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姚江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遠矣。
(以上答顧東橋)(良知之說,隻說得個即心即理,即知即行,更無别法。
) 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
先王制禮,皆因人情而為之節文,是以行之萬世而皆準。
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傳記之訛缺,則必古今風氣習俗之異宜者矣。
此雖先王未之有,亦可以義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襲禮也。
若徒拘泥於古,不得於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禮之禮,行不着而習不察者矣。
(一部禮經,皆如此看。
) 學絕道喪之餘,苟有興起向慕於學者,皆可以為同志,不必铢稱寸度而求其盡合於此,以之待人,可也。
若在我之所以為造端立命者,則不容有毫發之或爽矣。
道,一而已。
仁者見仁,知者見知。
釋氏之所以為釋,老氏之所以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甯有二乎?今古學術之誠僞邪正,何啻碔砆美玉,有眩惑終身而不能辨者,正以此道之無二,而其變動不拘,充塞無間,縱橫颠倒皆可推之而通。
世之儒者各就其一偏之見,而又飾之以比拟倣像之功,文之以章句假借之訓,其為習熟既足以自信,而條目又足以自安,此其所以诳己诳人,終身沒溺而不悟焉耳。
然其毫釐之差而乃緻千裡之謬,非誠有求為聖人之志而從事於惟精惟一之學者,莫能得其受病之源,而發其神奸之所由伏也。
若某之不肖,蓋亦嘗陷溺於其間者幾年,伥伥然既自以為是矣。
賴天之靈,偶有悟於良知之學,然後悔其向之所為者,固包藏禍機,作僞於外,而心勞日拙者也。
十餘年來,雖痛自洗剔創艾,而病根深痼,萌孽時生。
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猶舟之得舵,雖驚風巨浪,颠沛不無,尚猶得免於傾覆者也。
夫舊習之溺人,雖已覺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難若此,又況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極乎?(以上寄鄒謙之)(隻一僞字,是神奸攸伏處。
以先生之善變也,經如許鍛煉而渣滓未盡,猶然不廢力如此。
)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答李明德) 大抵學問工夫,隻要主意頭腦的當,若主意頭腦專以緻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玫良知之功。
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
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緻矣。
(答歐陽崇一) 學者往往說勿忘勿助工夫甚難,才着意便是助,才不意便是忘。
問之雲:“忘是忘個甚魔?助是助固甚麼?”其人默然無對。
因與說:“我此間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者,隻是時時去集義。
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勿忘;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須勿助。
工夫全在必有事上,勿忘勿助隻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
若工夫原不間斷,不須更說勿忘;原不欲速求效,不須更說勿助。
今卻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懸空守一個勿忘勿助,此如燒鍋煮飯,鍋内不曾漬水下米,而乃專去添柴放火,吾恐火候未及調停而鍋先破裂矣。
所謂時時去集義者,隻是緻良知。
說集義,則一時未見頭腦;說緻良知,當下便有用工實地。
(緻良知,隻是存天理之本然。
) 良知隻是一個,随他發見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來,不須假借。
然其發見流行處,卻自有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者,所謂天然自有之中也。
雖則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而原來隻是一個。
(以上答聶文蔚) 明道雲:“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
”良知即是天理,體認者,實有諸己之謂耳。
(與馬子莘)(此是先生的派明道處。
)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
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
然見得良知親切時,其工夫又自不難。
(與宗賢》) 《象山文集》所載,未嘗不教其徒讀書窮理,而自謂理會文字頗與人異者,則其意實欲體之於身。
其亟所稱述以誨人者,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曰“克己複禮”;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曰“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奪”。
是數言者,孔、孟之言也,惡在其為空虛者乎?獨其易簡覺悟之說,頗為當時所疑。
然易簡之說出於《系辭》,覺悟之說雖有同於釋氏,然釋氏之說,亦自有同於吾儒而不害其為異者,惟在於幾微毫忽之間而已。
晦菴之言,曰“居敬窮理”;曰“非存心無以緻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是其為言雖未盡瑩,亦何嘗不以尊德性為事,而又惡在其為支離者乎?獨其平日汲汲於訓解,雖韓文、《楚辭》、《陰符》、《參同》之屬,亦必與之註釋考辨,而論者遂疑其玩物。
又其心慮學者之躐等,而或失之於妄作,使必先之以格緻而無不明,然後有以實之於誠正而無所謬。
世之學者挂一漏萬,求之愈繁而失之愈遠,至有疲力終身,苦其難而卒無所入,則遂議其支離,不知此乃後世學者之弊,當時晦菴之自為,亦豈至是乎?仆嘗以為晦菴之與象山,雖其所為學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為聖人之徒。
今晦菴之學,天下之人童而習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於論辨者。
獨象山之學,則以其常與晦菴之有言,而遂籓籬之。
使若由、賜之殊科焉,則可矣;乃擯放廢斥,若碔砆之與美玉,則豈不過甚矣乎?夫晦菴折衷群儒之說,以發明《六經》、《語》、《孟》之旨於天下,其嘉惠後學之心,真有不可得而議者。
而象山辨義利之分,立大本,求放心,以示後學笃實為己之道,其功亦甯可得而盡誣之!而世之儒者附和雷同,不究其實而概目之以禅學,則誠可冤也已。
(答徐成之) 凡工夫隻是要簡易真切。
愈真切,愈簡易,愈簡易,愈真切。
(寄安福諸同志)(簡易真切,是良知做手法。
) 《陽明傳信錄》傳習錄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本註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徐愛記)(天理人欲四字,是朱、王印合處,奚必晚年定論?)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曰:“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亦須講求否?”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
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之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寒,自去求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熱,自去求凊的道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便是如此。
”(至善本在吾心,首賴先生恢複。
) 愛問:“今人盡有知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知行分明是兩件。
”曰:“此已被私欲間斷,不是知行本體。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
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後别立個心去惡。
”愛曰:“古人分知行為兩,亦是要人見得分曉。
一行工夫做知,一行工夫做行,則工夫始有下落。
”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知又說行者,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實躬行,隻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
今若知得宗旨,即說兩個亦不妨。
亦隻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隻是閑說話。
(隻見那好色時已是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隻聞那惡臭時已是惡了,不是聞了後又立個心去惡。
此是先生洞見心體處,既不是又立個心去好惡,則決不是起個意去好惡,可知固知意不可以起滅言也。
) 愛問:“格物,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以心之所發言意,意之所在言物。
則心有未發之時,卻如何格物耶,請以前好惡之說參之。
)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常人不能無私意,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禮。
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緻其知,知緻則意誠。
(既雲至善是心之本體,又雲知是心之本體。
蓋知隻是知善知惡,知善知惡正是心之至善處。
既謂之良知,決然私意障礙不得,常人與聖人同。
) 問“博約”。
曰:“禮字即是理字。
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見者謂之理,隻是一物。
約禮隻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
如發見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這便是博學於文,便是約禮的工夫。
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
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
”曰:“然。
心一也,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僞謂之人心。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
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命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以上徐愛記)(先生說人、道隻是一心,極是。
然細看來,依舊隻是程、朱之見,恐尚有剩義在。
孟子曰:“仁,人心也。
”人心便隻是“人心也”之人心,道心即是仁字。
以此思之,是一是二?人心本隻是人之心,如何說他是僞心欲心?敢以質之先生。
) 愛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駭愕不定,無入頭處。
其後聞之既熟,反身實踐,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舍是皆旁蹊小徑,斷港絕河矣。
如說格物是誠意工夫,明善是誠身工夫,窮理是盡性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工夫,博文是約禮工夫,惟精是惟一工夫,此類始皆落落難合,久之不覺手舞足蹈。
(愚按:曰仁為先生入室弟子,所記《語錄》,其言去人欲存天理者不一而足。
又曰:“至善是心之本體,然未嘗離事物。
”又曰:“即盡乎天理之極處。
”則先生心宗教法,居然隻是宋儒矩矱,但先生提得頭腦清楚耳。
) 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又拈出天理。
)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隻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旁縱要種些嘉穀,上被此樹遮覆,下被此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是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隻滋養得此根。
”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纔遇事便不同,如何?”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人須在事上磨煉,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先生又說個克己,即存理去欲之别名。
) 問“上達工夫”。
曰:“後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
(以上答顧東橋)(良知之說,隻說得個即心即理,即知即行,更無别法。
) 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
先王制禮,皆因人情而為之節文,是以行之萬世而皆準。
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傳記之訛缺,則必古今風氣習俗之異宜者矣。
此雖先王未之有,亦可以義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襲禮也。
若徒拘泥於古,不得於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禮之禮,行不着而習不察者矣。
(一部禮經,皆如此看。
) 學絕道喪之餘,苟有興起向慕於學者,皆可以為同志,不必铢稱寸度而求其盡合於此,以之待人,可也。
若在我之所以為造端立命者,則不容有毫發之或爽矣。
道,一而已。
仁者見仁,知者見知。
釋氏之所以為釋,老氏之所以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甯有二乎?今古學術之誠僞邪正,何啻碔砆美玉,有眩惑終身而不能辨者,正以此道之無二,而其變動不拘,充塞無間,縱橫颠倒皆可推之而通。
世之儒者各就其一偏之見,而又飾之以比拟倣像之功,文之以章句假借之訓,其為習熟既足以自信,而條目又足以自安,此其所以诳己诳人,終身沒溺而不悟焉耳。
然其毫釐之差而乃緻千裡之謬,非誠有求為聖人之志而從事於惟精惟一之學者,莫能得其受病之源,而發其神奸之所由伏也。
若某之不肖,蓋亦嘗陷溺於其間者幾年,伥伥然既自以為是矣。
賴天之靈,偶有悟於良知之學,然後悔其向之所為者,固包藏禍機,作僞於外,而心勞日拙者也。
十餘年來,雖痛自洗剔創艾,而病根深痼,萌孽時生。
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猶舟之得舵,雖驚風巨浪,颠沛不無,尚猶得免於傾覆者也。
夫舊習之溺人,雖已覺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難若此,又況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極乎?(以上寄鄒謙之)(隻一僞字,是神奸攸伏處。
以先生之善變也,經如許鍛煉而渣滓未盡,猶然不廢力如此。
)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答李明德) 大抵學問工夫,隻要主意頭腦的當,若主意頭腦專以緻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玫良知之功。
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
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緻矣。
(答歐陽崇一) 學者往往說勿忘勿助工夫甚難,才着意便是助,才不意便是忘。
問之雲:“忘是忘個甚魔?助是助固甚麼?”其人默然無對。
因與說:“我此間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者,隻是時時去集義。
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勿忘;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須勿助。
工夫全在必有事上,勿忘勿助隻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
若工夫原不間斷,不須更說勿忘;原不欲速求效,不須更說勿助。
今卻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懸空守一個勿忘勿助,此如燒鍋煮飯,鍋内不曾漬水下米,而乃專去添柴放火,吾恐火候未及調停而鍋先破裂矣。
所謂時時去集義者,隻是緻良知。
說集義,則一時未見頭腦;說緻良知,當下便有用工實地。
(緻良知,隻是存天理之本然。
) 良知隻是一個,随他發見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來,不須假借。
然其發見流行處,卻自有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者,所謂天然自有之中也。
雖則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而原來隻是一個。
(以上答聶文蔚) 明道雲:“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
”良知即是天理,體認者,實有諸己之謂耳。
(與馬子莘)(此是先生的派明道處。
)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
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
然見得良知親切時,其工夫又自不難。
(與宗賢》) 《象山文集》所載,未嘗不教其徒讀書窮理,而自謂理會文字頗與人異者,則其意實欲體之於身。
其亟所稱述以誨人者,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曰“克己複禮”;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曰“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奪”。
是數言者,孔、孟之言也,惡在其為空虛者乎?獨其易簡覺悟之說,頗為當時所疑。
然易簡之說出於《系辭》,覺悟之說雖有同於釋氏,然釋氏之說,亦自有同於吾儒而不害其為異者,惟在於幾微毫忽之間而已。
晦菴之言,曰“居敬窮理”;曰“非存心無以緻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是其為言雖未盡瑩,亦何嘗不以尊德性為事,而又惡在其為支離者乎?獨其平日汲汲於訓解,雖韓文、《楚辭》、《陰符》、《參同》之屬,亦必與之註釋考辨,而論者遂疑其玩物。
又其心慮學者之躐等,而或失之於妄作,使必先之以格緻而無不明,然後有以實之於誠正而無所謬。
世之學者挂一漏萬,求之愈繁而失之愈遠,至有疲力終身,苦其難而卒無所入,則遂議其支離,不知此乃後世學者之弊,當時晦菴之自為,亦豈至是乎?仆嘗以為晦菴之與象山,雖其所為學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為聖人之徒。
今晦菴之學,天下之人童而習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於論辨者。
獨象山之學,則以其常與晦菴之有言,而遂籓籬之。
使若由、賜之殊科焉,則可矣;乃擯放廢斥,若碔砆之與美玉,則豈不過甚矣乎?夫晦菴折衷群儒之說,以發明《六經》、《語》、《孟》之旨於天下,其嘉惠後學之心,真有不可得而議者。
而象山辨義利之分,立大本,求放心,以示後學笃實為己之道,其功亦甯可得而盡誣之!而世之儒者附和雷同,不究其實而概目之以禅學,則誠可冤也已。
(答徐成之) 凡工夫隻是要簡易真切。
愈真切,愈簡易,愈簡易,愈真切。
(寄安福諸同志)(簡易真切,是良知做手法。
) 《陽明傳信錄》傳習錄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本註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徐愛記)(天理人欲四字,是朱、王印合處,奚必晚年定論?)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曰:“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亦須講求否?”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
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之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寒,自去求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熱,自去求凊的道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便是如此。
”(至善本在吾心,首賴先生恢複。
) 愛問:“今人盡有知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知行分明是兩件。
”曰:“此已被私欲間斷,不是知行本體。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
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後别立個心去惡。
”愛曰:“古人分知行為兩,亦是要人見得分曉。
一行工夫做知,一行工夫做行,則工夫始有下落。
”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知又說行者,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實躬行,隻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
今若知得宗旨,即說兩個亦不妨。
亦隻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隻是閑說話。
(隻見那好色時已是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隻聞那惡臭時已是惡了,不是聞了後又立個心去惡。
此是先生洞見心體處,既不是又立個心去好惡,則決不是起個意去好惡,可知固知意不可以起滅言也。
) 愛問:“格物,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以心之所發言意,意之所在言物。
則心有未發之時,卻如何格物耶,請以前好惡之說參之。
)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常人不能無私意,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禮。
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緻其知,知緻則意誠。
(既雲至善是心之本體,又雲知是心之本體。
蓋知隻是知善知惡,知善知惡正是心之至善處。
既謂之良知,決然私意障礙不得,常人與聖人同。
) 問“博約”。
曰:“禮字即是理字。
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見者謂之理,隻是一物。
約禮隻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
如發見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這便是博學於文,便是約禮的工夫。
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
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
”曰:“然。
心一也,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僞謂之人心。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
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命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以上徐愛記)(先生說人、道隻是一心,極是。
然細看來,依舊隻是程、朱之見,恐尚有剩義在。
孟子曰:“仁,人心也。
”人心便隻是“人心也”之人心,道心即是仁字。
以此思之,是一是二?人心本隻是人之心,如何說他是僞心欲心?敢以質之先生。
) 愛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駭愕不定,無入頭處。
其後聞之既熟,反身實踐,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舍是皆旁蹊小徑,斷港絕河矣。
如說格物是誠意工夫,明善是誠身工夫,窮理是盡性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工夫,博文是約禮工夫,惟精是惟一工夫,此類始皆落落難合,久之不覺手舞足蹈。
(愚按:曰仁為先生入室弟子,所記《語錄》,其言去人欲存天理者不一而足。
又曰:“至善是心之本體,然未嘗離事物。
”又曰:“即盡乎天理之極處。
”則先生心宗教法,居然隻是宋儒矩矱,但先生提得頭腦清楚耳。
) 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又拈出天理。
)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隻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旁縱要種些嘉穀,上被此樹遮覆,下被此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是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隻滋養得此根。
”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纔遇事便不同,如何?”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人須在事上磨煉,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先生又說個克己,即存理去欲之别名。
) 問“上達工夫”。
曰:“後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