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河東學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子貢言“夫子之聖又多能也”,則以多能為聖之外。
夫子乃謂“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言不是多,皆性分中事,則多能又不在聖之外矣。
斯可見灑掃應對,精義入神,無二也。
問“修詞立誠”。
曰:“如所說的言語,見得都是實理所當行,不為勢所撓,不為物所累,斷然言之,就是立誠處。
如行不得的,言之,即是僞也”。
諸生有言及氣運如何,外邊人事如何者。
曰:“此都是怨天尤人的心術。
但自家修為,成得個片段,若見用,則百姓受些福;假使不用,與鄉黨朋友論些學術,化得幾人,都是事業,正所謂暢於四肢,發於事業也,何必有官做,然後有事業。
” 司務呂愧軒先生潛 呂潛字時見,号愧軒,陝之泾陽人。
師事呂泾野,一言一動,鹹以為法。
舉嘉靖丙午鄉書,卒業成均。
時朝紳有講會,先生於其間,稱眉目焉。
母病革,欲識其婦面,命之娶。
先生娶而不婚,三年喪畢,然後就室。
父應祥,禮科都給事中,既卒而封事不存。
先生走阙下,錄其原稿,請銘於馬文莊。
與郭蒙泉講學谷口洞中,從學者甚衆。
泾野之傳,海内推之,薦授國子監學正,舉行泾野祭酒時,學約,調工部司務。
萬曆戊寅卒,年六十二。
張石谷先生節 張節字介夫,号石谷,泾陽人。
初從湛甘泉遊,繼受學於泾野。
泾野贈詩,稱其守道不回。
嘗語學者:“先儒雲:‘默坐澄心,體認天理。
’又雲:‘靜中養出端倪。
’吾輩須理會得此,方知一貫真境,不爾,縱事事求合於道,終難湊泊,不成片段矣。
”萬曆壬午,年八十卒。
李正立先生挺 李挺字正立,鹹甯人。
正、嘉間諸生,從泾野學,孤直不随時俯仰。
嘗自誦雲:“生須肩大事,還用讀《春秋》。
”往馬谿田所講學,死於盜,人皆惜之。
郡守郭蒙泉 郭郛字惟藩,号蒙泉,泾陽人。
嘉靖戊午舉於鄉,選獲嘉教谕,轉國子助教,陞戶部主事。
出守馬湖,年八十八。
先生與呂愧軒同學,愧軒之父,其師也。
辛酉計偕,因呂師會葬,遂不行,有古師弟之風。
其學以持敬為主,自少至老,一步不敢屑越。
嘗有詩雲:“道學全憑敬作箴,須臾離敬道難尋。
常從獨木橋邊過,惟願無忘此際心。
”又雲:“近名終喪己,無欲自通神。
識拄乾坤闊,心空意見新。
閉門隻靜坐,自是出風塵。
” 舉人楊天遊先生應诏 楊應诏,号天遊,閩之建安人。
嘉靖辛卯舉於鄉,卒業南雍。
時甘泉、泾野諸公皆講學,先生獨契泾野,出其門下。
歸作道宗堂於華陽山中,祀濂溪以及泾野,動止必焚香禀命。
當世講學者無不與往複,而於心齋、龍溪,為陽明之學者,皆有微疵。
先生之學,以寡欲正心為主本,不愧天為歸的,一切清虛玄遠之言,皆所不喜。
然其言多自誇大,而雌黃過甚,亦非有道氣象。
如“工夫即本體”,此言本自無弊,乃謂“本體光明,猶鏡也;工夫,刮磨此鏡者也”。
若工夫即本體,謂刮磨之物即鏡,可乎?此言似是而非。
夫鏡也,刮磨之物也,二物也,故不可以刮磨之物即鏡。
若工夫本體,同是一心,非有二物,如欲岐而二之,則是有二心矣。
其說之不通也。
楊天遊集 聖人之所以能全其本體者,不過能無欲耳。
吾人不能如聖人之無欲,隻當自寡欲入。
欲,不獨聲色貨利窠臼而已,凡一種便安忻羨,自私自利心,皆是欲。
将此斬斷,方為寡欲,則漸可進於無欲。
聖人亦豈逃人絕世,始稱無欲哉?聖人所欲,在天理上用事,有欲與無欲同。
雖其有涉於向慕,有涉於承當,所欲處無一非天理天機之流行矣。
吾人之學,不在求事物之侵擾我不侵擾我,隻在處事物道理能盡不能盡,是故居處時則不免有居處事之侵擾,然吾隻在恭上做工夫,即其侵擾,亦天機之流行矣。
執事不免有執事之侵擾,與人不免有與人之侵擾,吾隻在敬上、忠上做工夫,即其侵擾,亦無非天機之流行矣。
從古聖賢處世處常處變,其誰不自侵擾中來?若惡其侵擾而生厭怠,便非學也。
朱、陸之所可辨所可議者,其言也。
朱、陸之不可辨不可議者,其人也。
道之存於人,不貴於言久矣。
苟不以人論學,而以言論學,不以人求朱、陸,而以言語求朱、陸,則今之紛紛、無怪其然。
今之學者,出處無朱、陸三揖一辭之耿拔,取予無朱、陸裂石斷金之果決,義利不分,聲色不辨,無朱、陸青天白日之光明,而所為黯闒垢濁,自以為心傳乎孔、孟,而胸次則鬼魅跖尤,蠅營狗苟,入儀、秦、申、商之奸橐,而反呶呶於朱、陸之短長,可悲也夫! 平生矻矻,苦力於學,固以收放心為事也。
然思索義理,有未會心處,或至忘寝忘食,當食當寝,亦不知所食何物,所寝何地,此皆過用其心而不覺。
至於詩文尤甚。
吾之心,已放於詩之思索上去矣。
生平負性氣,每觸時艱,不覺感歎不樂,對友朋呶呶大言,此皆出於一時感憤意氣之私,吾之心已放於世變意氣上去矣。
今之學者,不能實意以積義為事,乃欲懸空去做一個勿忘勿助;不能實意緻中和,戒懼乎不不聞,乃欲懸空去看一個未發氣象;不能實意學孔、顔之學,乃欲懸空去尋孔、顔之樂處。
外面求讨個滋味快樂來受用,何異卻行而求前者乎?茲所謂舛也。
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故此心本體光明,猶鏡也;工夫,磨刮此鏡者也。
謂工夫即本體,謂磨刮之物即鏡,可乎?鏡光明,不能不為塵垢所慁;人心光明,不能不為物欲所雜。
謂克治物欲,還吾心之光明,則可;謂克治工夫,即吾心之本體,則不可。
謂刮磨塵垢,還吾鏡之光明,則可;謂磨刮工夫,即吾鏡之本體,則不可。
何也?工夫有積累之漸,本體無積累之漸,工夫有純駁偏全不同,本體無偏全,無純駁也。
龍溪曰:“學者隻要悟。
”餘謂:“不解辯吾道禅說是非,不算作真悟。
”龍溪曰:“學者隻要個真種子方得。
”餘謂:“不能透得聲色貨利兩關,不算作真種子。
” 今世學者,病於不能學顔子之學,而先欲學曾點之狂,自其入門下手處便差;不解克己複禮,便欲天下歸仁;不解事親從兄,便欲手舞足蹈;不解造端夫婦,便欲說鸢飛魚躍;不解衣錦尚絅,便欲無聲無臭;不解下學上達,便自謂知我者其天。
認一番輕率放逸為天機,取其宴安磐樂者為真趣,豈不舛哉?故餘嘗謂學者,惟在日用平實倫紀處根求,不在玄虛誇大門戶處尋讨;惟在動心忍性苦楚中着力,不在擺脫矜肆灑落處鋪張。
靜坐者,或流於禅定;操存者,或誤於調息;主敬者,或妄以為惺惺;格物窮理者,或自溺於圓覺;存心養性者,或陷於即心見性。
夫子乃謂“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言不是多,皆性分中事,則多能又不在聖之外矣。
斯可見灑掃應對,精義入神,無二也。
問“修詞立誠”。
曰:“如所說的言語,見得都是實理所當行,不為勢所撓,不為物所累,斷然言之,就是立誠處。
如行不得的,言之,即是僞也”。
諸生有言及氣運如何,外邊人事如何者。
曰:“此都是怨天尤人的心術。
但自家修為,成得個片段,若見用,則百姓受些福;假使不用,與鄉黨朋友論些學術,化得幾人,都是事業,正所謂暢於四肢,發於事業也,何必有官做,然後有事業。
” 司務呂愧軒先生潛 呂潛字時見,号愧軒,陝之泾陽人。
師事呂泾野,一言一動,鹹以為法。
舉嘉靖丙午鄉書,卒業成均。
時朝紳有講會,先生於其間,稱眉目焉。
母病革,欲識其婦面,命之娶。
先生娶而不婚,三年喪畢,然後就室。
父應祥,禮科都給事中,既卒而封事不存。
先生走阙下,錄其原稿,請銘於馬文莊。
與郭蒙泉講學谷口洞中,從學者甚衆。
泾野之傳,海内推之,薦授國子監學正,舉行泾野祭酒時,學約,調工部司務。
萬曆戊寅卒,年六十二。
張石谷先生節 張節字介夫,号石谷,泾陽人。
初從湛甘泉遊,繼受學於泾野。
泾野贈詩,稱其守道不回。
嘗語學者:“先儒雲:‘默坐澄心,體認天理。
’又雲:‘靜中養出端倪。
’吾輩須理會得此,方知一貫真境,不爾,縱事事求合於道,終難湊泊,不成片段矣。
”萬曆壬午,年八十卒。
李正立先生挺 李挺字正立,鹹甯人。
正、嘉間諸生,從泾野學,孤直不随時俯仰。
嘗自誦雲:“生須肩大事,還用讀《春秋》。
”往馬谿田所講學,死於盜,人皆惜之。
郡守郭蒙泉 郭郛字惟藩,号蒙泉,泾陽人。
嘉靖戊午舉於鄉,選獲嘉教谕,轉國子助教,陞戶部主事。
出守馬湖,年八十八。
先生與呂愧軒同學,愧軒之父,其師也。
辛酉計偕,因呂師會葬,遂不行,有古師弟之風。
其學以持敬為主,自少至老,一步不敢屑越。
嘗有詩雲:“道學全憑敬作箴,須臾離敬道難尋。
常從獨木橋邊過,惟願無忘此際心。
”又雲:“近名終喪己,無欲自通神。
識拄乾坤闊,心空意見新。
閉門隻靜坐,自是出風塵。
” 舉人楊天遊先生應诏 楊應诏,号天遊,閩之建安人。
嘉靖辛卯舉於鄉,卒業南雍。
時甘泉、泾野諸公皆講學,先生獨契泾野,出其門下。
歸作道宗堂於華陽山中,祀濂溪以及泾野,動止必焚香禀命。
當世講學者無不與往複,而於心齋、龍溪,為陽明之學者,皆有微疵。
先生之學,以寡欲正心為主本,不愧天為歸的,一切清虛玄遠之言,皆所不喜。
然其言多自誇大,而雌黃過甚,亦非有道氣象。
如“工夫即本體”,此言本自無弊,乃謂“本體光明,猶鏡也;工夫,刮磨此鏡者也”。
若工夫即本體,謂刮磨之物即鏡,可乎?此言似是而非。
夫鏡也,刮磨之物也,二物也,故不可以刮磨之物即鏡。
若工夫本體,同是一心,非有二物,如欲岐而二之,則是有二心矣。
其說之不通也。
楊天遊集 聖人之所以能全其本體者,不過能無欲耳。
吾人不能如聖人之無欲,隻當自寡欲入。
欲,不獨聲色貨利窠臼而已,凡一種便安忻羨,自私自利心,皆是欲。
将此斬斷,方為寡欲,則漸可進於無欲。
聖人亦豈逃人絕世,始稱無欲哉?聖人所欲,在天理上用事,有欲與無欲同。
雖其有涉於向慕,有涉於承當,所欲處無一非天理天機之流行矣。
吾人之學,不在求事物之侵擾我不侵擾我,隻在處事物道理能盡不能盡,是故居處時則不免有居處事之侵擾,然吾隻在恭上做工夫,即其侵擾,亦天機之流行矣。
執事不免有執事之侵擾,與人不免有與人之侵擾,吾隻在敬上、忠上做工夫,即其侵擾,亦無非天機之流行矣。
從古聖賢處世處常處變,其誰不自侵擾中來?若惡其侵擾而生厭怠,便非學也。
朱、陸之所可辨所可議者,其言也。
朱、陸之不可辨不可議者,其人也。
道之存於人,不貴於言久矣。
苟不以人論學,而以言論學,不以人求朱、陸,而以言語求朱、陸,則今之紛紛、無怪其然。
今之學者,出處無朱、陸三揖一辭之耿拔,取予無朱、陸裂石斷金之果決,義利不分,聲色不辨,無朱、陸青天白日之光明,而所為黯闒垢濁,自以為心傳乎孔、孟,而胸次則鬼魅跖尤,蠅營狗苟,入儀、秦、申、商之奸橐,而反呶呶於朱、陸之短長,可悲也夫! 平生矻矻,苦力於學,固以收放心為事也。
然思索義理,有未會心處,或至忘寝忘食,當食當寝,亦不知所食何物,所寝何地,此皆過用其心而不覺。
至於詩文尤甚。
吾之心,已放於詩之思索上去矣。
生平負性氣,每觸時艱,不覺感歎不樂,對友朋呶呶大言,此皆出於一時感憤意氣之私,吾之心已放於世變意氣上去矣。
今之學者,不能實意以積義為事,乃欲懸空去做一個勿忘勿助;不能實意緻中和,戒懼乎不不聞,乃欲懸空去看一個未發氣象;不能實意學孔、顔之學,乃欲懸空去尋孔、顔之樂處。
外面求讨個滋味快樂來受用,何異卻行而求前者乎?茲所謂舛也。
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故此心本體光明,猶鏡也;工夫,磨刮此鏡者也。
謂工夫即本體,謂磨刮之物即鏡,可乎?鏡光明,不能不為塵垢所慁;人心光明,不能不為物欲所雜。
謂克治物欲,還吾心之光明,則可;謂克治工夫,即吾心之本體,則不可。
謂刮磨塵垢,還吾鏡之光明,則可;謂磨刮工夫,即吾鏡之本體,則不可。
何也?工夫有積累之漸,本體無積累之漸,工夫有純駁偏全不同,本體無偏全,無純駁也。
龍溪曰:“學者隻要悟。
”餘謂:“不解辯吾道禅說是非,不算作真悟。
”龍溪曰:“學者隻要個真種子方得。
”餘謂:“不能透得聲色貨利兩關,不算作真種子。
” 今世學者,病於不能學顔子之學,而先欲學曾點之狂,自其入門下手處便差;不解克己複禮,便欲天下歸仁;不解事親從兄,便欲手舞足蹈;不解造端夫婦,便欲說鸢飛魚躍;不解衣錦尚絅,便欲無聲無臭;不解下學上達,便自謂知我者其天。
認一番輕率放逸為天機,取其宴安磐樂者為真趣,豈不舛哉?故餘嘗謂學者,惟在日用平實倫紀處根求,不在玄虛誇大門戶處尋讨;惟在動心忍性苦楚中着力,不在擺脫矜肆灑落處鋪張。
靜坐者,或流於禅定;操存者,或誤於調息;主敬者,或妄以為惺惺;格物窮理者,或自溺於圓覺;存心養性者,或陷於即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