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三

關燈
秋繁露》反複引申,以明《公羊》之義,皆春秋家最善之書。

    學者初讀《公羊》,不知其中蹊徑,可先讀劉禮部《公羊釋例》,卒業後,深究何注《繁露》兩書,日讀十葉,一月而《春秋》畢通矣。

     經學繁重,莫甚于禮制。

    禮制之轇轕,由于今文與僞古文之紛争。

    僞古文有意誣經,颠倒禮說,務與今文相反。

    如今文言祭天在郊,祭地在社,而古文謂祭天南郊,祭地北郊。

    今文言天子娶十二女,而古文謂天子一後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之類。

    兩說聚訟,何以能通?既辨今古分真僞,則了如列眉矣。

    如是則通禮學甚易,既通禮學,于治經斯過半矣。

     欲分真僞辨今古,則莫如讀《新學僞經考》,其近儒攻僞經之書可并讀。

     既讀辨僞諸書,能分今古,則可以從事禮學,《王制》與《春秋》,條條相通,為今文《禮》一大宗。

    《五經異義》述今古文《禮》之異說,劃若鴻溝,最易暢曉。

    惟許鄭皆古文家,不能擇善而從,學者胸有成竹,不必徇其說也。

    《白虎通》全書皆今文,禮極可信據。

    既讀此二書,複細玩二《戴 記》,以求制禮之本,以合之于《春秋》之義,則禮學成矣。

     古人通經,皆以緻用,故曰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又曰存其大體玩經文。

     然則經學之以明義為重明矣。

    國朝自顧亭林、閻百詩以後,學者多務碎義,戴東原、阮雲台承流,益暢斯風,斤斤辨诘,愈出愈歧,置經義于不問,而務求之于字句之間。

    于是《皇清經解》之書汗牛充棟,學者盡數十寒暑,疲力于此,尚無一心得,所謂博而寡要勞而少功也。

    康先生鏟除無用之學,獨标大義,故用日少而蓄德多,循其次第之序以治經,一月可通《春秋》,半載可通禮學,度天下便易之事,無有過此者矣。

    學者亦何惜此一月半載之力而不從事乎!即以應試獲科而論,一月半載之功,已可以《春秋》、三禮專門之學試于有司,亦是大快事也。

    治經之外,厥惟讀史。

    康先生教人讀史,仿蘇文忠公八面受敵之法,分為六事:一曰政,典章制度之文是也。

    二曰事,治亂興亡之迹是也。

    三曰人,為賢為惡可法戒者是也。

    四曰文,或骈或散可誦習者是也。

    五曰經義,《史記》、《漢書》最多,而他史亦有。

    六曰史裁,《史記》、《新五代史》最詳,而他史略及。

    學者可分此六事求之。

    上四門是陸桴亭語,下兩門乃康先生所定。

     太史公最通經學,最尊孔子,其所編世家、列傳,悉有深意。

    是編不徒作史讀,并可作周秦學案讀。

    《漢書》全本于劉歆之續《史記》,其中多僞古文家言,宜分别觀之。

    《後漢》名節最盛,風俗最美,讀之令人有向上之志。

    其文字無《史》、《漢》之樸拙,亦無《齊》、《梁》之藻缛,莊雅明麗,最可學亦最易學,故讀史當先《後漢書》。

     孔子之後,諸子并起,欲悉其源流,知其家數,宜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論六家要指一段,《漢書·藝文志》中九流一門,《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然後以次讀諸子。

     學問之道,未知門徑者以為甚難,其實則易易耳,所難者莫如立身。

    學者不求義理之學以植其根柢,雖讀盡古今書,隻益其為小人之具而已,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不可不警懼也。

    故入學之始,必惟義理是務,讀象山、上蔡學案以揚其志氣,讀《後漢·儒林黨锢傳》、東林學案以厲其名節,熟讀《孟子》以悚動其神明。

    大本既立,然後讀語類及群學案以養之。

    凡讀義理之書,總以自己心得能切實受用為主。

    既有受用之處,則拳拳服膺,勿使偶失,已足自治其身,不必以貪多為貴也。

     子羽能知四國之為,孔子稱之。

    《春秋》之作,先求百十二國寶書,以今方古,何獨不然?方今海禁大開,地球萬國,猶比鄰也。

    家居而不知比鄰之事,則人笑之,學者而不知外國之事,何以異是。

    王仲任曰:“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

    ”今日中國積弱,見侮小夷,皆由風氣不開,學人故見自封,是以及此。

    然則言經世有用者,不可不知所 務也。

     讀西書,先讀《萬國史記》以知其沿革,次讀《瀛環志略》以審其形勢,讀《列國歲計政要》以知其富強之原,讀《西國近事彙編》以知其近日之局。

     至于格緻各藝,自有專門,此為初學說法,不瑣及矣。

     讀書莫要于筆記,朱子謂當如老吏斷獄,一字不放過。

    學者凡讀書,必每句深求其故,以自出議論為主。

    久之觸發自多,見地自進,始能貫串群書,自成條理。

    經學、子學尤要。

    無筆記則必不經心,不經心則雖讀猶不讀而已。

     黃勉齋雲“真實心地,刻苦功夫”,學者而不能刻苦者,必其未嘗真實者也。

     以上諸學,皆缺一不可,驟視似甚繁難,然理學專求切己受用,無事貪多,則未嘗繁也。

    經學專求大義,删除瑣碎,一月半載已通,何繁之有?史學大半在證經,亦經學也。

    其餘者則緩求之耳。

    子學通其流派,知其宗旨,專讀先秦諸家,亦不過數書耳。

    西學所舉數種,為書不過二十本,亦未為多也。

     遵此行之,不出三年,即當卒業,已可卓然成為通儒學者。

    稍一優遊,則此三年已成白駒過隙,亦何苦而不激其志氣以務求成就乎?朱子曰:“惟志不立,天下無可為之事。

    ”是在學者。

     最初應讀之書既于群學言其簡要易入之道,但所讀之書篇第先後,尚慮學者未知所擇,故更綜而錄之如下。

    其所論列,專以便适新學為主,間有抽繹全文,倒亂原次,割裂谫陋,可笑已甚。

    通人察其用意,諒不見哂也。

     經學書先讀劉申受《公羊釋例》《皇清經解》中有此書。

    《釋例》中先讀王魯例、次通三統例、張三世例、阙疑例、名例、建始例、諱例。

     次讀《公羊傳》及何君注康先生有批本,何君最要徐疏可略。

     次讀《春秋繁露》先讀俞序篇,次正貫篇,十指篇,次楚莊王篇,玉杯、竹林、玉英精華篇,次三代改制質文篇,王道篇。

     次讀《禮記·王制篇》因其制度與《公羊》相通,讀《春秋》時即當讀之,餘篇俟從事禮學時再讀。

     次讀《穀梁傳》範注、楊疏皆不必讀。

    以上《春秋》學 次讀《新學僞經考》先秦焚六經未嘗亡缺考,次《漢書》河間獻王魯恭王傳辨僞,次漢儒憤攻僞經考,次《漢書·藝文志》辨僞,次《史記》經說足證歆僞考,次《漢書·儒林傳》辨僞。

     次劉申受《左氏春秋考證》《皇清經解》。

     次讀邵位西《禮經通論》《經解續篇》。

     次讀魏默深《詩古微》《經解續篇》,先讀開卷數篇。

     以上辨僞經 次讀《禮記》先《王制》,次《禮器》、《郊特牲》,次《儒行》,次《檀弓》,次《禮運》、《中庸》,次以原序讀諸篇。

     次讀《大戴禮記》 次讀《五經異義》《皇清經解》陳氏輯本,此書言今古文禮制之異。

    學者但從其異處觀之,許、鄭之多從古文,陳氏之和合今古皆謬說,不必為所惑。

     次讀《白虎通》專言今文禮制,其中亦間有古文數條,則賈逵、班固所為也,然究為今文禮之宗。

     以上禮學 次群經 史學書 先讀《史記·儒林傳》 次《漢書·儒林傳》 次《漢書·藝文志》 次《史記·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此為孔子學案。

     次《後漢書·儒林傳》 次《後漢書·黨锢傳》 次《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遊俠列傳》、《刺客列傳》、《日者列傳》、《龜列傳》此為周秦諸子學案。

    老子、韓非為老氏之學,遊俠、刺客為墨氏之學,日者、龜為陰陽家之學,其餘尚有十三家,見于《孟子荀卿列傳》。

     次《史記·太史公自序》其中言《春秋》最精。

    論六家要旨,亦為諸子學案。

     以上皆言學派(《黨锢傳》激揚名節,不在此數) 次《後漢書》《後漢書》擇其列傳先讀之,餘可緩讀。

    列傳中武臣之傳,亦可緩讀。

    史以讀志為最要,然當俟專求掌故時始讀,故亦從緩。

     次群史子學書先讀《莊子·天下篇》 次《荀子·非十二子篇》 次《韓非子·顯學篇》 次《墨子·非儒篇》、《公孟篇》周末墨學最盛,專與儒家為難,必觀其相攻之言,然後知孔學之颠撲不破。

    以上皆論家法 次《孟子》讀《孟子》可分養心、厲節、經世、尊孔、論性五門求之。

     次《荀子》讀《荀子》可分辨性勸學(荀言性本惡,故貴學以變化之)、崇禮、經國、尊師法、辟異學數門求之。

    次《管子》《管子》多存舊制,僞周禮所本。

     次《墨子》墨氏一家之學。

     次《老子》老氏一家之學。

     次《莊子》《莊子》本孔學,但往而不返,間遁于老耳。

     次《列子》《列子》本後人摭拾老莊為之,然精論甚多。

     次《呂氏春秋》、《淮南子》二書皆雜家,《淮南》則多近于道家。

    然二書言諸子學術行事甚多,亦極要,宜于老墨二書卒業後,即讀之。

    次群子理學書 先讀《象山學案》《宋元》 次《上蔡學案》《宋元》 次《東林學案》《明儒》 次《姚江學案》《明儒》 次《泰州學案》《明儒》 次《江右王門學案》《明儒》 次《浙中王門學案》《明儒》 次《白沙學案》《明儒》 次《伊川學案》《宋元》 次《橫渠學案》《宋元》 次《濂溪學案》《宋元》 次《明道學案》《宋元》 次《百源學案》《宋元》 次《東萊學案》《宋元》 次《南軒學案》《宋元》 次《艮齋》、《止齋》、《龍川》、《水心學案》《宋元》朱子之學,《宋元學案》所編甚陋,宜讀《語類》。

    《朱子語類》,先讀《總論·為學之方卷》 次《論力行卷》 次《論讀書卷》 次《論知卷》 次《訓門人卷》 次《自述卷》 次《論治道卷》 次《論本朝卷》 西學書 《萬國史記》 《瀛環志略》 《列國歲計政要》 《格緻須知》 《西國近事彙編》 《談天》 《地學淺識》 讀書次第表 學者每日不必專讀一書,康先生之教,特标專精、涉獵二條,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

    今将各門之書,胪列其次第,略仿朝經暮史,晝子夜集之法,按月而為之表,有志者可依此從事焉。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