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但惟日用尋常,不分寂感,務遜志時敏其間,以會降衷之極,久之将厥修乃來,道積于厥躬,蓋真際也。
子貢多學而識,正坐一一以求證。
子夏之徒流而為莊周,其學焉而就其性之所近,未範圍於聖人故也。
” 發膚、骨骼、知識、運動,是人所為生也。
而發膚骨骼知識運動之表,有所然而常存,淵然而愈出,廓然而無際者,是人所以生也,統言之曰道,要言之曰仁,以身任之曰志。
外此而富貴則為外物,功名則屬影事,蓋於毛發、骨骼、知識、運動者為相親,而於然、淵然、廓然者無所與。
於毛發、骨骼、知識、運動相親者,有盡者也,可朽也;於發膚、骨骼、知識、運動無所與者,無盡者也,不可朽也。
可朽者,非三才之精;而不可朽者,實與天地合其德也。
蘭遊錄語 學無多歧,隻要還他本等。
如人之為人,以有耳目聰明也,聰是天聰,明是天明,於聰明之外,更加損不得分毫。
高者欲德無聲之聲,視無色之色,然安能脫離聲色?卑者或溺於淫聲邪色,流蕩忘返,皆失其本聰本明,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為合其本然,乃見天則。
禮者,天則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如執定不信生死,然則《中庸》何以言至誠無息?将此理生人方有,未生既化之後俱息耶?抑高明博厚悠久無疆之理,異於天地耶? 吾道一以貫之,若但理會念慮,而不能流貫於容色詞氣,畢竟是功夫滞塞之病。
述學者多喜談存本體,曰“此體充塞宇宙,如何在方寸中執得此體”?須常學常思。
吾輩尋常間,直須将千古聖人精神都來體會過,堯、舜是如何?文、周、孔、孟是如何?以下儒者是如何?此非較量人物,正是要印正從違。
若隻在一處摸所測度,如何叫做學問思辨? 問:“先生既不非生死之說,何不專主之?而曰性、曰學,何也?”曰:“性率五常,學求複性,大公至正之道也。
如此而生,如此而死,何不該焉。
專言生死,生寄死歸,自私耳矣。
” 淺深原無兩路,即如父子君臣夫婦之倫,合内合外之道,此日用尋常,何等淺近!然此理不涉人為,天則自在,故謂之淵淵其淵。
於此得力,方是下學上達。
悟者悟此,密者密此。
有無之間,原是本然,執之反滞,是謂知識之害。
嚣嚣言自得也,必尊德樂義,斯可以自得。
德義有何名象?即吾輩此時行坐謙讓,必要相安,精神和适不滞,是即所謂德義也。
德義,己所自有也,故不失義乃為得己。
得己者,得其心也。
造化生草木鳥獸,都一定不可移易。
人則耳目口鼻,生來隻是一樣,更不分别。
希聖希賢,由人自願,可見造化待人甚厚,人不可思仰承天意耶! 問“生死之說”。
曰:“譬如朋友在此,若不着實切磋,别後便有餘憾。
存順殁甯,亦複如是。
” 問:“何謂天下之大本?”曰:“适從外來,見街頭孩子被母痛笞,孩子叫苦欲絕。
已而母去,孩子牽母裾随之而歸,終不忍舍。
是非天下之大本乎?” 問:“匹夫修道,名不出於闾裡,何以使一世法則?”曰:“即如吾輩在舟中,一事合道,千萬世行者,決不能出此範圍;一言合道,千萬世言者,決不能舍此法度。
苟不如此,其行必難寡悔,其言必難寡尤,此之謂世法世則。
” 學者不消說性體如是如是,隻當說治性之功如何。
如禹治水,何曾講水清水濁、水寒水溫,隻是道之入於海耳。
若但說水如何,縱然辨淄、渑,分三峽,畢竟於治水之事分毫無與。
人之為小人,豈其性哉?其初亦起於乍弄機智,漸習漸熟,至流於惡而不自知。
問:“學問安得無間斷?”先生曰:“學有變者,有不變者。
如諸公在齋閤靜坐,是一段光景;此時會講,是一段光景;明旦趨朝,又是一段光景;朝罷入部寺治事,又是一段光景,此其變者也。
然能靜坐,能會講,能趨朝,能治事,卻是不變者。
吾侪於此,正須體會於其變者,體會得徹,則應用不滞。
於其不變者,體會得徹,則主宰常甯。
二者交參,吾心體無間,學問亦無間。
” 自無始概之,人生百年為一息;自萬有計之,人於其中為一塵。
然此一息一塵,在自己分上,蓋其大無外,其久無窮也。
學者於此,可無周公之仰思,大禹之惜陰耶! 孔門之求仁,即堯、舜之中,《大學》之至善,而《中庸》所謂未發之中也。
故專求性,或涉於虛圓而生機不流;專求心,或涉於情欲而本體易淆。
惟仁者,性之靈而心之真,先天後天,合為一緻,形上形下,會為一原,凝於漠無朕,而生意盎然,洋溢宇宙。
以此言性,非枯寂斷滅之性也,達於人倫庶物,而真體湛然,迥出塵累。
以此言心,非知覺運動之心也,故孔子專言仁,傳之無弊。
問:“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曰:“自孩提至壯老,其不同者,才識之遠近,經曆之生熟耳。
若其天然自有之心,安所不同?在孩提為不學不慮,在大人為存神過化,如幹霄之木,仍是萌蘗時生意,原未曾改換。
此古學也。
古人從赤子所固有者學去,故從微至着,由誠而形,自可欲至於大而化之,總不失其固有之心。
後人從赤子所未有者學去,故氣力日充,見聞日廣,智識日繁,而固有之心愈久愈失其真,不為庸人,則為小人已矣。
” 與友人坐,夜分,先生曰:“群動既息,天籁自鳴,鳴非外也,聽非内也,天人一也。
一此不已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此,其庶幾乎!” 吳康齋謂“三綱五常,天下元氣,一身一家亦然。
”無元氣則天下國家堕矣。
學者要知以綱常為重,扶綱常所以扶元氣也。
即使舉世皆亂,大丈夫能自任以綱常之重,即一入赤手,可扶元氣。
立志既真,貴在發腳不差,發腳一差,終走罔路,徒自罷苦,終不能至。
問:“安得不差?”先生震聲曰:“切莫走閉眼路。
” 人性之虛而且靈者,無如心與耳目。
目之所視,不離世間色,然其視之本明,不染於色。
耳之所聽,不離世間聲,然其聽之本聰,不雜於聲。
心之所思,不離世間事,然其思之本覺,不溷於事。
學人誠能深心體究,豁然見耳目心思之大原,而達聰明睿知之天德,則終日視不為色轉,即出此色塵世界;終日聽不為聲轉,即出此聲塵世界;終日思不為事轉,即出此法塵世界,雖曰戴天履地,友人群物已超然天地民物之外。
如此出世,豈不簡易?未達此者,縱身世走至非非想處,亦是生死中人。
子貢多學而識,正坐一一以求證。
子夏之徒流而為莊周,其學焉而就其性之所近,未範圍於聖人故也。
” 發膚、骨骼、知識、運動,是人所為生也。
而發膚骨骼知識運動之表,有所然而常存,淵然而愈出,廓然而無際者,是人所以生也,統言之曰道,要言之曰仁,以身任之曰志。
外此而富貴則為外物,功名則屬影事,蓋於毛發、骨骼、知識、運動者為相親,而於然、淵然、廓然者無所與。
於毛發、骨骼、知識、運動相親者,有盡者也,可朽也;於發膚、骨骼、知識、運動無所與者,無盡者也,不可朽也。
可朽者,非三才之精;而不可朽者,實與天地合其德也。
蘭遊錄語 學無多歧,隻要還他本等。
如人之為人,以有耳目聰明也,聰是天聰,明是天明,於聰明之外,更加損不得分毫。
高者欲德無聲之聲,視無色之色,然安能脫離聲色?卑者或溺於淫聲邪色,流蕩忘返,皆失其本聰本明,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為合其本然,乃見天則。
禮者,天則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如執定不信生死,然則《中庸》何以言至誠無息?将此理生人方有,未生既化之後俱息耶?抑高明博厚悠久無疆之理,異於天地耶? 吾道一以貫之,若但理會念慮,而不能流貫於容色詞氣,畢竟是功夫滞塞之病。
述學者多喜談存本體,曰“此體充塞宇宙,如何在方寸中執得此體”?須常學常思。
吾輩尋常間,直須将千古聖人精神都來體會過,堯、舜是如何?文、周、孔、孟是如何?以下儒者是如何?此非較量人物,正是要印正從違。
若隻在一處摸所測度,如何叫做學問思辨? 問:“先生既不非生死之說,何不專主之?而曰性、曰學,何也?”曰:“性率五常,學求複性,大公至正之道也。
如此而生,如此而死,何不該焉。
專言生死,生寄死歸,自私耳矣。
” 淺深原無兩路,即如父子君臣夫婦之倫,合内合外之道,此日用尋常,何等淺近!然此理不涉人為,天則自在,故謂之淵淵其淵。
於此得力,方是下學上達。
悟者悟此,密者密此。
有無之間,原是本然,執之反滞,是謂知識之害。
嚣嚣言自得也,必尊德樂義,斯可以自得。
德義有何名象?即吾輩此時行坐謙讓,必要相安,精神和适不滞,是即所謂德義也。
德義,己所自有也,故不失義乃為得己。
得己者,得其心也。
造化生草木鳥獸,都一定不可移易。
人則耳目口鼻,生來隻是一樣,更不分别。
希聖希賢,由人自願,可見造化待人甚厚,人不可思仰承天意耶! 問“生死之說”。
曰:“譬如朋友在此,若不着實切磋,别後便有餘憾。
存順殁甯,亦複如是。
” 問:“何謂天下之大本?”曰:“适從外來,見街頭孩子被母痛笞,孩子叫苦欲絕。
已而母去,孩子牽母裾随之而歸,終不忍舍。
是非天下之大本乎?” 問:“匹夫修道,名不出於闾裡,何以使一世法則?”曰:“即如吾輩在舟中,一事合道,千萬世行者,決不能出此範圍;一言合道,千萬世言者,決不能舍此法度。
苟不如此,其行必難寡悔,其言必難寡尤,此之謂世法世則。
” 學者不消說性體如是如是,隻當說治性之功如何。
如禹治水,何曾講水清水濁、水寒水溫,隻是道之入於海耳。
若但說水如何,縱然辨淄、渑,分三峽,畢竟於治水之事分毫無與。
人之為小人,豈其性哉?其初亦起於乍弄機智,漸習漸熟,至流於惡而不自知。
問:“學問安得無間斷?”先生曰:“學有變者,有不變者。
如諸公在齋閤靜坐,是一段光景;此時會講,是一段光景;明旦趨朝,又是一段光景;朝罷入部寺治事,又是一段光景,此其變者也。
然能靜坐,能會講,能趨朝,能治事,卻是不變者。
吾侪於此,正須體會於其變者,體會得徹,則應用不滞。
於其不變者,體會得徹,則主宰常甯。
二者交參,吾心體無間,學問亦無間。
” 自無始概之,人生百年為一息;自萬有計之,人於其中為一塵。
然此一息一塵,在自己分上,蓋其大無外,其久無窮也。
學者於此,可無周公之仰思,大禹之惜陰耶! 孔門之求仁,即堯、舜之中,《大學》之至善,而《中庸》所謂未發之中也。
故專求性,或涉於虛圓而生機不流;專求心,或涉於情欲而本體易淆。
惟仁者,性之靈而心之真,先天後天,合為一緻,形上形下,會為一原,凝於漠無朕,而生意盎然,洋溢宇宙。
以此言性,非枯寂斷滅之性也,達於人倫庶物,而真體湛然,迥出塵累。
以此言心,非知覺運動之心也,故孔子專言仁,傳之無弊。
問:“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曰:“自孩提至壯老,其不同者,才識之遠近,經曆之生熟耳。
若其天然自有之心,安所不同?在孩提為不學不慮,在大人為存神過化,如幹霄之木,仍是萌蘗時生意,原未曾改換。
此古學也。
古人從赤子所固有者學去,故從微至着,由誠而形,自可欲至於大而化之,總不失其固有之心。
後人從赤子所未有者學去,故氣力日充,見聞日廣,智識日繁,而固有之心愈久愈失其真,不為庸人,則為小人已矣。
” 與友人坐,夜分,先生曰:“群動既息,天籁自鳴,鳴非外也,聽非内也,天人一也。
一此不已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此,其庶幾乎!” 吳康齋謂“三綱五常,天下元氣,一身一家亦然。
”無元氣則天下國家堕矣。
學者要知以綱常為重,扶綱常所以扶元氣也。
即使舉世皆亂,大丈夫能自任以綱常之重,即一入赤手,可扶元氣。
立志既真,貴在發腳不差,發腳一差,終走罔路,徒自罷苦,終不能至。
問:“安得不差?”先生震聲曰:“切莫走閉眼路。
” 人性之虛而且靈者,無如心與耳目。
目之所視,不離世間色,然其視之本明,不染於色。
耳之所聽,不離世間聲,然其聽之本聰,不雜於聲。
心之所思,不離世間事,然其思之本覺,不溷於事。
學人誠能深心體究,豁然見耳目心思之大原,而達聰明睿知之天德,則終日視不為色轉,即出此色塵世界;終日聽不為聲轉,即出此聲塵世界;終日思不為事轉,即出此法塵世界,雖曰戴天履地,友人群物已超然天地民物之外。
如此出世,豈不簡易?未達此者,縱身世走至非非想處,亦是生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