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學書須觀真迹
石湖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隻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難精進。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谛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
斯為善學。
” ○寫大字法 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颠至末少有枯燥處。
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挈筆令輕處,然後有此。
所謂側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
○論細字說 漢師宜官善書,大則徑丈一字,細則方寸千言。
又晉衛巨山論書雲:“其大徑尋,細不容發,迫而察之,心亂目眩。
”嘗觀東坡題《蓮經》,前注雲:“經七卷,如箸粗。
”故其語雲:“卷具盈握,沙界已周,讀未終篇,目力俱廢。
乃知蝸牛之角可以戰蠻觸,棘刺之端可以刻猕猴。
”黃長睿跋細字《華嚴經》亦雲: “書是經者,尺紙作七萬字。
”餘謂:七卷之軸如箸猶或可書,至于尺紙作七萬字,誠為難事,若以宜官方寸千言概之,已為有餘。
此說殊不近人情,恐決無是理,餘不敢以為然。
○總論作大小字 昔人雲: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
蓋謂大字則欲如小書之詳細曲折,小字則欲具大字之體格氣勢也。
刊勒之工仍有善展字,不拘字之大小皆可遞展,其法以刀錾去紙存墨,就燈旁映之,去燈愈近,則其形愈大,自尺至丈,惟意所定,然後展紙于壁,模勒其影,既小大适中,且不失體勢,亦良法也。
○論筆墨硯 硯貴細而潤,然細則多不發墨,惟細而微有锷,方其受墨時,所謂如熱熨鬥上蠟,不聞其聲而密相粘滞者,斯為上矣。
墨貴黑光,筆貴易熟而耐久,然二者每交相為病,惟墨能用膠得宜,筆能擇毫不苟,斯可兼盡其善。
又硯忌枯燥,則易吸水;墨忌濡濕,則易昏滞;筆忌幹捺,則毫随膠折。
故愛硯之法,當以髹匣相之,不惟養潤亦可護塵,研墨當旋滴水,勿使停積,昔人多用硯闆,不鑿墨池,正恐膠久而凝滞也。
用筆時當先以清水濡毫,令稍軟,然後循毫理點染, 仍别置洗具,用畢随即滌濯,勿使留墨,則難秃也。
藏墨當以茶包之,又以綿裹而入于椟,則蒸氵翁不能入。
藏筆宜皂角子水調鉛粉,蘸上則不生蠹。
如上諸法,留意文翰者皆能知之,今漫書示兒輩耳。
如藏筆墨,則高挂,用木匣懸于梁棟間。
○俗論筆墨 俗論雲“善書不擇筆”,蓋有所本。
褚河南嘗問虞永興曰:“吾書孰與歐陽詢?”虞曰:“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裴行儉亦曰:“褚遂良非精墨佳筆未嘗辄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餘與虞世南耳。
”餘謂工不利器而能善事者,理所不然,不擇而佳要非通論。
又世俗評墨訣雲:拈着輕,嗅着馨,磨着清。
此亦非真知墨者。
蓋墨質貴重實,輕則不堅,色貴光黑,清則不濃,又墨之香者多使腦麝,好惡初不在此,且生蒸腐。
今其所論皆非佳墨所宜。
俗輩之見不明,其說不可據如此。
○論紙品 《蘭亭序》用鼠須筆書烏絲欄繭紙。
所謂繭紙,蓋實絹帛也,烏絲欄,即是以黑間白織其界行耳。
布縷為紙,今蜀箋猶多用之,其紙遇水滴則深作窠臼,然厚者乃爾,故薄而清瑩者乃可貴。
古稱剡藤本以越溪為勝,今越之竹紙甲于他處, 而藤乃獨推撫之清江,清江佳處,在于堅滑而不留墨。
新安玉闆,色理極膩白,然質性頗易軟弱,今士大夫多糨而後用,既光且堅,用得其法,藏久亦不蒸蠹。
又吳人取越竹,以梅天水淋浪,令稍幹,反複︴之,使浮茸去盡,筋骨瑩澈,是謂春膏,其色如蠟,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鑒,故吳箋近出而遂與蜀産抗衡。
江南舊稱澄心堂紙,劉貢父詩所謂“百金售一幅”,其貴如此。
今亦有造者,然為吳蜀箋所掩,遂不盛行于時。
外國如高麗、婆亦皆出紙,高麗紙類蜀中冷金,缜實而瑩,婆者厚而且堅,而長者至三四丈。
高麗人雲:抄時使幅端連引,故得爾長,胡人用作帷幄,修齋供則張之滿室,若有嘉會,乃更設花布及绮所為者。
○春膏紙詩 吳門孫生造春膏紙尤造其妙,餘嘗賦詩曰:膏潤滋松雨,孤高表竹君。
夜砧寒搗玉,春幾瑩鋪雲。
越地雖呈瑞,吳天乃策熱。
莫言名晚出,端可大斯文。
近觀米南宮有一帖雲:“餘嘗︴越州竹,光透如金闆,在油素上,矩截作軸入笈,番覆數十張,學書作詩寄薛紹彭、劉泾雲:越筠萬杵如金闆,每用杭油與池繭。
高壓巴郡烏絲欄,平欺澤國清華練。
老無他物适心目,天使殘年同筆研。
圖書滿室翰墨香,劉薛何時眼中見。
薛和之雲:書便瑩滑如碑版,古來精紙惟聞繭。
杵成剡竹光淩亂,何用區區書素練。
細分濃淡可評墨,副以溪岩難□研。
世傳此語誰複知,千裡同風未相見。
”以此觀之,則其擅美蓋可知矣。
○紙分陰陽面 凡紙皆以澆處向上為陽,著簾處向下為陰。
今人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谛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
斯為善學。
” ○寫大字法 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颠至末少有枯燥處。
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挈筆令輕處,然後有此。
所謂側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
○論細字說 漢師宜官善書,大則徑丈一字,細則方寸千言。
又晉衛巨山論書雲:“其大徑尋,細不容發,迫而察之,心亂目眩。
”嘗觀東坡題《蓮經》,前注雲:“經七卷,如箸粗。
”故其語雲:“卷具盈握,沙界已周,讀未終篇,目力俱廢。
乃知蝸牛之角可以戰蠻觸,棘刺之端可以刻猕猴。
”黃長睿跋細字《華嚴經》亦雲: “書是經者,尺紙作七萬字。
”餘謂:七卷之軸如箸猶或可書,至于尺紙作七萬字,誠為難事,若以宜官方寸千言概之,已為有餘。
此說殊不近人情,恐決無是理,餘不敢以為然。
○總論作大小字 昔人雲: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
蓋謂大字則欲如小書之詳細曲折,小字則欲具大字之體格氣勢也。
刊勒之工仍有善展字,不拘字之大小皆可遞展,其法以刀錾去紙存墨,就燈旁映之,去燈愈近,則其形愈大,自尺至丈,惟意所定,然後展紙于壁,模勒其影,既小大适中,且不失體勢,亦良法也。
○論筆墨硯 硯貴細而潤,然細則多不發墨,惟細而微有锷,方其受墨時,所謂如熱熨鬥上蠟,不聞其聲而密相粘滞者,斯為上矣。
墨貴黑光,筆貴易熟而耐久,然二者每交相為病,惟墨能用膠得宜,筆能擇毫不苟,斯可兼盡其善。
又硯忌枯燥,則易吸水;墨忌濡濕,則易昏滞;筆忌幹捺,則毫随膠折。
故愛硯之法,當以髹匣相之,不惟養潤亦可護塵,研墨當旋滴水,勿使停積,昔人多用硯闆,不鑿墨池,正恐膠久而凝滞也。
用筆時當先以清水濡毫,令稍軟,然後循毫理點染, 仍别置洗具,用畢随即滌濯,勿使留墨,則難秃也。
藏墨當以茶包之,又以綿裹而入于椟,則蒸氵翁不能入。
藏筆宜皂角子水調鉛粉,蘸上則不生蠹。
如上諸法,留意文翰者皆能知之,今漫書示兒輩耳。
如藏筆墨,則高挂,用木匣懸于梁棟間。
○俗論筆墨 俗論雲“善書不擇筆”,蓋有所本。
褚河南嘗問虞永興曰:“吾書孰與歐陽詢?”虞曰:“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裴行儉亦曰:“褚遂良非精墨佳筆未嘗辄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餘與虞世南耳。
”餘謂工不利器而能善事者,理所不然,不擇而佳要非通論。
又世俗評墨訣雲:拈着輕,嗅着馨,磨着清。
此亦非真知墨者。
蓋墨質貴重實,輕則不堅,色貴光黑,清則不濃,又墨之香者多使腦麝,好惡初不在此,且生蒸腐。
今其所論皆非佳墨所宜。
俗輩之見不明,其說不可據如此。
○論紙品 《蘭亭序》用鼠須筆書烏絲欄繭紙。
所謂繭紙,蓋實絹帛也,烏絲欄,即是以黑間白織其界行耳。
布縷為紙,今蜀箋猶多用之,其紙遇水滴則深作窠臼,然厚者乃爾,故薄而清瑩者乃可貴。
古稱剡藤本以越溪為勝,今越之竹紙甲于他處, 而藤乃獨推撫之清江,清江佳處,在于堅滑而不留墨。
新安玉闆,色理極膩白,然質性頗易軟弱,今士大夫多糨而後用,既光且堅,用得其法,藏久亦不蒸蠹。
又吳人取越竹,以梅天水淋浪,令稍幹,反複︴之,使浮茸去盡,筋骨瑩澈,是謂春膏,其色如蠟,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鑒,故吳箋近出而遂與蜀産抗衡。
江南舊稱澄心堂紙,劉貢父詩所謂“百金售一幅”,其貴如此。
今亦有造者,然為吳蜀箋所掩,遂不盛行于時。
外國如高麗、婆亦皆出紙,高麗紙類蜀中冷金,缜實而瑩,婆者厚而且堅,而長者至三四丈。
高麗人雲:抄時使幅端連引,故得爾長,胡人用作帷幄,修齋供則張之滿室,若有嘉會,乃更設花布及绮所為者。
○春膏紙詩 吳門孫生造春膏紙尤造其妙,餘嘗賦詩曰:膏潤滋松雨,孤高表竹君。
夜砧寒搗玉,春幾瑩鋪雲。
越地雖呈瑞,吳天乃策熱。
莫言名晚出,端可大斯文。
近觀米南宮有一帖雲:“餘嘗︴越州竹,光透如金闆,在油素上,矩截作軸入笈,番覆數十張,學書作詩寄薛紹彭、劉泾雲:越筠萬杵如金闆,每用杭油與池繭。
高壓巴郡烏絲欄,平欺澤國清華練。
老無他物适心目,天使殘年同筆研。
圖書滿室翰墨香,劉薛何時眼中見。
薛和之雲:書便瑩滑如碑版,古來精紙惟聞繭。
杵成剡竹光淩亂,何用區區書素練。
細分濃淡可評墨,副以溪岩難□研。
世傳此語誰複知,千裡同風未相見。
”以此觀之,則其擅美蓋可知矣。
○紙分陰陽面 凡紙皆以澆處向上為陽,著簾處向下為陰。
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