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三原學案

關燈
:“此鄭瞽人旋於宋朝之意,蓋謂我無所聞也。

    ” 因置一磚奠食碗,置之未安之處,此心不已,必欲既安然後已。

    将一個身心不會置之安穩之地,如個無艄工之舟,漂蕩於風波之上,東風來則西去,西風來則東去,是何道理?則是置此身心,不如置此磚之敬慎也。

     六月初八日夜,初寝,夢一男子長身少鬚,鬚間白,呼爵相拜曰:“予王陽明也。

    ”數談論,未嘗自言其所學。

    語未畢,忽警寤。

    予瞿然曰:“是何先聖先賢來此以教我乎?或慷慨殺身於此地,如劉忠愍之類者,相與邂逅於夢寐乎?明早當焚香拜謝之。

    ”俄而屋脊墜一小磚塊於卧傍木闆上,聲震屋中,守者驚起。

    初九日早晨記。

     初九日,夜夢一廟中伏羲像,所服甚古,雜以洪荒草服。

    一人講《易》十三卦制器尚象之義於廟,問之,乃程先生也。

    聽者儒士二人。

    予入獄中四十一月,夢關義勇武安王與予遇者三,亦有無言時,亦有數相語時。

     連日天雨,獄中木闆皆濕,予體弱少食,因思小兒在外,父子五年不得相見,衣食不能相顧。

    時張道全、伍天俦二生皆在外候予,與小兒同處,數日消息未聞,為之戚戚。

    又思素患難,行乎患難,事至於此,皆天命也,當安受之。

    陳少陽、歐陽徹二公,未嘗傳贽為臣,以言語自任而殺其身,況予論思之職,敢不盡臣子一日之心乎?盡此心以求自慊,則或死或生,豈可逆料。

    予居此四年,邏者候予,有言日必錄,予頗聞之。

    每見未嘗一言相答,有以予不言回報者,必笞之。

    有以其言作予言以回報者,又以不似笞之。

    於是邏者窮矣,多以情相告,求予言以免其笞。

    且曰:“事關於忠義者,願得數語。

    ”予應之曰:“吾奏章數千言,字字是忠義,句句是忠義,乃以為非所當言而深罪之。

    今若以忠義騰口舌於爾輩之前,是吾羞也。

    ”一邏者求予有言,情甚切至,予應之曰:“語出於無心者,公記去則予心無愧。

    若出於有心,是故為巧語,轉移天聽,以苟免罪難也,予實羞為。

    況一有此心,是即機變之智巧,舉平生而盡棄之,天必誅絕,使即死於此。

    ”其人慘然曰:“公之心如此,予再不敢求公言矣。

    ” 又一邏者告予曰:“今日好言語上之矣。

    ”問之,乃《太甲篇》“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又繼之曰“我乃自作孽者,故罪至於此”。

    予應之曰:“吾為言官,天下事皆所當言,往時一疏,上為朝廷,下為蒼生,宗廟社稷萬萬年深長之慮,豈自作孽者?”其人默然。

     晴川劉公陞工部,将之任,冢宰羅整菴翁家居,劉公辭行,整菴贈之以詩。

    既劉公下獄,為予誦之。

    予與緒山錢子,皆依韻和之。

    後人傳其詩於整菴處。

    近一士夫來京,整菴公語相告曰:“向日得詩,和答以具,但欠推敲,未可寄去。

    ”予曰:“此非欠推敲也,元老大臣,家食十年,未嘗以書簡通權貴,乃以一詩交罪人可乎?”此老可以為法。

    甲辰年六月十二日記。

     癸卯年二月,内馬主政拯以事下獄。

    馬十九歲發解廣東,二十舉進士,任工部主政,器度識見,人未易及。

    告予曰:“聞近士夫言,自古人主有本事者,惟秦皇、漢武兩君而已。

    ”予應之曰:“否。

    自古人主有本事者,惟堯、舜、文王而已。

    堯在位百年,萬邦時雍,治極當亂之時,而子丹朱又不肖,堯乃尋一個舜,将天下分付與他,愈至於治。

    舜在位五十年,四方風動,亦治極當亂之時,其子商均亦不肖,舜乃尋一個禹,将天下分付與他,亦愈至於治。

    文王深仁厚澤,延周家之基業至八百年。

    堯、舜、文王以天自處,氣運興衰,不在於天而在我,所謂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也,其本事何大哉!秦皇剪除六國,焚棄《詩》、《書》,掃滅先王之,而惟任一己之私,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漢武承文、景之富庶,若委任賢俊,取法先王,則禮樂可興,乃以多欲亂政,窮兵黩武,至於海内虛耗,幾緻颠覆,非有昭、宣繼之,則漢之天下,未可知也。

    若二君之所為,适足以覆宗絕祀而已,烏在其所謂有本事哉!且使人主不法堯、舜、文王,而法秦皇、漢武,是啟其殺伐之心,而欲以亂天下也,其所言謬妄亦甚矣。

    ”馬出獄數月,以病卒,予甚悼之。

     閑步圜中,井上日色慘淡,光景寂寥,下視井水,湛然清徹,因思“井渫不食,為我心恻”,為之戚然。

     嘉靖乙巳年九月初五日,朝發浚縣,晚宿林清店。

    店主醜惡,買麵食用醋,其人吝。

    從者曰:“此不過費銅錢一文。

    ”其人應之曰:“雖與十文,吾亦不賣。

    ”又欲買小米,次早作粥,其人亦固拒之。

    予聞,笑呼從者,止之曰:“再勿與語。

    ”此數家之隙地,或有賢者無招客屋,而有屋者又非賢,因思昔人言堯、舜以天下讓,而世上之匹夫争半錢之利,人品相去何啻九牛毛。

    《易》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此市井之常度,其識見止此,無足怪也。

      大人以治安之時為危亂,小人以危亂之時為治安。

    皆此人也,有大人之向慕,有小人之向慕,有大人之識度,有小人之識度,有大人之作用,有小人之作用。

    此天地生物之不齊,教化之施固有要,而以宇宙間事為己責者,不可不慎也。

    乙巳年九月五日燈下書。

     論文 文章以理為主,以氣為輔。

    所論純是一段義理,是以理為主;辭氣充盛渾厚,不覺軟弱,是以氣為輔。

    須胸中正大,不以偏曲邪小之見亂其心,又廣讀聖賢格言以充養之,如此則舉筆造語,皆是胸中流出,其吐辭立論,愈出愈新而無窮也,如取之左右逢其源也。

    其騰彙洩蓄,流轉渾厚,波瀾汪洋,如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其光燄發揚照耀,昭灼如日月中天,深谷窮崖之幽,花石草木之微,青者自青,白者自白,仰之以生輝,觸之而成色也。

     徵君王秦關先生之士 王之士字欲立,号秦關,陝之藍田人。

    嘉靖戊午舉於鄉,既而屏棄帖括,潛心理學,作《養心圖》、《定氣說》,書之座右,閉關不出者九年。

    蒿粝食,尚友千古。

    以為藍田風俗之美,由於呂氏,今其鄉約具在,乃為十二會,赴會者百餘人,灑掃應對,冠婚喪祭,一一潤澤其條件,行之惟謹,美俗複興。

    又謂天下之學術不一,非親證之,不能得其大同,於是赴都門講會,與諸老先生相問難。

    上阙裡谒先師廟墓,低回久之。

    南行入江右,見章本清、鄧潛谷、楊止菴。

    浮浙水而下,至吳興問許敬菴。

    學者聞先生至,亦多從之。

    萬曆庚寅卒於家,年六十三。

    祭酒趙用賢疏薦,诏授國子博士。

    除目下而先生不及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