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藏《樂毅論》碑石止存五塊,可見者一百八十九字,用木匣鐵束, 甚寶秘之。

    徐氏之上世名缜字君徽者,劉公敞原父之妹婿也,嘗與原父評論石刻始末,跋此碑尤詳,雲:“《樂毅論》有二本,其一元豐初吳人得其石于太湖水中,石缺過半,背、面皆有刻,面十三,背亦如之,後題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書賜官奴,其上書異、僧權,即梁朱異、徐僧權也。

    其一即周越《書苑》所載高紳學士得其石于秣陵井中者是也,凡二十九行,石缺一角,後兩行隻有最下一字, 至海字止。

    紳之子安世卒于吳興,其家以石質錢于州民錢氏家,當官者每令摹拓, 錢氏厭之,绐為比以失火焚毀矣。

    熙甯中,吳大饑疫,趙子立者以金質得之。

    又雲舊傳《樂毅論》乃右軍親書于石,其後石入昭陵,朱梁時溫韬得之,複傳人間, 即高氏本也,是褚遂良記。

    貞觀中,内出《樂毅論》真迹,令直弘文館馮承素模寫,賜長孫無忌等,筆勢精妙,備盡楷則。

    子立所得高氏本,字亦奇絕,非右軍親書于石,亦摹真迹而刻之者。

    子立名竦,泉南人,曾将漕兩浙,入為都水使者, 無子,有二女,長嫁徐康直,字平甫,即君徽之子也。

    子立死,以石授平甫,徐氏再世寶藏。

    ”尤延之給事袤、王順伯大卿厚之皆有題跋,尤謂:“餘常親見歐陽公《集古》所藏高氏本,梅聖俞于碑後白紙缺處題甚妙二字,與此卷前一本同。

    ”王謂:“考之《集古錄》,高紳子弟以石質錢于富人,其家失火遂焚其石,今無複有本矣。

    趙德甫《金石錄》雲:‘《集古錄》謂石焚,非也。

    元間,餘侍親官舍徐州時,故郎官趙竦被旨開呂梁堰,挈此石随行,竦沒,石遂不知所存。

    ’蓋歐陽公為錢氏所绐,而趙德甫則不知石後歸徐氏也。

    ”又碑有朱異、徐僧權押縫者,乃梁朝摹刻之本,又上有小字雲:大和六年中勒畢。

    大和,唐文宗年号,是經唐時再摹刻也。

    字體比徐氏稍肥,然極有典型。

    此石出太湖,時為章氏所得, 刊,二印為朱文,雲申國秘藏及章淵文房印。

    淵字伯深,乾道間嘗為江山宰,寓居于吳,餘猶及識之,亦疏爽好事,今不知此石尚存其家否? ○右軍書論 右軍書使門生喪心,僧辨才殒命,昭陵被發,鹹陽妪受驅。

    其為世所珍貴,而贻害于人也蓋如此。

     ○篆法總論 小篆自李斯之後,惟陽冰獨擅其妙,常見真迹,其字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锷, 映日觀之,中心一縷之墨倍濃。

    蓋其用筆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鋒常在畫中,此蓋其造妙處。

    江南徐铉書亦悉爾,其源自彼而得其精微者。

    餘聞之善書者雲:“古人作篆,率用尖筆,變通自我,此是活法。

    ”近世鶴山魏端明先生亦用尖筆,不愧昔人。

    常見今世鬻字者,率皆束縛筆端,限其大小,殊不知篆法雖貴字畫齊均, 然束筆豈複更有神氣?山谷雲:“摹篆當随其斜,肥瘦與槎牙處皆镌乃妙;若取令平正肥瘦相似,俾令一概,則蚯蚓筆法也。

    ”山谷此語,直自深識篆法妙處。

     至于槎牙肥瘦,惟用尖筆,故不能使之必均,但世俗若見此字必大哂嫌,故善書者往往不得已而徇之耳。

     ○李陽冰書 義興莊元卿家所藏絹本小篆,題“顯揚儒教”四大字,各縱四尺而約橫五之三,畫經二十而一。

    位置得宜,頓挫有法,發筆處圓若運規而見鋒穎。

    歲久絹質腐敗,墨色不漫,體勢精彩,猶若飛動。

    元卿言:“其大父少師僖簡公官京師時, 得之于河内向氏家,相傳為李陽冰少監所書,雖無題識可考,然觀其神氣,信所謂如古钗倚物,力有萬夫,度非後人所及。

    ”按陽冰當至德時,嘗欲立石經而弗果,四字之作安知其不為此而發?即此亦可驗其為陽冰書雲。

     ○章友直書 建安章伯益友直,以小篆著名,尤工作金钗體。

    初來京師,人有欲從之學書者,章曰:“所謂篆法,不可驟為,須平居時先能約束用筆輕重及熟于畫方運圓, 始可下筆。

    ”其人猶未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