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姚江學案

關燈
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於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與其力哉!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隻從下學?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别尋上達工夫。

    ” 問:“甯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曰:“今人存心,隻定得氣,當其甯靜時,亦隻是氣甯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工夫?”曰:“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

    靜時念念去欲存理,動時念念去欲存理,不管甯靜不甯靜。

    若靠着甯靜,不惟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隻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

    以循理為主,何嘗不甯靜;以甯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此所謂念,是無念之念,莫錯會。

    不然,纔起一念,已是欲也,故曰:“凡有所向便是欲。

    ”然先生之教,自是真切。

    )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

    動靜,所遇之時也。

     唐诩問:“立志是常存個善念,要為善去惡否?”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

    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

    從心所欲不踰矩,隻是志到熟處。

    (念本無念,故是天理,有念可存,即非天理。

    )  許魯齋謂儒者以治生為先之說,亦誤人。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纔自家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問:“知至然後可以言意誠,今天理人欲知之未盡,如何用得克己工夫?”曰:“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

    若不用克己工夫,天理私欲終不自見。

    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纔能到。

    今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隻管愁不能盡知,閑講何益?且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耳。

    ” 問:“伊川謂不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延平卻教學者看未發以前氣象,何如?”曰:“皆是也。

    伊川恐人於未發前讨個中,把中作一物看,如吾向所謂認氣定時做中,故令隻於涵養省察上用功。

    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處,故令人時時刻刻求未發前氣象,使人正目而視惟此,傾耳而聽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誘人之言也。

    ”(隻為本無前後際故也,先生頗主程子說。

    ) 澄於中字之義尚未明,曰:“此須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

    中隻是天理。

    ”曰:“天理何以謂之中?”曰:“無所偏倚。

    ”曰:“無所偏倚何等氣象?”曰:“如明鏡全體瑩徹,無纖塵點染。

    ”曰:“當其已發,或着在好色好利名上,方見偏倚。

    若未發時,何以知其有所偏倚?”曰:“平日美色名利之心原未嘗無,病根不除,則暫時潛伏,偏倚仍在。

    須是平日私心蕩除潔淨,廓然純乎天理,方可謂中。

    ”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問:“格物于動處用功否?”曰:“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

    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此是先生定論。

    先生它日每言“意在於事親,即事親為一物”雲雲,餘竊轉一語曰:“意不在於事親時是恁物?”先生又曰:“工夫難處全在格物緻知上,此即誠意之事。

    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處,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雲雲。

    先生既以良知二字冒天下之道,安得又另有正修工夫?隻因将意字看作已發,故工夫不盡,又要正心,又要修身。

    意是已發,心是未發,身又是已發。

    先生每譏宋學支離而躬自蹈之。

    千載而下,每欲起先生于九原質之而無從也。

    ) 問:“程子雲:‘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曰:“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自有漸。

    惟其有漸,所以必有發端處;惟有發端處,所以生生不息。

    譬之於木,其始抽芽便是生意發端處,然後有幹有枝葉。

    父子兄弟之愛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如木之有幹有枝葉也。

    墨氏将父子兄弟與途人一例,便沒了發端處,安能生生?安得謂之仁?”(隻此便可勘佛氏之學。

    ) 問:“延平雲:‘當理而無私心。

    ’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别?”曰:“心即理也。

    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即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問:“釋氏於世間情欲之私不染,似無私心,外棄人倫,卻似未當理。

    ”曰:“亦隻是一統事,成就它一個私己的心。

    ”(以上俱陸澄記) 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之雜也。

    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

    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猶煉金而求其足色耳。

    後世不知作聖之本,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聖人。

    敝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上比拟,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正如見人有萬镒精金,不務鍛煉成色,而乃妄希分兩,錫銅銕雜然投之,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及其梢末,無複有金矣。

     侃去花間草,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先生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複以草為善矣。

    ”曰:“然則無善無惡乎?”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曰:“佛氏在無上,便一切不管。

    聖人無善無惡,隻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此之謂不動于氣。

    ”曰:“草既非惡,是草不宜去矣!”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草若有礙,理亦宜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

    ”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隻是好惡一循于理,不去着一分意思,即是不曾好惡一般。

    ”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

    ”曰:“隻在汝心。

    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曰:“畢竟物無善惡。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

    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學錯看了。

    ”(先生之言自是端的,與天泉證道之說迥異。

    ) 為學須得個頭腦,工夫方有落,縱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不然,雖從事于學,隻做個義襲而取,非大本達道也。

     侃問:“先儒以心之靜為體,心之動為用,如何?”曰:“不可以動靜為體用。

    動靜,時也。

    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

    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

    ”(心并無動靜可言,必不得已,可說動可以見體,靜可以見用。

    ) 梁日孚問“主一”。

    曰:“一者,天理。

    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

    若隻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時便逐物,無事時便是空。

    惟其有事無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窮理。

    就窮理專一處說,便謂之居敬;就居敬精密處說,便謂之窮理,不是居敬了别有個心窮理,窮理時别有個心居敬。

    名雖不同,工夫隻是一事。

    ” 正之問:“戒懼是己所不知時工夫,慎獨是己所獨知時工夫。

    ”曰:“隻是一個工夫。

    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

    于此用功,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誠。

    若隻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僞。

    今若又分戒懼為己所不知工夫,便支離。

    既戒懼,即是知己。

    ”曰:“獨知之地更無無念時耶?”曰:“戒懼之念,無時可息。

    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惡念。

    ”(戒懼不是念,可言是思。

    思隻是思誠。

    思是心之本官,思而動于欲為念。

    故念當除而思不可除。

    後人專喜言無思,至于念,則以為是心之妙用,不可除。

    是倒說了,他隻要除理障耳。

    )  蔡希淵問:“《大學》新本先格緻而後誠意,工夫似與首章次第相合,若先生從舊本,誠意反在格緻之前矣。

    ”曰:“《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隻是個誠意,誠意工夫隻是格緻。

    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緻工夫,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着落處,須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身心上來,終沒根源。

    且既須敬字,緣何孔門倒将最要緊的落了,直待千餘年後人添補?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

    此學問大頭腦,於此不察,真是千裡之謬。

    大抵《中庸》工夫隻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

    《大學》工夫隻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

    總是一般。

    ”(以上俱薛侃記)(先生疏《大學》,惟此段最端的無病。

    明明德隻是個誠意,若意字看得分曉,不必說正心更有工夫矣。

    ) 九川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歛,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覺内外打不成一片。

    ”曰:“心何嘗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内照管?這講說時專一,即是那靜坐時心,工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須在事磨煉工夫得力。

    若隻好靜,遇事便亂,那靜時工夫亦差,似收歛而實放溺也。

    ”(“何須更起念頭”,是聖學入微真消息。

    他日卻曰:“實無無念時,隻是要正念。

    ”如講論時便起不得在内照管的念,則講論時不知又可起得個事親的意否?)  問:“近來工夫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當處。

    ”曰:“隻是緻知。

    ”曰:“如何緻?”曰:“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

    爾隻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何等穩當。

    此便是緻知的實功。

    ”(先生每以念字與意字合說,恐念與意終有别。

    ) 崇一曰:“先生緻知之旨,發盡精蘊,看來這?再去不得。

    ”曰:“何言之易也。

    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工夫愈久,愈覺不同。

    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然不知則遂埋沒。

    ”(以上俱陳九川記)(此是獨體正當處,被先生一口打并出,到這?說恁良不良、知不知。

    ) 黃以方問:“先生格緻之說,随時格物以緻其知,則知是一節之知,非全體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淵泉如淵地位?”曰:“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隻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隻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

    如念念緻良知,将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因指天以示之曰:“如面前所見是昭昭之天,四外所見亦隻是昭昭之天,隻為許多牆壁遮蔽,不見天之全體。

    若撤去牆壁,總是一個天矣。

    於此便見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總是一個本體。

    ”  聖賢非無功業氣節,但其循天理,則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氣節名矣。

     我輩緻知,隻是各随分量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則随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随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

    (此是先生漸教,頓不廢漸。

    ) 問“知行合一”。

    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

    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将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

    ”(如此說知行合一,真是絲絲見血。

    先生之學真切乃爾,後人何曾會得。

    )  聖人無所不知,隻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隻是能個天理。

    聖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便去盡個天理,不是本體明後,卻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

    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數草木鳥獸之類,不勝其煩,雖是本體明了,亦何緣能盡知得?但不必知的,聖人自不消求知,其所當知者,聖人自能問人。

    如“子入太廟,每事問”。

    先儒謂“雖知亦問,敬謹之至”。

    此說不可通。

    聖人于禮樂名物不必盡知,然他知得一個天理,便自有許多節文度數出來。

    不知能問,亦即是天理節文所在。

    (說名物象數,也拈出天理二字,先生之學,自是勺水不漏。

    ) 問:“儒者夜氣,胸中思慮,空空靜靜,與釋氏之靜卻一般,此時何所分别?”曰:“動靜隻是一個,那夜氣空空靜靜,天理在中,即是應事接物的心。

    應事接物的心亦是循天理,便是夜氣空空靜靜的心。

    故動靜分别不得,知得動靜合一,釋氏毫釐差處亦自莫掩矣。

    ”(天理二字,是儒門得分家儅,釋氏空之,雖靜時也做不得主。

    )  文公格物之說,隻是少頭腦。

    如所謂“察之于念慮之微”,此一句不該與“求之文字之中,驗之事為之着,索之講論之際”混作一例看,是無輕重也。

    (以上俱黃直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