神發為知,五性感動而萬事出。
物也者,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身之所有,知之所出者也。
視聽、喜怒之類,有禮有非禮,有中節有不中節。
苟密察其心之不可欺者,則莫不自知之。
故知也者,事物之則,有條有理,無過不及者也。
物出於知,知在於物,故緻知之功,亦惟在於格物而已。
夫隐顯動靜,通貫一理,特所從名言之異耳。
故中也,和也,中節也,其名則二,其實一獨知也。
故是是非非者,獨知感應之節,為天下之達道。
其知則所謂貞靜隐微,未發之中,天下之大本也。
就是是非非之知而言,其至費而隐,無少偏倚,故謂之未發之中。
就知之是是非非而言,其至微而顯,無少乖戾,故謂之中節之和。
非離乎動靜顯見,别有貞靜隐微之體,不可以知是知非言者也。
程子謂:“言和則中在其中,言中則涵喜怒哀樂在其中。
”答蘇季明之問,謂:“知即是已發,已發但可謂之和,不可謂之中。
”又謂:“既有知覺,卻是動,怎生言靜者?”蓋為季明欲求中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則二之矣,故反其詞以诘之,使驗諸其心,未有絕無知覺之時,則無時不發,無時不發,則安得有所謂未發之前?而已發又不可謂之中,則中之為道,與所謂未發者,斷可識矣,又安得前乎未發,而求其所謂中者也?既而季明自悟其旨曰:“莫是於動上求靜否?”程子始是其說而猶未深然之,恐其端倪微差,而毫釐之間,猶未免於二之也。
來教雲:“虛靈是體,知覺是用,必虛而後靈。
無欲則靜虛,靜虛則明。
無事則虛,虛則明。
此是周、程正法眼藏,可容以所知所覺混能知能覺耶?夫知覺一而已,欲動而知覺始失其虛靈,虛靈有時失而知覺未嘗無,似不可混而一之。
然未有無知覺之虛靈,苟不虛不靈,亦未足以言覺,故不可岐而二之。
然亦為後儒有此四字而為之分疏”雲爾。
若求其實,則知之一字足矣,不必言虛與靈,而虛靈在其中。
虛之一字足矣,不必言靈言知,而靈與知在其中。
蓋心惟一知,知惟一念,一念之知,徹首徹尾,常動常靜,本無内外,本無彼此。
來教以“能知覺為良,則格物自是功效;以所知覺為良,是宜以格物為功夫。
”恐未然也。
夫知以事為體,事以知為則,事不能皆循其知,則知不能皆極其至,故緻知在格物,格物以緻知,然後為全功。
後世以格物為功者,既入於揣摩義襲,而不知有緻知之物;以緻知為功者,又近於圓覺真空,而不知有格物之知,去道愈遠矣。
(以上《寄雙江》) 夫心知覺運動而已,事者知覺之運動,照者運動之知覺,無内外動靜而渾然一體者也。
《答王新甫》) 夫身必有心,心必有意,意必有知,知必有事。
若有無事之時,則亦當有無心、無意、無知之時耶?身心意知,物未始須臾無,則格緻誠正之功,亦不可須臾離,又焉有未感之前,又焉有還須用功之疑耶?(《答陳履旋》) 格物緻知,後世學者以知識為知,以凡有聲色象貌於天地間者為物,失卻《大學》本旨。
先師謂:“知是獨知,緻知是不欺其獨知;物是身心上意之所用之事,如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
《詩》所謂‘有物有則’,《孟子》‘萬物皆備於我’是也。
”格物是就視聽喜怒諸事慎其獨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則,以自慊其知。
(《答馮守》) 立心之始,不見有時之順逆,事之繁簡,地之險易,人之難處易處,惟見吾心是非善惡,從之如不及,去之如探湯者,方為格物。
苟分别種種順逆難易,如彼如此,則既有所擇取,而順逆難易之心為之主矣。
順逆難易之心為之主,則雖有時主宰不亂,精神凝定,猶不足謂之格物。
何者?從其好順惡逆之心也。
而況遇逆,且難支吾牽強,意興沮撓,尚何格物之可言乎? 良知無方無體,變動不居,故有昨以為是,而今覺其非;有己以為是,而因人覺其為非;亦有自見未當,必考證講求而後停妥。
皆良知自然如此,故緻知亦當如此。
然一念良知,徹頭徹尾,本無今昨、人己、内外之分也。
(以上《答沈思畏》) 道塞乎天地之間,所謂“陰陽不測之神”也。
神凝而成形,神發而為知,知感動而萬物出焉。
萬物出於知,故曰:“皆備於我”;而知又萬事之取正焉者,故曰:“有物有則。
”知也者,神之所為也。
神無方無體,其在人為視聽,為言動,為喜怒哀樂,其在天地萬物,則發育峻極者,即人之視聽言動,喜怒哀樂者也。
鸢之飛,魚之躍,以至山川之流峙,草木之生生化化,皆人之視聽言動、喜怒哀樂者也。
故人之喜怒哀樂、視聽言動,與天地萬物周流貫徹,作則俱作,息則俱息,而無彼此之間,神無方體故也。
故格吾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物,則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神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