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而府志中經其手定者尤多。
東原最注重者為地理沿革,章實齋譏其偏滞。
誠然。
然此固亦作志者所宜有事耳。
章實齋學誠為有清一代史學第一大師,方志尤所專精提倡,故其作品宜為斯界最适之模範。
實齋晚歲乃應畢秋帆湖北志局之聘,其前此所主修者則有《乾隆和州志》,據《複堂日記》雲已佚。
有《乾隆永清縣志》,有《乾隆毫州志》。
其在鄂局時所兼領或參與者,則有《乾隆天門縣志》、《乾隆石首縣志》、《乾隆廣濟縣志》、《乾隆常德府志》、《乾隆荊州府志》等,合諸《湖北通志稿》,比而觀之,庶足以見實齋一家之學,而方志義例亦得所折衷矣。
洪稚存亮吉在乾嘉諸老中,以善治地理學聞,其與方志關系亦不淺。
今可考者,則有《甯國府志》、《懷慶府志》、《延安府志》、《泾縣志》、《登封縣志》、《固始縣志》、《澄城縣志》、《淳化縣志》、《長武縣志》等。
其子幼懷符孫能世其學,亦有《禹州志》、《鄢陵縣志》、《河内縣志》等,則皆道光志也。
洪氏父子諸志中,《泾縣》、《淳化》、《鄢陵》最有名。
抗大宗世駿亦好治史,與全謝山齊名。
其參與或主修之方志,有《西甯府志》、《烏程縣志》、《昌化縣志》、《平陽縣志》等,而《浙江通志》亦任分纂。
成《兩浙經籍志》,未竟采用雲。
姚姬傳鼐為桐城派古文祖師,在乾嘉間所主修方志,有《廬州府志》、《江甯府志》、《六安州志》等。
其餘乾嘉間著名學者與方志之關系,則有若王述庵昶之于《太倉州志》,孫淵如星衍之于《松江府志》、《邠州志》、《三水縣志》,武虛谷億之于《偃師縣志》、《安陽縣志》,段茂堂玉裁之于《富順縣志》,錢獻之坫之于《朝邑縣志》。
雖内容未遑悉窺,然觀其人可以知其書也。
嘉慶以還,流風未替。
《嘉慶揚州府志》,初由伊墨卿秉绶倡修,條定體例者為焦理堂循,其後姚秋農文田、秦敦夫恩複、江子屏藩及理堂協成之,當推佳構。
《嘉慶徽州府志》,夏朗齋銮草創體例,汪叔辰龍協成之,稱最謹嚴雲。
李申耆兆洛宰凰台,獨力成《嘉慶凰台縣志》,其精嚴為諸志所罕見。
申耆又主修《嘉慶懷遠縣志》未成,董晉卿士錫續其業焉。
董方立祐誠有《嘉慶長安縣志》,陸祁孫繼辂有《嘉慶郯城縣志》,與李申耆同為陽湖派文家作品也。
陳觀樓昌齊粵中第一學者,既佐阮文達總纂《廣東通志》,複以餘力獨成《嘉慶雷州府志》、《嘉慶海康縣志》,蓋其所産郡邑也。
張介侯澍為甘肅唯一學者而久宦四川,手修《道光興文縣志》、《屏山縣志》、《大足縣志》、《泸溪縣志》等,殆必可觀。
《道光濟甯州志》,許印林瀚主修,有名。
鄧湘臯顯鶴為湘學複興之導師,于湖南文獻搜羅最博,以獨力私撰《道光寶慶府志》、《道光武岡州志》,最稱精審。
鄒叔績漢勳以算學家而邃于史,遊幕貴州,成《道光貴陽府志》、《大定府志》、《興義府志》、《安順府志》等。
吾邑志失修已七八十年,最近者為《道光新會縣志》,實黃香石培芳、曾勉士钊所主修,于全國諸志中稱善焉。
吾鄉各縣志,則《同治南海縣志》,邑人鄒特夫伯奇主修;《同治番禺縣志》,邑人陳蘭甫澧主修。
皆一時之選也。
《鹹豐遵義府志》,為莫子偲友芝、鄭子尹珍合修,世推為府志中第一。
《同治蘇州府志》,馮林一桂芬主修,亦有名。
魯通甫一同以能文名,所修有《鹹豐邳州志》、《鹹豐清河縣志》。
董覺軒沛及其友徐柳泉時棟,銳意以複興浙東學派自任。
覺軒既參《江西通志》事,複私撰《鹹豐鄞縣志》、《鹹豐慈溪縣志》,皆精心佳撰,而《鄞志》半由柳泉協助雲。
《同治湖州府志》、《同治歸安縣志》,其郡邑人陸存齋心源私著。
《光緒湘陰縣圖志》,其邑人郭筠仙嵩焘私著。
皆最近府縣志中之最佳者也。
缪筱珊荃孫在清季有名,其所參與者有《光緒湖北通志》、《光緒順天府志》、《光緒荊州府志》、《光緒昌平縣志》等。
《民國合川縣志》,其邑人張森楷私著,現代空谷足音矣。
大抵方志欲得善本,則省志視府州縣志為較難。
省志所以難者,固由範圍太廣,頭緒太繁,一志之成,殆等一史,非“三長”兼備,未易慊然。
然此尚非其至難,至難乃在纂修之得人幾不可能。
蓋省志由督撫監修,督撫自身能解此事千百中不一二,即有其人,而精神日力亦不能集注于此。
所設志局,大率領以司道,其人皆俗吏巧宦。
局費啬固不足以集事,局費豐則遊士坐食者趨焉,績學之士,率皆悃愊無華,兀傲忤俗,殆不足與彼輩競,幸而得一二,非久且排擠以去。
況卷帙既已浩繁,汗青勢難急速,而長官遷調不常,前任成績或為後任閣置變亂破壞,故以杭大宗之編次經籍,不見容于《浙志》,①而章實齋之《湖北志稿》,賴私刻而僅存真面,①此最其章明較著者也。
故必如謝蘊山之在廣西,阮芸台之在廣東,其本身既為第一流學者,對于志事有極濃摯之興味與極忠實之責任心。
又吏事清晏,能有餘力以從事。
又門下多才,能分職趨功而受成于主者。
又久任不遷,能始終其事。
此諸條件者悉備,然後一良志乃獲成,信哉戛戛其難也。
府州縣志所以較易者,範圍較狹,程功較簡,集事較速,斯固然矣。
又以此故,不必過事鋪張,陷築室道謀之戒。
所需條件,則其一,守令本身為①畢秋帆督鄂修志,章實齋總其事。
秋帆入觐以實齋屬鄂撫惠齡,惠齡雅不喜實齋,忌者更日進讒毀。
有陳熷者,本實齋引薦入局,至是大駁通志全書之不當,謂宜重修,當局大贊賞其義,批雲“所論具見本源”。
實齋大憤,著《駁陳熷議》及《辨例》各一篇,後《鄂志》雖非盡翻前案,然所點壞已不少。
實齋乃自訂《湖北通志檢存稿》二十四卷,《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今遺書所收是也。
(看《丙辰劄記》)觀此兩事,可以見修省志之難,雖得其人,且無濟也。
一學者躬任其事,例如陸稼書之于靈壽,段茂堂之于富順,李申耆之于凰台。
其二,本籍負重望之學者個人私著,其或稍借官力,亦僅立于補助地位,例如王蘭泉之于太倉,鄧湘臯之于寶慶、武岡,陳觀樓之于雷州、海康,莫郘亭、鄭子尹之于遵義,武虛谷之于偃師,陳蘭甫之于番禺,郭筠仙之于湘陰,董覺軒之于鄞,陸存齋之于歸安。
其三,守令能禮聘一學者委以全權不掣其肘,例如章實齋之于和州、毫州、天門、石首,孫淵如之于三水,鄒叔績之于大定、興義、安順。
三者有一于此,則善本可成,故府州縣志之良作,多于省志也。
東原最注重者為地理沿革,章實齋譏其偏滞。
誠然。
然此固亦作志者所宜有事耳。
章實齋學誠為有清一代史學第一大師,方志尤所專精提倡,故其作品宜為斯界最适之模範。
實齋晚歲乃應畢秋帆湖北志局之聘,其前此所主修者則有《乾隆和州志》,據《複堂日記》雲已佚。
有《乾隆永清縣志》,有《乾隆毫州志》。
其在鄂局時所兼領或參與者,則有《乾隆天門縣志》、《乾隆石首縣志》、《乾隆廣濟縣志》、《乾隆常德府志》、《乾隆荊州府志》等,合諸《湖北通志稿》,比而觀之,庶足以見實齋一家之學,而方志義例亦得所折衷矣。
洪稚存亮吉在乾嘉諸老中,以善治地理學聞,其與方志關系亦不淺。
今可考者,則有《甯國府志》、《懷慶府志》、《延安府志》、《泾縣志》、《登封縣志》、《固始縣志》、《澄城縣志》、《淳化縣志》、《長武縣志》等。
其子幼懷符孫能世其學,亦有《禹州志》、《鄢陵縣志》、《河内縣志》等,則皆道光志也。
洪氏父子諸志中,《泾縣》、《淳化》、《鄢陵》最有名。
抗大宗世駿亦好治史,與全謝山齊名。
其參與或主修之方志,有《西甯府志》、《烏程縣志》、《昌化縣志》、《平陽縣志》等,而《浙江通志》亦任分纂。
成《兩浙經籍志》,未竟采用雲。
姚姬傳鼐為桐城派古文祖師,在乾嘉間所主修方志,有《廬州府志》、《江甯府志》、《六安州志》等。
其餘乾嘉間著名學者與方志之關系,則有若王述庵昶之于《太倉州志》,孫淵如星衍之于《松江府志》、《邠州志》、《三水縣志》,武虛谷億之于《偃師縣志》、《安陽縣志》,段茂堂玉裁之于《富順縣志》,錢獻之坫之于《朝邑縣志》。
雖内容未遑悉窺,然觀其人可以知其書也。
嘉慶以還,流風未替。
《嘉慶揚州府志》,初由伊墨卿秉绶倡修,條定體例者為焦理堂循,其後姚秋農文田、秦敦夫恩複、江子屏藩及理堂協成之,當推佳構。
《嘉慶徽州府志》,夏朗齋銮草創體例,汪叔辰龍協成之,稱最謹嚴雲。
李申耆兆洛宰凰台,獨力成《嘉慶凰台縣志》,其精嚴為諸志所罕見。
申耆又主修《嘉慶懷遠縣志》未成,董晉卿士錫續其業焉。
董方立祐誠有《嘉慶長安縣志》,陸祁孫繼辂有《嘉慶郯城縣志》,與李申耆同為陽湖派文家作品也。
陳觀樓昌齊粵中第一學者,既佐阮文達總纂《廣東通志》,複以餘力獨成《嘉慶雷州府志》、《嘉慶海康縣志》,蓋其所産郡邑也。
張介侯澍為甘肅唯一學者而久宦四川,手修《道光興文縣志》、《屏山縣志》、《大足縣志》、《泸溪縣志》等,殆必可觀。
《道光濟甯州志》,許印林瀚主修,有名。
鄧湘臯顯鶴為湘學複興之導師,于湖南文獻搜羅最博,以獨力私撰《道光寶慶府志》、《道光武岡州志》,最稱精審。
鄒叔績漢勳以算學家而邃于史,遊幕貴州,成《道光貴陽府志》、《大定府志》、《興義府志》、《安順府志》等。
吾邑志失修已七八十年,最近者為《道光新會縣志》,實黃香石培芳、曾勉士钊所主修,于全國諸志中稱善焉。
吾鄉各縣志,則《同治南海縣志》,邑人鄒特夫伯奇主修;《同治番禺縣志》,邑人陳蘭甫澧主修。
皆一時之選也。
《鹹豐遵義府志》,為莫子偲友芝、鄭子尹珍合修,世推為府志中第一。
《同治蘇州府志》,馮林一桂芬主修,亦有名。
魯通甫一同以能文名,所修有《鹹豐邳州志》、《鹹豐清河縣志》。
董覺軒沛及其友徐柳泉時棟,銳意以複興浙東學派自任。
覺軒既參《江西通志》事,複私撰《鹹豐鄞縣志》、《鹹豐慈溪縣志》,皆精心佳撰,而《鄞志》半由柳泉協助雲。
《同治湖州府志》、《同治歸安縣志》,其郡邑人陸存齋心源私著。
《光緒湘陰縣圖志》,其邑人郭筠仙嵩焘私著。
皆最近府縣志中之最佳者也。
缪筱珊荃孫在清季有名,其所參與者有《光緒湖北通志》、《光緒順天府志》、《光緒荊州府志》、《光緒昌平縣志》等。
《民國合川縣志》,其邑人張森楷私著,現代空谷足音矣。
大抵方志欲得善本,則省志視府州縣志為較難。
省志所以難者,固由範圍太廣,頭緒太繁,一志之成,殆等一史,非“三長”兼備,未易慊然。
然此尚非其至難,至難乃在纂修之得人幾不可能。
蓋省志由督撫監修,督撫自身能解此事千百中不一二,即有其人,而精神日力亦不能集注于此。
所設志局,大率領以司道,其人皆俗吏巧宦。
局費啬固不足以集事,局費豐則遊士坐食者趨焉,績學之士,率皆悃愊無華,兀傲忤俗,殆不足與彼輩競,幸而得一二,非久且排擠以去。
況卷帙既已浩繁,汗青勢難急速,而長官遷調不常,前任成績或為後任閣置變亂破壞,故以杭大宗之編次經籍,不見容于《浙志》,①而章實齋之《湖北志稿》,賴私刻而僅存真面,①此最其章明較著者也。
故必如謝蘊山之在廣西,阮芸台之在廣東,其本身既為第一流學者,對于志事有極濃摯之興味與極忠實之責任心。
又吏事清晏,能有餘力以從事。
又門下多才,能分職趨功而受成于主者。
又久任不遷,能始終其事。
此諸條件者悉備,然後一良志乃獲成,信哉戛戛其難也。
府州縣志所以較易者,範圍較狹,程功較簡,集事較速,斯固然矣。
又以此故,不必過事鋪張,陷築室道謀之戒。
所需條件,則其一,守令本身為①畢秋帆督鄂修志,章實齋總其事。
秋帆入觐以實齋屬鄂撫惠齡,惠齡雅不喜實齋,忌者更日進讒毀。
有陳熷者,本實齋引薦入局,至是大駁通志全書之不當,謂宜重修,當局大贊賞其義,批雲“所論具見本源”。
實齋大憤,著《駁陳熷議》及《辨例》各一篇,後《鄂志》雖非盡翻前案,然所點壞已不少。
實齋乃自訂《湖北通志檢存稿》二十四卷,《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今遺書所收是也。
(看《丙辰劄記》)觀此兩事,可以見修省志之難,雖得其人,且無濟也。
一學者躬任其事,例如陸稼書之于靈壽,段茂堂之于富順,李申耆之于凰台。
其二,本籍負重望之學者個人私著,其或稍借官力,亦僅立于補助地位,例如王蘭泉之于太倉,鄧湘臯之于寶慶、武岡,陳觀樓之于雷州、海康,莫郘亭、鄭子尹之于遵義,武虛谷之于偃師,陳蘭甫之于番禺,郭筠仙之于湘陰,董覺軒之于鄞,陸存齋之于歸安。
其三,守令能禮聘一學者委以全權不掣其肘,例如章實齋之于和州、毫州、天門、石首,孫淵如之于三水,鄒叔績之于大定、興義、安順。
三者有一于此,則善本可成,故府州縣志之良作,多于省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