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河東學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明子以良知教人,於學者甚有益”。
先生曰:“此是渾淪的說話,若聖人教人,則不然。
人之資質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學問有淺深,不可概以此語之。
是以聖人教人,或因人病處說,或因人不足處說,或因人學術有偏處說,未嘗執定一言。
至於立成法,诏後世,則曰格物緻知,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蓋渾淪之言,可以立法,不可因人而施。
” 或問:“朱子以誠意正心告君如何?”曰:“雖是正道,亦未盡善。
人君生長深宮,一下手就教他做這樣工夫,他如何做得?我言如何能入得?須是或從他偏處一說,或從他明處一說,或從他好處一說,然後以此告之,則其言可入。
若一次聘來,也執定此言,二次三次聘來,也執定此言,如何教此言能入得?告君須要有一個活法,如孟子不拒人君之好色、好貨便是。
” 問“慎獨工夫”。
曰:“此隻在於心上做,如心有偏處,如好欲處,如好勝處,但凡念慮不在天理處,人不能知而己所獨知,此處當要知謹自省,即便克去。
若從此漸漸積累,至於極處,自能勃然上進。
雖博厚高明,皆是此積。
” 問“存心之說”。
曰:“人於凡事皆當存一個心,如事父母兄長不待言矣。
雖處卑幼,則存處卑幼之心;處朋友,則存處朋友之心。
至於外邊處主人,亦當存處主人之心。
以至奴仆,亦要存一點心處之。
皆不可忽略,隻如此便可下學上達。
《易》之理,隻是變易以生物,故君子變易以生民。
” 東郭子曰:“聖人教人隻是一個行,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數者不已是也,就如笃恭而天下平之笃。
”先生曰:“這卻不是聖人言。
學字有專以知言者,有兼知行言者,如‘學而時習之’之學字,則兼言之。
若博學之對笃行之而言,分明隻是知,如何是行?如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亦如是。
此笃恭之笃,如雲到博厚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之類。
若笃行之笃,即笃志努力之類,如何相比得?夫博學分明是格物緻知的工夫,如何是行?”東郭子曰:“大抵聖人言一學字,則皆是行,不是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及之亦是行,如日月至焉,至字便是一般。
守之是守其及之者,常不失也。
如孔門子路之徒,是知及之者;如顔子三月不違,則是仁能守之者。
”先生曰:“知及之分明隻是知,仁守之纔是行。
如何将知及之亦為行乎?予之所未曉也。
” 東郭子曰:“程子謂《大學》乃孔氏之遺書,謂之遺書,正謂其言相似也,然聖人未嘗言之。
若以格物為窮理,則與聖言不相似,何以謂之遺書?”先生曰:“謂之遺書者,指理而言,非謂其言相似也。
且曰聖人未嘗言之,甚害事。
某也愚,隻将格物作窮理,先從知止緻知起。
夫知止緻知首言之,而曰未嘗言之,何也?” 東郭子曰:“我初與陽明先生講格物緻知,亦不肯信。
後來自家将《論》、《孟》、《學》、《庸》之言各相比拟過來,然後方信陽明之言。
”先生曰:“君初不信陽明,後将聖人之言比拟過方信,此卻喚做甚麼?莫不是窮理否?”東郭子笑而不對。
先生曰:“汝輩做工夫,須要有把柄,然後纔把捉得住,不然,鮮不倒了的。
故叉手不定,便撒擺;立腳不定,便那移。
” 先生曰:“學者必是有定守,然不好的事不能來就我。
《易》曰‘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若我無實,則這不好的事,皆可以來即我也。
” 邦儒問:“近日朋友講及《大學》,每欲貫誠意於格物之前,蓋謂以誠意去格物,自無有不得其理者,如何?”先生曰:“格緻誠正雖是一時一串的工夫,其間自有這些節次。
且如佛子寂滅,老子清靜,切切然,惟恐做那仙佛不成,其意可為誠矣,然大差至於如此,正為無格物之功故也。
但格緻之時,固不可不着實做去,格緻之後,誠意一段工夫亦是不可缺也。
” 呂潛問:“欲根在心,何法可以一時拔得去?”先生曰:“這也難說。
一時要拔去,得須要積久工夫才得就。
且聖如孔子,猶且十五志學,必至三十方能立,前此不免小出入,時有之。
學者今日且於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便檢制,不可複使這等。
如或他日又有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又便如是檢制。
此等處人皆不知,己獨知之,檢制不複萌,便是慎獨工夫。
積久熟後,動靜自與理俱,而人欲不覺自消。
欲以一時一念的工夫,望病根盡去,卻難也。
” 李樂初見先生,問:“聖學工夫如何下手?”先生曰:“亦隻在下學做去。
”先生因問:“汝平日做甚工夫來?”和仲默然良久不應。
先生曰:“看來聖學工夫隻在無隐上就可做得。
學者但於己身有是不是處,就說出來,無所隐匿,使吾心事常如青天白日纔好。
不然,久之積下種子,便陷於有心了。
故司馬溫公謂‘平生無不可對人說得的言語’,就是到建諸天地不悖,質之鬼神無疑,也都從這?起。
” 先生曰:“鄒東郭雲:‘聖賢教人隻在行上,如《中庸》首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便繼之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并不說知上去。
’予謂亦須知得何者是人欲,不然戒慎恐懼個甚麼?蓋知皆為行,不知則不能行也。
” 康恕問:“戒慎恐懼是靜存,慎獨是動察否?”先生曰:“隻是一個工夫,靜所以主動,動所以合靜。
不睹不聞靜矣,而戒慎恐懼便惺惺,此便屬動了。
如大《易》‘閑邪存其誠’一般,邪閑則誠便存,故存養省察工夫,隻是一個,更分不得。
” 章诏問“格物”。
先生曰:“這個物,正如《孟子》雲‘萬物皆備於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於身的。
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慮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
蓋無一處非物,其功無一時可止息得的。
”聶靳曰:“某夜睡來有所想像,念頭便覺萌動,此處亦有物可格否?”先生曰:“怎麼無物可格?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亦皆是格物。
”章诏因曰:“先生格物之說切要,是大有功於聖門。
”先生曰:“也難如此說,但這等說來,覺明白些,且汝輩好去下手做工夫矣。
” 先生曰:“聖賢每每說性命來,諸生看還是一個、是兩個?”章诏曰:“自天賦與為命,自人禀受為性。
”先生曰:“此正是《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般。
子思說‘自天命便謂之性’,還隻是一個。
朱子謂‘氣以成形而理亦賦’,還未盡善。
天與人以陰陽五行之氣,理便在?面了,說個亦字不得。
”陳德夫因問:“夫子說性相近處,是兼氣質說否?”先生曰:“說兼亦不是,卻是兩個了。
夫子此語與子思元是一般。
夫子說性元來是善的,便相近,但後來君着習染便遠了;子思說性元是打
先生曰:“此是渾淪的說話,若聖人教人,則不然。
人之資質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學問有淺深,不可概以此語之。
是以聖人教人,或因人病處說,或因人不足處說,或因人學術有偏處說,未嘗執定一言。
至於立成法,诏後世,則曰格物緻知,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蓋渾淪之言,可以立法,不可因人而施。
” 或問:“朱子以誠意正心告君如何?”曰:“雖是正道,亦未盡善。
人君生長深宮,一下手就教他做這樣工夫,他如何做得?我言如何能入得?須是或從他偏處一說,或從他明處一說,或從他好處一說,然後以此告之,則其言可入。
若一次聘來,也執定此言,二次三次聘來,也執定此言,如何教此言能入得?告君須要有一個活法,如孟子不拒人君之好色、好貨便是。
” 問“慎獨工夫”。
曰:“此隻在於心上做,如心有偏處,如好欲處,如好勝處,但凡念慮不在天理處,人不能知而己所獨知,此處當要知謹自省,即便克去。
若從此漸漸積累,至於極處,自能勃然上進。
雖博厚高明,皆是此積。
” 問“存心之說”。
曰:“人於凡事皆當存一個心,如事父母兄長不待言矣。
雖處卑幼,則存處卑幼之心;處朋友,則存處朋友之心。
至於外邊處主人,亦當存處主人之心。
以至奴仆,亦要存一點心處之。
皆不可忽略,隻如此便可下學上達。
《易》之理,隻是變易以生物,故君子變易以生民。
” 東郭子曰:“聖人教人隻是一個行,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數者不已是也,就如笃恭而天下平之笃。
”先生曰:“這卻不是聖人言。
學字有專以知言者,有兼知行言者,如‘學而時習之’之學字,則兼言之。
若博學之對笃行之而言,分明隻是知,如何是行?如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亦如是。
此笃恭之笃,如雲到博厚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之類。
若笃行之笃,即笃志努力之類,如何相比得?夫博學分明是格物緻知的工夫,如何是行?”東郭子曰:“大抵聖人言一學字,則皆是行,不是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及之亦是行,如日月至焉,至字便是一般。
守之是守其及之者,常不失也。
如孔門子路之徒,是知及之者;如顔子三月不違,則是仁能守之者。
”先生曰:“知及之分明隻是知,仁守之纔是行。
如何将知及之亦為行乎?予之所未曉也。
” 東郭子曰:“程子謂《大學》乃孔氏之遺書,謂之遺書,正謂其言相似也,然聖人未嘗言之。
若以格物為窮理,則與聖言不相似,何以謂之遺書?”先生曰:“謂之遺書者,指理而言,非謂其言相似也。
且曰聖人未嘗言之,甚害事。
某也愚,隻将格物作窮理,先從知止緻知起。
夫知止緻知首言之,而曰未嘗言之,何也?” 東郭子曰:“我初與陽明先生講格物緻知,亦不肯信。
後來自家将《論》、《孟》、《學》、《庸》之言各相比拟過來,然後方信陽明之言。
”先生曰:“君初不信陽明,後将聖人之言比拟過方信,此卻喚做甚麼?莫不是窮理否?”東郭子笑而不對。
先生曰:“汝輩做工夫,須要有把柄,然後纔把捉得住,不然,鮮不倒了的。
故叉手不定,便撒擺;立腳不定,便那移。
” 先生曰:“學者必是有定守,然不好的事不能來就我。
《易》曰‘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若我無實,則這不好的事,皆可以來即我也。
” 邦儒問:“近日朋友講及《大學》,每欲貫誠意於格物之前,蓋謂以誠意去格物,自無有不得其理者,如何?”先生曰:“格緻誠正雖是一時一串的工夫,其間自有這些節次。
且如佛子寂滅,老子清靜,切切然,惟恐做那仙佛不成,其意可為誠矣,然大差至於如此,正為無格物之功故也。
但格緻之時,固不可不着實做去,格緻之後,誠意一段工夫亦是不可缺也。
” 呂潛問:“欲根在心,何法可以一時拔得去?”先生曰:“這也難說。
一時要拔去,得須要積久工夫才得就。
且聖如孔子,猶且十五志學,必至三十方能立,前此不免小出入,時有之。
學者今日且於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便檢制,不可複使這等。
如或他日又有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又便如是檢制。
此等處人皆不知,己獨知之,檢制不複萌,便是慎獨工夫。
積久熟後,動靜自與理俱,而人欲不覺自消。
欲以一時一念的工夫,望病根盡去,卻難也。
” 李樂初見先生,問:“聖學工夫如何下手?”先生曰:“亦隻在下學做去。
”先生因問:“汝平日做甚工夫來?”和仲默然良久不應。
先生曰:“看來聖學工夫隻在無隐上就可做得。
學者但於己身有是不是處,就說出來,無所隐匿,使吾心事常如青天白日纔好。
不然,久之積下種子,便陷於有心了。
故司馬溫公謂‘平生無不可對人說得的言語’,就是到建諸天地不悖,質之鬼神無疑,也都從這?起。
” 先生曰:“鄒東郭雲:‘聖賢教人隻在行上,如《中庸》首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便繼之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并不說知上去。
’予謂亦須知得何者是人欲,不然戒慎恐懼個甚麼?蓋知皆為行,不知則不能行也。
” 康恕問:“戒慎恐懼是靜存,慎獨是動察否?”先生曰:“隻是一個工夫,靜所以主動,動所以合靜。
不睹不聞靜矣,而戒慎恐懼便惺惺,此便屬動了。
如大《易》‘閑邪存其誠’一般,邪閑則誠便存,故存養省察工夫,隻是一個,更分不得。
” 章诏問“格物”。
先生曰:“這個物,正如《孟子》雲‘萬物皆備於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於身的。
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慮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
蓋無一處非物,其功無一時可止息得的。
”聶靳曰:“某夜睡來有所想像,念頭便覺萌動,此處亦有物可格否?”先生曰:“怎麼無物可格?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亦皆是格物。
”章诏因曰:“先生格物之說切要,是大有功於聖門。
”先生曰:“也難如此說,但這等說來,覺明白些,且汝輩好去下手做工夫矣。
” 先生曰:“聖賢每每說性命來,諸生看還是一個、是兩個?”章诏曰:“自天賦與為命,自人禀受為性。
”先生曰:“此正是《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般。
子思說‘自天命便謂之性’,還隻是一個。
朱子謂‘氣以成形而理亦賦’,還未盡善。
天與人以陰陽五行之氣,理便在?面了,說個亦字不得。
”陳德夫因問:“夫子說性相近處,是兼氣質說否?”先生曰:“說兼亦不是,卻是兩個了。
夫子此語與子思元是一般。
夫子說性元來是善的,便相近,但後來君着習染便遠了;子思說性元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