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二
關燈
小
中
大
貞觀初魏徵嘗從事焉,虞世南、顔師古繼之,但未有成書。
《唐書·崔行功傳》雲:“太宗命秘書監魏徵寫四部群書,置雠正二 ①按:指《南齊書》——編者注。
②按:指《北齊書》——編者注。
十員,書工百員。
徵徙職,又诏世南、師古踵領,功不就。
顯慶中,罷雠正員。
”以魏、虞、顔一代碩學而此業不就,甚可慨惋也。
後乎此者,惟《貞元新錄》之名見于柳集,而史志不叙焉。
雖史有阙文,抑其簿錄之勤,亦視宋梁隋有間矣。
宋修《唐書》,因陋就簡,僅迻寫《開元錄》,罕所搜補,治唐代文獻者憾焉。
今錄新舊兩《志》而以官書簿錄可考者先之,略備一代掌故。
五季宇内分崩,文物陵夷,雖西蜀南唐,雅尚典籍,而簿錄無足征者,僅得佚目及近人補志各一種而已。
第四目宋(附遼金元)宋代整理官書,曆世不怠,其用力最勤者,北宋則仁宗、徽宗兩朝,南宋則高宗、甯宗兩朝。
慶曆《崇文》一目。
為現存簿錄最古之籍,雖頗阙佚,然規模為後所宗焉。
嘉祐、政和、乾道、淳熙、嘉定,代有巨著,惜皆不可見。
元修《宋史》,荒率簡陋,考當時載籍者,甯取私家著述《晁志》、《陳錄》、《馬考》之屬,謂優于正史也。
《遼》、《金》、《元》史皆不志藝文,其整理官書之業亦無甚足述,僅錄倪氏、金氏、錢氏補志備缺遺雲。
第五目明 明代整理官書事業,了無足述。
《永樂大典》,網羅博富,然編類書,非整簿錄也。
正德、萬曆兩次點檢閣籍,遺目俨存,實不過官司典守之賬簿,于校理流略,概乎未有聞焉。
惟《南雍》一志,詳紀監闆,足備掌故。
末葉拟修經籍志,暫作旋辍,績用不就,其書亦不為通人所許。
用是請修《明史》,無所憑借,僅黃氏《千頃》一目,以私人著述為史館唯一之藍本,可謂千餘年來史志之變例矣。
今列舉官目及明史所備采者若幹種以《明志》終焉。
第六目清 遜清右文,度越近古。
《四庫》一目,規制淵闳,以方宋之《崇文》,殆猶過之,他無論已。
雖然,此二百八十年中整理中秘書之業,實遠遜唐宋;最可稱者,惟乾隆修《四庫》一役耳。
嚴格論之,《四庫全書》實一部官編之叢書,《提要》則一專書之叙目,其性與劉《略》、荀《簿》、王《志》、阮《錄》固自不同,今且勿論此。
自《四庫》書成後,自謂千秋絕業,無以複加,後此百餘年間,竟不複聞有求阙增藏之事。
以視唐之貞元、開成,宋之淳熙、嘉泰,累代赓續搜求校理者,何其遠耶!蓋清制所謂中秘者,與前朝有異,宮中琅嬛委宛諸藏,專供宸覽,管守責諸内侍,儒臣罕得窺焉。
其文淵閣、武英殿等雖設官董理,所職不過看守一部鈔本書及若幹版片,以視前代置秘書監丞,司采訪校理,苟得其人,克舉其職,則能有所貢獻者,其制度迥不侔矣。
尤有一事足緻遺憾者,清人愛古薄今,上下同揆,《四庫》于當代著述,收錄已稀;此外公署,欲求如明行人司之專務采集新書者且不可得。
私家藏目,亦少注重此點,以緻遞年新撰諸書,無總籍之可稽。
吾侪欲草古今書錄,時代逾近而愈感困難,可為太息也。
今述清代官錄,以《四庫》目為中心,其經進各目及禁書目附焉。
性質本非從同,聊取備數而已。
清史藝文志有無成書未敢知,姑列其目以作批評之資也。
(餘類阙) 說方志 全國省府州縣新舊志書,現存者不下二千餘種,其踳駁蕪累者什而七八,學者率輕蔑謂不足觀。
雖然,實史料之淵叢也。
其編纂方法,亦代有進化。
今略論次之:春秋時各國皆有史,如《晉乘》、《楚梼杌》、魯《春秋》與夫“百二十國寶書”等。
由今日觀之,可謂為方志之濫觞。
惟封建與郡縣組織懸殊,故體例靡得而援焉。
自漢以降,幅員日恢,而分地紀載之著作,亦孳乳寖多,其見于《隋書·經籍志》者,則有下列各類: (甲)圖經之屬如《冀州圖經》、《齊州圖經》、《幽州圖經》等,失撰人名。
其書皆僅一卷,想是以圖為主,略載山川封域而已。
《齊州圖經》下複有《齊州記》一卷,想是經之說明。
又《湘中山水記》、羅含著。
《水經注》引。
《宜都山川記》、袁山松著。
《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禦覽》引。
《司州山川古今記》劉澄之著。
等,亦屬此類。
(乙)政記之屬如《吳越春秋》、趙晔著。
《華陽國志》、常璩著。
之類,其書今尚存。
《三輔故事》原注晉世撰。
等,殆亦屬此類。
(丙)人物傳之屬如《陳留耆舊傳》、蘇林著。
《益都耆舊傳》、陳壽著。
《襄陽耆舊記》、習鑿齒著。
《會稽先賢傳》謝承著。
等,專記鄉先輩言論行事。
三國六朝時此類作品極多。
(丁)風土記之屬如《陳留風俗傳》、圈稱著。
《南州異物志》、萬震著。
《陽羨風土記》、周處著。
《荊楚歲時記》宗懔著。
等專記一地方特殊之風俗物産……等類,與圖經之記山川形勢沿革者有别。
(戊)古迹之屬如《三輔黃圖》、失撰人名。
《洛陽伽藍記》、楊衒之著。
《洛陽宮殿簿》失撰人名。
等,專記一都會之坊巷位置及建築等物。
(己)譜牒之屬魏晉南北朝最重族望,諸州多有族姓譜牒。
如《冀州姓族譜》,洪州、吉州、江州、袁州諸姓譜等。
(庚)文征之屬文藝作品漸多,亦複分地征存,如《江左文章志》宋明帝輯。
等。
隋唐以前,關于地方紀載之作品,大約有右列之七類,後此方志,則糅合諸類斟酌損益以為體例也。
其具備今方志之形式者,古籍中不多見,惟晉摯虞有《畿服經》一百七十卷。
書久亡佚,《隋志》已不著錄,惟于叙錄中述其内容崖路,謂:“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池,道裡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
”此書不審為統載全國,抑專述近畿?要之,吾國地理書之一創作也。
現存之《華陽國志》,雖叙政治沿革居十之七八,然亦分郡縣記其交通險塞,物産土俗,大姓豪族兼及先賢士女之傳記,實後世方志之權輿矣。
自宋迄明,方志之公私著述,與歲俱增,今存者百不得一。
據《四庫全書》所著錄有如下諸種: 《吳郡圖經續紀》三卷宋朱長文撰 《乾道臨安志》三卷宋周淙撰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撰 《吳郡志》五十卷宋範成大撰 《新安志》十卷宋羅願撰 《剡錄》十卷宋高似孫撰 《嘉泰會稽志》二十卷宋施宿等撰 《寶慶會稽續志》八卷宋張渂撰 《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宋陳耆卿撰 《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宋羅濬撰
《唐書·崔行功傳》雲:“太宗命秘書監魏徵寫四部群書,置雠正二 ①按:指《南齊書》——編者注。
②按:指《北齊書》——編者注。
十員,書工百員。
徵徙職,又诏世南、師古踵領,功不就。
顯慶中,罷雠正員。
”以魏、虞、顔一代碩學而此業不就,甚可慨惋也。
後乎此者,惟《貞元新錄》之名見于柳集,而史志不叙焉。
雖史有阙文,抑其簿錄之勤,亦視宋梁隋有間矣。
宋修《唐書》,因陋就簡,僅迻寫《開元錄》,罕所搜補,治唐代文獻者憾焉。
今錄新舊兩《志》而以官書簿錄可考者先之,略備一代掌故。
五季宇内分崩,文物陵夷,雖西蜀南唐,雅尚典籍,而簿錄無足征者,僅得佚目及近人補志各一種而已。
第四目宋(附遼金元)宋代整理官書,曆世不怠,其用力最勤者,北宋則仁宗、徽宗兩朝,南宋則高宗、甯宗兩朝。
慶曆《崇文》一目。
為現存簿錄最古之籍,雖頗阙佚,然規模為後所宗焉。
嘉祐、政和、乾道、淳熙、嘉定,代有巨著,惜皆不可見。
元修《宋史》,荒率簡陋,考當時載籍者,甯取私家著述《晁志》、《陳錄》、《馬考》之屬,謂優于正史也。
《遼》、《金》、《元》史皆不志藝文,其整理官書之業亦無甚足述,僅錄倪氏、金氏、錢氏補志備缺遺雲。
第五目明 明代整理官書事業,了無足述。
《永樂大典》,網羅博富,然編類書,非整簿錄也。
正德、萬曆兩次點檢閣籍,遺目俨存,實不過官司典守之賬簿,于校理流略,概乎未有聞焉。
惟《南雍》一志,詳紀監闆,足備掌故。
末葉拟修經籍志,暫作旋辍,績用不就,其書亦不為通人所許。
用是請修《明史》,無所憑借,僅黃氏《千頃》一目,以私人著述為史館唯一之藍本,可謂千餘年來史志之變例矣。
今列舉官目及明史所備采者若幹種以《明志》終焉。
第六目清 遜清右文,度越近古。
《四庫》一目,規制淵闳,以方宋之《崇文》,殆猶過之,他無論已。
雖然,此二百八十年中整理中秘書之業,實遠遜唐宋;最可稱者,惟乾隆修《四庫》一役耳。
嚴格論之,《四庫全書》實一部官編之叢書,《提要》則一專書之叙目,其性與劉《略》、荀《簿》、王《志》、阮《錄》固自不同,今且勿論此。
自《四庫》書成後,自謂千秋絕業,無以複加,後此百餘年間,竟不複聞有求阙增藏之事。
以視唐之貞元、開成,宋之淳熙、嘉泰,累代赓續搜求校理者,何其遠耶!蓋清制所謂中秘者,與前朝有異,宮中琅嬛委宛諸藏,專供宸覽,管守責諸内侍,儒臣罕得窺焉。
其文淵閣、武英殿等雖設官董理,所職不過看守一部鈔本書及若幹版片,以視前代置秘書監丞,司采訪校理,苟得其人,克舉其職,則能有所貢獻者,其制度迥不侔矣。
尤有一事足緻遺憾者,清人愛古薄今,上下同揆,《四庫》于當代著述,收錄已稀;此外公署,欲求如明行人司之專務采集新書者且不可得。
私家藏目,亦少注重此點,以緻遞年新撰諸書,無總籍之可稽。
吾侪欲草古今書錄,時代逾近而愈感困難,可為太息也。
今述清代官錄,以《四庫》目為中心,其經進各目及禁書目附焉。
性質本非從同,聊取備數而已。
清史藝文志有無成書未敢知,姑列其目以作批評之資也。
(餘類阙) 說方志 全國省府州縣新舊志書,現存者不下二千餘種,其踳駁蕪累者什而七八,學者率輕蔑謂不足觀。
雖然,實史料之淵叢也。
其編纂方法,亦代有進化。
今略論次之:春秋時各國皆有史,如《晉乘》、《楚梼杌》、魯《春秋》與夫“百二十國寶書”等。
由今日觀之,可謂為方志之濫觞。
惟封建與郡縣組織懸殊,故體例靡得而援焉。
自漢以降,幅員日恢,而分地紀載之著作,亦孳乳寖多,其見于《隋書·經籍志》者,則有下列各類: (甲)圖經之屬如《冀州圖經》、《齊州圖經》、《幽州圖經》等,失撰人名。
其書皆僅一卷,想是以圖為主,略載山川封域而已。
《齊州圖經》下複有《齊州記》一卷,想是經之說明。
又《湘中山水記》、羅含著。
《水經注》引。
《宜都山川記》、袁山松著。
《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禦覽》引。
《司州山川古今記》劉澄之著。
等,亦屬此類。
(乙)政記之屬如《吳越春秋》、趙晔著。
《華陽國志》、常璩著。
之類,其書今尚存。
《三輔故事》原注晉世撰。
等,殆亦屬此類。
(丙)人物傳之屬如《陳留耆舊傳》、蘇林著。
《益都耆舊傳》、陳壽著。
《襄陽耆舊記》、習鑿齒著。
《會稽先賢傳》謝承著。
等,專記鄉先輩言論行事。
三國六朝時此類作品極多。
(丁)風土記之屬如《陳留風俗傳》、圈稱著。
《南州異物志》、萬震著。
《陽羨風土記》、周處著。
《荊楚歲時記》宗懔著。
等專記一地方特殊之風俗物産……等類,與圖經之記山川形勢沿革者有别。
(戊)古迹之屬如《三輔黃圖》、失撰人名。
《洛陽伽藍記》、楊衒之著。
《洛陽宮殿簿》失撰人名。
等,專記一都會之坊巷位置及建築等物。
(己)譜牒之屬魏晉南北朝最重族望,諸州多有族姓譜牒。
如《冀州姓族譜》,洪州、吉州、江州、袁州諸姓譜等。
(庚)文征之屬文藝作品漸多,亦複分地征存,如《江左文章志》宋明帝輯。
等。
隋唐以前,關于地方紀載之作品,大約有右列之七類,後此方志,則糅合諸類斟酌損益以為體例也。
其具備今方志之形式者,古籍中不多見,惟晉摯虞有《畿服經》一百七十卷。
書久亡佚,《隋志》已不著錄,惟于叙錄中述其内容崖路,謂:“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池,道裡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
”此書不審為統載全國,抑專述近畿?要之,吾國地理書之一創作也。
現存之《華陽國志》,雖叙政治沿革居十之七八,然亦分郡縣記其交通險塞,物産土俗,大姓豪族兼及先賢士女之傳記,實後世方志之權輿矣。
自宋迄明,方志之公私著述,與歲俱增,今存者百不得一。
據《四庫全書》所著錄有如下諸種: 《吳郡圖經續紀》三卷宋朱長文撰 《乾道臨安志》三卷宋周淙撰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撰 《吳郡志》五十卷宋範成大撰 《新安志》十卷宋羅願撰 《剡錄》十卷宋高似孫撰 《嘉泰會稽志》二十卷宋施宿等撰 《寶慶會稽續志》八卷宋張渂撰 《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宋陳耆卿撰 《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宋羅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