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或三字七字相間成文。
此體起于《荀子·成相篇》:“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賢良。
”後世彈詞導源于此,吾粵謂之南音,于學童上口甚便。
其已成書者,若通行之《步天歌》、《通鑒韻語》、《十七史彈詞》。
近同縣陳慶笙之《直省府廳州縣韻語》,粵人某君之《曆代紀元歌》,仁和葉浩吾之《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皆有用可讀。
今宜補著者,一曰經學,其篇有四:一、《孔子立教歌》,二、《群經傳記名目篇數歌》,三、《孔門弟子及七十子後學姓名歌》,四、《曆代傳經歌》。
二曰史學,其篇有七:一、《諸史名目種别及撰人歌》,二、《曆代國号及帝王種姓歌》,三、《古今大事歌》,四、《域外大事歌》,五、《曆代官制歌》,六、《曆代兵制歌》,七、《中外古今名人歌》,此篇複分二章:一民功,二民賊。
三曰子學,其篇有三:一、《周秦諸子流派歌》,二、《曆代學術流派歌》,此篇複分四章,一漢二六朝唐三宋元明四國朝。
三、《外教流派歌》。
四曰天文,其篇有四:一、《諸星種别名号歌》,自行星、恒星以訖星雲、星氣、雙星,并言其理。
二、《八星繞日及諸月歌》,此二篇因葉氏書而損益之。
三、《測候淺理歌》。
專言潮汐空氣風雲雷雨等事,亦謂之地面學。
四、《古今中外曆法異同歌》。
五曰地理,其篇有七:一、《五洲萬國名目歌》,二、《中國内地屬地名目歌》,三、《中國險要各地歌》,四、《地球高山大河名目歌》,五、《曆代都邑萬國京城名目歌》,六、《中國大都會外國大商埠名目歌》,七、《地質淺理歌》。
專言地中金石各事。
六曰物理,其目有四:一、《原質名目歌》,二、《動物情狀歌》,三、《植物情狀歌》,四、《微生物情狀歌》。
以上各門,略舉大概,若其詳備,以俟編時。
又别為《勸學歌》、《贊揚孔教歌》、《愛國歌》、《變法自全歌》、《戒鴉片歌》、《戒纏足歌》等,令學子自幼諷誦,明其所以然,則人心自新,人才自起,國未有不強者也。
四曰問答書。
古人言學,皆以學問并舉。
《孟子》曰“有答問者”,蓋學者由外入,問者由内出,其得力蓋有間焉。
顧聞之《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不善問者反此。
”蓋問亦非易言也。
古之教者,恐人之不善問也,故傳記之《禮》,代其問而自答之。
若《春秋》之《公羊》、《穀梁》傳,《易》之《文言》傳,《大戴》之《夏小正》傳,莫不皆然。
《管子》有《問篇》,皆代人設問。
西人啟蒙之書,專用問答,其餘一切書每篇之末,亦多附習問。
近譯之《筆算數學》、《數學啟蒙》、《代數備旨》、《幼童衛生編》、《聖會史記》等書皆有之。
蓋人之讀書,勢不能盡所讀而悉記之,則必提其要者。
然書中要義,未必人人過目即能提出,故莫如著者代摘,而讀者自記,此著書之良裁也。
西人問答專書,譯成華文者,有蔔舫濟之《啟悟要津》,言天文地學淺理,次第秩然,一覽可解。
惜為書甚少,于他種學問,尚從阙如。
中亦多彼教語。
今宜略依歌訣,書之門目,條分縷析,由淺入深,由繁反約,一一設為問答以發明之。
以歌訣為經,以問答為緯,歌訣以助其記,問答以導其悟,記悟并進,學者之能事畢矣。
凡善著書者,取義靡不宏富,而既講體例,又講文法,故條理隐伏,讀者易眩,苟撷而剔之,不值思索耳。
餘以為雖繁重詳博,如古文《尚書疏證》、《明堂大道錄》等書,使為問答以演之,每書不過千字,其義已可大明。
凡所言問答書,皆列斷不引證。
故盡天下有用之學,而編以問答,為書不出三十本,崖略即已畢具。
此為粗通一切言之,若欲專門名家,當讀引證之書。
學子雖有下質,十五歲以前,此編當可卒業,魁碩耆宿,蔑此淹通矣。
又師範學校未立,求師為難,既有此編,則雖冬烘學究,亦可按圖索骥,依所問以課其徒,吾所謂盡天下之學究而教之,此亦其一事也。
五曰說部書。
古人文字與語言合,今人文字與語言離,其利病既縷言之矣。
今人出話,皆用今語,而下筆必效古言,故婦孺農甿,靡不以讀書為難事,而《水浒》、《三國》、《紅樓》之類,讀者反多于六經。
寓華西人,亦讀《三國演義》最多,以其易解也。
夫小說一家,《漢志》列于九流,古之士夫,未或輕之。
宋賢語錄,滿紙“恁地”、“這個”,匪直不事修飾,抑亦有微意存焉。
日本創伊呂波等四十六字母,别以平假名、片假名,操其土語以輔漢文,故識字讀書閱報之人日多焉。
今即未能如是,但使專用今之俗語,有音有字者以著一書,則解者必多,而讀者當亦愈夥。
自後世學子,務文采而棄實學,莫肯辱身降志,弄此楮墨,而小有才之人,因而遊戲恣肆以出之,誨盜誨淫,不出二者。
故天下之風氣,魚爛于此間而莫或知,非細故也。
今宜專用俚語,廣著群書,上之可以借闡聖教,下之可以雜述史事,近之可以激發國恥,遠之可以旁及彜情。
乃至宦途醜态,試場惡趣,鴉片頑癖,纏足虐刑,皆可窮極異形。
振厲末俗,其為補益,豈有量耶? 六曰門徑書。
學者于以上五種書,既已緻力,則可以覃精六籍,泛濫群書矣。
顧《四庫》之編,已如煙海,加以古逸,加以近著,更加以西書,汗萬牛,阗億室,數十寒暑,能讀幾何,故非有以導之不可。
《四庫提要》,于諸學門徑略具矣,惟書頗繁重,童蒙憚焉。
啟超本鄉人,瞢不知學,年十一,遊坊間,得張南皮師之《輶軒語》、《書目答問》,歸而讀之,始知天地間有所謂學問者。
稍長,遊南海康先生之門,得《長興學記》,俯焉孜孜從事焉。
南海先生複有《桂學答問》。
甲午遊粵西告桂人士者,其言較《長興學記》為切近。
歲甲午,餘授學于粵,曾為《讀書分月課程》,以訓門人,近複為《讀西學書法》,以答問者,皆演師友末說,靡有心得,童蒙之求,所弗辭耳。
仁和葉瀚為《讀書要略》,條理秩然,蓋便初學。
學童鼓箧之始,依此數書,當有塗徑。
向者每欲荟萃中外古今,為《群學源流》一書,以教學究,恨學淺才薄,僅成數篇,海内君子,庶幾成之,嘉惠來者焉。
七曰名物書。
西人有書一種,此土譯者,命之為字典,其最備者,至數十巨冊,以二十六字母編次,古今萬國名物皆具焉。
故既通文法者,據此編以讀一切書,罔有窒矣。
中土曆古未有是書,楊氏《方言》,意蓋近之。
今宜用其意,盡取天下之事物,悉行編定,以助學者翻檢之用。
如雲君天下者,三皇謂之皇,五帝謂之帝,三代謂之王,秦後迄今謂之皇帝,皆謂之君,亦謂之後,亦謂之辟,亦謂之上;蒙古謂之汗,或謂之貝勒,回部謂之沙,俄謂之沙,突厥謂之蘇魯丹,日本謂之天皇,西藏謂之贊普,歐洲諸國謂之木那克,亦謂之愛伯勞,亦謂之塞佛倫,亦謂之爾路漏,亦謂之金,亦謂之伯理玺天德雲雲。
其餘一切,并同斯例。
大抵官制地理兩事,最為繁博,其餘各門,殆易易耳。
學者既通文法,明大義,苟得此書,則可以盡讀群書,無不能解者。
其所譯定西人名稱,即可為他日國語解之用。
翻譯西書名号參差,宜仿《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之例,整齊畫一,公定譯名,他日續譯者,毋許擅易。
雖非徒蒙拾之助,而學童得此,其成學更事半功倍也。
以上諸書,朋輩中多言其不容緩者,南海康先生草定凡例,命啟超等編之,已五年矣。
玩忽時日,殺青無期。
順德何君穗田,義士也,頃集義款開幼學書局于澳門,聯合同志共襄斯舉,拟先成識字、文法、歌訣、問答四種,今歲夏間即當脫稿,由澳門廣時務報館印行,其名物一書,亦已開編矣。
西文西語之當習,今之談洋務者,莫不言之矣。
雖然,有欲學焉而為通事為買辦以謀衣食者,有欲學焉而通古今中外窮理極物強國保教者,受學之始,不可不自審也。
今沿江沿海各省,其标名中西學館、英文書塾以教授者,多至不可勝數,彼其用意,大抵若前之說而已,其由後之說者,則概乎未始有聞也。
昧者以為是西學将興,吾謂若輩之所為,于亡中學則有餘,至西學之能興與否,則非吾之所敢言也。
吾聞西國學士,非通拉丁文,不得與試。
蓋拉丁文者,英法俄德諸文之所從出,彼中績學之士,其著書發論,篇中每帶拉丁文法,如中國之能文者,多用先秦漢魏語。
若未經從事者讀之,多不解焉。
聖祖仁皇帝,每日召西人入内,授拉體諾文二小時,拉體諾即拉丁也。
今之學者,每于學英法文将成之時,始習拉丁。
然聞之,由英法以上追拉丁,則學之甚難,由拉丁以下通英法,則學之甚易,故學童受學之始,以先習拉丁為善雲。
又嘗見西人習華文之書,大抵皆日用應酬,口頭常語,其究心訓诂義理者絕少,故西人之旅中土者,多能操華言,至其能讀書者希焉,能以華文綴文著書者益希焉。
雖由華文之繁難,亦由彼之學者不得其書也。
今之教授西文者,其蔽亦坐是。
故造就通事買辦則有餘,培養人才則不足。
有志于是者,宜學彼中學人之所學,毋學此間市井洋傭之所學,先其文言,後其俚語,則庶幾矣。
《記》曰:“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計。
”六藝之目,禮樂射禦書數。
是知古人于數計一學,與書并重,無人不學,無人不能。
後世俗儒,鄙為小道,不複厝意;晚近有專此以名家者,則又群推為絕學,皆陋之甚也。
今宜令學童,自八歲以上,即授之以心算,漸及筆算之加減乘除,通分小數,比例開方等,及幾何之淺理,令演之極熟。
稍長以後,以次授代微積稍深之法,事半功倍,年未弱冠,可以以疇人鳴于時矣。
讀書分月課程 學要十五則 學者每苦于無門徑。
四庫之書,浩如煙海,從何處讀起耶?古人經學,必首《詩》、《書》,證之《論語》、《禮記》、《荀子》皆然。
然自僞古文既行,今文傳注,率經阙失。
詩之魯齊韓,書之歐陽二夏侯,蕩劫尤甚,微言散墜,索解甚難。
惟《春秋公羊》、《穀梁》二傳,巋然獨存,聖人經世之大義,法後王之制度,具在于是。
其禮制無一不與群經相通,故言經學,必以《春秋》為本。
《春秋》之義,《公》、《穀》并傳。
然《穀梁》注劣,故義甚暗曶;《公羊》注善,故義益光大。
又加以董子《繁露》,發明更多,故言《春秋》,尤以《公羊》為歸。
讀《公羊》可分義禮例三者求之:如元年春王正月條下,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易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之類,所謂義也。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之類,所謂禮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之類,據常例書,即位為問,所謂例也。
餘可類推。
然凡一禮一制,必有大義存焉,例者亦反複以明其義而已。
然則義并可該禮與例也,故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何邵公《解诂》,本胡毋生條例,皆公羊先師口說也,宜細讀。
《春
此體起于《荀子·成相篇》:“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賢良。
”後世彈詞導源于此,吾粵謂之南音,于學童上口甚便。
其已成書者,若通行之《步天歌》、《通鑒韻語》、《十七史彈詞》。
近同縣陳慶笙之《直省府廳州縣韻語》,粵人某君之《曆代紀元歌》,仁和葉浩吾之《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皆有用可讀。
今宜補著者,一曰經學,其篇有四:一、《孔子立教歌》,二、《群經傳記名目篇數歌》,三、《孔門弟子及七十子後學姓名歌》,四、《曆代傳經歌》。
二曰史學,其篇有七:一、《諸史名目種别及撰人歌》,二、《曆代國号及帝王種姓歌》,三、《古今大事歌》,四、《域外大事歌》,五、《曆代官制歌》,六、《曆代兵制歌》,七、《中外古今名人歌》,此篇複分二章:一民功,二民賊。
三曰子學,其篇有三:一、《周秦諸子流派歌》,二、《曆代學術流派歌》,此篇複分四章,一漢二六朝唐三宋元明四國朝。
三、《外教流派歌》。
四曰天文,其篇有四:一、《諸星種别名号歌》,自行星、恒星以訖星雲、星氣、雙星,并言其理。
二、《八星繞日及諸月歌》,此二篇因葉氏書而損益之。
三、《測候淺理歌》。
專言潮汐空氣風雲雷雨等事,亦謂之地面學。
四、《古今中外曆法異同歌》。
五曰地理,其篇有七:一、《五洲萬國名目歌》,二、《中國内地屬地名目歌》,三、《中國險要各地歌》,四、《地球高山大河名目歌》,五、《曆代都邑萬國京城名目歌》,六、《中國大都會外國大商埠名目歌》,七、《地質淺理歌》。
專言地中金石各事。
六曰物理,其目有四:一、《原質名目歌》,二、《動物情狀歌》,三、《植物情狀歌》,四、《微生物情狀歌》。
以上各門,略舉大概,若其詳備,以俟編時。
又别為《勸學歌》、《贊揚孔教歌》、《愛國歌》、《變法自全歌》、《戒鴉片歌》、《戒纏足歌》等,令學子自幼諷誦,明其所以然,則人心自新,人才自起,國未有不強者也。
四曰問答書。
古人言學,皆以學問并舉。
《孟子》曰“有答問者”,蓋學者由外入,問者由内出,其得力蓋有間焉。
顧聞之《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不善問者反此。
”蓋問亦非易言也。
古之教者,恐人之不善問也,故傳記之《禮》,代其問而自答之。
若《春秋》之《公羊》、《穀梁》傳,《易》之《文言》傳,《大戴》之《夏小正》傳,莫不皆然。
《管子》有《問篇》,皆代人設問。
西人啟蒙之書,專用問答,其餘一切書每篇之末,亦多附習問。
近譯之《筆算數學》、《數學啟蒙》、《代數備旨》、《幼童衛生編》、《聖會史記》等書皆有之。
蓋人之讀書,勢不能盡所讀而悉記之,則必提其要者。
然書中要義,未必人人過目即能提出,故莫如著者代摘,而讀者自記,此著書之良裁也。
西人問答專書,譯成華文者,有蔔舫濟之《啟悟要津》,言天文地學淺理,次第秩然,一覽可解。
惜為書甚少,于他種學問,尚從阙如。
中亦多彼教語。
今宜略依歌訣,書之門目,條分縷析,由淺入深,由繁反約,一一設為問答以發明之。
以歌訣為經,以問答為緯,歌訣以助其記,問答以導其悟,記悟并進,學者之能事畢矣。
凡善著書者,取義靡不宏富,而既講體例,又講文法,故條理隐伏,讀者易眩,苟撷而剔之,不值思索耳。
餘以為雖繁重詳博,如古文《尚書疏證》、《明堂大道錄》等書,使為問答以演之,每書不過千字,其義已可大明。
凡所言問答書,皆列斷不引證。
故盡天下有用之學,而編以問答,為書不出三十本,崖略即已畢具。
此為粗通一切言之,若欲專門名家,當讀引證之書。
學子雖有下質,十五歲以前,此編當可卒業,魁碩耆宿,蔑此淹通矣。
又師範學校未立,求師為難,既有此編,則雖冬烘學究,亦可按圖索骥,依所問以課其徒,吾所謂盡天下之學究而教之,此亦其一事也。
五曰說部書。
古人文字與語言合,今人文字與語言離,其利病既縷言之矣。
今人出話,皆用今語,而下筆必效古言,故婦孺農甿,靡不以讀書為難事,而《水浒》、《三國》、《紅樓》之類,讀者反多于六經。
寓華西人,亦讀《三國演義》最多,以其易解也。
夫小說一家,《漢志》列于九流,古之士夫,未或輕之。
宋賢語錄,滿紙“恁地”、“這個”,匪直不事修飾,抑亦有微意存焉。
日本創伊呂波等四十六字母,别以平假名、片假名,操其土語以輔漢文,故識字讀書閱報之人日多焉。
今即未能如是,但使專用今之俗語,有音有字者以著一書,則解者必多,而讀者當亦愈夥。
自後世學子,務文采而棄實學,莫肯辱身降志,弄此楮墨,而小有才之人,因而遊戲恣肆以出之,誨盜誨淫,不出二者。
故天下之風氣,魚爛于此間而莫或知,非細故也。
今宜專用俚語,廣著群書,上之可以借闡聖教,下之可以雜述史事,近之可以激發國恥,遠之可以旁及彜情。
乃至宦途醜态,試場惡趣,鴉片頑癖,纏足虐刑,皆可窮極異形。
振厲末俗,其為補益,豈有量耶? 六曰門徑書。
學者于以上五種書,既已緻力,則可以覃精六籍,泛濫群書矣。
顧《四庫》之編,已如煙海,加以古逸,加以近著,更加以西書,汗萬牛,阗億室,數十寒暑,能讀幾何,故非有以導之不可。
《四庫提要》,于諸學門徑略具矣,惟書頗繁重,童蒙憚焉。
啟超本鄉人,瞢不知學,年十一,遊坊間,得張南皮師之《輶軒語》、《書目答問》,歸而讀之,始知天地間有所謂學問者。
稍長,遊南海康先生之門,得《長興學記》,俯焉孜孜從事焉。
南海先生複有《桂學答問》。
甲午遊粵西告桂人士者,其言較《長興學記》為切近。
歲甲午,餘授學于粵,曾為《讀書分月課程》,以訓門人,近複為《讀西學書法》,以答問者,皆演師友末說,靡有心得,童蒙之求,所弗辭耳。
仁和葉瀚為《讀書要略》,條理秩然,蓋便初學。
學童鼓箧之始,依此數書,當有塗徑。
向者每欲荟萃中外古今,為《群學源流》一書,以教學究,恨學淺才薄,僅成數篇,海内君子,庶幾成之,嘉惠來者焉。
七曰名物書。
西人有書一種,此土譯者,命之為字典,其最備者,至數十巨冊,以二十六字母編次,古今萬國名物皆具焉。
故既通文法者,據此編以讀一切書,罔有窒矣。
中土曆古未有是書,楊氏《方言》,意蓋近之。
今宜用其意,盡取天下之事物,悉行編定,以助學者翻檢之用。
如雲君天下者,三皇謂之皇,五帝謂之帝,三代謂之王,秦後迄今謂之皇帝,皆謂之君,亦謂之後,亦謂之辟,亦謂之上;蒙古謂之汗,或謂之貝勒,回部謂之沙,俄謂之沙,突厥謂之蘇魯丹,日本謂之天皇,西藏謂之贊普,歐洲諸國謂之木那克,亦謂之愛伯勞,亦謂之塞佛倫,亦謂之爾路漏,亦謂之金,亦謂之伯理玺天德雲雲。
其餘一切,并同斯例。
大抵官制地理兩事,最為繁博,其餘各門,殆易易耳。
學者既通文法,明大義,苟得此書,則可以盡讀群書,無不能解者。
其所譯定西人名稱,即可為他日國語解之用。
翻譯西書名号參差,宜仿《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之例,整齊畫一,公定譯名,他日續譯者,毋許擅易。
雖非徒蒙拾之助,而學童得此,其成學更事半功倍也。
以上諸書,朋輩中多言其不容緩者,南海康先生草定凡例,命啟超等編之,已五年矣。
玩忽時日,殺青無期。
順德何君穗田,義士也,頃集義款開幼學書局于澳門,聯合同志共襄斯舉,拟先成識字、文法、歌訣、問答四種,今歲夏間即當脫稿,由澳門廣時務報館印行,其名物一書,亦已開編矣。
西文西語之當習,今之談洋務者,莫不言之矣。
雖然,有欲學焉而為通事為買辦以謀衣食者,有欲學焉而通古今中外窮理極物強國保教者,受學之始,不可不自審也。
今沿江沿海各省,其标名中西學館、英文書塾以教授者,多至不可勝數,彼其用意,大抵若前之說而已,其由後之說者,則概乎未始有聞也。
昧者以為是西學将興,吾謂若輩之所為,于亡中學則有餘,至西學之能興與否,則非吾之所敢言也。
吾聞西國學士,非通拉丁文,不得與試。
蓋拉丁文者,英法俄德諸文之所從出,彼中績學之士,其著書發論,篇中每帶拉丁文法,如中國之能文者,多用先秦漢魏語。
若未經從事者讀之,多不解焉。
聖祖仁皇帝,每日召西人入内,授拉體諾文二小時,拉體諾即拉丁也。
今之學者,每于學英法文将成之時,始習拉丁。
然聞之,由英法以上追拉丁,則學之甚難,由拉丁以下通英法,則學之甚易,故學童受學之始,以先習拉丁為善雲。
又嘗見西人習華文之書,大抵皆日用應酬,口頭常語,其究心訓诂義理者絕少,故西人之旅中土者,多能操華言,至其能讀書者希焉,能以華文綴文著書者益希焉。
雖由華文之繁難,亦由彼之學者不得其書也。
今之教授西文者,其蔽亦坐是。
故造就通事買辦則有餘,培養人才則不足。
有志于是者,宜學彼中學人之所學,毋學此間市井洋傭之所學,先其文言,後其俚語,則庶幾矣。
《記》曰:“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計。
”六藝之目,禮樂射禦書數。
是知古人于數計一學,與書并重,無人不學,無人不能。
後世俗儒,鄙為小道,不複厝意;晚近有專此以名家者,則又群推為絕學,皆陋之甚也。
今宜令學童,自八歲以上,即授之以心算,漸及筆算之加減乘除,通分小數,比例開方等,及幾何之淺理,令演之極熟。
稍長以後,以次授代微積稍深之法,事半功倍,年未弱冠,可以以疇人鳴于時矣。
讀書分月課程 學要十五則 學者每苦于無門徑。
四庫之書,浩如煙海,從何處讀起耶?古人經學,必首《詩》、《書》,證之《論語》、《禮記》、《荀子》皆然。
然自僞古文既行,今文傳注,率經阙失。
詩之魯齊韓,書之歐陽二夏侯,蕩劫尤甚,微言散墜,索解甚難。
惟《春秋公羊》、《穀梁》二傳,巋然獨存,聖人經世之大義,法後王之制度,具在于是。
其禮制無一不與群經相通,故言經學,必以《春秋》為本。
《春秋》之義,《公》、《穀》并傳。
然《穀梁》注劣,故義甚暗曶;《公羊》注善,故義益光大。
又加以董子《繁露》,發明更多,故言《春秋》,尤以《公羊》為歸。
讀《公羊》可分義禮例三者求之:如元年春王正月條下,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易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之類,所謂義也。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之類,所謂禮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之類,據常例書,即位為問,所謂例也。
餘可類推。
然凡一禮一制,必有大義存焉,例者亦反複以明其義而已。
然則義并可該禮與例也,故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何邵公《解诂》,本胡毋生條例,皆公羊先師口說也,宜細讀。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