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二

關燈
圖書與簿錄──【近人書話】 官錄及史志 目錄之書,漢以前無有也。

    自劉向父子校理秘文,肇造《錄》、《略》,鄭、荀、王、阮,繼軌有作。

    唐修《隋志》,乃創立簿錄一門以收之,得書三十部焉。

    前此著錄有無此門不可考,現存書之記簿錄者,以《隋·經籍志》為首。

    曆代編校,悉沿其例。

    清輯《四庫提要》,其目錄類經籍之屬,著于錄者十一部,存目者亦十四部。

    宋明以降,版刻盛行,書之流布收集日益易,而其散佚淘汰亦日益速。

    公私庋藏搜訪,多有簿記流略之學,以附庸蔚為大國。

    近人有最錄書目之書者,所舉或數百種,如李氏之《書目舉要》。

    乃至千餘種。

    如邵氏等之《書目長編》。

    雖不免猥濫,然以吾所知見,此類書之現存者,合單行本與各專書中之别出本,可得二三百種,其已佚或存佚不詳者亦百餘種,《四庫提要》所論列,蓋什未得其一二也。

    夫目錄之書,裨學有四:載籍浩博,決非一人之力所能盡藏,所能盡讀。

    流覽諸錄,可以周知古今著作之大凡。

    有解題者讀其解題,雖未睹原書,亦可知梗概,為裨一也。

     書籍孳乳日出,亦散亡代謝,賴有遺錄,存彼蛻痕,雖器實已淪,尚可識其名數。

    又某時代某類書實始創作,或作者獨多,某類書在某時代已寥落罕聞,或散亡最劇,綜而校之,學風見焉,為裨二也。

    稀見秘籍,識者知珍,孤微僅存,流傳有緒。

    博稽諸家著錄,可以稱其展轉儲藏之所在。

    按圖索骥,或整理流通,或取裁述作,為裨三也。

    學術分化發展,著述種類随之而日趨繁赜,辨析流别,業成專門。

    門類區分,或累代遞遷,或因人而異,博觀互較,得失斯見,循此以稱學海之派分淵彙。

    察藝林之莩坼條敷,知類通方,此其跬步,為裨四也。

    《隋志》創簿錄類,以附史部之末,其時此類著述實稀,不能獨立成部,此如《七略》及《漢志》以史乘之書入六藝春秋家,附庸未能特達,位置宜爾也。

    今簿錄之書,存佚單附合計,數且盈千,泱泱乎一大邦矣。

    揆其性質,實總函四部而管其鑰,指為史籍枝屬,名實未安,故今别建一部,用冠群籍,俾凡研治任何部類之遺典者,皆于此問津焉。

    此部之書既已日滋,緣作者之地位及其性格識見等等區别。

    所成之書,其範圍與體裁自不能從同,故攬其異趣,大别為五類:一曰官錄及史志,二曰跋釋及鑒别,三曰藏目及征訪,四曰部分别錄,五曰載籍掌故。

    各類之中,或以時代,或以内容性質,複各厘為若幹子目焉。

    其分類之指意及标準,則于各類小叙中發其凡;某書之入某類,或互見某類,其有疑問者,則于各本書條下附說之。

    書之主要者或特有其短長宜評骘者,則為之解題,其普通者及未經眼者,蓋阙如也。

     第一類官錄及史志 官錄者,曆代中秘書之簿籍,其官署及官立學府所儲藏者附焉。

    史志者,各正史之《藝文志》、《經籍志》,就原書裁篇别出以著于錄,其無志之史而近世學者補作者,亦各從其時代列次。

    古代各志,若《漢》若《隋》,後儒往往為之考證箋釋或補綴,則彙附于各志之後。

    其有私人著述為各志先驅備甄采者,若阮孝緒《七錄》之于《隋志》,毋煚《古今書錄》之于《唐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之于《明志》,雖非官書,亦悉附于各本志之前。

    官 ①編者按:本文系梁啟超未完成的著作之一,篇幅較長;各子目後,原附詳細書目,選入本書時略去。

     錄與史志體制多不同,今合并為一類不複分别者,以曆代典籍淵萃在中秘;中秘書集散之迹存于官錄。

    官錄傳世絕稀,僅恃史志葆其遺蛻,官錄舍史志既無由考見,而史志取材什九出官錄,不叙述官錄則無以察其淵源所自及其去取之得失。

    故本書通例,凡佚書不載。

    或間載,則以附各類目之末。

    獨本類官錄諸書,不問存佚,凡書名足征者備搜之,按其年代以雜廁于各史志之間。

    凡已佚之書,低一格錄其阙本于目上,加△符。

    有輯本者,目上加▲符。

    從性質類别上觀察,雖不免稍瞀亂,為使讀者順按時代以觀曆史上載籍沿革之故實,其便利亦差足相償也。

    以朝代分六子目:一曰漢,附後漢三國;二曰兩晉南北朝隋;三曰唐,附五代;四曰宋,附遼金元;五曰明;六曰清。

    除清代外,各以正史之志為中樞,而以官錄及補志等先後疏附乎其間。

    讀者比而案之,于二千年來典籍流傳代謝之故實,略可睹記矣。

     第一目漢(附後漢三國) 簿錄學創自劉氏父子,班氏因之成《藝文志》,著錄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實西漢末官書總簿,亦先秦以來典冊一大潴彙也。

    累代宗尚誦習,考釋校補之書且不少,比而讀之,益著光晶矣。

    後漢文物駕轶前漢,徒以範《書》無志,袁《志》不傳,載籍流傳之迹湮昧難稽焉。

    三國雖在争亂中,學藝亦彬彬。

    《陳書》阙志,與範同憾。

    近百年來,補志之業盛行,後漢三國之部,作者數家,後起益勝,一代阙遺,補苴略備矣。

    今并附次班《志》,使欲考曆史上第一期載籍掌故者比勘省覽焉。

     第二目兩晉南北朝隋 自晉迄隋,中間南北分立三百年,屢經喪亂,書頻厄亡。

    一交承平,辄複搜聚,其整理秘籍之績見于史冊者頗足稱述:西晉荀勖之制《中經新簿》,其一也。

    東晉初李充之重定甲乙四部,其二也。

    宋王儉之别撰《七志》,其三也。

    梁任昉之文德殿校列衆書,華林園總集釋典,其四也。

    梁阮孝緒之私撰《七錄》,其五也。

    魏盧昶撰《甲乙新錄》,其六也。

    隋牛弘之新集四部,其七也。

    大抵梁武帝時緻力最勤,隋文帝時次之,宋文帝時又次之,自餘各代,循故事而已。

    南北相較,則北朝頗樸僿,魏齊周三代官錄可紀者甚寥落也。

    曆代藏書數額,《隋志序》及王氏《玉海·藝文》、馬氏《經籍考》記載頗詳,最少者為晉南渡初之三千卷,最多者為隋大業初之三十七萬餘卷,其間簿錄事業之最足屬目者,在部類分列之變遷。

    蓋自三國六朝以降,著述方向日變,後起之書,與向歆父子時範圍絕異,不能不别建部居。

    由《漢志》之六略,到《隋志》之四部,中間幾經沿革,此四五百年内簿錄家苦心商榷排比之迹,尚可察見也。

    《晉》、《宋》、《齊》①、《梁》、《陳》、《魏》、《齊》②、《周》書及《南》、《北》史皆不志藝文,其遺迹僅賴《隋書》以傳,故今以《隋志》為會歸,而先隋群錄可考者備舉其目,以觇中古校理秘文之概略雲爾。

    清儒補志,惟《晉書》有數家,《南》、《北》尚阙如,錄其成書,則知待補者正多矣。

     第三目唐(附五代) 唐代官書之整理,以開元中最著成績,《群書四部錄》、《古今書錄》,其巨觀也。

    前乎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