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關燈
王訓人才,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

    ”隋楊玄感自請為将,炀帝曰:“将門必有将,相門必有相,固不虛也。

    ”) 利令智昏。

    (平原君納馮亭之降,而緻秦兵有長平之坑,人謂其利令智昏也。

    )官久自富。

    (《貸殖傳》:廉吏久,久更富。

    ) 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管晏列傳》。

    又《宋書》何承天戲庾登之語。

    )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範蠡霸越後将去之言。

    ) 罪過。

    (信陵君竊符救趙王,王迎之,信陵自言罪過。

    又《隋書》長孫晟至染幹帳,責其帳中有草,當以待帝。

    染幹曰:“奴罪過。

    ”又司馬德戡弑帝,不能語,但于馬上低頭,自稱曰“罪過”。

    ) 一敗塗地。

    (父老欲以沛公為沛令,高祖辭之之言。

    ) 傍若無人。

    (荊轲與高漸離飲市中,傍若無人。

    又《北史》顔延之獨酌郊野,當其為适,傍若無人。

    )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将。

    (魏文侯與李克之語。

    )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召平引道家言。

    又《宋書》王僧綽勸宋文帝語。

    )明目張膽。

    (張耳、陳餘對陳涉之言。

    ) 數見不鮮。

    (陸賈過他客不至再三,恐數見不鮮也)。

     不中用。

    (秦始皇謂:“吾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

    ”又《王制》用器不中度。

    《漢書。

    外戚傳》擇宮人不中用者去之。

    《王尊傳》敕功曹不中用者各自退避。

    以上皆《史記》。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見《說苑。

    權謀篇》)。

     愛及屋烏(見《韓詩外傳》,太公謂武王曰:“愛其人者,及屋上烏;惡其人者,憎及骨馀。

    ”) 湯澆雪。

    (見《孔子家語。

    王言篇》若湯之沃雪。

    又後漢閻忠說皇甫嵩雲:“将軍破黃巾,甚于湯雪。

    ”《南史》謝超宗求王瑩之父,以書屬瑩用一吏,曰:“丈人一旨,如湯澆雪耳。

    ”) 無天于上,無天于下。

    (見《淮南子。

    兵略篇》,謂勇将奮不顧身也。

    今俗語以為人之無忌憚者。

    ) 膽欲大而心欲小。

    (見《淮南子》。

    後孫思邈亦有此語。

    ) 刻舟求劍。

    (見《淮南子》,客乘舟中流,而遺其劍,遽契其舟桅,薄暮而求之。

    ) 矯枉過正。

    (見《漢書。

    諸侯王表》:漢懲秦弊,大封同姓,可謂矯枉過其正。

    ) 談何容易。

    (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中語。

    ) 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枚乘《谏吳王書》:“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 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鄒陽在獄中所上書。

    ) 積少成多。

    (董仲舒對策:聚少成多,積小緻巨。

    ) 甯逢惡賓,莫逢故人。

    (公孫弘語。

    ) 關西出将,關東出相。

    (張禹谏安帝棄涼州之言。

    ) 山東出相,山西出将。

    (《趙充國贊》) 百聞不如一見。

    (趙充國欲馳至金城上方略之言。

    ) 和氣緻祥。

    (劉向上封事中語。

    又後漢楊賜疏中語。

    以上十條皆《漢書》。

    )酒囊飯袋。

    (見王充《論衡。

    别通篇》,謂不學之人徒以腹為飯坑,腸為酒囊) 庸庸多厚福。

    (虞诩薦左雄,謂當時公卿多以拱默為賢,相戒曰“庸庸多後福”。

    ) 身處脂膏,不能自潤。

    (孔奮居官,人笑其過廉之語。

    ) 入室操戈。

    (何休著《左氏膏肓》,鄭康成作《針膏肓》。

    休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

    ”) 守錢虜。

    (馬援謂有财不能施之人。

    ) 開心見誠。

    (馬援對隗嚣述光武之為人如此。

    ) 不識丁董。

    (曹操既擒呂布,欲緩其縛。

    劉備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太師乎?”以上六條皆《後漢書》。

    ) 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見《三國志》,曹操責陳琳為袁紹作檄讨己,辱及先世,琳對操自解之言。

    ) 求田問舍。

    (漢昭烈與許子将語。

    又《北史》荀赤松劾顔延之,謂“求田問舍,昔賢所鄙”。

    ) 三世仕宦,方會著衣吃飯。

    (本魏文帝诏書:三世長者知衣服,五世長者如飲食。

    ) 鐘鳴漏盡,夜行不休。

    (見《魏志》。

    田豫辭官之語。

    ) 騙上高樓拔短梯。

    (見《世說》,殷浩廢後,恨簡文曰:“上人着百尺樓上,擔将梯去。

    ”又《三國志》,劉琦與孔明登樓去梯謀自安之策。

    )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世說》嵇康問鐘會之語。

    )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見《後漢書》宋弘對光武辭娶湖陽公主之語。

    ) 生子癡,了官事。

    (楊濟與傅鹹書:“俗雲:生子癡,了官事。

    官事未易了也。

    ”) 好物不須多。

    (晉元帝曲宴賦詩,朱鞏止成一聯,自言:“好物不在多也。

    ”)雅人深緻。

    (謝安問道韫《詩》中何句最佳,道韫以吉甫作頌二句對,安謂有“有雅人深緻。

    ”) 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晉書》陶淵明謂範隆曰:“一物不知,君子之恥。

    ”又《梁書》陶弘景亦有此語。

    又劉淵雲:“一物不知,君子恥之。

    ”) 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見《晉書》桓溫語。

    ) 福過災生。

    (見《宋書》劉敬宣答諸葛長民語。

    又謝瞻以弟晦驟貴,言于宋武帝,恐福過災生,請降黜以保衰門。

    ) 人面獸心。

    (《宋書。

    明帝紀》。

    ) 小屈必有大伸。

    (《宋書》孝武以張岱為新安王子鸾别駕,謂之曰:“無謂小屈,終當大伸也。

    ”)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宋書》沈慶之對文帝語,謂将伐魏,而徒與徐湛之等白面書生議之也。

    ) 不長進。

    (《宋書》孝武責太子子業曰:“汝不長進,字迹特其一端耳。

    ”)不耐煩。

    (《宋書》庾仲文為人強急,不耐煩。

    又《五代史》後唐明宗将立後,夫人曹氏謂王淑妃曰:“我素多病,又耐煩,妹當代我。

    ”)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齊書》王敬則起兵,謂明帝父子惟有走,故雲:“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蓋引宋人譏檀道濟之語也。

    ) 那得此副急淚。

    (《南史》羊志從孝武過殷貴妃墓,命志哭之,志即鳴咽。

    或問:“那得此副急淚?”志曰:“我自哭亡妾耳。

    ”) 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本無。

    (《南史》沈懷文稱江智淵之詞。

    又庾亮問桓彜以徐安期為人。

    彜曰:“人所應有而不必有,人所應無而不必無。

    ”)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南史》齊高帝稱張融之語。

    ) 寄人籬下。

    (《齊書》張融自言其作文不肯寄人籬下。

    ) 分路揚镳。

    (《齊書》蕭琛謂裴子野所撰《宋略》,可與《過秦論》、《王命論》分路揚镳。

    又魏元志為洛陽令,與禦史中尉李彪争路,孝文帝诏分路揚镳。

    )名士風流。

    (《齊書》袁彖曰:“齊民微弱,柱石之臣皆盡,所存惟風流名士耳。

    ”) 聽人穿鼻。

    (梁武論徐孝嗣“才非柱石,終當聽人穿鼻。

    ”又《五代史》張彥反,梁末帝谕诏書,彥曰:“愚主聽人穿鼻,難與共事矣。

    ”) 後進領袖。

    (《梁書》武帝謂張缵“朝中領袖”。

    又竟陵王子良西邸多才士,劉繪為後進領袖。

    又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曰“領袖者非弟而誰?”) 名下無虛。

    (《陳書》陳臻以《漢書》十餘事問姚察,察并為剖析。

    臻歎曰:“名下定無虛士”。

    ) 風流罪過。

    (《北史》郎基曆官清勤,惟令人寫書,潘子義謂曰:“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

    ”) 老蚌出明珠。

    (見《三輔決錄》。

    韋元将、仲将見孔融,融器之,謂其父端曰:“不意雙珠,近出老蚌,”又《北史》陸子彰之子有才,邢邵謂子彰曰:“以卿老蚌,遂出明珠。

    ”) 鑿孔樹須。

    (《魏書》李庶生而天閹,崔谌調之曰:“教弟種須:以錐遍刺作孔,插以馬尾。

    ”) 未能免俗,聊複爾爾。

    (《世說》:阮仲容七月七日,以長竿挂犢鼻于中庭曬之,曰:“未能免俗,聊複爾爾。

    ”又《北史》慕容紹宗自知有水厄,乃浴于河以厭之。

    或規之,亦答以此語。

    ) 富貴逼人來。

    (《北史》:楊素少為周文帝所知,曰:“善自勉,不憂不富貴。

    ”素曰:“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也。

    ”) 十羊九牧。

    (《北史》:楊尚希奏:人少官多,十羊九牧,宜并省州縣。

    )甯可玉碎,何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昭語。

    ) 土牛木馬。

    (《周書》蘇綽謂有門資無才具者,如土牛木馬,形似而用非。

    )聞名不如見面。

    (《周書》:房景伯為郡守,有婦人訴其子不孝者,景伯母崔曰:“聞名不如見面,可呼其母子來諷示之。

    ”) 掩耳盜鈴。

    (《通鑒》唐高祖起兵時語。

    又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