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姚江學案

關燈
公功臣。

    ) 佛氏不着相,其實着相;吾儒着相,其實不着相。

    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着相,便須逃避。

    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婦的相?(先生于佛氏一言而内外夾攻,更無剩義。

    ) 問:“讀書所以調攝此心,但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何以免此?”曰:“隻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

    且如讀書時,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隻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它讀書,亦隻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又舉天理二字,如此方是真讀書,亦便是真格物處。

    朱子以讀書為格物窮理之要,與先生語不無差别。

    ) 諸君工夫最不可助長。

    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工夫節次,不可以我前日曾用工夫,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工夫都壞了。

    隻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毀譽榮辱,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以上俱黃修易記) 言立志。

    曰:“真有聖人之志,良知上更無不盡。

    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帶,便非必為聖人之志矣。

    ” 吾昔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無益於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

    久之,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故迩來隻說緻良知。

    良知明白,随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煉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

     問:“不睹不聞是說本體,戒慎恐懼是說工夫否?”曰:“須信得本體原是不睹不聞的,亦原是戒慎恐懼的,戒慎恐懼不曾在不睹不聞上加得些子。

    見得真時,便謂戒慎恐懼是本體,不睹不聞是工夫,亦得。

    ”(此非玄語。

    《中庸》使天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又是誰使他?隻為今人解《中庸》鬼神二字,是造化之鬼神,所以信先生語不及。

    而巧者又于此播弄神通,入玄妙觀去。

    )  良知在夜氣發的,方是本體,以其無物欲之雜也。

    學者要使事物紛擾之時常如夜氣一般,就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此語端的良知常發而常歛,便是獨體真消息。

    若一向在發用處求良知,便入情識窠臼去。

    然先生指點人處,都在發用上說,隻要人知是知非上轉個為善去惡路頭,正是良工苦心。

    ) 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氏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上來,卻于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虛無的本色,便于本體有障礙。

    聖人隻是還他良知的本色,便不着些子意在。

    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

    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象貌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

    聖人隻是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是辨三教異同大頭腦處,可見惟吾儒方擔得虛無二字起,二氏不與也。

    )  問:“釋氏亦務養心,然不可以治天下,何也?”曰:“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隻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工夫。

    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做幻相,與世間無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世間豈有離事之心?佛氏一差故百差。

    今謂佛氏心不差而事差,便是調停之說,亂道之言。

    問異端。

    曰:“與愚夫愚婦同的是謂同德,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

    ” 孟子不動心與告子不動心,所異隻在毫釐間。

    告子隻在不動心上着功,孟子便直從此心原不動處分曉。

    心之本體原是不動的,隻為所行有不合義,便動了。

    孟子不論心之動與不動,隻是集義,所行無不是義,此心自然無可動處。

    告子隻要此心不動,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撓了。

     問:“人有虛靈,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類,亦有良知否?”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

    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故五穀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隻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

    ”(隻為性體原是萬物一源,故如人參溫,能補人,便是遇父子而知親,大黃苦,能瀉人,便是遇君臣而知義,如何無良知?又如人參能退邪火,便是遇君臣而知義,大黃能順陰氣,便是遇父子而知親,如何說此良知又是人得其全,物得其偏者?) 問:“人與物同體,如何《大學》又說個厚薄?”曰:“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體,把手足捍頭目,豈是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

    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颠沛患難之際不能兩全。

    甯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這是道理合該如此。

    及至吾身與至親,更不得分彼此厚薄,蓋以仁民愛物皆從此出,此處可忍,更無所不忍矣。

    《大學》所謂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便謂之義;順這個條理,便謂之禮;知此條理,便謂之智;終始這條理,便謂之信。

    ”(既是自然的條理,則不如此便是勉然的,更何條理?所以佛氏一切胡亂,隻得粉碎,虛空,歸之儱侗。

    )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

    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

    無照無不照,原是日之本體。

    良知本無知,今卻要有知,本無不知,今卻疑有不知,隻是信不及耳。

    (獨知原是如此。

    ) 問:“孔子所謂遠慮,周公夜以繼日,與将迎不同,何如?”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隻是要存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無有終始。

    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隻是要緻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應去,良知便粗了。

    若隻着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毀譽得喪,人欲攙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周公終夜以思,隻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

    (又攝在天理二字内。

    天理即良知,是先生前後打合指訣。

    又曰:“良知愈思愈精明。

    ”蓋言天理愈精明也。

    思即是良知之柄,說不得個思良知。

    凡言思不必言良知,言良知不必言思,人心中容不得許多名目。

    ) 先天而天弗違,天即良知也,後天而奉天時,良知即天也。

    (大徹大悟,蒙又為先生轉一語曰:“先生言緻良知以格物,便是先天而天弗違;先生言格物以緻其良知,便昃後天而奉天時。

    ”)  “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又曰:“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蒙嘗謂:“隻有個知善知惡之心,更别無個好善惡惡之心。

    ”正如此說。

    ) 問:“知譬日,欲譬雲,雲雖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氣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雖雲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不可以雲能蔽日,教天不要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但不可有所着。

    七情有着,俱謂之欲,然纔有着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複其體矣。

    此處能看得破,方是簡易透徹工夫。

    ”(人生一時離不得七情,七情即良知之魄,若謂良知在七情之外,則七情又從何處來?) 人有過,多於過上用功,就是補甑,其流必歸於文過。

    (直須向前一步。

    ) 琴瑟簡編,學者不可無,蓋有業以居之,心就不放。

     問:“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卻有過不及?”曰:“知得過不及處,就是中和。

    ”(良知無過不及,知得過不及的是良知。

    ) 慈湖不為無見,又着在無聲無臭見上了。

     門人歎先生自征甯藩以來,天下謗議益衆。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願意思。

    在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纔做得個狂者胸次,故人都說我行不掩言也。

    ”(以上俱錢德洪記)(讀此,方知先生晚年真面目。

    我輩如何容易打過關捩子也。

    然向後正大有事在。

    )  所謂人所不知而己獨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處。

    (良知隻是獨知時,然餘幹主慎獨,先生言緻知手勢大不同,先生是出藍之見。

    ) 有言童子不能格物,隻教以灑掃應對。

    曰:“灑掃應對就是物,童子良知隻到此,隻教去灑掃應對,便是緻他這一點良知。

    又如童子之畏先生長者,此亦是他良知處,故雖遨嬉,見了先生長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緻敬師長之良知。

    我這?格物,自童子以至聖人,皆是此等工夫。

    但聖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費力。

    《語錄》問:“程子雲‘在物為理’,如何雲‘心即理’?”曰:“在物為理,在字上當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則為理。

    如此心在事父則為孝,在事君則為忠之類是也。

    諸君要識得我立言宗旨。

    我如今說個心即理,隻為世人分心與理為二,便有許多病痛。

    如五霸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個私心,便不當理。

    人卻說他做得當理,隻心有未純,往往慕悅其所為,要來外面做得好看,卻與心全不相幹。

    分心與理為二,其流至于霸道之僞而不自知,故我說個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個,便來心上做工夫,不去襲取于義,便是王道之真。

    ” 夫子說“性相近”,即孟子說“性善”,不可專在氣質上說。

    若說氣質,如剛與柔對,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則同耳。

    人生初時,善原是同的,但剛者習于善則為剛善,習於惡則為剛惡,柔者習於善則為柔善,習于惡則為柔惡。

    便日相遠了。

    (以上俱黃以方記。

    )(此是先生道性善處。

    )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征思、田。

    德洪與汝中論學,德洪舉先生教言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

    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知亦是無善無惡,物亦是無善無惡矣。

    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無善惡,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

    格緻誠正修,此是複性體工夫,若原無善惡,工夫亦不消說矣。

    ”是夕,坐天泉橋,各舉請正。

    先生曰:“二君之見正好相資,不可各執一邊。

    我這?接人原有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源上悟入。

    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滞,原是個未發之中。

    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工夫,人己内外一齊俱透。

    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工夫熟後,渣滓去盡,本體亦明淨了。

    汝中之見是我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為其次立法的,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

    ”既而曰:“已後講學,不可失了我的宗旨。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話頭随人指點。

    自沒病痛,原是徹上徹下工夫。

    利根之人,世亦難遇;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工夫,隻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着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王畿《天泉證道記》)(先生每言,至善是心之本體。

    又曰:“至善隻是盡乎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又曰:“良《知》即天理。

    ”《錄》中言“天理”二字,不一而足,有時說“無善無惡者理之靜”,亦未嘗徑說“無善無惡是心體”,若心體果是無善無惡,則有善有惡之意又從何處來?知善知惡之知又從何處來?為善去惡之功又從何處起?無乃語語斷流絕港乎!快哉,四無之論!先生當於何處作答?卻又有“上根下根”之說,謂“教上根人隻在心上用工夫,下根人隻在意上用工夫”,又豈《大學》八目一貫之旨?又曰:“其次且教在意念上着實用為善去惡工夫,久之心體自明。

    ”蒙謂纔着念時,便非本體,人若隻在念起念滅上用工夫,一世合不上本體,所謂南轅而北轍也。

    先生解《大學》,于“意”字原看不清楚,所以于四條目處未免架屋疊至此。

    乃門之士一再摹之,益失本色矣。

    先生他日有言曰:“心意知物隻是一事。

    ”此是定論。

    既是一事,決不是一事皆無。

    蒙因為龍溪易一字曰:“心是有善無惡之心,則意亦是有善無惡之意,知亦是有善無惡之知,物亦是有善無惡之物。

    ”不知先生首肯否?或曰:“如何定要說個有善無惡?”曰:“《大學》隻說緻知,如何先生定要說個緻良知?多這良字。

    ”其人默然,學術所關,不敢不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