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河東學案上

關燈
即石也。

    有隕未至地而光氣遂散者,亦不為石也。

     布衣周小泉先生蕙 周蕙字廷芳,号小泉,山丹衛人,徙居秦州。

    年二十,聽講《大學》首章,奮然感動,始知讀書問字。

    為蘭州戍卒,聞段容思講學,時往聽之。

    久之,諸儒令坐聽,既而與之坐講。

    容思曰:“非聖弗學。

    ”先生曰:“惟聖斯學。

    ”於是笃信力行,以程、朱自任。

    又受學於安邑李昶。

    李昶者,景泰丙子舉人,授清水教谕,文清之門人也。

    恭順侯吳瑾總兵於陝,聘為子師,先生固辭。

    或問故,先生曰:“總兵役某,則某軍士也,召之不敢不往;若使教子,則某師也,召之豈敢往哉?”瑾遂親送二子於其家,先生始納贽焉。

    肅藩樂人鄭安、鄭甯皆乞除樂籍,從周先生讀書,其感人如此。

    成化戊子,容思至小泉,訪之不遇,留詩而去:“小泉泉水隔煙蘿,一濯冠纓一浩歌。

    細細靜涵洙、泗脈,源源動鼓洛川波。

    風埃些子無由入,寒玉一泓清更多。

    老我未除塵俗病,欲煩洗雪起沉。

    白雲封鎖萬山林,蔔築幽居深更深。

    養道不幹軒冕貴,讀書探取聖賢心。

    何為有大如天地,須信無窮自古今。

    欲鼓遺音絃絕後,關、閩、濂、洛待君尋。

    ”先生以父遊江南,久之不返,追尋江湖間,至揚子而溺,天下莫不悲之。

    門人最着者,渭南薛敬之,秦州王爵。

    敬之自有傳。

    爵字錫之,以操存為學,仕至保安州判。

     同知薛思菴先生敬之  薛敬之字顯思,号思菴,陝之渭南人。

    生而姿容秀美,左膊有文字,黑入膚内。

    五歲即喜讀書,居止不同流俗,鄉人以道學呼之。

    成化丙戌貢入太學,時白沙亦在太學,一時相與并稱。

    丙午,谒選山西應州知州,不三四歲,積粟四萬餘石,年饑,民免流亡,逋而歸者三百餘家。

    南山有虎患,倣昌黎之《鳄魚》,為文祭之,旬日間虎死。

    蕭家寨平地暴水湧出,幾至沉陷,亦為文祭告,水即下洩,聲如雷鳴。

    奏課為天下第一,陞金華府同知,居二年緻仕。

    正德戊辰卒,年七十四。

     先生從周小泉學,常雞鳴而起,候門開,灑掃設坐,至則跪以請教。

    故謂其弟子曰:“周先生躬行孝弟,其學近於伊、洛,吾以為師;陝州陳雲逵,忠信狷介,凡事皆持敬,吾以為友。

    吾所以有今日者,多此二人力也。

    ”先生之論,特詳於理氣。

    其言“未有無氣質之性”是矣。

    而雲“一身皆是氣,惟心無氣”,“氣中靈底便是心”,則又岐理氣而二之也。

    氣未有不靈者,氣之行處皆是心,不僅腔子内始是心也,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氣耳。

     思菴野錄  心乘氣以管攝萬物,而自為氣之主,猶天地乘氣以生養萬物,而亦自為氣之主。

     一身皆是氣,惟心無氣。

    随氣而為浮沉出入者,是心也。

    人皆是氣,氣中靈底便是心。

    故朱子曰:“心者,氣之精爽。

    ”  心本是個虛靈明透底物事,所以都照管得到。

    一有私欲,便卻昏蔽了,連本體亦自昧塞,如何能照管得物? 學者始學,須要識得此心是何物,此氣是何物,心主得氣是如何,氣役動心是如何,方好着力進?面去。

     千古聖賢,非是天生底,隻是明得此心分曉。

     天地間凡有盛衰強弱者,皆氣也,而理無盛衰強弱之異。

    先儒謂“至誠貫金石”,則理足以馭氣矣。

     心便是官人,性便是個印信,情便是那文書,命便是那文書上說的物事,文書或寫得好歹,說得利害緊慢,便喚做才。

    這一弄事物,不是氣怎麼做的?便喚氣。

    故心、性、情、命、才、氣本同一滾的事,更何異?  德無個大小,且指一物始根,便是大德;發生條達,千枝萬柯,都是那根上出來,便是小德。

     接事多,自能令氣觸動心,敬則不能為之累,否則鮮不為之累。

     心之存,則海水之不波;不存,則沙苑之揚灰。

     仁則是心求仁,非一方也。

    但心有所存主處,便是求仁。

    觀諸孔門問答,可見師之教、弟子之學,都隻是尋讨個正當低心,心外無餘事。

      《太極圖》明此性之全體,《西銘》狀此性之大用。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标貼出個心之體用來。

    程子因而就說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包括這兩句。

     “有朋自遠方來”,與“天下歸仁”之旨同。

     “活潑潑地”隻是活動,指鸢魚也。

    便見得理氣,說得面前活動,如顔子“卓爾”,孟子“躍如”模樣。

     天地無萬物,非天地也;人心無萬事,非人心也。

    天地無物而自不能不物物,人心無事而自不能不事事。

    而今天下隻是一個名利關住紮了,壅住多少俊才,可勝歎哉!氣化然也。

      氣化人事,不可岐而二之,須相參而究之,然後可以知天道消息,世道隆替。

     因天地而定乾坤,因高卑而位貴賤,因動靜而斷剛柔,因方類物群而生吉兇,因天象地形而見變化。

    此聖人原《易》之張本以示人,故曰“《易》與天地準”。

     《太極圖》雖說理,亦不曾離了氣。

    先儒解“太極”二字最好,謂“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朕之目”。

    “象數未形”一句,說了理,“形器已具”一句,卻是說了氣,恁看氣理何曾斷隔了。

     雨暘燠寒,風之有無,見得天無心處。

    風雷變化,氣使然也。

     天本無心,以人為心,聖人本無心,以天處心。

    其未至於聖人者,可不盡希天之學乎!何謂希天?曰:“自敬始。

    ” 凡所作為動心,隻是操存之心未笃,笃則心定,外物不能奪,雖有所為,亦不能動。

     在天之風霜雨露者,陰陽之質;在地之草木水石者,剛柔質也;在人之父子君臣者,仁義之質。

    陰陽一剛柔也,剛柔一仁義也。

    陰陽氣也,離那質不得;剛柔質也,離那氣不得;仁義性也,離那氣質不得。

    未有無氣之質,未有無質之氣,亦未有無氣質之性。

    偶觀杏實,會得一本萬殊道理。

    當時種得隻是一本,如今結了百千萬個,不亦殊乎?一本萬殊,萬殊一本,有甚時了期,就見得天命不已氣象出來。

     古來用智,莫過大禹,觀治水一事,隻把一江一河,便分割天地。

     堯、舜之世,以德相尚,故無谶緯術數之可言。

    漢、唐以下,僞學日滋,故有谶緯術數之事。

      古人之論處家,有曰義,有曰忍。

    蓋忍字無涯涘,義字有正救,獨用忍不得。

    獨用義亦不得,上下名分不得不用義,出入日用不得不用忍。

    義與忍相濟,而後處家之道備矣。

     孔門優遊涵泳,隻是調護個德性好。

    凡問政、問仁、問士、問禮與行,不過令氣質不走作,掘得活水出來。

     夜氣與浩然之氣不同,彼以全體言,此以生息言。

    但“浩然”章主於氣,“牛山”章主於性,學者互相考之,有以知性氣之不相離也。

      天高地下,萬物流行,分明個禮樂自然。

      郡丞李介菴先生錦  李錦字在中,号介菴,陝之鹹甯人。

    受學於周小泉。

    天順壬午舉於鄉,入太學,司成邢讓深器之。

    讓坐事下獄,先生率六館之士伏阙頌冤,由是名動京師。

    以主敬窮理為學,故然諾辭受之間,皆不敢苟。

    居憂時,巡撫餘肅敏請教其子,先生以齊衰不入公門固辭。

    肅敏聞其喪不能舉,赙以二椁,先生卻其一,曰:“不可因喪為利也。

    ”郡大夫赙米,以狀無俸字辭之。

    成化甲辰,谒選松江府同知。

    後二年卒,年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