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河東學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何是建功創業,但一言一動皆根道理。
在位則僚屬取法,在下則軍民畏服。
又使天下之人知某處有某公在,卒然有急可恃,有何不可?”其人曰:“若是不可不慎矣。
” 有一相當國,其弟過陝西,與對山曰:“某回京與家兄說薦舉起用。
”對山笑曰:“某豈是在某人手?取功名的人。
”先生曰:“此亦可謂慷慨之士。
”或曰:“但欠适中耳。
”曰:“士但有此氣象,亦是脫俗,怎能勾便中庸也?” 先生見林穎氣象從容,指謂大器曰:“人動靜從容,言語安詳,不惟天理合當如此,且起觀者敬愛,就是學問也。
學者不可無此氣象,但須要先有諸中矣。
” 時耀問:“收放心在何處?”先生曰:“須於放的去處收,則不遠而複矣。
” 先生謂諸生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今講學甚高遠,某與諸生相約,從下學做起,要随處見道理。
事父母這道理,待兄弟妻子這道理,待奴仆這道理,可以質鬼神,可以對日月,可以開來學,皆自切實處做來。
”大器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曰:“然。
” 問“為學”。
曰:“隻要正己。
孔子曰:‘上不怨天,不下尤人,知我者其天乎!’若求人知,路頭就狹了。
天打那處去尋,隻在得人,得人就是得天。
《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學者未省。
曰:“本之一心,驗之一身,施之宗族,推之鄉黨,然後達之政事,無往不可。
凡事要仁有餘而義不足;則人無不得者。
” 诏問:“講良知者何如?”先生曰:“聖人教人,每因人變化。
如顔淵問仁,夫子告以克己複禮,仲弓則告以敬恕;樊遲則告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蓋随人之資質學力所到而進之,未嘗規規於一方也。
世之儒者誨人,往往不論其資禀造詣,刻數字以必人之從,不亦偏乎!” 問“緻良知”。
先生曰:“陽明本孟子良知之說,提掇教人,非不警切,但孟子便兼良能言之。
且人之知行,自有次第,必先知而後行,不可一偏。
傅說曰:‘非知之艱。
’聖賢亦未嘗即以知為行也。
縱是周子教人曰‘靜’、曰‘誠’,程子教人曰‘敬’,張子以‘禮’教人,諸賢之言非不善也,但亦各執其一端。
且如言靜,則人性偏於靜者,須别求一個道理。
曰誠、曰敬,固學之要,但未至於誠敬,尤當有入手處。
如夫子《魯論》之首,便隻曰‘學而時習’,言學,則皆在其中矣。
” 論“格物緻知,世之儒者辨論莫太高遠乎”?先生謂:“若事事物物皆要窮盡,何時可了。
故謂隻一坐立之間,便可格物。
何也?蓋坐時須要格坐之理,如屍是也;立時須要格立之理,如齋是也。
凡類此者,皆是如是,則知可緻而意可誠矣。
”又曰:“先就身心所到、事物所至者格,久便自熟。
或以格為度量,亦是。
” 先生謂諸生曰:“學者隻隐顯窮達,始終不變方好。
今之人對顯明廣衆之前,一人焉,閑居獨處之時,又一人焉;對富貴又一人焉,貧賤又一人焉。
眼底交遊所不變者,惟何粹夫乎!” 诏因辭謝久菴,公與講論陽明之學。
公謂:“朱子之道學,豈後學所敢輕議?但試舉一二言之,其性質亦是太褊。
昔唐仲友為台州太守,陳同父同知台州,二人各競才能,甚不相協。
時仲友為其母與弟婦同居官舍。
晦翁為浙東提舉,出按台州,陳同父遂誣仲友以帷薄不修之事,晦翁未察,遂劾仲友。
王淮為之奏辨,晦翁又劾王淮。
後仲友亦以帷薄不修之事,誣論晦翁,互相讦奏,豈不是太褊乎?”诏聞此言,歸而問於先生。
先生曰:“讦奏事信有之,但仲友雖負才名,終是小人,安得以此誣毀朱子。
是非毀譽,初豈足憑?久之便是明白。
朱先生劾仲友事,見《台寓錄》;仲友誣朱先生事,見仲友《文集》,可知其是私也。
”(同父此時尚未及第,未嘗同知台州。
晦翁仲友相讦,未嘗以帷薄相誣。
此段無一實者。
) 先生曰:“今世學者,開口便說一貫,不知所謂一貫者,是行上說,是言上說,學到一貫地位多少工夫?今又隻說明心,謂可以照得天下之事。
宇宙内事,固與吾心相通,使不一一理會於心,何由緻知?所謂不理會而知者,即所謂明心見理也,非禅而何?” 黃惟用曰:“學者不可将第一等事讓别人做。
”先生曰:“才說道不可将第一等事讓與别人做,不免自私,這元是自家合做的。
”又曰:“學到自家合做處,則别人做第一等事,雖拜而讓之可也。
” 學者到怠惰放肆,總是不仁,仁則自是不息。
詩人於周公,從步履上看,便見得周公之聖,故曰:“赤幾幾。
”凡人内不足者,或者讒謗之言,步履必至錯亂,不能安詳。
如謝安折屐,豈能強制得住?故古人隻求諸己,在己者定,外邊許大得失、禍福,皆不足動我,是故烈風雷雨弗迷。
先生曰:“予癸未在會試場,見一舉子對道學策,欲将今之宗陸辨朱者,誅其人,焚其書,甚有合於問目。
且經書論表俱可。
同事者欲取之,予則謂之曰:‘觀此人於今日迎合主司,他日出仕,必知迎合權勢。
’乃棄而不取。
”因語門人曰:“凡論前輩,須求至當,亦宜存厚,不可率意妄語。
” 問:“危微精一何如?”曰:“心一也,有人道之别者,就其發處言之耳。
危微皆是不好的字面。
何謂危?此心發在形氣上,便蕩情鑿性,喪身亡家,無所不至,故曰危。
何謂微?徒守此義理之心,不能擴充,不發於四支,不見於事業,但隐然於念慮之間,未甚顯明,故曰微。
惟精是察,二者之間,不使混雜;惟一是形氣之所用也。
皆從道而出,合為一片。
” 本泰問“夜氣”。
曰:“有夜氣,有旦氣,有晝氣。
晝氣之後有夜氣,夜氣之後有旦氣,旦氣不牿於晝氣,則充長矣。
孟子此言氣字,即有性字在。
蓋性字何處尋?隻在氣字求。
但有本體與役於氣之别耳,非謂性自性、氣自氣也。
彼恻隐是性,發出來的情也能恻隐,便是氣做出來,使無是氣,則無是恻隐矣。
先儒喻氣猶舟也,性猶人也,氣載乎性,猶舟之載乎人,則分性氣為二矣。
試看人於今何性不從氣發出來?” 永年問“配義與道”。
先生曰:“言此氣是搭合着道義說,不然則見富貴也動,見貧賤也動而餒矣。
” 問“近讀《大禹谟》得甚意思”?“且不要說堯、舜是一個至聖的帝王,我是一個書生,學他不得。
隻這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日用甚切。
如今人地步稍高者,遇一人地步稍低者,便不禮他,雖有善亦不取他,即是虐無告,廢困窮。
” 陶說九德,皆就氣質行事上說,至商、周始有禮義性命之名。
宋人卻專言性命,謂之道學,指行事為粗,不知何也? 何廷仁言“陽
在位則僚屬取法,在下則軍民畏服。
又使天下之人知某處有某公在,卒然有急可恃,有何不可?”其人曰:“若是不可不慎矣。
” 有一相當國,其弟過陝西,與對山曰:“某回京與家兄說薦舉起用。
”對山笑曰:“某豈是在某人手?取功名的人。
”先生曰:“此亦可謂慷慨之士。
”或曰:“但欠适中耳。
”曰:“士但有此氣象,亦是脫俗,怎能勾便中庸也?” 先生見林穎氣象從容,指謂大器曰:“人動靜從容,言語安詳,不惟天理合當如此,且起觀者敬愛,就是學問也。
學者不可無此氣象,但須要先有諸中矣。
” 時耀問:“收放心在何處?”先生曰:“須於放的去處收,則不遠而複矣。
” 先生謂諸生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今講學甚高遠,某與諸生相約,從下學做起,要随處見道理。
事父母這道理,待兄弟妻子這道理,待奴仆這道理,可以質鬼神,可以對日月,可以開來學,皆自切實處做來。
”大器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曰:“然。
” 問“為學”。
曰:“隻要正己。
孔子曰:‘上不怨天,不下尤人,知我者其天乎!’若求人知,路頭就狹了。
天打那處去尋,隻在得人,得人就是得天。
《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學者未省。
曰:“本之一心,驗之一身,施之宗族,推之鄉黨,然後達之政事,無往不可。
凡事要仁有餘而義不足;則人無不得者。
” 诏問:“講良知者何如?”先生曰:“聖人教人,每因人變化。
如顔淵問仁,夫子告以克己複禮,仲弓則告以敬恕;樊遲則告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蓋随人之資質學力所到而進之,未嘗規規於一方也。
世之儒者誨人,往往不論其資禀造詣,刻數字以必人之從,不亦偏乎!” 問“緻良知”。
先生曰:“陽明本孟子良知之說,提掇教人,非不警切,但孟子便兼良能言之。
且人之知行,自有次第,必先知而後行,不可一偏。
傅說曰:‘非知之艱。
’聖賢亦未嘗即以知為行也。
縱是周子教人曰‘靜’、曰‘誠’,程子教人曰‘敬’,張子以‘禮’教人,諸賢之言非不善也,但亦各執其一端。
且如言靜,則人性偏於靜者,須别求一個道理。
曰誠、曰敬,固學之要,但未至於誠敬,尤當有入手處。
如夫子《魯論》之首,便隻曰‘學而時習’,言學,則皆在其中矣。
” 論“格物緻知,世之儒者辨論莫太高遠乎”?先生謂:“若事事物物皆要窮盡,何時可了。
故謂隻一坐立之間,便可格物。
何也?蓋坐時須要格坐之理,如屍是也;立時須要格立之理,如齋是也。
凡類此者,皆是如是,則知可緻而意可誠矣。
”又曰:“先就身心所到、事物所至者格,久便自熟。
或以格為度量,亦是。
” 先生謂諸生曰:“學者隻隐顯窮達,始終不變方好。
今之人對顯明廣衆之前,一人焉,閑居獨處之時,又一人焉;對富貴又一人焉,貧賤又一人焉。
眼底交遊所不變者,惟何粹夫乎!” 诏因辭謝久菴,公與講論陽明之學。
公謂:“朱子之道學,豈後學所敢輕議?但試舉一二言之,其性質亦是太褊。
昔唐仲友為台州太守,陳同父同知台州,二人各競才能,甚不相協。
時仲友為其母與弟婦同居官舍。
晦翁為浙東提舉,出按台州,陳同父遂誣仲友以帷薄不修之事,晦翁未察,遂劾仲友。
王淮為之奏辨,晦翁又劾王淮。
後仲友亦以帷薄不修之事,誣論晦翁,互相讦奏,豈不是太褊乎?”诏聞此言,歸而問於先生。
先生曰:“讦奏事信有之,但仲友雖負才名,終是小人,安得以此誣毀朱子。
是非毀譽,初豈足憑?久之便是明白。
朱先生劾仲友事,見《台寓錄》;仲友誣朱先生事,見仲友《文集》,可知其是私也。
”(同父此時尚未及第,未嘗同知台州。
晦翁仲友相讦,未嘗以帷薄相誣。
此段無一實者。
) 先生曰:“今世學者,開口便說一貫,不知所謂一貫者,是行上說,是言上說,學到一貫地位多少工夫?今又隻說明心,謂可以照得天下之事。
宇宙内事,固與吾心相通,使不一一理會於心,何由緻知?所謂不理會而知者,即所謂明心見理也,非禅而何?” 黃惟用曰:“學者不可将第一等事讓别人做。
”先生曰:“才說道不可将第一等事讓與别人做,不免自私,這元是自家合做的。
”又曰:“學到自家合做處,則别人做第一等事,雖拜而讓之可也。
” 學者到怠惰放肆,總是不仁,仁則自是不息。
詩人於周公,從步履上看,便見得周公之聖,故曰:“赤幾幾。
”凡人内不足者,或者讒謗之言,步履必至錯亂,不能安詳。
如謝安折屐,豈能強制得住?故古人隻求諸己,在己者定,外邊許大得失、禍福,皆不足動我,是故烈風雷雨弗迷。
先生曰:“予癸未在會試場,見一舉子對道學策,欲将今之宗陸辨朱者,誅其人,焚其書,甚有合於問目。
且經書論表俱可。
同事者欲取之,予則謂之曰:‘觀此人於今日迎合主司,他日出仕,必知迎合權勢。
’乃棄而不取。
”因語門人曰:“凡論前輩,須求至當,亦宜存厚,不可率意妄語。
” 問:“危微精一何如?”曰:“心一也,有人道之别者,就其發處言之耳。
危微皆是不好的字面。
何謂危?此心發在形氣上,便蕩情鑿性,喪身亡家,無所不至,故曰危。
何謂微?徒守此義理之心,不能擴充,不發於四支,不見於事業,但隐然於念慮之間,未甚顯明,故曰微。
惟精是察,二者之間,不使混雜;惟一是形氣之所用也。
皆從道而出,合為一片。
” 本泰問“夜氣”。
曰:“有夜氣,有旦氣,有晝氣。
晝氣之後有夜氣,夜氣之後有旦氣,旦氣不牿於晝氣,則充長矣。
孟子此言氣字,即有性字在。
蓋性字何處尋?隻在氣字求。
但有本體與役於氣之别耳,非謂性自性、氣自氣也。
彼恻隐是性,發出來的情也能恻隐,便是氣做出來,使無是氣,則無是恻隐矣。
先儒喻氣猶舟也,性猶人也,氣載乎性,猶舟之載乎人,則分性氣為二矣。
試看人於今何性不從氣發出來?” 永年問“配義與道”。
先生曰:“言此氣是搭合着道義說,不然則見富貴也動,見貧賤也動而餒矣。
” 問“近讀《大禹谟》得甚意思”?“且不要說堯、舜是一個至聖的帝王,我是一個書生,學他不得。
隻這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日用甚切。
如今人地步稍高者,遇一人地步稍低者,便不禮他,雖有善亦不取他,即是虐無告,廢困窮。
” 陶說九德,皆就氣質行事上說,至商、周始有禮義性命之名。
宋人卻專言性命,謂之道學,指行事為粗,不知何也? 何廷仁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