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三原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先生防其不測,立散遣之。
又以儀賓進貢,假道衢州,先生不可。
曰:“貢使自當沿江而下,奚俟假道?”於是襲浙之計窮。
尋為鎮守中官誣奏,逮系奪官。
世宗即位,起山東參議,乞休。
甲申大同兵變,起山西左參政,分守大同。
先生單車入城,人心始安。
巡撫蔡天祐至代州,先生戎服谒之,天祐驚曰:“公何為如此?”曰:“大同變後,巡撫之威削甚。
今大同但知有某,某降禮從事者,使人知巡撫之不可輕也。
”朝廷複遣胡瓒以總督出師,時首惡業已正法,而瓒再索不已。
先生止之,不聽。
城中複變,久之乃定。
先生亦緻仕去。
戊子,起四川提學副使,改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修撰。
其秋主試順天,以錄序引用經語差誤,左遷南太仆寺丞,再疏歸。
尋起山東副使,大理左少卿,以左佥都禦史巡撫宣府,入佐院事。
又出巡撫山西,再緻仕。
甲辰薦起總理河道,陞刑部右侍郎,改吏部。
丁未,掌留堂,進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歸七年,乙卯地震而卒,年七十七。
贈少保,諡恭簡。
門人白璧曰:“先生天禀高明,學問精到,明於數學,胸次灑落,大類堯夫,而論道體乃獨取橫渠。
少負氣節,既乃不欲為奇節一行,涵養宏深,持守堅定,則又一薛敬軒也。
”某按:先生着述,其大者為《志樂》一書。
方其始刻之日,九鶴飛舞於庭。
傳其術者為楊椒山,手制十二律管,吹之而其聲合,今不可得其詳。
然聲氣之元,在黃鐘之長短空圍,而有不能無疑者。
先生依《律呂新書》註中算法,黃鐘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
用圓田術,三分益一,得一十二,以開方法除之,得三分四釐六毫強,為實徑之數,不盡二毫八絲四忽。
以徑求積,自相乘得十一分九釐七毫一絲六忽,加入開方不盡之數,得一十二分,以管長九十分乘之,得一千八十分,為方積之數,四分取三,為圓積八百一十分。
蓋蔡季通以管長九寸為九十分,故以面積九分乘管長得八百一十分。
其實用九無用十之理,凡度長短之言十者,皆分九為十,以便算也。
今三吳程路,尚以九計可知矣。
則黃鐘長九寸者,八十一分,以面積九分乘之,黃鐘之積七百二十九分也。
忠介楊斛山先生爵 楊爵字伯修,号斛山,陝之富平人。
幼貧苦,挾冊躬耕。
為兄所累,系獄。
上書邑令,辭意激烈,令異之,曰:“此奇士也。
”出而加禮。
登嘉靖己醜進士第。
官行人,考選禦史。
母憂,廬墓畢,補原官。
辛醜上封事,謂今日緻危亂者五:一則輔臣夏言習為欺罔,翊國公郭勳為國巨蠹,所當急去;二則凍餒之民不憂恤,而為方士修雷壇;三則大小臣工弗朝儀,宜慰其望;四則名器濫及缁黃,出入大内,非制;五則言事諸臣若楊最、羅洪先等非死即斥,所損國體不小。
疏入,上大怒,逮系鎮撫司,拷掠備至,匣鎖晝夜,血肉淋漓,死者數矣。
而先生氣定,故得再蘇。
主事周天佐、禦史浦鋐,俱以救先生箠死獄中。
於是防守益嚴,上日使人偵先生,一言一動皆籍記。
偵者苦於不得言,以情告先生,使多為善言。
先生曰:“有意而言,便是欺也。
”部郎錢緒山、劉晴川,給事周讷谿,先後以事下獄,相與講學不辍。
緒山先釋,先生願有以為别,緒山曰:“靜中收攝精神,勿使遊放,則心體湛一,高明廣大,可馴緻矣。
作聖之功,其在此乎!”先生敬識之,與晴川、讷谿讀書賦詩,如是者五年。
所着《周易辨錄》、《中庸解》若幹卷。
乙巳八月,上用箕神之言,釋先生三人。
而三人者猶取道潞水,舟中講學,踰臨清而别。
會上造箕台,太宰熊浃驟谏,上怒,罷浃,複逮三人。
時先生抵家甫十日,聞命就道,在獄又三年。
丁未十一月,高玄殿災,上怳惚聞火中有呼三人姓名者,次日釋歸。
歸二年而卒,己酉十月九日也,年五十七。
隆慶初贈光祿寺少卿,諡忠介。
初,韓恭簡講學,先生輩來往拜其門。
恭簡異其氣岸,欲勿受。
已叩其學,詫曰:“宿學老儒莫能過也,吾幾失人矣。
”剛大之氣,百折不回。
人與椒山并稱,謂之“韓門二楊”。
論學 天命謂性,天人一理也。
率性謂道,動以天也。
修道謂教,求合乎天也。
戒懼慎獨,自修之功至於中與和也。
中和,性命本然之則也,能緻之則動以天矣,故其效至於天地位,萬物育。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是言當戒懼之意。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是言當慎獨之意。
應酬是有睹有聞,不睹不聞是無所應酬之際也。
如出門使民,是有所應酬,則有睹有聞。
或問:“程子未出門,使民之時當何如?”曰:“此俨若思時也。
俨若思,即是戒慎恐懼之意,為功夫尚未說到極至處,故又提慎獨二字,使人雖在暗室屋漏之中,一念發動之際,凜然畏懼,不可少怠,不敢少息,則天理常存,私意不萌,純一不已,而合乎天矣。
中和,心之本體也,未發之中,萬物皆備,故為天下之大本。
已發之和,大經大法所在,而不可違,故為天下之達道。
怒與哀中節,皆謂之和。
緻中和,止至善之雲也。
天地之位,我位之也。
萬物之育,我育之也。
君子之中庸,中庸,人理之常也。
小人反中庸,豈人理哉!時中者,默識其理而妙宰物之權也。
若非禮之禮,非義之義,豈時中之道哉!小人則率意妄為而已。
天下之道,至中庸而極,理得其會同,義至於入神,非至明不能察其幾,非至健不能緻其決,故民鮮能之矣。
董常問文中子:“聖人有憂乎?”言:“天下皆憂,吾何獨不憂?”又謂:“樂天知命,吾何憂!”何必如此說。
聖人固未易及,然常人一念之發,得其本心,則與聖人之心無以異。
但聖人純一不已,衆人則或存或亡而已。
憂樂皆人情之常,而本於性也,豈聖人獨有樂而無憂乎?若曰“樂天知命,吾何憂”,不成父母病,聖人亦“樂天知命”而不憂乎?豈人理也哉! 漫錄 夜初靜坐,少檢點日間言行,因司馬溫公論盡心行己之要,自不妄言始。
夫不妄言,所言必皆當理,非心有定主,豈能至此?故輕躁鄙背,及事務瑣屑,無益身心而信口談論者,皆妄言也。
因書以自戒。
作一好事,必要向人稱述,使人知之,此心不定也。
不知所作好事,乃吾分所當為,雖事皆中理,纔能免於過惡耳,豈可自以為美。
纔以為美,便是矜心,禹之不矜不伐,顔淵無伐善,無施勞,此聖賢切己之學也。
與人論事,辭氣欠平,乃客氣也。
所論之事,雖當於理,即此客氣之動,便已流於惡矣,可不戒哉!書以自警。
予久處獄中,
又以儀賓進貢,假道衢州,先生不可。
曰:“貢使自當沿江而下,奚俟假道?”於是襲浙之計窮。
尋為鎮守中官誣奏,逮系奪官。
世宗即位,起山東參議,乞休。
甲申大同兵變,起山西左參政,分守大同。
先生單車入城,人心始安。
巡撫蔡天祐至代州,先生戎服谒之,天祐驚曰:“公何為如此?”曰:“大同變後,巡撫之威削甚。
今大同但知有某,某降禮從事者,使人知巡撫之不可輕也。
”朝廷複遣胡瓒以總督出師,時首惡業已正法,而瓒再索不已。
先生止之,不聽。
城中複變,久之乃定。
先生亦緻仕去。
戊子,起四川提學副使,改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修撰。
其秋主試順天,以錄序引用經語差誤,左遷南太仆寺丞,再疏歸。
尋起山東副使,大理左少卿,以左佥都禦史巡撫宣府,入佐院事。
又出巡撫山西,再緻仕。
甲辰薦起總理河道,陞刑部右侍郎,改吏部。
丁未,掌留堂,進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歸七年,乙卯地震而卒,年七十七。
贈少保,諡恭簡。
門人白璧曰:“先生天禀高明,學問精到,明於數學,胸次灑落,大類堯夫,而論道體乃獨取橫渠。
少負氣節,既乃不欲為奇節一行,涵養宏深,持守堅定,則又一薛敬軒也。
”某按:先生着述,其大者為《志樂》一書。
方其始刻之日,九鶴飛舞於庭。
傳其術者為楊椒山,手制十二律管,吹之而其聲合,今不可得其詳。
然聲氣之元,在黃鐘之長短空圍,而有不能無疑者。
先生依《律呂新書》註中算法,黃鐘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
用圓田術,三分益一,得一十二,以開方法除之,得三分四釐六毫強,為實徑之數,不盡二毫八絲四忽。
以徑求積,自相乘得十一分九釐七毫一絲六忽,加入開方不盡之數,得一十二分,以管長九十分乘之,得一千八十分,為方積之數,四分取三,為圓積八百一十分。
蓋蔡季通以管長九寸為九十分,故以面積九分乘管長得八百一十分。
其實用九無用十之理,凡度長短之言十者,皆分九為十,以便算也。
今三吳程路,尚以九計可知矣。
則黃鐘長九寸者,八十一分,以面積九分乘之,黃鐘之積七百二十九分也。
忠介楊斛山先生爵 楊爵字伯修,号斛山,陝之富平人。
幼貧苦,挾冊躬耕。
為兄所累,系獄。
上書邑令,辭意激烈,令異之,曰:“此奇士也。
”出而加禮。
登嘉靖己醜進士第。
官行人,考選禦史。
母憂,廬墓畢,補原官。
辛醜上封事,謂今日緻危亂者五:一則輔臣夏言習為欺罔,翊國公郭勳為國巨蠹,所當急去;二則凍餒之民不憂恤,而為方士修雷壇;三則大小臣工弗朝儀,宜慰其望;四則名器濫及缁黃,出入大内,非制;五則言事諸臣若楊最、羅洪先等非死即斥,所損國體不小。
疏入,上大怒,逮系鎮撫司,拷掠備至,匣鎖晝夜,血肉淋漓,死者數矣。
而先生氣定,故得再蘇。
主事周天佐、禦史浦鋐,俱以救先生箠死獄中。
於是防守益嚴,上日使人偵先生,一言一動皆籍記。
偵者苦於不得言,以情告先生,使多為善言。
先生曰:“有意而言,便是欺也。
”部郎錢緒山、劉晴川,給事周讷谿,先後以事下獄,相與講學不辍。
緒山先釋,先生願有以為别,緒山曰:“靜中收攝精神,勿使遊放,則心體湛一,高明廣大,可馴緻矣。
作聖之功,其在此乎!”先生敬識之,與晴川、讷谿讀書賦詩,如是者五年。
所着《周易辨錄》、《中庸解》若幹卷。
乙巳八月,上用箕神之言,釋先生三人。
而三人者猶取道潞水,舟中講學,踰臨清而别。
會上造箕台,太宰熊浃驟谏,上怒,罷浃,複逮三人。
時先生抵家甫十日,聞命就道,在獄又三年。
丁未十一月,高玄殿災,上怳惚聞火中有呼三人姓名者,次日釋歸。
歸二年而卒,己酉十月九日也,年五十七。
隆慶初贈光祿寺少卿,諡忠介。
初,韓恭簡講學,先生輩來往拜其門。
恭簡異其氣岸,欲勿受。
已叩其學,詫曰:“宿學老儒莫能過也,吾幾失人矣。
”剛大之氣,百折不回。
人與椒山并稱,謂之“韓門二楊”。
論學 天命謂性,天人一理也。
率性謂道,動以天也。
修道謂教,求合乎天也。
戒懼慎獨,自修之功至於中與和也。
中和,性命本然之則也,能緻之則動以天矣,故其效至於天地位,萬物育。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是言當戒懼之意。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是言當慎獨之意。
應酬是有睹有聞,不睹不聞是無所應酬之際也。
如出門使民,是有所應酬,則有睹有聞。
或問:“程子未出門,使民之時當何如?”曰:“此俨若思時也。
俨若思,即是戒慎恐懼之意,為功夫尚未說到極至處,故又提慎獨二字,使人雖在暗室屋漏之中,一念發動之際,凜然畏懼,不可少怠,不敢少息,則天理常存,私意不萌,純一不已,而合乎天矣。
中和,心之本體也,未發之中,萬物皆備,故為天下之大本。
已發之和,大經大法所在,而不可違,故為天下之達道。
怒與哀中節,皆謂之和。
緻中和,止至善之雲也。
天地之位,我位之也。
萬物之育,我育之也。
君子之中庸,中庸,人理之常也。
小人反中庸,豈人理哉!時中者,默識其理而妙宰物之權也。
若非禮之禮,非義之義,豈時中之道哉!小人則率意妄為而已。
天下之道,至中庸而極,理得其會同,義至於入神,非至明不能察其幾,非至健不能緻其決,故民鮮能之矣。
董常問文中子:“聖人有憂乎?”言:“天下皆憂,吾何獨不憂?”又謂:“樂天知命,吾何憂!”何必如此說。
聖人固未易及,然常人一念之發,得其本心,則與聖人之心無以異。
但聖人純一不已,衆人則或存或亡而已。
憂樂皆人情之常,而本於性也,豈聖人獨有樂而無憂乎?若曰“樂天知命,吾何憂”,不成父母病,聖人亦“樂天知命”而不憂乎?豈人理也哉! 漫錄 夜初靜坐,少檢點日間言行,因司馬溫公論盡心行己之要,自不妄言始。
夫不妄言,所言必皆當理,非心有定主,豈能至此?故輕躁鄙背,及事務瑣屑,無益身心而信口談論者,皆妄言也。
因書以自戒。
作一好事,必要向人稱述,使人知之,此心不定也。
不知所作好事,乃吾分所當為,雖事皆中理,纔能免於過惡耳,豈可自以為美。
纔以為美,便是矜心,禹之不矜不伐,顔淵無伐善,無施勞,此聖賢切己之學也。
與人論事,辭氣欠平,乃客氣也。
所論之事,雖當於理,即此客氣之動,便已流於惡矣,可不戒哉!書以自警。
予久處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