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八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三。
萬曆間贈禮部尚書,諡文恭。
先生初學於楓山,其後卒業於陽明。
以真心為學之要,雖所得淺深不可知,然用功有實地也。
來教謂:“木有根,則枝葉花實不假外求;人有志,則本體不虧萬法具足。
”雖聖人複起,不能易也。
至謂:“擇善固執,乃明覺之自然,而與時偕行,實大公順應之妙用。
”亦未嘗不是。
但學問未真切者聞之,未免有遺落工夫之病。
蓋自然明覺,則良知也,擇善固執,謂之緻其良知,則可也。
與時偕行,固大公順應之妙用,然非精義入神者,未足以與此也。
天下事過則有害。
雨澤非不善也,過多則澇,其為害也與旱同。
今有意為善,而任性自是者,皆雨澤之澇者也。
澇可以災,斯人獨不可以為惡乎?故《易》曰“尚於中行為善,君子之常也。
”而有意而自是,則必淪於惡矣。
是好名之私累之也。
此心不真,辨說雖明,畢竟何益?自雞鳴而起,以至向晦宴息,無非真心,則無非實功,一話、一言、一步、一趨皆受用處。
不然,日談孔、孟,辨精毫釐,終不免為務外,為人之歸爾。
大抵學問隻是一真。
天之生人,其理本真,有不真者,人雜之耳。
今隻全真以反其初,日用間視聽言動,都如穿衣喫飯,要飽要煖,真心略無文飾。
但求是當,纔不是說影,纔不是弄精,纔不是見聞,乃為解悟合一。
若信得此過,即是緻知,即是慎獨,即是求放心。
不然,雖《六經》、《四書》之言,而非聖人之真心,亦不免於說影弄精矣。
竊謂險夷順逆之來,若寒暑畫夜之必然,無足怪者。
己不當,人必當之,孰非己也?是故君子之於憂患,不問其緻之,而惟問其處之。
故曰:“無入而不自得。
”苟微有介焉,非自得也。
太常徐魯源先生用檢 徐用檢字克賢,号魯源,金華蘭溪人。
嘉靖壬戌進士,除刑部主事,調兵部、禮部,至郎中。
出為山東副使,左遷江西參議,陞陝西提學副使、蘇松參政,坐失囚,降副使。
丁憂。
起補福建城福甯轉漕儲參政、廣東按察使、河南左布政。
遷南太仆寺卿,複寺馬三分之一,召入為太常寺卿,兩載而回籍,萬曆辛亥十一月卒,年八十四。
先生師事錢緒山,然其為學不以良知,而以志學。
謂:“君子以複性為學,則必求其所以為性,而性囿於質,難使純明,故無事不學,學焉又恐就其性之所近,故無學不證諸孔氏。
”又謂:“求之於心者,所以求心之聖;求之於聖者,所以求聖之心。
”蓋其時學者執“心之精神謂之聖”一語,縱橫於氣質以為學,先生以孔氏為的,亦不得已之苦心也。
耿楚倥與先生談數日,曰:“先生今之孟子也。
”久之,寓書曰:“願君執禦,無專執射。
”天台譯其意曰:“夫射必有的,禦所以載人也。
子輿氏願學孔子,其立之的乎?孔子善調禦狂狷,行無轍,故雲‘執禦’。
吾仲氏欲門下損孟之高,為孔之大,如斯而已。
”楚倥心信之士,其學與先生不合,謂先生為孟子,譏之也。
先生嘗問羅近溪曰:“學當從何入?”近溪諧之曰:“兄欲入道,朝拜夕拜,空中有人傳汝。
”先生不悅。
後數年,在江省糧儲,方治文移,怳忽聞有唱者,“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先生大悟,自是心地日瑩,平生見解脫落。
在都門從趙大洲講學,禮部司務李贽不肯赴會,先生以手書《金剛經》示之,曰:“此不死學問也,若亦不講乎?”贽始折節向學。
嘗晨起候門,先生出,辄攝衣上馬去,不接一語。
如是者再,贽信向益堅,語人曰:“徐公鉗錘如是。
”此皆先生初學時事,其後漸歸平實,此等機鋒,不複弄矣。
友聲編 吾人之志,抖擻於昨日,今日可受用否?即抖擻於上時,今時可受用否?若時時抖擻,可無屬人為造作否?其要在窮此心之量,靡有間息,其無間息,固天然也。
《易》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夫心,天君也,時時尊之,俾常伸萬物之上,将衆動,可得其理而成天下之亹亹。
然欲知事之之道,則須先見其面目。
先儒令學者觀未發氣象,所以求見其面目也。
由是而之焉,“發皆中節”,無所往而不尊矣。
古人立言,惟以自得而不必其全,故出之?難。
陽和與諸公書,每有“虛而靈、寂而照、常應、常靜、有物、無物及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等語,其理未嘗不到,而言涉熟易,尚未盡脫诠解耳! 生人相與,各有耳目心思,則可以言語相通,意氣感召。
若鬼神無形與聲,言語意氣俱用不着,惟是此心之齋明誠敬,可以感通。
即此心之齋明誠敬,可以通鬼神,則於有生之類,感之如運掌耳! 問:“存順殁甯,甯與不甯,何别哉?”曰:“餘知聖人之下學上達,俯仰無愧怍。
爾身有死生,道有去來耶?而又安能索之茫茫乎?若曰甯與不甯,靡有分别。
将錦衣肉食榮樂已足,何取於茅茨土階蔬水曲肱也。
”曰:“善不善者與化徂矣,善惡不同,徂有二耶?”曰:“辟之放言,口舌之欲耳;恣聲色,耳目之欲耳。
一放一恣,口舌耳目以為愉快,此中楻杌也。
口舌耳目有成有壞,此中楻杌可磨滅乎?” 求之於心者,所以求心之聖,求之於聖者,所以求聖之心。
人未能純其心,故師心不免於偏雜,聖人先得其心之同然,故盡心必證之聖人。
發育峻極之體量,不出於三千三百之細微,而堯、舜之兢兢業業,亦惟以“無教逸欲、無曠庶官”為先務,蓋天不變,則道亦不變,極固如是也。
至善者,吾人本心之分量也,原無欠缺,不假安排。
心思之必至善,猶目之必明,耳之必聰,日月之必照臨,江河之必流行也。
人之精神,自能用世,自可出世。
作止語默,日與天下相交接,此所以用也。
而作止語默,一率其本然之知,能高不參以意見而求異,卑不入以貪欲而徇人,終日廓然,終身順應。
能之,則為善而務遷之;未能,則為過而務改之。
久久成熟,純乎率性之道,所以用世而實出世也。
鄒泸水雲:“公以求仁為宗旨,以學為實功,以孔氏為正鹄,而謂無事不學,無學不證諸孔氏。
第不知無所事事時,何所為學,而應務酬酢之煩,又不遑一一證諸孔氏,而學之躊躇倉皇,反覺為适、為固。
起念不化,将何以正之?”曰:“君子以複性為學,故必以學為修證。
而步趨孔子者,亦非無所事事之時,作何所學,應務酬酢之際,又一一證所學
萬曆間贈禮部尚書,諡文恭。
先生初學於楓山,其後卒業於陽明。
以真心為學之要,雖所得淺深不可知,然用功有實地也。
來教謂:“木有根,則枝葉花實不假外求;人有志,則本體不虧萬法具足。
”雖聖人複起,不能易也。
至謂:“擇善固執,乃明覺之自然,而與時偕行,實大公順應之妙用。
”亦未嘗不是。
但學問未真切者聞之,未免有遺落工夫之病。
蓋自然明覺,則良知也,擇善固執,謂之緻其良知,則可也。
與時偕行,固大公順應之妙用,然非精義入神者,未足以與此也。
天下事過則有害。
雨澤非不善也,過多則澇,其為害也與旱同。
今有意為善,而任性自是者,皆雨澤之澇者也。
澇可以災,斯人獨不可以為惡乎?故《易》曰“尚於中行為善,君子之常也。
”而有意而自是,則必淪於惡矣。
是好名之私累之也。
此心不真,辨說雖明,畢竟何益?自雞鳴而起,以至向晦宴息,無非真心,則無非實功,一話、一言、一步、一趨皆受用處。
不然,日談孔、孟,辨精毫釐,終不免為務外,為人之歸爾。
大抵學問隻是一真。
天之生人,其理本真,有不真者,人雜之耳。
今隻全真以反其初,日用間視聽言動,都如穿衣喫飯,要飽要煖,真心略無文飾。
但求是當,纔不是說影,纔不是弄精,纔不是見聞,乃為解悟合一。
若信得此過,即是緻知,即是慎獨,即是求放心。
不然,雖《六經》、《四書》之言,而非聖人之真心,亦不免於說影弄精矣。
竊謂險夷順逆之來,若寒暑畫夜之必然,無足怪者。
己不當,人必當之,孰非己也?是故君子之於憂患,不問其緻之,而惟問其處之。
故曰:“無入而不自得。
”苟微有介焉,非自得也。
太常徐魯源先生用檢 徐用檢字克賢,号魯源,金華蘭溪人。
嘉靖壬戌進士,除刑部主事,調兵部、禮部,至郎中。
出為山東副使,左遷江西參議,陞陝西提學副使、蘇松參政,坐失囚,降副使。
丁憂。
起補福建城福甯轉漕儲參政、廣東按察使、河南左布政。
遷南太仆寺卿,複寺馬三分之一,召入為太常寺卿,兩載而回籍,萬曆辛亥十一月卒,年八十四。
先生師事錢緒山,然其為學不以良知,而以志學。
謂:“君子以複性為學,則必求其所以為性,而性囿於質,難使純明,故無事不學,學焉又恐就其性之所近,故無學不證諸孔氏。
”又謂:“求之於心者,所以求心之聖;求之於聖者,所以求聖之心。
”蓋其時學者執“心之精神謂之聖”一語,縱橫於氣質以為學,先生以孔氏為的,亦不得已之苦心也。
耿楚倥與先生談數日,曰:“先生今之孟子也。
”久之,寓書曰:“願君執禦,無專執射。
”天台譯其意曰:“夫射必有的,禦所以載人也。
子輿氏願學孔子,其立之的乎?孔子善調禦狂狷,行無轍,故雲‘執禦’。
吾仲氏欲門下損孟之高,為孔之大,如斯而已。
”楚倥心信之士,其學與先生不合,謂先生為孟子,譏之也。
先生嘗問羅近溪曰:“學當從何入?”近溪諧之曰:“兄欲入道,朝拜夕拜,空中有人傳汝。
”先生不悅。
後數年,在江省糧儲,方治文移,怳忽聞有唱者,“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先生大悟,自是心地日瑩,平生見解脫落。
在都門從趙大洲講學,禮部司務李贽不肯赴會,先生以手書《金剛經》示之,曰:“此不死學問也,若亦不講乎?”贽始折節向學。
嘗晨起候門,先生出,辄攝衣上馬去,不接一語。
如是者再,贽信向益堅,語人曰:“徐公鉗錘如是。
”此皆先生初學時事,其後漸歸平實,此等機鋒,不複弄矣。
友聲編 吾人之志,抖擻於昨日,今日可受用否?即抖擻於上時,今時可受用否?若時時抖擻,可無屬人為造作否?其要在窮此心之量,靡有間息,其無間息,固天然也。
《易》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夫心,天君也,時時尊之,俾常伸萬物之上,将衆動,可得其理而成天下之亹亹。
然欲知事之之道,則須先見其面目。
先儒令學者觀未發氣象,所以求見其面目也。
由是而之焉,“發皆中節”,無所往而不尊矣。
古人立言,惟以自得而不必其全,故出之?難。
陽和與諸公書,每有“虛而靈、寂而照、常應、常靜、有物、無物及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等語,其理未嘗不到,而言涉熟易,尚未盡脫诠解耳! 生人相與,各有耳目心思,則可以言語相通,意氣感召。
若鬼神無形與聲,言語意氣俱用不着,惟是此心之齋明誠敬,可以感通。
即此心之齋明誠敬,可以通鬼神,則於有生之類,感之如運掌耳! 問:“存順殁甯,甯與不甯,何别哉?”曰:“餘知聖人之下學上達,俯仰無愧怍。
爾身有死生,道有去來耶?而又安能索之茫茫乎?若曰甯與不甯,靡有分别。
将錦衣肉食榮樂已足,何取於茅茨土階蔬水曲肱也。
”曰:“善不善者與化徂矣,善惡不同,徂有二耶?”曰:“辟之放言,口舌之欲耳;恣聲色,耳目之欲耳。
一放一恣,口舌耳目以為愉快,此中楻杌也。
口舌耳目有成有壞,此中楻杌可磨滅乎?” 求之於心者,所以求心之聖,求之於聖者,所以求聖之心。
人未能純其心,故師心不免於偏雜,聖人先得其心之同然,故盡心必證之聖人。
發育峻極之體量,不出於三千三百之細微,而堯、舜之兢兢業業,亦惟以“無教逸欲、無曠庶官”為先務,蓋天不變,則道亦不變,極固如是也。
至善者,吾人本心之分量也,原無欠缺,不假安排。
心思之必至善,猶目之必明,耳之必聰,日月之必照臨,江河之必流行也。
人之精神,自能用世,自可出世。
作止語默,日與天下相交接,此所以用也。
而作止語默,一率其本然之知,能高不參以意見而求異,卑不入以貪欲而徇人,終日廓然,終身順應。
能之,則為善而務遷之;未能,則為過而務改之。
久久成熟,純乎率性之道,所以用世而實出世也。
鄒泸水雲:“公以求仁為宗旨,以學為實功,以孔氏為正鹄,而謂無事不學,無學不證諸孔氏。
第不知無所事事時,何所為學,而應務酬酢之煩,又不遑一一證諸孔氏,而學之躊躇倉皇,反覺為适、為固。
起念不化,将何以正之?”曰:“君子以複性為學,故必以學為修證。
而步趨孔子者,亦非無所事事之時,作何所學,應務酬酢之際,又一一證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