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河東學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命上來的,須臾離了,便不是。
但子思是恐人不識性的來曆,故原之於初,夫子因人堕於習染了,故究之於後,語意有正反之不同耳。
”诏問:“修道之教如何?”先生曰:“修是修為的意思,戒懼慎獨便是修道之功。
教即‘自明誠謂之教’一般。
聖人為法於天下,學者取法於聖人皆是。
橫渠不雲‘糟粕煨燼,無非教也’?他把這極粗處,都看做天地教人的意思,此理殊可觀。
” 問:“戒懼慎獨,分作存天理、遏人欲兩件看,恐還不是。
”先生曰:“此隻是一個工夫,如《易》‘閑邪則誠自存’。
但獨處卻廣着,不但未與事物接應時是獨,雖是應事接物時也有獨處。
人怎麼便知?惟是自家知得,這?工夫卻要上緊做。
今日諸生聚講一般,我說得有不合處,心下有未安,或隻是隐忍過去;朋友中有說得不是處,或亦是隐忍過去,這等也不是慎獨。
”先生語意猶未畢,何堅遽問:“喜怒哀樂前氣象如何?”先生曰:“隻此便不是慎獨了。
我纔說未曾了,未審汝解得否?若我就口答應,亦隻是空說。
此等處須是要打點過,未嘗不是慎獨的工夫。
”堅由是澄思久之。
先生始曰:“若說喜怒哀樂前有個氣象便不是,須先用過戒懼的工夫,然後見得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若平日不曾用工夫過來,怎麼便見得這中的氣象?”問:“孟子說個仁義禮智,子思但言喜怒哀樂,謂何?”先生曰:“人之喜怒哀樂,即是天之二氣五行,亦隻是打天命之性上來的。
但仁義禮智隐於無形,而喜怒哀樂顯於有象,且切緊好下手做工夫耳。
學者誠能養得此中了,即當喜時體察這喜心,不使或流,怒時體察這怒心,不使或暴,哀樂亦然,則工夫無一毫滲漏,而發無不中節,仁義禮智亦自在是矣。
”叔節又問:“顔子到得發皆中節地位否?”先生曰:“觀他怒便不遷,樂便不改,卻是做過工夫來的。
” 诏雲:“近日多人事,恐或廢學。
”先生曰:“這便可就在人事上學。
今人把事做事,學做學,分做兩樣看了,須是即事即學,即學即事,方見心事合一,體用一原的道理。
”因問:“汝於人事上亦能發得出來否?”诏曰:“來見的亦未免有些俗人。
”先生曰:“遇着俗人,便即事即物,把俗言語譬曉得他來,亦未嘗不可。
如舜在深山、河濱,皆俗人也。
”诏顧語象先曰:“吾輩今日安得有這樣度量!” 呂沍野先生語錄 先生語學者曰:“近日做甚工夫來?”曰:“隻是做得個矜持的工夫,於道卻未有得處。
”先生曰:“矜持亦未嘗不好,這便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
但恐這個心未免或有時間歇耳。
”曰:“然非有間歇的心,隻是忘了。
”先生曰:“還是不知。
如知得身上寒,必定要讨一件衣穿,知得腹中饑,必定要讨一盂飯吃,使知得這道如饑寒之於衣食一般,不道就罷了。
恁地看來,學問思辨的工夫,須是要在戒慎恐懼之前,方能别白得天理,使做将去,是人欲,即便斬斷,然後能不間歇了。
故某常說聖門知字工夫,是第一件要緊的,雖欲不先,不可得矣。
” 吳佑問?“人心下多是好名如何?”先生曰:“好名亦不妨,但不知你心下好甚麼名來。
若心下思稷隻是個養民的名,契隻是個教民的名,怎麼便能千萬世不泯?把這個名之所以然上求則得之,未嘗不善。
若隻空空慕個名,不肯下手去做,卻連名也無了。
” 何廷仁來見,問:“宣之在京一年,亦可謂有志者?”先生曰:“宣之甘得貧,受得苦。
七月間其仆病且危,宣之獨處一室,躬執爨,自勞筋骨,未嘗見其有愠色,可以為難矣。
”廷仁對曰:“孔明、淵明非無才也,而草廬田園之苦,顔子非無才也,而箪瓢陋巷之窮,看來君子之學,惟重乎内而已。
”先生曰:“然。
古人做工夫,從飲食衣服上做起,故顔子之不改其樂,孔明、淵明之所以獨處,皆其志有所在,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耳。
某常雲‘季氏八佾舞於庭’,‘三家以《雍》徹’,犯分不顧,都隻是恥惡衣惡食一念上起。
此處最要見得,則能守得。
” 惟時問:“先生常論尹彥明、朱元晦不同者何?”先生曰:“得聖門之正傳者,尹子而已,其行悫而直,其言簡而易。
若朱子大抵嚴毅處多,至於谏君,則不離格緻誠正。
人或問之,則曰‘平生所學,惟此四字’。
如此等說話,人皆望而畏之,何以見信於上耶!”因論後世谏議多不見信於人君者,亦未免峻厲起之也。
又問:“朱子與二程何如?”先生曰:“明道為人,盎然陽春之可掬,故雖安石輩,亦聞其言而歎服。
至於正叔,則啟人僞學之議,未必無嚴厲之過耳。
”頃之歎曰:“凡與人言,貴春溫而賤秋殺。
春溫多,則人見之而必敬,愛之而必親,故其言也,感人易而入人深,不求其信,自無不信也。
秋殺多,則人聞之而必畏,畏之而必惡,畏惡生則言之入人也難,将欲取信而反不信也。
” 先生曰:“父母生身最難,須将聖人言行,一一體貼在身上,将此身換做一個聖賢的肢骸,方是孝順。
故今置身於禮樂規矩之中者,是不負父母生身之意也。
”問:“格物之格,有說是格式之格,謂緻吾之良知在格物,格字不要替他添出窮究字樣來,如何?”先生曰:“格物之義,自伏羲以來未之有改也。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求諸物,近取諸身,其觀察求取即是窮極之義。
格式之格,恐不是孔子立言之意,故曰自伏羲以來未之有改也。
” 楷問:“求仁之要在放心上求否?”先生曰:“放心各人分上都不同,或放心於貨利,或放心於飲食,或放心於衣服,或於放心於宮室,或放心於勢位。
其放心有不同,人各随其放處收斂之,便是為仁。
”先生曰:“諸君求仁,須要見得天地萬物皆與我同一氣,一草一木不得其所,此心亦不安,始得。
須看伊尹謂‘一夫不獲,若己推而内之溝中’。
是甚麼樣心?”王言曰:“此氣象亦難。
今人於父母兄弟間,或能盡得,若見外人,如何得有是心。
”曰:“隻是此心用不熟,工夫隻在積累。
如今在旅次,處得主人停當,惟恐傷了主人;接朋友務盡恭敬,惟恐傷了朋友;處家不消說,随事皆存此心。
數年後,自覺得有天地萬物為一體氣象。
” 先生曰:“人能反己,則四通八達皆坦途也。
若常以責人為心,則舉足皆荊棘也。
” 問“無事時心清,有事時心卻不清”。
曰:“此是心作主不定,故厭事也。
如事不得已,亦要理會。
” 教汝輩學禮,猶隄防之於水,若無禮以隄防其身,則滿腔一團私意,縱橫四出矣。
問“堯、舜氣象”。
曰:“求這氣象,不在高遠,便就汝一言一動處求之,則滿目皆此氣象矣。
”
但子思是恐人不識性的來曆,故原之於初,夫子因人堕於習染了,故究之於後,語意有正反之不同耳。
”诏問:“修道之教如何?”先生曰:“修是修為的意思,戒懼慎獨便是修道之功。
教即‘自明誠謂之教’一般。
聖人為法於天下,學者取法於聖人皆是。
橫渠不雲‘糟粕煨燼,無非教也’?他把這極粗處,都看做天地教人的意思,此理殊可觀。
” 問:“戒懼慎獨,分作存天理、遏人欲兩件看,恐還不是。
”先生曰:“此隻是一個工夫,如《易》‘閑邪則誠自存’。
但獨處卻廣着,不但未與事物接應時是獨,雖是應事接物時也有獨處。
人怎麼便知?惟是自家知得,這?工夫卻要上緊做。
今日諸生聚講一般,我說得有不合處,心下有未安,或隻是隐忍過去;朋友中有說得不是處,或亦是隐忍過去,這等也不是慎獨。
”先生語意猶未畢,何堅遽問:“喜怒哀樂前氣象如何?”先生曰:“隻此便不是慎獨了。
我纔說未曾了,未審汝解得否?若我就口答應,亦隻是空說。
此等處須是要打點過,未嘗不是慎獨的工夫。
”堅由是澄思久之。
先生始曰:“若說喜怒哀樂前有個氣象便不是,須先用過戒懼的工夫,然後見得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若平日不曾用工夫過來,怎麼便見得這中的氣象?”問:“孟子說個仁義禮智,子思但言喜怒哀樂,謂何?”先生曰:“人之喜怒哀樂,即是天之二氣五行,亦隻是打天命之性上來的。
但仁義禮智隐於無形,而喜怒哀樂顯於有象,且切緊好下手做工夫耳。
學者誠能養得此中了,即當喜時體察這喜心,不使或流,怒時體察這怒心,不使或暴,哀樂亦然,則工夫無一毫滲漏,而發無不中節,仁義禮智亦自在是矣。
”叔節又問:“顔子到得發皆中節地位否?”先生曰:“觀他怒便不遷,樂便不改,卻是做過工夫來的。
” 诏雲:“近日多人事,恐或廢學。
”先生曰:“這便可就在人事上學。
今人把事做事,學做學,分做兩樣看了,須是即事即學,即學即事,方見心事合一,體用一原的道理。
”因問:“汝於人事上亦能發得出來否?”诏曰:“來見的亦未免有些俗人。
”先生曰:“遇着俗人,便即事即物,把俗言語譬曉得他來,亦未嘗不可。
如舜在深山、河濱,皆俗人也。
”诏顧語象先曰:“吾輩今日安得有這樣度量!” 呂沍野先生語錄 先生語學者曰:“近日做甚工夫來?”曰:“隻是做得個矜持的工夫,於道卻未有得處。
”先生曰:“矜持亦未嘗不好,這便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
但恐這個心未免或有時間歇耳。
”曰:“然非有間歇的心,隻是忘了。
”先生曰:“還是不知。
如知得身上寒,必定要讨一件衣穿,知得腹中饑,必定要讨一盂飯吃,使知得這道如饑寒之於衣食一般,不道就罷了。
恁地看來,學問思辨的工夫,須是要在戒慎恐懼之前,方能别白得天理,使做将去,是人欲,即便斬斷,然後能不間歇了。
故某常說聖門知字工夫,是第一件要緊的,雖欲不先,不可得矣。
” 吳佑問?“人心下多是好名如何?”先生曰:“好名亦不妨,但不知你心下好甚麼名來。
若心下思稷隻是個養民的名,契隻是個教民的名,怎麼便能千萬世不泯?把這個名之所以然上求則得之,未嘗不善。
若隻空空慕個名,不肯下手去做,卻連名也無了。
” 何廷仁來見,問:“宣之在京一年,亦可謂有志者?”先生曰:“宣之甘得貧,受得苦。
七月間其仆病且危,宣之獨處一室,躬執爨,自勞筋骨,未嘗見其有愠色,可以為難矣。
”廷仁對曰:“孔明、淵明非無才也,而草廬田園之苦,顔子非無才也,而箪瓢陋巷之窮,看來君子之學,惟重乎内而已。
”先生曰:“然。
古人做工夫,從飲食衣服上做起,故顔子之不改其樂,孔明、淵明之所以獨處,皆其志有所在,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耳。
某常雲‘季氏八佾舞於庭’,‘三家以《雍》徹’,犯分不顧,都隻是恥惡衣惡食一念上起。
此處最要見得,則能守得。
” 惟時問:“先生常論尹彥明、朱元晦不同者何?”先生曰:“得聖門之正傳者,尹子而已,其行悫而直,其言簡而易。
若朱子大抵嚴毅處多,至於谏君,則不離格緻誠正。
人或問之,則曰‘平生所學,惟此四字’。
如此等說話,人皆望而畏之,何以見信於上耶!”因論後世谏議多不見信於人君者,亦未免峻厲起之也。
又問:“朱子與二程何如?”先生曰:“明道為人,盎然陽春之可掬,故雖安石輩,亦聞其言而歎服。
至於正叔,則啟人僞學之議,未必無嚴厲之過耳。
”頃之歎曰:“凡與人言,貴春溫而賤秋殺。
春溫多,則人見之而必敬,愛之而必親,故其言也,感人易而入人深,不求其信,自無不信也。
秋殺多,則人聞之而必畏,畏之而必惡,畏惡生則言之入人也難,将欲取信而反不信也。
” 先生曰:“父母生身最難,須将聖人言行,一一體貼在身上,将此身換做一個聖賢的肢骸,方是孝順。
故今置身於禮樂規矩之中者,是不負父母生身之意也。
”問:“格物之格,有說是格式之格,謂緻吾之良知在格物,格字不要替他添出窮究字樣來,如何?”先生曰:“格物之義,自伏羲以來未之有改也。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求諸物,近取諸身,其觀察求取即是窮極之義。
格式之格,恐不是孔子立言之意,故曰自伏羲以來未之有改也。
” 楷問:“求仁之要在放心上求否?”先生曰:“放心各人分上都不同,或放心於貨利,或放心於飲食,或放心於衣服,或於放心於宮室,或放心於勢位。
其放心有不同,人各随其放處收斂之,便是為仁。
”先生曰:“諸君求仁,須要見得天地萬物皆與我同一氣,一草一木不得其所,此心亦不安,始得。
須看伊尹謂‘一夫不獲,若己推而内之溝中’。
是甚麼樣心?”王言曰:“此氣象亦難。
今人於父母兄弟間,或能盡得,若見外人,如何得有是心。
”曰:“隻是此心用不熟,工夫隻在積累。
如今在旅次,處得主人停當,惟恐傷了主人;接朋友務盡恭敬,惟恐傷了朋友;處家不消說,随事皆存此心。
數年後,自覺得有天地萬物為一體氣象。
” 先生曰:“人能反己,則四通八達皆坦途也。
若常以責人為心,則舉足皆荊棘也。
” 問“無事時心清,有事時心卻不清”。
曰:“此是心作主不定,故厭事也。
如事不得已,亦要理會。
” 教汝輩學禮,猶隄防之於水,若無禮以隄防其身,則滿腔一團私意,縱橫四出矣。
問“堯、舜氣象”。
曰:“求這氣象,不在高遠,便就汝一言一動處求之,則滿目皆此氣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