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

關燈
壬辰,轉兵部右侍郎,編修楊名言“齋醮無驗,徒開小人倖進之門”。

    上大怒,戍名。

    先生言名無罪,出為福建參政。

    明年冬,召補禮部侍郎。

    丙申十一月卒官。

    先生受學於陽明,陽明謂“誠甫自當一日千裡,任重道遠,吾非誠甫誰望耶!”則其屬意亦至矣。

     論學書  學問思辨,即是尊德性下手功夫,非與笃行為兩段事。

    如今人真有志於學,便須實履其事。

    中間行而未安、思而未通者,不得不用學問思辨之功。

    學問懇切處,是之謂笃行耳,故必知行合一,然後為真學。

    學而真者,知行必合一,并進之說,決無益於行,亦非所以為知也。

    故吾輩但於立志真僞處省察,學問懈弛時鞭策,即無不合,不必區區於講說為也。

    來谕以仆為格物者意,未有非意而格物者,分意與物為兩事。

    仆未嘗有此事也。

    蓋《大學》綱領雖有三,而人己隻一物,初非有彼此也。

    條目雖有八,而工夫隻一事,初非有先後也。

    天下國家身心意知物者,其本體也;格緻、誠正、修齊、治平者,其工夫也。

    (《與萬鹿園》)  吉兇悔吝生乎動,動處乃善惡所萌,獨知之地,故惟誠意為實下手工夫。

    意之本體無不知,故格緻即是誠意,無事於聞見也。

    意之所用,無非物,故緻知在格物,不落於虛無也。

    此其大本大原,聖人複起,有所不能易者。

    若曰:“格物便有格物,緻知便有緻知,不容以混言。

    ”不惟分析支離破碎,聖賢渾融之旨,亦焉能有如此學問而能有得乎?屋之喻,亦恐未然。

    若曰“此屋也,或自内而名之曰室,或自外而名之曰字。

    此意也,或自其所明而言之曰知,或自其所向而言之曰物”,則可。

    其曰梁、曰棟、曰柱,乃其屋中之名色各有不同,以為意知物之喻,則不可。

    如曰孝、曰弟、曰慈,乃父子兄弟所接之理。

    其念動於父子兄弟為意,孩提之愛親敬長為良知,知之所向為物。

    有物必有則,不過其則之為格物,不遏其知之為緻知,父必慈、子必孝、兄必友、弟必恭之為誠意,達之天下無不然之為仁義、為性。

    蓋人未聞道之先,百姓日用而不知,又何工夫之有?一有求學之意,即善善惡惡自能知之,不待外求;為善去惡亦在不自欺耳。

    此所謂“我欲仁斯仁至”者,何等簡易!何等直截!今顧欲外此而求之煩難,獨何欤?(《與萬鹿園》) 來谕謂:“此心之中,無欲即靜,遇事時不覺交戰,便是得力。

    ”所言甚善,尚有不得不論者。

    蓋無欲即靜,與周子《圖說》内自註無欲故靜之說,亦略相似。

    其謂遇事時不覺交戰,便是得力,亦謂心中有主,不為事物所勝雲耳。

    然嘗聞之,程子曰:“為學不可不知用力處,既學不可不知得力處。

    ”周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寡之又寡,以至於無。

    ”正不在得力,而在於知所以用力;不在無欲,而在寡欲耳。

    學必寡欲而後無欲,知用力而後知得力,此其工夫漸次,有不可躐而進者。

    若執事所言,恐不免失之太早。

    如貧人說富,如學子論大賢,功效體當,自家終無受用時也。

    仆之所謂主靜者,正在寡欲,正在求所以用力處,亦不過求之於心,體之於心,驗之於心。

    蓋心為事勝,與物交戰,旨欲為之累。

    仆之所謂主靜者,正以尋欲所從生之根而拔去之,如逐賊者,必求賊所潛入之處而驅逐之也。

    是故善學者莫善於求靜,能求靜然後氣得休息,而良知發見。

    凡其思慮之煩雜,私欲之隐藏,自能覺察,自能拔去,是故無欲者本然之體也,寡欲者學問之要也,求靜者寡欲之方也,戒懼者求靜之功也。

    知用力而後得力處,可得而言無欲,真體常存常見矣。

    (《答林子仁》(名春,心齋弟子也)) 王生師觀,淑於老先生(即陽明先生。

    )者也,已而卒業於錢洪甫氏,來自吳門,問予以“已發未發之旨”。

    予殆未有以語生也,相與紬繹其辭,剔發其義,師觀莫予避也。

    曰:“未發隻在已發上見,隻觀於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平日涵養便是。

    ”此語殆今日日用工夫為第一義,予因歎此理之同,真有不言而喻者。

    然而廿餘年來,相與從事於斯者,或出或入,或啟或蔽,緻一之義曾未見彷彿,若古人者則何居?夫古人剛毅木讷,不尚言說,笃志以定其本,凝靜以固其基,緻慎乎獨而微之又微焉,默成乎心而深之又深焉。

    不得已而言,若響之應,無遺聲焉,不得已而動,若坐窮山而群慮自息,若遊太古而群嚣自寂,是以精不散而神不移,紛不亂而變不窮。

    然則吾徒相與講明斯義也,其尚古人之筌蹄矣乎?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吾盍與子勉之。

    師觀嘗學於陳師魯氏、鄒謙之氏,今洪甫氏有《汶源紀聞錄》,師觀省焉,是皆筌蹄也已矣。

    (《贈王師觀序》) 中丞張浮峰先生元沖 張元沖字叔謙,号浮峰,越之山陰人。

    嘉靖戊戌進士。

    授中書舍人,改吏科給事中。

    分宜入相,先生言其心術不光,不宜在天子左右。

    又請罷遣中官織造。

    遷工科都給事中,谏世廟玄修不視朝。

    一時稱為敢谏。

    出為江西參政,廣東按察使,江西左右布政使,陞右副都禦史,巡撫江西,奉旨回藉。

    又二年而卒,年六十二。

     先生登文成之門,以戒懼為入門,而一意求諸踐履。

    文成嘗曰:“吾門不乏慧辨之士,至於真切純笃,無如叔謙。

    ”先生嘗謂學者曰:“孔子之道,一以貫之,孟子之道,萬物我備,良知之說,如是而已。

    ”又曰:“學先立志,不學為聖人,非志也。

    聖人之學,在戒懼慎獨,不如是學,非學也。

    ”揭坐右曰:“惟有主,則天地萬物自我而立,必無私,斯上下四旁鹹得其平。

    ”前後官江西,闢正學書院,與東廓、念菴、洛村、楓潭聯講會,以訂文成之學,又建懷玉書院於廣信,迎龍溪、緒山主講席,遂留緒山為《文成年譜》,惟恐同門之士,學之有出入也,其有功師門如此。

     侍郎程松溪先生文德 程文德字舜敷,号松溪,婺之永康人。

    嘉靖己醜進士第二,授翰林院編修。

    同年楊名下诏獄,方究主使,而先生與之通書。

    守者以聞,上大怒,誤逮禦史陳九德,先生自出承認,入獄。

    黜為信宜典史,總督陶諧延主蒼梧書院。

    移安福知縣。

    陞南京兵部主事,轉禮部郎中。

    丁艱,起補兵部,出為廣東副使,未行,轉南京國子祭酒,擢都禦史。

    丁内艱,起為禮部右侍郎,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

    上在齋宮,侍臣所進青書詞,争為媚悅,獨先生寓意諷谏,上不悅也。

    會推南宰,以先生辭疏為謗讪,落職歸。

    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