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姚江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緻知之外又豈别有所謂誠意之功乎?《書》之所謂精一,《語》之所謂博文約禮,《中庸》之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皆若此而已。
(答王天宇)(生既言格緻即《中庸》明善之功,不離學問思辨行,則與朱子之說何異?至又雲“格其物之不正以歸於正”,則不免自相龃龉,未知孰是。
) 學絕道喪,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濤中,且須援之登岸,然後可授之衣而與之食。
若以衣食投之波濤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為德而反以為尤矣。
故凡居今之時,且須随機導引,因事啟沃,寬心平氣以薰陶之,俟其感發興起,而後開之以其說,是故為力易而收效溥。
(寄李道夫)(今且識援之登岸是何物。
) 使在我果無功利之心,雖錢穀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何事而非天理,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使在我尚有功利之心,則雖日談道德仁義,亦隻是功利之事,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一切屏絕之說,猶是泥於舊聞,平日用功未有得力處。
(與陸原靜)(勘得到。
) 數年切磋,隻得立志辨義利。
若於此未有得力處,卻是平日所講盡成虛話,平日所見皆非實得。
(義利二字,是學問大關鍵,亦即儒釋分途處。
) 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但已落第二義。
須從第一義上着力,一真一切真。
(以上皆與薛尚謙)(識得第一義,即遷善改過皆第一義。
) 理無内外,性無内外,故學無内外。
講習讨論,未嘗非内也,反觀内省,未嘗遺外也。
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
謂反觀内省為求之於内,是以己性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
是皆不知性之無内外也。
故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隻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
夫正心誠意緻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以用力,實可見之地。
故格物者。
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
緻知者,緻其物之知也。
此豈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答羅整菴少宰)(整菴又有答先生書雲:“前三物為物三,後三物為物一。
”為自相矛盾。
要之物一也,而不能不散而為兩,散而為萬。
先生之言,自是八面玲珑。
) 昔夫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然則聖人之學乃不有要乎?彼釋氏之外人倫、遺物理而堕於空寂者,固不得謂之明其心矣。
若世儒之外務講求考索而不知本諸身者,其亦可謂窮理乎?(與夏敦夫)(洙、泗淵源,原是如此。
得曾子發明,更是樸實頭地。
曾子就誠處指點,先生就明處指點,一而已矣。
) 心無動靜者也。
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間於動靜。
其靜也,常覺而未嘗無也,故常應;其動也,常定而未嘗有也,故常寂,常應常寂。
動靜皆有事焉,是之謂集義。
集義故能無祇悔,所謂動亦定、靜亦定者也。
心一而已,靜其體也,而複求靜根焉,是撓其體也;動其用也,而懼其易動焉,是廢其用也。
故求靜之心,即動也;惡動之心,非靜也。
是之謂動亦動,靜亦動,将迎起伏,相尋於無窮矣。
故循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
欲也者,非必聲色貨利外誘也,有心之私皆欲也。
故循理焉,雖酬酢萬變,皆靜也。
濂溪所謂主靜無欲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
從欲焉,雖心齋坐忘,亦動也。
告子之強制,正助之謂也,是外義者也。
(答倫彥式)(與《定性書》相為表?) 且以所見者實體諸心,必将有疑,果無疑,必将有得,果無得,又必有見。
(答方叔賢)(如此用功,真不怕不長進。
) 孟子雲:“是非之心,智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
孰無是良知乎?但不能緻之耳。
曷謂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緻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
(良知之智,實自恻隐之仁來。
) 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
?照則?動?靜,天地之所以?久而不已也。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息,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
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
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
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但不能不昏蔽於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然於良知之本體,初不能有加損於毫末也。
理,無動者也。
常知常存,常主於理,即不睹不聞無思無為之謂也。
不睹不聞,無思無為,非槁木死灰之謂也。
睹聞思為一於理,而未嘗有所睹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
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
未發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後内外而渾然一體者也。
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有事無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寂然感通也。
動靜者所遇之時,心之本體固無分於動靜也。
理,無動者也,動即為欲。
循理,則雖酬酢萬變而未嘗動也;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
) 照心非動者,以其發於本體明覺之自然,而未嘗有所動也。
有所動,即妄矣。
妄心亦照者,以其本體明覺之自然者,未嘗不存於其中,但有所動耳。
無所動,即照矣。
無妄無照,非以妄為照,以照為妄也。
照心為照,妄心為妄,是猶有妄有照也。
有妄有照,則有二也,二則息矣。
無妄無照,則不貳,不貳則不息矣。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聖之功也。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
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此正《中庸》戒慎恐懼、《大學》緻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無别功矣。
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此佛氏為未識本來面目者設此方便。
本來面目,即吾聖門所謂良知。
今既認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說矣。
随物而格,是緻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來面目耳。
體段功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個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
病瘧之人,瘧雖未發,而病根自在,則亦安可以其瘧之未發,而遂忘其服藥調理之功乎?若必待瘧發而後服藥調理,則既晚矣。
(以上皆答陸原靜)(照心固照,妄心亦照”二語,先生自為註疏已明,讀者幸無作玄會。
未病服藥之說,大是可思。
) 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君子之所謂灑落者,非曠蕩放逸縱情肆意之謂也,乃其心體不累於欲、無入而不自得之謂耳。
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
君子之戒慎恐懼,惟恐其昭明靈覺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於非僻邪妄,而失其本體之正耳。
戒慎恐懼之功無時或間,則天理常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無所虧蔽,無所牽擾,無所恐懼憂患,無所好樂忿懥,無所意必固我,無所歉餒愧怍,和融瑩徹,充塞流行,動容周旋而中禮,從心所欲而不踰,斯乃所謂真灑落矣。
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孰謂敬畏之增,反為樂之累耶!(與舒國用)(最是發明宋儒敬之說。
) 《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一個天理,更無别思别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故曰:“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雲殊途,雲百慮,則豈謂無思無慮耶?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隻是一個,更何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若以私意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在聖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
(如此,方與不思善惡之說迥異。
) 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
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亦是。
為學者各執一邊,隻得如此說,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
(以上答周道通)(先生之見,已到八九分。
但雲“性即是氣,氣即是性”,則合更有商量在。
) 慎獨即是緻良知。
(與黃勉之) 凡謂之行者,隻是着實去做這件事,若着實做學問思辨工夫,則學問思辨亦便是行矣。
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思辨矣。
若謂學問思辨之然後去行,卻如何懸空先去學問思辨得?行時又如何去得個學問思辨的事?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實處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明覺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
原來隻是一個工夫。
凡古人說知行,皆是就一個工夫上補偏救弊說,不似今人截然分作兩件事做。
某今說知行合一,雖亦是就今時補偏救弊說,然知行體段亦本來如是。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
若頭腦處見得分明,見得原是一個頭腦,則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将來做那一個工夫,則始或未便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緻矣。
若頭腦見得不分明,原看做兩個了,則雖把知行合作一個說,亦恐終未有湊泊處。
況又分作兩截去做,則是從頭至尾更沒讨下落處也。
(以上答友人問)(所謂頭腦,是良知二字。
) 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
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
理豈外于吾心耶?晦菴謂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于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間,而未免已啟學者心理為二之弊。
明道雲:“隻窮理便盡性至命,故必仁極仁而後謂之能窮仁之理,義極義而後謂之能窮義之理。
”仁極仁,則盡仁之性矣。
學至於窮理,至矣,而尚未措之於行,天下甯有是耶?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
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之合一并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事矣。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於天下之廣,以稗補增益之,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
夫學問思辨笃行之功,雖其困勉至於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於盡性知天,亦不過緻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豈複有加於毫末乎?今必曰“窮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以緻其體察乎? 夫良知之於節目事變,猶規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
節目事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
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
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
良知誠緻,則不可欺以節目事變,而天下之節目事變不可勝應矣。
毫釐千裡之謬,不於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學乎?是不以規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圓,不以尺度而欲盡天下之長短,吾見其乖張謬戾,日勞而無成也已。
吾子謂語孝於溫凊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緻其知者鮮矣。
(以上答顧東橋) 若謂粗知溫凊定省之儀節,而遂謂之能緻其知,則凡知君之當仁者,皆可謂之能緻其仁之知,知臣之當忠者,皆可謂之能緻其忠之知,則天下孰非緻知者耶?以是而言,可以知緻知之必在於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緻知也明矣。
知行合一之體不益較然矣乎?夫舜之不告而娶,豈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為之準則,故舜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耶?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耶?武之不葬而興師,豈武之前已有不葬而興師者為之準則,故武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耶?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己而為此耶?使舜之心而非誠于為無後,武之心而非誠於為救民,則其不告而娶與不葬而興師,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後之人不務緻其良知,以精察義理於此心感應酬酢之間,顧欲懸空讨論此等變常之事,執之以為制事之本,以求臨事之無失,其亦
(答王天宇)(生既言格緻即《中庸》明善之功,不離學問思辨行,則與朱子之說何異?至又雲“格其物之不正以歸於正”,則不免自相龃龉,未知孰是。
) 學絕道喪,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濤中,且須援之登岸,然後可授之衣而與之食。
若以衣食投之波濤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為德而反以為尤矣。
故凡居今之時,且須随機導引,因事啟沃,寬心平氣以薰陶之,俟其感發興起,而後開之以其說,是故為力易而收效溥。
(寄李道夫)(今且識援之登岸是何物。
) 使在我果無功利之心,雖錢穀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何事而非天理,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使在我尚有功利之心,則雖日談道德仁義,亦隻是功利之事,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一切屏絕之說,猶是泥於舊聞,平日用功未有得力處。
(與陸原靜)(勘得到。
) 數年切磋,隻得立志辨義利。
若於此未有得力處,卻是平日所講盡成虛話,平日所見皆非實得。
(義利二字,是學問大關鍵,亦即儒釋分途處。
) 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但已落第二義。
須從第一義上着力,一真一切真。
(以上皆與薛尚謙)(識得第一義,即遷善改過皆第一義。
) 理無内外,性無内外,故學無内外。
講習讨論,未嘗非内也,反觀内省,未嘗遺外也。
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
謂反觀内省為求之於内,是以己性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
是皆不知性之無内外也。
故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隻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
夫正心誠意緻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以用力,實可見之地。
故格物者。
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
緻知者,緻其物之知也。
此豈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答羅整菴少宰)(整菴又有答先生書雲:“前三物為物三,後三物為物一。
”為自相矛盾。
要之物一也,而不能不散而為兩,散而為萬。
先生之言,自是八面玲珑。
) 昔夫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然則聖人之學乃不有要乎?彼釋氏之外人倫、遺物理而堕於空寂者,固不得謂之明其心矣。
若世儒之外務講求考索而不知本諸身者,其亦可謂窮理乎?(與夏敦夫)(洙、泗淵源,原是如此。
得曾子發明,更是樸實頭地。
曾子就誠處指點,先生就明處指點,一而已矣。
) 心無動靜者也。
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間於動靜。
其靜也,常覺而未嘗無也,故常應;其動也,常定而未嘗有也,故常寂,常應常寂。
動靜皆有事焉,是之謂集義。
集義故能無祇悔,所謂動亦定、靜亦定者也。
心一而已,靜其體也,而複求靜根焉,是撓其體也;動其用也,而懼其易動焉,是廢其用也。
故求靜之心,即動也;惡動之心,非靜也。
是之謂動亦動,靜亦動,将迎起伏,相尋於無窮矣。
故循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
欲也者,非必聲色貨利外誘也,有心之私皆欲也。
故循理焉,雖酬酢萬變,皆靜也。
濂溪所謂主靜無欲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
從欲焉,雖心齋坐忘,亦動也。
告子之強制,正助之謂也,是外義者也。
(答倫彥式)(與《定性書》相為表?) 且以所見者實體諸心,必将有疑,果無疑,必将有得,果無得,又必有見。
(答方叔賢)(如此用功,真不怕不長進。
) 孟子雲:“是非之心,智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
孰無是良知乎?但不能緻之耳。
曷謂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緻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
(良知之智,實自恻隐之仁來。
) 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
?照則?動?靜,天地之所以?久而不已也。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息,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
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
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
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但不能不昏蔽於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然於良知之本體,初不能有加損於毫末也。
理,無動者也。
常知常存,常主於理,即不睹不聞無思無為之謂也。
不睹不聞,無思無為,非槁木死灰之謂也。
睹聞思為一於理,而未嘗有所睹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
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
未發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後内外而渾然一體者也。
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有事無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寂然感通也。
動靜者所遇之時,心之本體固無分於動靜也。
理,無動者也,動即為欲。
循理,則雖酬酢萬變而未嘗動也;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
) 照心非動者,以其發於本體明覺之自然,而未嘗有所動也。
有所動,即妄矣。
妄心亦照者,以其本體明覺之自然者,未嘗不存於其中,但有所動耳。
無所動,即照矣。
無妄無照,非以妄為照,以照為妄也。
照心為照,妄心為妄,是猶有妄有照也。
有妄有照,則有二也,二則息矣。
無妄無照,則不貳,不貳則不息矣。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聖之功也。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
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此正《中庸》戒慎恐懼、《大學》緻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無别功矣。
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此佛氏為未識本來面目者設此方便。
本來面目,即吾聖門所謂良知。
今既認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說矣。
随物而格,是緻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來面目耳。
體段功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個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
病瘧之人,瘧雖未發,而病根自在,則亦安可以其瘧之未發,而遂忘其服藥調理之功乎?若必待瘧發而後服藥調理,則既晚矣。
(以上皆答陸原靜)(照心固照,妄心亦照”二語,先生自為註疏已明,讀者幸無作玄會。
未病服藥之說,大是可思。
) 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君子之所謂灑落者,非曠蕩放逸縱情肆意之謂也,乃其心體不累於欲、無入而不自得之謂耳。
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
君子之戒慎恐懼,惟恐其昭明靈覺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於非僻邪妄,而失其本體之正耳。
戒慎恐懼之功無時或間,則天理常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無所虧蔽,無所牽擾,無所恐懼憂患,無所好樂忿懥,無所意必固我,無所歉餒愧怍,和融瑩徹,充塞流行,動容周旋而中禮,從心所欲而不踰,斯乃所謂真灑落矣。
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孰謂敬畏之增,反為樂之累耶!(與舒國用)(最是發明宋儒敬之說。
) 《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一個天理,更無别思别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故曰:“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雲殊途,雲百慮,則豈謂無思無慮耶?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隻是一個,更何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若以私意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在聖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
(如此,方與不思善惡之說迥異。
) 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
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亦是。
為學者各執一邊,隻得如此說,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
(以上答周道通)(先生之見,已到八九分。
但雲“性即是氣,氣即是性”,則合更有商量在。
) 慎獨即是緻良知。
(與黃勉之) 凡謂之行者,隻是着實去做這件事,若着實做學問思辨工夫,則學問思辨亦便是行矣。
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思辨矣。
若謂學問思辨之然後去行,卻如何懸空先去學問思辨得?行時又如何去得個學問思辨的事?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實處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明覺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
原來隻是一個工夫。
凡古人說知行,皆是就一個工夫上補偏救弊說,不似今人截然分作兩件事做。
某今說知行合一,雖亦是就今時補偏救弊說,然知行體段亦本來如是。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
若頭腦處見得分明,見得原是一個頭腦,則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将來做那一個工夫,則始或未便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緻矣。
若頭腦見得不分明,原看做兩個了,則雖把知行合作一個說,亦恐終未有湊泊處。
況又分作兩截去做,則是從頭至尾更沒讨下落處也。
(以上答友人問)(所謂頭腦,是良知二字。
) 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
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
理豈外于吾心耶?晦菴謂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于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間,而未免已啟學者心理為二之弊。
明道雲:“隻窮理便盡性至命,故必仁極仁而後謂之能窮仁之理,義極義而後謂之能窮義之理。
”仁極仁,則盡仁之性矣。
學至於窮理,至矣,而尚未措之於行,天下甯有是耶?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
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之合一并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事矣。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於天下之廣,以稗補增益之,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
夫學問思辨笃行之功,雖其困勉至於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於盡性知天,亦不過緻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豈複有加於毫末乎?今必曰“窮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以緻其體察乎? 夫良知之於節目事變,猶規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
節目事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
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
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
良知誠緻,則不可欺以節目事變,而天下之節目事變不可勝應矣。
毫釐千裡之謬,不於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學乎?是不以規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圓,不以尺度而欲盡天下之長短,吾見其乖張謬戾,日勞而無成也已。
吾子謂語孝於溫凊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緻其知者鮮矣。
(以上答顧東橋) 若謂粗知溫凊定省之儀節,而遂謂之能緻其知,則凡知君之當仁者,皆可謂之能緻其仁之知,知臣之當忠者,皆可謂之能緻其忠之知,則天下孰非緻知者耶?以是而言,可以知緻知之必在於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緻知也明矣。
知行合一之體不益較然矣乎?夫舜之不告而娶,豈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為之準則,故舜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耶?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耶?武之不葬而興師,豈武之前已有不葬而興師者為之準則,故武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耶?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己而為此耶?使舜之心而非誠于為無後,武之心而非誠於為救民,則其不告而娶與不葬而興師,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後之人不務緻其良知,以精察義理於此心感應酬酢之間,顧欲懸空讨論此等變常之事,執之以為制事之本,以求臨事之無失,其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