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白沙學案下

關燈
多求取。

    故人之寡欲者,多本於安靜;而躁動營營者,必多貪求也。

     人於富貴之關過不得者,說甚道理。

     今之讀書者,隻是不信,故一無所得。

     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今人以此壞了多少事。

     天地間本一大中至正之道,惟太過不及,遂流於惡。

    如喪葬之禮,自有中制,若墨氏之薄,後世之侈,皆流於惡者也。

    故程子曰:“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

    ” 吏目鄒立齋先生智 鄒智字汝愚,号立齋,四川合州人。

    弱冠領解首,成化丁未舉進士,簡庶吉士。

    孝宗登極,王恕為吏部尚書,先生與麻城李文祥、壽州湯鼐,以風期相許。

    是冬值星變,先生上言:“是皆大臣不職,奄宦弄權所緻。

    請上修德用賢,以消天變。

    ”不報。

    又明年,鼐劾閣臣萬安、劉吉、尹直。

    中官語以疏且留中,鼐大言:“疏不出,将并劾中官。

    ”中官避匿。

    尋有旨,安、直皆免。

    先生與文祥、鼐日夜歌呼,以為君子進小人退,劉吉雖在,不足忌也。

    吉陰使門客徐鵬、魏璋伺之。

    會壽州知州劉概寓書於鼐,言:“夢一叟牽牛入水,公引之而上。

    牛近國姓,此國勢瀕危,賴公複安之兆也。

    ”鼐大喜,出書示客。

    璋遂劾鼐、概及先生,俱下诏獄。

    先生供詞:“某等往來相會,或論經筵,不宜以寒暑辍講;或論午朝,不宜以一事兩事塞責;或論紀綱廢弛;或論風俗浮薄;或論民生憔悴,無赈濟之策;或論邊境空虛,無儲蓄之具。

    ”議者欲處以死,刑部侍郎彭韶不判案,獲免。

    谪廣東石城吏目。

    至官,即從白沙問學,順德令吳廷舉於古樓樹建亭居之,扁曰“谪仙”。

    其父來視,責以不能祿養,箠之,泣受。

    辛亥十月卒,年二十六。

    廷舉治其喪。

    方伯劉大夏至邑不迎,大夏賢之。

     吏目鄒立齋先生智言行錄 初王三原至京,先生迎謂曰:“三代而下,人臣不獲見君,所以事事苟且,公宜請對面陳時政之失,上許更張,然後受職。

    ”又謂湯鼐曰:“祖宗盛時,禦史糾儀得面陳得失,言下取旨。

    近年遇事惟退而具本,此君臣情分所由間隔也。

    請修複故事,今日第一着也。

    ”二公善其言而不能用,識者憾之。

     吏目鄒立齋先生智奉白沙書 克修書來,問東溟幾萬裡,江門未盈尺,妄以“道而用之不盈”之意答之,未知先生之意果然耶?不然,則作者為郢書,解者為燕說矣。

    京師事,智自知之,但先生所處,是陳太丘、柳士師以上規模,晚生小子腳根未定,不敢援以為例耳。

    然亦當善處之,計不至露圭角也。

    朱子答陳同父書雲:“顔魯子以納甲推其命,正得《震》之九四。

    ”先生所推與之合耶?果若此爻,其於朱子何所當耶?幸教! 吏目鄒立齋先生智讀石翁詩 皇王帝伯一蒲團,落盡松花不下壇。

    豈是江山制夫子?祇緣夫子制江山。

     乾坤誰執仲尼權,硬敢删從己酉年。

    大笠蔽天牛背穩,不妨相過戊申前。

    (某錄石翁詩,止得己酉年所作。

    ) 禦史陳時周先生茂烈  陳茂烈字時周,福之莆田人。

    年十八,即有志聖賢之學,謂顔之克己,曾之日省,學之法也,作《省克錄》以自考。

    登弘治丙辰進士第。

    奉使廣東,受業白沙之門。

    白沙語以為學主靜,退而與張東所論難,作《靜思錄》。

    授吉安推官,考績過淮,寒無絮幕,受凍幾殆。

    入為監察禦史,袍服樸陋,蹩躠一牝馬而自系,風紀之重,所過無不目而畏之。

    以母老終養,給母之外,匡敝席,不辦一帷。

    身自操作,治畦汲水。

    太守闵其勞,遣二力助之。

    閱三日,往白守曰:“是使野人添事而溢口食也。

    ”送之還。

    日坐鬥室,體驗身心,随得随錄,曰:“儒者有向上工夫,詩文其土苴耳。

    ”吏部以其清苦,祿以晉江教谕,不受。

    又奏給月米,上言:“臣家素貧寒,食本儉薄,故臣母自安於臣之貧,而臣亦得以自遣其貧,非誠有及人之廉,盡己之孝也。

    古人行傭負米,皆以為親,臣之貧尚未至是。

    而臣母鞠臣艱苦獨至,臣雖勉心力未酬涓滴,且八十有六,來日無多,臣欲自盡尚恐不及,上煩官帑,心竊未安。

    ”奏上不允。

    母卒亦卒”年五十八。

      白沙謂:“時周平生履曆之難,與己同而又過之。

    求之古人,如徐節孝者,真百煉金孝子也。

    ”先生為諸生時,韓洪洞問莆人物于林俊,俊曰:“從吾。

    ”從吾者,彭韶字也。

    又問,曰:“時周。

    ”洪洞曰:“以莆再指一書生耶!”俊曰:“與時周語,沈頓去。

    ”其為時所信如此。

      長史林緝熙先生光  林光字緝熙,東莞人。

    成化乙酉舉人。

    己醜會試入京,見白沙於神樂觀,語大契,從歸江門,築室深山,往來問學者二十年。

    白沙稱“其所見甚是超脫,甚是完全。

    蓋自李大而外,無有過之者”。

    嘗言:“所謂聞道者,在自得耳。

    讀盡天下書,說盡天下理,無自得入頭處,終是閑也。

    ”甲辰複出會試,中乙榜,授平湖教谕。

    曆兖州、嚴州府學教授,國子博士,襄府左長史。

    緻仕。

    年八十一卒。

     初,先生依白沙,不欲仕。

    晚以貧就平湖谕。

    十年官滿來歸,母氏無恙。

    再如京師,将求近地養親,未及陳情,遂轉兖州。

    於是奏請改地,冢宰不許。

    未及一年,而母氏卒。

    白沙責其“因升鬥之祿以求便養,無難處者,特於語默進退斟酌早晚之宜不能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