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崇仁學案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而吾惡其逆我者,可乎?但當於萬有不齊之中,詳審其理以應之,則善矣。
於是中心灑然。
此殆克己複禮之一端乎!蓋制而不行者硬苦,以理處之則順暢。
因思心氣和平,非絕於往日,但未如此八九日之無間斷;又往日間和平,多無事之時,今乃能於逆境擺脫。
懼學之不繼也,故特書於冊,冀日新又新,讀書窮理,從事於敬恕之間,漸進於克己複禮之地。
此吾志也,效之遲速,非所敢如。
澹如秋水貧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
力除閑氣,固守清貧。
病體衰憊,家務相纏,不得專心緻志於聖經賢傳,中心益以鄙詐而無以緻其知,外貌益以暴慢而何以力於行!歲月如流,豈勝痛悼,如何,如何! 數日家務相因,憂親不置,書程間斷,胸次鄙吝,甚可愧恥。
竊思聖賢吉兇禍福,一聽於天,必不少動於中。
吾之所以不能如聖賢,而未免動搖於區區利害之間者,察理不精,躬行不熟故也。
吾之所為者,惠迪而已,吉兇禍福,吾安得與於其閑哉!大凡處順不可喜,喜心之生,驕侈之所由起也;處逆不可厭,厭心之生,怨尤之所由起也。
一喜一厭,皆為動其中也,其中不可動也。
聖賢之心如止水,或順或逆,處以理耳,豈以自外至者為憂樂哉!嗟乎,吾安得而臻茲也?勉旃勉旃,毋忽。
屢有逆境,皆順而處。
枕上思在京時,晝夜讀書不間,而精神無恙。
後十餘年,疾病相因,少能如昔精進。
不勝痛悼。
然,無如之何。
兼貧乏,無藥調護,隻得放寬懷抱,毋使剛氣得撓,愛養精神以圖少長。
噫!世之年壯氣盛者豈少?不過悠悠度日,誠可惜哉! 一事少含容,蓋一事差,則當痛加克己複禮之功,務使此心湛然虛明,則應事可以無失。
靜時涵養,動時省察,不可須臾忽也。
苟本心為事物所撓,無澄清之功,則心愈亂,氣愈濁,梏之反覆,失愈遠矣。
觀《近思錄》,覺得精神收斂,身心檢束,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有悚然奮拔向前之意。
晁公武謂:“康節先生隐居博學,尤精於《易》,世謂其能窮作《易》之本原,前知來物。
其始學之時,睡不施枕者三十年。
”嗟乎!先哲苦心如此,吾輩将何如哉! 一日,以事暴怒,即止。
數日事不順,未免胸臆時生磊塊。
然此氣禀之偏,學問之疵,頓無亦難,隻得漸次消磨之。
終日無疾言遽色,豈朝夕之力邪?勉之,無怠。
枕上思,近來心中閑思甚少,亦一進也。
寝起,讀書柳陰及東窗,皆有妙趣。
晚二次事逆,雖動於中,随即消釋,怒意未形。
逐漸如此揩磨,則善矣。
大抵學者踐履工夫,從至難至危處試驗過,方始無往不利。
若舍至難至危,其他踐履,不足道也。
枕上默誦《中庸》,至大德必受命,惕然而思:舜有大德,既受命矣;夫子之德,雖未受命,卻為萬世帝王師,是亦同矣。
嗟乎!知有德者之應,則宜知無德者之應矣。
何修而可厚吾德哉!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燈下讀《中庸》,書此,不肖?服有效之藥也。
緩步途間,省察四端,身心自然約束,此又靜時敬也。
因暴怒,徐思之,以責人無恕故也。
欲責人,須思吾能此事否?苟能之,又思曰,吾學聖賢方能此,安可遽責彼未嘗用功與用功未深者乎?況責人此理,吾未必皆能乎此也。
以此度之,平生責人,謬妄多矣。
戒之戒之。
信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也。
因事知貧難處,思之不得,付之無奈。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未易能也。
又曰“貧而樂”,未易及也。
然古人恐未必如吾輩之貧。
夜讀子思子素位不願乎外,及遊呂之言,微有得。
遊氏“居易未必不得,窮通皆好;行險未必常得,窮通皆醜”,非實經曆,不知此味,誠吾百世之師也。
又曰:“要當笃信之而己。
”從今安敢不笃信之也。
以事難處,夜與九韶論到極處,須是力消閑氣,純乎道德可也。
倘常情一動,則去道遠矣。
枕上熟思,出處進退,惟學聖賢為無弊,若夫窮通得喪,付之天命可也。
然此心必半毫無愧,自處必盡其分,方可歸之於天。
欲大書“何者謂聖賢?何者謂小人?”以自警。
自今須純然粹然,卑以自牧,和順道德,方可庶幾。
嗟乎!人生苟得至此,雖寒饑死,刑戮死,何害為大丈夫哉!苟不能然,雖極富貴,極壽考,不免為小人。
可不思以自處乎!
於是中心灑然。
此殆克己複禮之一端乎!蓋制而不行者硬苦,以理處之則順暢。
因思心氣和平,非絕於往日,但未如此八九日之無間斷;又往日間和平,多無事之時,今乃能於逆境擺脫。
懼學之不繼也,故特書於冊,冀日新又新,讀書窮理,從事於敬恕之間,漸進於克己複禮之地。
此吾志也,效之遲速,非所敢如。
澹如秋水貧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
力除閑氣,固守清貧。
病體衰憊,家務相纏,不得專心緻志於聖經賢傳,中心益以鄙詐而無以緻其知,外貌益以暴慢而何以力於行!歲月如流,豈勝痛悼,如何,如何! 數日家務相因,憂親不置,書程間斷,胸次鄙吝,甚可愧恥。
竊思聖賢吉兇禍福,一聽於天,必不少動於中。
吾之所以不能如聖賢,而未免動搖於區區利害之間者,察理不精,躬行不熟故也。
吾之所為者,惠迪而已,吉兇禍福,吾安得與於其閑哉!大凡處順不可喜,喜心之生,驕侈之所由起也;處逆不可厭,厭心之生,怨尤之所由起也。
一喜一厭,皆為動其中也,其中不可動也。
聖賢之心如止水,或順或逆,處以理耳,豈以自外至者為憂樂哉!嗟乎,吾安得而臻茲也?勉旃勉旃,毋忽。
屢有逆境,皆順而處。
枕上思在京時,晝夜讀書不間,而精神無恙。
後十餘年,疾病相因,少能如昔精進。
不勝痛悼。
然,無如之何。
兼貧乏,無藥調護,隻得放寬懷抱,毋使剛氣得撓,愛養精神以圖少長。
噫!世之年壯氣盛者豈少?不過悠悠度日,誠可惜哉! 一事少含容,蓋一事差,則當痛加克己複禮之功,務使此心湛然虛明,則應事可以無失。
靜時涵養,動時省察,不可須臾忽也。
苟本心為事物所撓,無澄清之功,則心愈亂,氣愈濁,梏之反覆,失愈遠矣。
觀《近思錄》,覺得精神收斂,身心檢束,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有悚然奮拔向前之意。
晁公武謂:“康節先生隐居博學,尤精於《易》,世謂其能窮作《易》之本原,前知來物。
其始學之時,睡不施枕者三十年。
”嗟乎!先哲苦心如此,吾輩将何如哉! 一日,以事暴怒,即止。
數日事不順,未免胸臆時生磊塊。
然此氣禀之偏,學問之疵,頓無亦難,隻得漸次消磨之。
終日無疾言遽色,豈朝夕之力邪?勉之,無怠。
枕上思,近來心中閑思甚少,亦一進也。
寝起,讀書柳陰及東窗,皆有妙趣。
晚二次事逆,雖動於中,随即消釋,怒意未形。
逐漸如此揩磨,則善矣。
大抵學者踐履工夫,從至難至危處試驗過,方始無往不利。
若舍至難至危,其他踐履,不足道也。
枕上默誦《中庸》,至大德必受命,惕然而思:舜有大德,既受命矣;夫子之德,雖未受命,卻為萬世帝王師,是亦同矣。
嗟乎!知有德者之應,則宜知無德者之應矣。
何修而可厚吾德哉!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燈下讀《中庸》,書此,不肖?服有效之藥也。
緩步途間,省察四端,身心自然約束,此又靜時敬也。
因暴怒,徐思之,以責人無恕故也。
欲責人,須思吾能此事否?苟能之,又思曰,吾學聖賢方能此,安可遽責彼未嘗用功與用功未深者乎?況責人此理,吾未必皆能乎此也。
以此度之,平生責人,謬妄多矣。
戒之戒之。
信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也。
因事知貧難處,思之不得,付之無奈。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未易能也。
又曰“貧而樂”,未易及也。
然古人恐未必如吾輩之貧。
夜讀子思子素位不願乎外,及遊呂之言,微有得。
遊氏“居易未必不得,窮通皆好;行險未必常得,窮通皆醜”,非實經曆,不知此味,誠吾百世之師也。
又曰:“要當笃信之而己。
”從今安敢不笃信之也。
以事難處,夜與九韶論到極處,須是力消閑氣,純乎道德可也。
倘常情一動,則去道遠矣。
枕上熟思,出處進退,惟學聖賢為無弊,若夫窮通得喪,付之天命可也。
然此心必半毫無愧,自處必盡其分,方可歸之於天。
欲大書“何者謂聖賢?何者謂小人?”以自警。
自今須純然粹然,卑以自牧,和順道德,方可庶幾。
嗟乎!人生苟得至此,雖寒饑死,刑戮死,何害為大丈夫哉!苟不能然,雖極富貴,極壽考,不免為小人。
可不思以自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