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崇仁學案一
關燈
小
中
大
凡事誠有所不堪,君子處之,無所不可,以此知君子之難能也。
胡生談及人生立世,難作好人,仆深味之。
嗟夫!見人之善惡,無不反諸己,可也。
途間與九韶談及立身處世,向時自分不敢希及中庸,數日熟思,須是以中庸自任,方可無忝此生,隻是難能,然不可畏難而苟安,直下承當可也。
讀罷,思債負難還,生理蹇澀,未免起計較之心。
徐覺計較之心起,則為學之志不能專一矣。
平生經營,今日不過如此,況血氣日衰一日,若再苟且因循,則學何由向上?此生将何以堪?於是大書“随分讀書”於壁以自警。
窮通、得喪、死生、憂樂一聽於天,此心須澹然,一毫無動於中,可也。
倦卧夢寐中,時時警恐,為過時不能學也。
近晚往鄰倉借穀,因思舊債未還,新債又重,此生将何如也?徐又思之,須素位而行,不必計較。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然此心極難,不敢不勉,貧賤能樂,則富貴不淫矣。
貧賤富貴,樂與不淫,宜常加警束,古今幾人臻斯境也! 早枕思,處世不活,須以天地之量為量,聖人之德為德,方得恰好。
嗟乎,安得同志共勉此事! 早枕思,當以天地聖人為之準則,因悟子思作《中庸》,論其極緻,亦舉天地之道,以聖人配之,蓋如此也。
嗟夫!未至於天道,未至於聖人,不可謂之成人。
此古昔英豪,所以孜孜翼翼終身也。
食後處事暴,彼雖十分不是,然我應之,自當從容。
徐思雖切責之,彼固當得,然不是相業。
人生但能不負神明,則窮通死生,皆不足惜矣。
欲求如是,其惟慎獨乎?董子雲:“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往來相應。
”噫!天人相與之際,可畏哉! 人須整理心下,使教瑩淨,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内工夫也。
嗟夫!不敬則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萬事從此隳,可不懼哉! 凡事須斷以義,計較利害,便非。
人須於貧賤患難上立得腳住,克治粗暴,使心性純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兩忘,惟知有理而已。
今日覺得貧困上稍有益,看來人不於貧困上着力,終不濟事,終是脆懦。
熟思平生曆試,不堪回首。
間閱舊稿,深恨學不向前,身心荒怠,可憂可愧。
今日所當為者,夙興盥栉,家廟禮畢,正襟端坐,讀聖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夜倦而寝,此外非所當計。
窮通壽夭,自有命焉,宜笃信之。
心是活物,涵養不熟,不免搖動,隻常常安頓在書上,庶不為外物所勝。
應事後,即須看書,不使此心頃刻走作。
數日養得精神差好,須節節接續去,莫令間斷。
精白一心,對越神明。
苟一毫不盡其道,即是自絕於天。
夜大雨,屋漏無乾處,吾意泰然。
涵養本源工夫,日用間大得。
夜觀《晦菴文集》,累夜乏油,貧婦燒薪為光,誦讀甚好。
為諸生授《孟子》卒章,不勝感激。
臨寝,猶諷詠《明道先生行狀》。
久之,頑鈍之資為之惕然興起。
中堂讀倦,遊後園歸,絲桐三弄,心地悠然,日明風靜,天壤之間,不知複有何樂! 早枕,痛悔剛惡,偶得二句:“豈伊人之難化,信吾德之不競。
”遇逆境暴怒,再三以理遣。
蓋平日自己無德,難於專一責人,況化人亦當以漸,又一時偶差,人所不免。
嗚呼!難矣哉,中庸之道也。
枕上思《晦菴文集》及《中庸》,皆反諸身心性情,頗有意味。
昨日欲書戒語雲˙“溫厚和平之氣,有以勝夫暴戾逼窄之心,則吾學庶幾少有進耳。
”今日續之雲:“欲進乎此,舍持敬窮理之功,則吾不知其方矣。
”蓋日來甚覺此二節工夫之切,而於《文集》中玩此話頭,益有意味也。
七月初五日,臨锺帖,明窗淨幾,意思甚佳。
平生但親筆硯及聖賢圖籍,則不知貧賤患難之在身也。
人之遇患難,須平心易氣以處之,厭心一生,必至於怨天尤人,此乃見學力不可不勉。
貧困中事事纏人,雖則如此,然不可不勉,一邊處困,一邊進學。
七月十二夜,枕上思家計窘甚,不堪其處。
反覆思之,不得其方。
日晏未起,久方得之。
蓋亦别無巧法,隻随分、節用、安貧而已。
誓雖寒饑死,不敢易初心也。
於是欣然而起。
又悟若要熟,也須從這?過。
凡百皆當責己。
昨晚以貧病交攻,不得專一於書,免未免心中不甯。
熟思之,須於此處做工夫,教心中泰然,一味随分
胡生談及人生立世,難作好人,仆深味之。
嗟夫!見人之善惡,無不反諸己,可也。
途間與九韶談及立身處世,向時自分不敢希及中庸,數日熟思,須是以中庸自任,方可無忝此生,隻是難能,然不可畏難而苟安,直下承當可也。
讀罷,思債負難還,生理蹇澀,未免起計較之心。
徐覺計較之心起,則為學之志不能專一矣。
平生經營,今日不過如此,況血氣日衰一日,若再苟且因循,則學何由向上?此生将何以堪?於是大書“随分讀書”於壁以自警。
窮通、得喪、死生、憂樂一聽於天,此心須澹然,一毫無動於中,可也。
倦卧夢寐中,時時警恐,為過時不能學也。
近晚往鄰倉借穀,因思舊債未還,新債又重,此生将何如也?徐又思之,須素位而行,不必計較。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然此心極難,不敢不勉,貧賤能樂,則富貴不淫矣。
貧賤富貴,樂與不淫,宜常加警束,古今幾人臻斯境也! 早枕思,處世不活,須以天地之量為量,聖人之德為德,方得恰好。
嗟乎,安得同志共勉此事! 早枕思,當以天地聖人為之準則,因悟子思作《中庸》,論其極緻,亦舉天地之道,以聖人配之,蓋如此也。
嗟夫!未至於天道,未至於聖人,不可謂之成人。
此古昔英豪,所以孜孜翼翼終身也。
食後處事暴,彼雖十分不是,然我應之,自當從容。
徐思雖切責之,彼固當得,然不是相業。
人生但能不負神明,則窮通死生,皆不足惜矣。
欲求如是,其惟慎獨乎?董子雲:“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往來相應。
”噫!天人相與之際,可畏哉! 人須整理心下,使教瑩淨,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内工夫也。
嗟夫!不敬則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萬事從此隳,可不懼哉! 凡事須斷以義,計較利害,便非。
人須於貧賤患難上立得腳住,克治粗暴,使心性純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兩忘,惟知有理而已。
今日覺得貧困上稍有益,看來人不於貧困上着力,終不濟事,終是脆懦。
熟思平生曆試,不堪回首。
間閱舊稿,深恨學不向前,身心荒怠,可憂可愧。
今日所當為者,夙興盥栉,家廟禮畢,正襟端坐,讀聖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夜倦而寝,此外非所當計。
窮通壽夭,自有命焉,宜笃信之。
心是活物,涵養不熟,不免搖動,隻常常安頓在書上,庶不為外物所勝。
應事後,即須看書,不使此心頃刻走作。
數日養得精神差好,須節節接續去,莫令間斷。
精白一心,對越神明。
苟一毫不盡其道,即是自絕於天。
夜大雨,屋漏無乾處,吾意泰然。
涵養本源工夫,日用間大得。
夜觀《晦菴文集》,累夜乏油,貧婦燒薪為光,誦讀甚好。
為諸生授《孟子》卒章,不勝感激。
臨寝,猶諷詠《明道先生行狀》。
久之,頑鈍之資為之惕然興起。
中堂讀倦,遊後園歸,絲桐三弄,心地悠然,日明風靜,天壤之間,不知複有何樂! 早枕,痛悔剛惡,偶得二句:“豈伊人之難化,信吾德之不競。
”遇逆境暴怒,再三以理遣。
蓋平日自己無德,難於專一責人,況化人亦當以漸,又一時偶差,人所不免。
嗚呼!難矣哉,中庸之道也。
枕上思《晦菴文集》及《中庸》,皆反諸身心性情,頗有意味。
昨日欲書戒語雲˙“溫厚和平之氣,有以勝夫暴戾逼窄之心,則吾學庶幾少有進耳。
”今日續之雲:“欲進乎此,舍持敬窮理之功,則吾不知其方矣。
”蓋日來甚覺此二節工夫之切,而於《文集》中玩此話頭,益有意味也。
七月初五日,臨锺帖,明窗淨幾,意思甚佳。
平生但親筆硯及聖賢圖籍,則不知貧賤患難之在身也。
人之遇患難,須平心易氣以處之,厭心一生,必至於怨天尤人,此乃見學力不可不勉。
貧困中事事纏人,雖則如此,然不可不勉,一邊處困,一邊進學。
七月十二夜,枕上思家計窘甚,不堪其處。
反覆思之,不得其方。
日晏未起,久方得之。
蓋亦别無巧法,隻随分、節用、安貧而已。
誓雖寒饑死,不敢易初心也。
於是欣然而起。
又悟若要熟,也須從這?過。
凡百皆當責己。
昨晚以貧病交攻,不得專一於書,免未免心中不甯。
熟思之,須於此處做工夫,教心中泰然,一味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