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聞記

關燈
歎曰:「殺一不義,生一無辜,可佳也。

    」即釋之。

     ○宋祭酒 國子祭酒宋公讷,剛正威嚴,不忝其職。

    而高皇所以待之者,亦極隆厚,君臣之契,殊鮮倫比。

    上燕閑之際,常思見之,不欲數召以勞之,乃令畫工陰寫其神以來。

    畫工受命,潛處簾幙間,讷方公服,危坐不語,畫工亟圖以進。

    上覽之,收訖。

    明日,讷朝罷,上謂之曰:「昨日某時,卿嘗公服坐堂上乎?」讷對曰:「然。

    」上曰:「卿何故有怒色?」讷惶恐對曰:「适一生獻茶,踣而碎茶瓯,臣不覺怒。

    且念臣不才,不能教率所緻,有負陛下委任,故含怒自訟,未責此生耳。

    」因問:「陛下何以知之?」上出像語其故,且笑而慰之,更賜茶若幹斤。

     ○先曾祖受天恩 洪武中,朝旨開燕脂河,大起工役,先曾祖臣煥文與焉。

    時役者多死,先曾祖獨生全。

    工滿将辭歸,偶失去路引,分該死,莫為謀。

    其督工百戶者(失名)謂之曰:「主上神聖,吾當引汝面奏,脫有生理。

    」先曾祖從之。

    既見上,百戶奏其故,上曰:「既失去,罷。

    」先曾祖方欲叩辭,上忽又顧曰:「看你模樣也似個本分的,可賞鈔二十貫。

    」臣煥文受賜謝恩而歸,鄉裡莫不驚羨。

     ○危素 危學士素以勝國名卿事我太祖,年既高矣,上重其文學,禮待之。

    一日,上燕坐屏後,素不知也,步履屏外,甚為舒徐。

    上隔屏問為誰?素對曰:「老臣危素。

    」語複雍緩,上低聲笑曰:「我隻道是伯夷、叔齊來。

    」或雲文天祥。

     ○嘉定縣吏人 洪武三十四年,蘇郡人有為嘉定縣吏者。

    郡中一鄉人以事诖誤,至縣潛白吏求直之,吏曰:「今上自郡府,下及縣首領官,皆廉公奉法,吾曹亦革心戒謹,豈敢私出入文牍耶?然汝事既直,第公理之,決無枉理。

    」鄉人如教,果獲伸雪。

    感吏情,以米二石饋之,吏驚愧欲去,辭讓久之,吏曰:「我以鄉曲之故,為君受一斛。

    」鄉人别去。

    既半載,吏假歸,遂以原粟奉鄉人之母,曰:「此若兒寄我處之物耳,今以還母。

    」 ○道不拾遺 聞之故老言,其時道不拾遺。

    親有見遺鈔于塗者,第拾起一觀,恐污踐,更置階所高潔之處耳,竟不取也。

     ○修書 太宗皇帝大崇文教,以四書、五經經宋儒發明之後,又諸說不一,命儒臣胡廣、楊榮、金幼孜等會萃去取,并纂先儒論議有裨斯道者為四書五經性理大全書,通二百二十九卷,當時供賜甚渥。

    惟禮記先修,書成,最号精當。

    餘帙聞日久催纂之故,或未協輿議雲。

    或雲禮經最後成,未審。

    其後又開局修永樂大典,凡古今言行巨細網羅無遺,意如宋太平禦覽之類而浩博過之。

    以太穰濫,竟未完凈而罷,聞其目錄且幾百卷雲。

     ○仁廟右文(「仁廟右文」,「右」原作「古」,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 仁廟好學右文,詞翰并精。

    尤喜科舉之業,在青宮已然踐祚,猶不廢。

    每得試錄,必指摘瑕病,手标疏之以示宮臣。

    嘗戲語人曰:「使我應舉,亦豈不堪作狀元天子耶?」 ○霍侍郎 英宗皇帝在北狩時,至塞徼,俯瞰邊臣,或命取财貨諸物,諸臣不敢多獻,或畏縮不前,多不稱上旨。

    惟大同府同知霍瑄,(「惟大同府同知霍瑄」,原無「同知」之「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奉旨必極力呈進,唯恐不及。

    及上回銮,(「及上回銮」,「及」原作「又」,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即召見瑄,嘉勞久之。

    至朝,遂升為工部侍郎。

     ○睿皇征吳處士 睿皇既複明辟,政治大新,慨然欲得賢才而用之。

    聞江西有吳與弼者,乃舉征賢之禮起之,下诏曰:「皇帝敕谕江西撫州府崇仁縣處士吳與弼,朕承祖宗丕緒,求賢圖治,亦有年矣。

    永惟勞于求賢,然後成無為之治;(「然後成無為之治」,「無為」原作「為無」,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樂于忘勢,乃能緻難進之賢。

    聞爾與弼,潛心經史,博洽古今,蘊經國之遠猷,抱緻君之宏畧,顧乃嘉遯丘園,不求聞達。

    朕懷高誼,思訪嘉言,渴望來儀,以資啟沃。

    夫古之君子,隐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而獨善自安,豈其本心?諒爾于行藏之宜,處之審矣。

    今特遣行人曹隆往詣所居,征爾赴阙,仍以禮币,以表至懷。

    爾其惠然就道,以副朕翹待之意,故谕。

    天順三年十月十三日。

    」與弼既至,上表曰:「江西撫州府崇仁縣民人臣吳與弼謹奏:「為薦賢事,天順元年十二月初四日,欽蒙差行人曹隆赍捧敕書禮币降臨衡茅,以臣為才而征聘赴阙,聞命驚惶,恍然自失,罔知攸措。

    竊緣臣雖幼承父師之訓,粗涉書史,而弱齡染疾,加以立志不堅,是以虛名雖出,學實全無。

    迨夫暮年,疾病愈深,夙志彌怠,自愧虛度此生,付之長歎。

    蝼蟻微軀,何意複蒙聖明齒錄。

    夫卑辭厚弊,惟賢可以當之,而臣何人,敢膺曠古所希之盛典哉?(「敢膺曠古所希之盛典哉」,原無「哉」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恭惟皇帝陛下,睿知聰明,聖神文武,四方風動,萬國歸仁。

    而崇儒重道之盛心,圖治濟時之美意,實與天地同大,日月齊明,有血氣者莫不忻悅,況在于臣敢不踴躍恭命?謹于當日望阙謝恩祗受訖,日陪鄉鄰老稚讴歌舞蹈,伏惟聖德憂民之盛,何幸逢于今日!而負且乘之譏,實難免于輿論,于是肅将前件敕币,謹用緘封,俟春氣和暖,扶疾随使赍赴阙庭,以圖辭免。

    臣于二月十六日上道,五月十五日至京,十六日引見,蒙聖恩授臣左春坊左谕德。

    臣以菲才,既未經辭免禮币之榮,又安敢冒昧以受寵擢之重?謹将原賜禮币進上,(「謹将原賜禮币進上」,「原」原作「厚」,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伏望聖慈,宥臣愚戆,(「宥臣愚戆」「宥」原作「憐」,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憐臣見患兩足風痹,(「憐臣見患兩足風痹」,原無「憐臣」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大施曠蕩之恩,特回所命,放臣歸田,少全微分,日将歌頌雍熙于水邊林下,以畢餘齡,不勝萬幸,謹具奏聞,伏乞聖裁。

    」本年五月十七日于奉天門奏,奉聖旨:「朝廷久聞高義,特用征聘,今忽然遠來,朕深喜悅。

    然币以将誠,官以命德,非過也,不允所辭。

    」既而,與弼于文華殿見,曰:「臣多病失學,不敢當聘。

    」奉聖旨:「莫謙,賜表裡。

    」與弼對曰:「常禮不敢辭,聘禮故辭。

    」奉聖旨:「莫迂闊,不準。

    」久之,與弼複辭歸,上乃從之,賜敕曰:「皇帝敕谕江西撫州府崇仁縣處士吳與弼,聞爾與弼懷抱道德,嘉遁林泉,特遣行人造廬征聘,爾其惠然肯來,深慰朕懷。

    欲煩輔導東宮,授以宮職,爾以衰老固辭。

    留之數月,果然病勢弗已,乃知本心非不欲仕,第以不能供職故爾。

    且以嘉猷勖朕,足以見忠厚之誠,特賜銀币,用表至懷。

    仍遣行人送歸故裡,複命有司月給廪米二石,以資供贍。

    爾其優遊桑梓,安身樂道,以度遐齡。

    倘精力未衰,尚期勿忘纂述,以繼先賢輔教垂世之意,故谕。

    」 ○英宗皇帝聖德 英宗皇帝登遐之後,羣臣兆民,若喪考妣,哀痛之情至甚,以為神德聖政,不可殚言。

    然卓絕者四事尤為神聖之極:蓋終世未嘗以非罪殺一人,未嘗差遣内官出外幹事,複中宮位号,不用宮人殉葬。

    此皆自古人君所甚難者,而出于帝之剛明獨斷,其它固未能管窺蠡計也。

     按:我朝自太祖以來,皆以妃嫔殉葬,至景泰之薨猶然。

    迨英宗遺诏始革,自是累朝皆從之。

    嗚呼,英廟之仁至矣!抑伏觀英廟以一人之身而天順中行事與正統中大徑庭,何耶?蓋英廟初以幼沖嗣位,生長深宮,未谙世故,故王振得以擅權誤國,天下幾危。

    及北狩踰年而歸,于是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人之情僞悉知之矣。

    暨登大寶,心存慈愛,屏遠權奸,精明之治,光于祖考,其故如此。

     ○英宗免禮官罪 正統中三殿新成,上禦正殿受賀,大陳禮樂,百辟濟濟,一時偉麗之觀甚盛。

    而容台鳴唱者贊拜之際,偶眩于金碧煌煥,遂誤呼五拜,覺之,無及矣。

    廷中皆惕息,謂大失瞻望,譴戾必重。

    禮畢,糾儀官随舉劾之,天顔忽笑曰:「今日是好日子,隻恐少了拜,既是誤多了,也罷。

    」其人謝恩就位。

    頃之,錫宴極豐渥也。

     ○沉孝子 吾邑之相城有一乞兒姓沉,年在中歲,每詣沈隐君孟淵所請丐,凡所得多不食,而分貯之筒篚中。

    隐君初不為意,久而問焉,則曰:「将以遺老娘耳。

    」隐君始異之,潛令人偵其所為。

    丐至一岸旁,坐地出箪中飲食整理之,擎至船邊,船雖陋而甚潔,老媪坐其中。

    丐登舟陳食母前,傾酒跪而奉之,伺母接杯,乃起跳舞而唱山歌,作嬉笑以樂母,母意殊安之也。

    必母食盡乃更他求自得,若無得則自受餒,終不先食之也。

    日日如之,凡數年,母死丐始不見。

    隐君歎詫,亦時少周之。

    此非有為而為,可謂真孝矣。

     ○妻代夫死 山西平陽府蒲州河東驿驿丞王伫妻李氏謹奏為陳倩乞恩代夫死刑事:「妾聞為人臣則當死君之難,為人子則當死父之難,為人婦則當死夫之難。

    為臣而不死君之難是為不忠,為子而不死父之難是為不孝,為婦而不死夫之難是為不義,此古今之常經,乃天下之大道也。

    洪惟我國家聖聖相承既久,教之以詩書禮樂,培之以仁義道德,勵之以忠孝節義,所以百年于茲。

    家詩書,戶禮樂,闾閻三尺之童亦知所以忠、所以孝、所以義。

    臣雖妾婦,幸生太平之世,叨蒙化育之恩,(「叨蒙化育之恩」,「育」原作「盲」,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豈不知忠孝節義之為當務乎!切思臣夫王伫,幼蒙父訓,長沐聖恩,除授前職,為伫者正當夙夜戰兢,鞠躬盡瘁,上以報朝廷榮顯之恩,下以副父母劬勞之德。

    奚乃不知自保,出位而言,将本州知州徐孚、千戶徐綸連結事情親赍具奏,越禮犯分,罪不容逃。

    緻蒙法司問拟,比造妖言斬罪,發都察院收監,此正朝廷至公之法,臣複何言。

    臣獨念死者不可更生,斷者不可還續,臣夫之死固自其宜,但夫之父母俱年七十之上,衰病老朽,弊憊極甚,(「弊憊極甚」,「憊」原作「慝」,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将不久于人世,而況所生止于臣夫,别無以次人丁。

    自夫在獄,阙人侍奉,痛哭悲号,日夜不止,茕然孤苦,死無所依。

    臣欲守侍公姑,則夫在監衣食斷絕,不無失所,是臣孝于公姑而不義于其夫,而夫婦之道乖矣。

    臣欲舍公姑而供給夫之衣食,則公姑貧病饑寒,将何所恃?是臣厚于夫婦而不孝于公姑,而子婦之義阙矣。

    此臣于孝義不能兩全,得此失彼,所以與其苟全性命以偷生于一時,不若代夫之死以全孝義也。

    何則?臣夫既死,夫之父母豈不痛切肝腸,憂傷緻死,夫之父母既死,臣為未亡人,亦當與之偕死,是夫一人之命而三人之存亡系之也。

    使臣而死,則止一人之死耳,而使夫得回故裡侍養父母,子以全孝于其親,親以得養于其子,父子怡愉享有天年之壽,是臣一人之命有以全三人之生也,此臣之死所以不足惜也。

    臣聞至誠可以感天地,可以動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