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多為面陽而背陰,蓋以陽面雖粗而光滑,不凝滞,陰背雖細而艱澀,能沁墨故也。
然太滑又易失用筆之意,太澀又推筆不行,惟今之清江及越竹紙,其陰面細而不澀,用以作字,筆法具存, 其陽面則光滑太甚,筆鋒未到而墨已先馳,似過于駿快也。
○論筆料 韓昌黎為《毛穎傳》,是知筆以兔穎為正。
然兔有南北之殊,南兔毫短而軟, 北兔毫長而勁,生背領者其白如雪,霜毫作筆,絕有力。
然純用北毫,雖健且耐久,其失也不婉,用南毫雖入手易熟,其失也弱而易乏,善為筆者但以北毫束心, 而以南毫為副,外則又用霜白覆之,斯能兼盡其美矣。
古人或用狸毛、鼠須,今都下亦有制此筆者,大抵隻是于兔毫中入數莖同束,聞之工者雲:但可以助力且作美觀,然不可多用,多用則大粗澀。
閩廣間有用雞羽、雁翎等為筆,餘嘗用之, 究其軟弱無取,殆亦求奇之過。
《酉陽雜俎》載:南朝有姥善束筆,心用胎發,蕭子雲嘗用之,似是取其軟熟。
此法今不複見于用。
吳俗近日卻有用竹絲者,往往以法揉制,使就揮染,或謂是苕枝而冒稱曰竹絲,江西亦有緝竹為輕者,疑未必不可為此也。
○二毫筆 歐陽通以狸毛為筆,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筆之所由始也。
以羊合兔盛于今時, 蓋不但剛柔得中,差宜作字,而且價廉工省,故人所競趨。
番陽張彥實待制,名杞(元注雲:犯光廟禦諱)敦,嘗為賦詩雲:包羞不借虎皮蒙,筆陣乃推兔作鋒。
未免吹毛強分别,即今同受管城封。
○詠筆詩 猩猩毛筆,惟山谷詩絕冠,名士無不諷詠,茲不贅錄。
昨見邵道豫《賦鼠須筆》殊有風度,今載于此,雲:太倉失陳紅,狡穴得餘腐。
既興丞相歎,又發廷尉怒。
磔肉飼饑貓,分毫雜霜兔。
插架刀槊便,落紙雲煙骛。
穿墉一何微,托此馳佳譽。
○毫錐名筆 世稱筆之鋒短而銳者為毫錐,蓋本白太傅詩雲“有毫鋒銳若錐”之語,白自注雲:“時與元微之各有鋒纖細管筆,攜以就試,相顧辄笑,自曰毫錐。
” ○近世用筆 今所在筆生作筆,例是尖鋒,蓋士子輩編節時文,隻是用筆端點啄于紙上成字,具體而已,更不顧法度如何,故率作此以便求售。
餘乃用筆心作字,全使此等筆,不得每染一管至于搶秃,終不可意。
嗟乎!文既趨時,筆亦徇俗,苟利成風,勢不可挽,欲求為印泥畫沙之妙,正如策蹇驢而追骥綠,豈不難哉?但鋒齊之筆,乃有易秃之患,惟良工專務擇毫,飽而有力,自然難之。
○論墨法 近世言墨法者,蓋推吾鄉雪齋趙彥先子覺,彥先乃故安定郡王超然居士令襟表之子也。
其墨法本無宗承,但自少時笃好制造,集諸家名方,且招延良工,無方不試,無時不作,參合衆技,舍短取長,積日累月,遂造其妙。
中興三廟鹹見貴重,名播遐迩,目無潘李。
彥先所造墨至多,今物故已數十年,墨之在人間者亦漸稀少,間有藏得數笏者,與玉寶同貴。
彥先亦已嗣王封,有子十四人,持麾把節亦已太半,皆能紹其法,然各務從仕,鮮複留意。
餘人得其傳者,有郡士黃元功、朱知常、諸葛武仲,詹從之、周達先、葉茂實,及天台陳伯叔、琴隐薛道士之徒,雖皆頗異常品,然較之真雪齋所造,要之不及也。
餘與雪齋諸子侄,皆宛轉有姻好,嘗為餘言:世俗相傳鹹以封膠為奇,先公嘗雲:“此大不然,若用是法,非特堅頑難磨,且終不能黑,大抵當以十分為率,而煤六而膠四乃為中度, 但取煙貴輕而杵貴多,自熟耳,膠次第。
泛論大概如此,至其要妙,非言之所述也。
”(按:自熟句有脫誤) ○論硯材 硯以端溪為最,次則洮河,又次則古歙,又次則劍溪,此外如淮安、辰溪諸郡,雖亦有之,然皆不足俎豆其間。
端歙所産,皆有新舊坑之别,惟舊坑者為上, 今已淪為深淵,不可複取,但聞人間時有收得者,亦絕希罕,新坑亦間有可采,然百不一二。
端石有眼,本非硯之所貴,特以此表其真耳,故辯之者有活眼、死眼之殊。
活眼凡有數暈黃赤相間所謂鸲鹆眼者,乃佳,若但純黃或純綠色模糊不明了者,則為死眼。
此無足取,兼多有僞為者,須細察之方可見也。
歙石有四種紋:一曰刷絲,乃直紋也;二曰蘆菔,乃交羅紋也;三曰眉子,上有黃黑紋如眉; 四曰金星,狀若灑金。
此四紋者,惟刷絲為上,其間複有差等,但金星之質最頑, 不堪用。
洮石今亦絕少,歙之祁門有一種石,淡綠色而理細,土人以之為假洮石, 但性極燥,故為賤耳。
劍溪出黯淡灘,有石子為之妙甚,東坡所謂“鳳朱以為出于北苑鳳山之味”,今其地初不聞有佳石,不知何以稱此。
廬陵人工造澄泥瓦硯,規仿銅雀,然其質枯燥。
又南中人以渠車琢硯,久則拒墨。
漆硯亦然,本取漆匠案桌上,自然久積者質堅而,利于研磨,今人乃旋累漆僞為,體虛而滑,不可用。
大抵皆非硯之正材也。
然太滑又易失用筆之意,太澀又推筆不行,惟今之清江及越竹紙,其陰面細而不澀,用以作字,筆法具存, 其陽面則光滑太甚,筆鋒未到而墨已先馳,似過于駿快也。
○論筆料 韓昌黎為《毛穎傳》,是知筆以兔穎為正。
然兔有南北之殊,南兔毫短而軟, 北兔毫長而勁,生背領者其白如雪,霜毫作筆,絕有力。
然純用北毫,雖健且耐久,其失也不婉,用南毫雖入手易熟,其失也弱而易乏,善為筆者但以北毫束心, 而以南毫為副,外則又用霜白覆之,斯能兼盡其美矣。
古人或用狸毛、鼠須,今都下亦有制此筆者,大抵隻是于兔毫中入數莖同束,聞之工者雲:但可以助力且作美觀,然不可多用,多用則大粗澀。
閩廣間有用雞羽、雁翎等為筆,餘嘗用之, 究其軟弱無取,殆亦求奇之過。
《酉陽雜俎》載:南朝有姥善束筆,心用胎發,蕭子雲嘗用之,似是取其軟熟。
此法今不複見于用。
吳俗近日卻有用竹絲者,往往以法揉制,使就揮染,或謂是苕枝而冒稱曰竹絲,江西亦有緝竹為輕者,疑未必不可為此也。
○二毫筆 歐陽通以狸毛為筆,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筆之所由始也。
以羊合兔盛于今時, 蓋不但剛柔得中,差宜作字,而且價廉工省,故人所競趨。
番陽張彥實待制,名杞(元注雲:犯光廟禦諱)敦,嘗為賦詩雲:包羞不借虎皮蒙,筆陣乃推兔作鋒。
未免吹毛強分别,即今同受管城封。
○詠筆詩 猩猩毛筆,惟山谷詩絕冠,名士無不諷詠,茲不贅錄。
昨見邵道豫《賦鼠須筆》殊有風度,今載于此,雲:太倉失陳紅,狡穴得餘腐。
既興丞相歎,又發廷尉怒。
磔肉飼饑貓,分毫雜霜兔。
插架刀槊便,落紙雲煙骛。
穿墉一何微,托此馳佳譽。
○毫錐名筆 世稱筆之鋒短而銳者為毫錐,蓋本白太傅詩雲“有毫鋒銳若錐”之語,白自注雲:“時與元微之各有鋒纖細管筆,攜以就試,相顧辄笑,自曰毫錐。
” ○近世用筆 今所在筆生作筆,例是尖鋒,蓋士子輩編節時文,隻是用筆端點啄于紙上成字,具體而已,更不顧法度如何,故率作此以便求售。
餘乃用筆心作字,全使此等筆,不得每染一管至于搶秃,終不可意。
嗟乎!文既趨時,筆亦徇俗,苟利成風,勢不可挽,欲求為印泥畫沙之妙,正如策蹇驢而追骥綠,豈不難哉?但鋒齊之筆,乃有易秃之患,惟良工專務擇毫,飽而有力,自然難之。
○論墨法 近世言墨法者,蓋推吾鄉雪齋趙彥先子覺,彥先乃故安定郡王超然居士令襟表之子也。
其墨法本無宗承,但自少時笃好制造,集諸家名方,且招延良工,無方不試,無時不作,參合衆技,舍短取長,積日累月,遂造其妙。
中興三廟鹹見貴重,名播遐迩,目無潘李。
彥先所造墨至多,今物故已數十年,墨之在人間者亦漸稀少,間有藏得數笏者,與玉寶同貴。
彥先亦已嗣王封,有子十四人,持麾把節亦已太半,皆能紹其法,然各務從仕,鮮複留意。
餘人得其傳者,有郡士黃元功、朱知常、諸葛武仲,詹從之、周達先、葉茂實,及天台陳伯叔、琴隐薛道士之徒,雖皆頗異常品,然較之真雪齋所造,要之不及也。
餘與雪齋諸子侄,皆宛轉有姻好,嘗為餘言:世俗相傳鹹以封膠為奇,先公嘗雲:“此大不然,若用是法,非特堅頑難磨,且終不能黑,大抵當以十分為率,而煤六而膠四乃為中度, 但取煙貴輕而杵貴多,自熟耳,膠次第。
泛論大概如此,至其要妙,非言之所述也。
”(按:自熟句有脫誤) ○論硯材 硯以端溪為最,次則洮河,又次則古歙,又次則劍溪,此外如淮安、辰溪諸郡,雖亦有之,然皆不足俎豆其間。
端歙所産,皆有新舊坑之别,惟舊坑者為上, 今已淪為深淵,不可複取,但聞人間時有收得者,亦絕希罕,新坑亦間有可采,然百不一二。
端石有眼,本非硯之所貴,特以此表其真耳,故辯之者有活眼、死眼之殊。
活眼凡有數暈黃赤相間所謂鸲鹆眼者,乃佳,若但純黃或純綠色模糊不明了者,則為死眼。
此無足取,兼多有僞為者,須細察之方可見也。
歙石有四種紋:一曰刷絲,乃直紋也;二曰蘆菔,乃交羅紋也;三曰眉子,上有黃黑紋如眉; 四曰金星,狀若灑金。
此四紋者,惟刷絲為上,其間複有差等,但金星之質最頑, 不堪用。
洮石今亦絕少,歙之祁門有一種石,淡綠色而理細,土人以之為假洮石, 但性極燥,故為賤耳。
劍溪出黯淡灘,有石子為之妙甚,東坡所謂“鳳朱以為出于北苑鳳山之味”,今其地初不聞有佳石,不知何以稱此。
廬陵人工造澄泥瓦硯,規仿銅雀,然其質枯燥。
又南中人以渠車琢硯,久則拒墨。
漆硯亦然,本取漆匠案桌上,自然久積者質堅而,利于研磨,今人乃旋累漆僞為,體虛而滑,不可用。
大抵皆非硯之正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