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三原學案

關燈
前言 關學大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

    其門下多以氣節着,風土之厚,而又加之學問者也。

      端毅王石渠先生恕 王恕字宗貫,号介菴,晚又号石渠,陝之三原人。

    正統戊辰進士,選庶吉士,而先生志在經濟。

    出為左評事,遷左寺副,擢知揚州府。

    歲饑請赈,不待報而發粟,民免溝壑。

    超拜江西右布政使,轉河南為左。

    時以襄南地多山險,秦、楚之流民萃焉,日出剽略,於是特設治院,以先生為右副都禦史領之。

    累平寇亂,又平湖廣劉千觔、石和尚,榜谕流民,各使複業。

    母憂歸。

    起複巡撫河南,轉南京刑部左侍郎。

    父憂歸。

    服除,起刑部左侍郎,治漕河。

    改南京戶部,複改左副都禦史,巡撫雲南。

    而中人錢能橫甚,使其麾下指揮郭景,私通安南為奸利。

    先生遣人道執景,景迫投井死。

    盡發能貪暴諸狀,上遂撤能。

    還,安置南京。

    進右都禦史,召掌留台。

    遷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守備。

    尋以部銜兼左副都禦史,巡撫南畿,興利除害。

    三吳自設巡撫以來,獨周忱與先生耳。

    中人王敬,挾其千戶王臣,以妖術取中旨,收市圖籍珍玩,張皇聲勢。

    先生列其罪狀,敬下錦衣獄,臣論死。

    二年而複還參贊,錢能夤緣為守備,與先生共事,先生坦然,不念前事。

    能語人曰:“王公,大人也,吾惟敬事而已。

    ”加太子少保。

    林見素以劾妖僧繼曉下獄,先生救之得出。

     先生益發舒言天下事,天子不能無望意,因批落太子少保,以尚書緻仕。

    孝宗即位,召用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上釋奠文廟,先生請用太牢加币,從之。

    先生崇禮風義之士,故一時後進在朝者,如庶吉士鄒智、禦史湯鼐、主事李文祥十餘人,皆慷慨喜事,以先生為宗主。

    先生侍經筵,見上困於酷暑,請暫辍講。

    鼐即言“天子方向學,奈何阻其進?恕請非是”。

    先生惶恐待罪,謂“諸臣責臣是也。

    然諸臣求治太急,見朝廷待臣太重,故責臣太深,欲臣盡取朝事更張之,如宋司馬光。

    毌論臣不敢望光,今亦豈熙豐時也”?上優诏答之。

    已而鼐劾閣臣萬安、劉吉、尹直,中官示以疏已留中,鼐大言“疏不出,且并劾中官”。

    中官避匿。

    亡何安、直皆免,鼐與文祥等日夜酣呼,以為“君子進,小人退,雖劉吉尚在,不足忌也”。

    於是吉使門客徐鵬、魏璋伺鼐。

    鼐家壽州,知州劉概與書:“嘗夢一叟牽牛入水,公引之而上。

    牛近國姓,此國勢瀕危,賴公複安之兆也。

    ”鼐大喜,出書示客。

    璋以此劾之,鼐、概皆下诏獄。

    都禦史馬文升故為鼐所劾,欲以妖言坐之,先生力救,事始得解。

      凡中官倖人,恩澤過當者,先生辄為裁止,雖上已許,必固執也。

    丘浚以禮部尚書故班先生下,及直文淵閣,先生自以前輩仍序尚書之次,浚意弗善也。

    每有論奏,陰抑之,且使其私人太醫院判劉文泰,讦先生所刻傳文,詳列不報之章,為彰先帝之拒谏。

    先生言“臣傳所載,皆足以昭先帝納谏之盛,何名彰惡?文泰無賴小人,其逞此機巧深刻之辭,非老於文法,陰謀詭計者不能,盍無追其主使之人?”乃下文泰錦衣獄,則果丘浚所使也。

    上以先生賣直沽名,俾焚其傳草。

    文泰出而先生绌矣。

    遂乞骸骨歸。

    又二歲浚卒,文泰往弔,其夫人叱之出,曰:“汝搆王公於我相公,憸人也,何弔為?”聞者快之。

    先生家居,編集《曆代名臣谏議錄》一百二十四卷。

    又取經書傳註,有所疑滞,再三體認,行不去者,以己意推之,名曰《石渠意見》。

    意見者,乃意度之見耳,未敢自以為是也。

    蓋年八十四而着《意見》,八十六為《拾遺》,八十八為《補缺》,其耄而好學如此。

    先生之學,大抵推之事為之際,以得其心安者,故随地可以自見。

    至於大本之所在,或未之及也。

    九十歲,天子遣行人存問。

    又三年卒,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諡端毅。

      石渠意見戒慎恐懼二節 天理人欲相為消長,有天理即無人欲,有人欲即無天理。

    如何前一段是天理之本然,後一段是遏人欲於将萌? 石渠意見中和節  中和乃人性情之德,雖有動靜之殊,初無二物。

    戒懼慎獨,皆是不敢忽之意,豈有彼此?如何自戒懼而約之,止能緻中?自慎獨而精之,止能緻和?如何緻中獨能位天地,緻和獨能育萬物?恐非子思之意。

      石渠意見鬼神章 “鬼神之為德”。

    鬼神,蓋言應祀之鬼神。

    為德,如生長萬物,福善禍淫,其盛無以加矣。

    以其無形也,故視之而弗見,以其無聲也,故聽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言鬼神以物為體,而無物不有,如門有門神,有神,木主為鬼神之所栖是也。

    然其有感必應,是以使人敬畏而緻祭祀,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不敢忽也。

    謂之如在,言非實有也。

    《集註》以發見昭着釋如在,恐非是。

     石渠意見食無求飽章  無求飽求安者,志在敏事慎言也。

    就有道而正者,正其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

    蓋古之學者皆以言行為學也。

     石渠意見動容貌章 斯,猶須也,是用力的字。

    動容貌,須要遠暴慢;正顔色,須要近信;出辭氣,須要遠鄙倍。

    若以斯為自然,未安。

      石渠意見興於詩章 詩本性情,有邪有正,讀之可以興其好善、惡惡之心,故曰“興於詩”。

    禮以謹節文,曲禮經禮,人能知之,則敬慎威儀,言動無失,可以立於鄉,立於朝,故曰“立於禮樂,以和神人,用之於郊廟,則祖考來格,用之於燕享,則賓主情洽”。

    不特此也,事無大小,非和不成,故曰“成於樂”。

      石渠意見顔淵喟然章 高堅前後,言己無定見,非聖道之有高堅前後也。

    《集註》謂“顔子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歎之也”,若然,則止仁、止敬、止慈、止孝、止信非道欤? 石渠意見毀譽章 今斯之民,即三代之民,而三代之民,直道而行,不妄毀譽人,何今之民毀譽之過情也?  石渠意見  或問“井田之法,今可行乎”?《意見》以為不可。

    曰:“何也?”曰:“今之時,人稠地狹,人人授田百畝,其可得乎?”曰:“何必百畝?或五十畝,或七十畝,使彼此均一,即井田之意。

    ”曰:“戶口年年有消長,苟欲均之,必須年年取勘分授,經畫疆界。

    若然,則官民不勝其煩勞,又且妨誤農業。

    受田之人必曰:‘此田今年屬我,明年不知又屬何人?’由是人懷苟且之心,怠於耕作糞壅,田必瘠矣。

    ”曰:“十年一分可乎?”曰:“十年一分,止可均一次,其後戶口有消長,則又不均矣。

    ” 石渠意見盡心章 人能竭盡其心思而窮究之,則能知其性之理。

    蓋性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