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總論古今石刻
古者金銅等器物,其款識文字皆以坯冶之後镌刻,非若今人就範模中徑鑄成者。
餘于武陵郡開元寺鐵塔上,見镌刻經咒之屬皆是冶鑄後為之。
至于石刻,率多用粗頑石,又字畫入石處甚深,至于及寸,其镌鑿直下,往往至底乃反,大于面,所謂如蠹蟲鑽镂之形,非若後世刻削豐上銳下,似茶藥碾槽狀。
故古碑之乏也,其畫愈肥;近世之碑之乏也,其畫愈細。
愈肥而難漫,愈細而易滅。
餘在漢上及襄岘間,親見魏晉碑刻如此,兼石既粗頑,自然難壞;後世石雖精好,然卻易剝缺。
以是知古人作事不苟,皆非今人所能及也。
○秦玺文玉刻 《古器物銘》載此玺文,雲得于河内向氏家,《援集古印格》所載謂是秦玺。
按《金石錄》:元符中,鹹陽獲傳國玺,初至京師,執政以示故将作監李誡,誡手自摹印二本,以一見遺。
又蔡縧《鐵圍山叢淡》載:元符所得乃漢玺,其文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九字。
今此玺文乃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二文不同, 則知趙明誠蓋未嘗見秦玺也。
按《晉書》載:此玺自漢傳至晉,逮五胡亂華,玺為石勒所收,石既敗滅,玺失所在,後戴施得之,歸于東晉,但其玺文乃雲“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已非是舊文矣。
又曆六朝至隋氏,隋之平陳複得舊玺,乃更名前者,謂曰神玺。
又傳五代,後唐王從珂自焚,玺亦毀棄,即此則與續刻鹹已失之。
餘竊詳二玺各是一物,及諸家譜書乃謂通是一玺,背面有異文,非也。
二者疑皆魏晉所刻,而秦玺不存久矣,後有得者,益非古物。
近嘉定己卯歲,賈涉節制河北,申繳到蒙國大将撲鹿花獻一玺,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篆刻甚得古意,然非舊物。
或謂真廟因天書降後所刻,卻有此理,意者金人自汴京攜至燕山,北都既破,為蒙人所得耳。
嘗聞諸老先生議論,謂自昔陋儒謂秦玺所在為正統,故契丹自謂得傳國玺,欲以歸太祖皇帝,太祖不受,曰:“吾無秦玺不害為國,且亡國之餘,何足貴乎?”契丹畏服。
聖性高明,持守剛正,如此亦可謂度越前古,而贻範于方來矣。
○前漢無碑 《集古目錄》并《金石錄》所載:自秦碑之後,凡稱漢碑者悉是後漢,其前漢二百年中并無名碑,但有金石刻銘識數處耳。
歐陽公《集古目錄》不載其說,第于《答劉原父書》嘗及之。
趙明誠雲:“西漢文字世不多有,不知何為希罕如此,略不可曉。
”然《金石錄》卻載有陽朔磚數字,故雲希罕,言不多,非無也。
餘嘗聞之尤梁溪先生袤雲:“西漢碑自昔好古者固嘗旁采博訪,片簡隻字搜括無遺,竟不之見,如陽朔磚,要亦非真。
非一代不立碑刻,聞是新莽惡稱漢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嚴其禁,不容略留,至于秦碑,乃更加營護,遂得不毀,故至今尚有存者。
”梁溪此言,蓋有所援據,惜不曾再叩之。
餘因記範石湖《題虜中項王廟》詩有雲“人間随事有知音”,新取秦,其事亦爾,可發識者一笑。
近世洪景伯丞相著《隸釋》,卻有前漢哀帝元壽中郫縣一碑,或謂乃後人僞為者。
(按:《石湖集》有《七十二冢》詩雲:一棺何用冢如林,誰複如公負此心。
為說群胡為封土,世間随事有知音。
注雲:在講武城外,森然彌望,北人比常增封之雲雲。
此以為《項王廟》詩恐是誤記。
) ○古碑毀壞 趙德甫謂所著《金石錄》壽于《二千卷》所載之碑,由今觀之,信然。
石刻固非易朽之物,其如随時廢興,摧毀非一,前輩所載:元中,丞相韓玉汝帥長安,修石橋,督責甚峻,村民急以應期,悉皆磨石刻以代之,前人之碑盡矣。
餘又聞蕭千岩雲:“蔡拱之訪求石碑,或蹊田害稼,村民深以為苦,悉鑿其文字, 或為柱礎帛砧,略不容存留。
”又自亂離而來,所在城堡,攻戰之處,軍兵率取碑鑿為炮石,摧毀無餘。
凡此皆是時所遭,其仆壞之門,殆非一端,蓋亦碑刻之一厄會也。
○樂毅論 無錫徐氏家
餘于武陵郡開元寺鐵塔上,見镌刻經咒之屬皆是冶鑄後為之。
至于石刻,率多用粗頑石,又字畫入石處甚深,至于及寸,其镌鑿直下,往往至底乃反,大于面,所謂如蠹蟲鑽镂之形,非若後世刻削豐上銳下,似茶藥碾槽狀。
故古碑之乏也,其畫愈肥;近世之碑之乏也,其畫愈細。
愈肥而難漫,愈細而易滅。
餘在漢上及襄岘間,親見魏晉碑刻如此,兼石既粗頑,自然難壞;後世石雖精好,然卻易剝缺。
以是知古人作事不苟,皆非今人所能及也。
○秦玺文玉刻 《古器物銘》載此玺文,雲得于河内向氏家,《援集古印格》所載謂是秦玺。
按《金石錄》:元符中,鹹陽獲傳國玺,初至京師,執政以示故将作監李誡,誡手自摹印二本,以一見遺。
又蔡縧《鐵圍山叢淡》載:元符所得乃漢玺,其文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九字。
今此玺文乃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二文不同, 則知趙明誠蓋未嘗見秦玺也。
按《晉書》載:此玺自漢傳至晉,逮五胡亂華,玺為石勒所收,石既敗滅,玺失所在,後戴施得之,歸于東晉,但其玺文乃雲“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已非是舊文矣。
又曆六朝至隋氏,隋之平陳複得舊玺,乃更名前者,謂曰神玺。
又傳五代,後唐王從珂自焚,玺亦毀棄,即此則與續刻鹹已失之。
餘竊詳二玺各是一物,及諸家譜書乃謂通是一玺,背面有異文,非也。
二者疑皆魏晉所刻,而秦玺不存久矣,後有得者,益非古物。
近嘉定己卯歲,賈涉節制河北,申繳到蒙國大将撲鹿花獻一玺,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篆刻甚得古意,然非舊物。
或謂真廟因天書降後所刻,卻有此理,意者金人自汴京攜至燕山,北都既破,為蒙人所得耳。
嘗聞諸老先生議論,謂自昔陋儒謂秦玺所在為正統,故契丹自謂得傳國玺,欲以歸太祖皇帝,太祖不受,曰:“吾無秦玺不害為國,且亡國之餘,何足貴乎?”契丹畏服。
聖性高明,持守剛正,如此亦可謂度越前古,而贻範于方來矣。
○前漢無碑 《集古目錄》并《金石錄》所載:自秦碑之後,凡稱漢碑者悉是後漢,其前漢二百年中并無名碑,但有金石刻銘識數處耳。
歐陽公《集古目錄》不載其說,第于《答劉原父書》嘗及之。
趙明誠雲:“西漢文字世不多有,不知何為希罕如此,略不可曉。
”然《金石錄》卻載有陽朔磚數字,故雲希罕,言不多,非無也。
餘嘗聞之尤梁溪先生袤雲:“西漢碑自昔好古者固嘗旁采博訪,片簡隻字搜括無遺,竟不之見,如陽朔磚,要亦非真。
非一代不立碑刻,聞是新莽惡稱漢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嚴其禁,不容略留,至于秦碑,乃更加營護,遂得不毀,故至今尚有存者。
”梁溪此言,蓋有所援據,惜不曾再叩之。
餘因記範石湖《題虜中項王廟》詩有雲“人間随事有知音”,新取秦,其事亦爾,可發識者一笑。
近世洪景伯丞相著《隸釋》,卻有前漢哀帝元壽中郫縣一碑,或謂乃後人僞為者。
(按:《石湖集》有《七十二冢》詩雲:一棺何用冢如林,誰複如公負此心。
為說群胡為封土,世間随事有知音。
注雲:在講武城外,森然彌望,北人比常增封之雲雲。
此以為《項王廟》詩恐是誤記。
) ○古碑毀壞 趙德甫謂所著《金石錄》壽于《二千卷》所載之碑,由今觀之,信然。
石刻固非易朽之物,其如随時廢興,摧毀非一,前輩所載:元中,丞相韓玉汝帥長安,修石橋,督責甚峻,村民急以應期,悉皆磨石刻以代之,前人之碑盡矣。
餘又聞蕭千岩雲:“蔡拱之訪求石碑,或蹊田害稼,村民深以為苦,悉鑿其文字, 或為柱礎帛砧,略不容存留。
”又自亂離而來,所在城堡,攻戰之處,軍兵率取碑鑿為炮石,摧毀無餘。
凡此皆是時所遭,其仆壞之門,殆非一端,蓋亦碑刻之一厄會也。
○樂毅論 無錫徐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