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田,诏即許之,則思陵于諸将結其心而防其變,固未嘗一日忘也。
(《德勳廟記》又謂:金人請和,而一二重将未還宿衛,論者鹹謂非久長計。
張俊率先請罷兵權,奉朝請,于是議始定。
)是以桧與張俊謀陷忠武,欲其部将自相攻擊,因及忠武父子,使帝不疑。
乃手自具獄,謂嶽雲緻書令張憲營還忠武兵柄。
萬俟&Iota治獄,又誣飛自言“己與太祖皆三十歲建節”,以為有不臣心。
證佐既定,思陵亦不能不信之,而忠武之死決矣。
桧、俊之計,夫固有以窺思陵之隐而深中之也。
是時和議甫成,桧擅國之日尚淺,言官誣劾韓世忠,帝猶能格其議不下。
王次翁謹事桧,帝惡其人,終斥去。
勾龍如淵亦謹事桧,竟與奉祠去,桧亦不能違也。
則忠武之死,帝固與知之。
而小說家及《續通鑒》謂歲暮獄未成,桧因其妻“縛虎縱虎”之語,以片紙付獄吏,即斃忠武于獄,一似帝初不知者。
此特以甚桧之惡,而非當日實事也。
○嶽墳鐵像《西湖便覽》記嶽墳鐵像,明正德八年都指揮李隆鑄銅為之,乃秦桧、王氏、萬俟&Iota三像,反接跪暮前,久被遊人撻碎。
萬曆中,按察副範洙更鑄以鐵,而添張俊一像,惜乎今沒王氏、張俊矣。
《張待制集》又謂:萬曆中,司禮中貴孫隆添鑄張俊而為四。
按《湧幢小品》:王氏、張俊二像,乃巡撫王汝訓沉之于湖者也。
然今墓前又仍有四像,不知何人更鑄。
又先有同知馬偉,取一桧樹,析幹為二,植嶽墓前,号“分屍桧”。
亦見《湧幢小品》。
又《杭州府志》:孝宗雪飛之冤,改葬于栖霞嶺,廢智果院為祠,賜額曰“褒忠演福寺”。
而《辍耕錄》謂王廟宋時賜“精忠”二字為額。
元初墳圯,王六世孫諱士迪者,與宜興嶽氏通譜,合力起廢墳,廟複完。
久之,王之裔孫有為僧者,居墳之西,廢壞且盡。
天台僧可觀訴于官,湖州推官柯九思乃歸其田,然廟寺尚無寸椽。
杭州總管李全初以為己任,鄭明德為作疏語,郡人王華父力任之,于是寺與廟俱成。
申明中書省,乃敕封如宋官号,加“保義”二字。
此又嶽廟之源流也。
(元人白詠嶽王孫縣尉複栖霞墓田事,有詩“嶽鄂諸孫複墓田,清明寒食起新煙。
道旁為我除蒼桧,山下如今哭杜鵑。
高廟神靈應悔此,中原父老尚凄然。
西湖靡靡行人去,卻望栖霞轉可憐。
”此是尉蓋即諱士迪者也。
林清源有詩雲:“孤冢有人來下馬,六陵無樹可栖烏。
”) ○葉夢得、周草窗葉夢得所著《石林燕語》、《玉澗雜書》、《避暑錄話》等書,周密所著《癸辛雜識》、《齊東野語》等書,在宋人說部中最可觀,洵能文之士也。
然夢得之依附蔡京,密之依附賈似道,即其書可見。
按《宋史。
毛注傳》謂蔡京以夢得為腹心,《胡安國傳》謂夢得知臨安府,以蔡京黨落職奉祠。
《強淵明傳》:淵明與夢得為蔡京死友。
立元黨籍,分三等定罪,皆夢得等所為。
夢得本傳雖隐而不書,然以他傳參考之,固不能掩也。
今觀其所著書中,凡叙京事,一則曰“魯公”,再則曰“魯公”,則夢得亦不自覺其盡露心曲矣。
周密于賈似道曾否造膝,雖不可考,然《癸辛雜識》内凡及似道事,無不寓回護之意。
如叙演福新碑,謂似道舍田萬三千畝,以為寺僧贍口之資。
後似道敗,寺僧倩人作碑,大罵賈相,則以寺僧為無人理。
其叙韓震之死,謂似道出師時,先與震約,如師不捷,則震奉駕航海,似道帥師至海上奉迎。
及似道師敗,陳宜中反其計誅韓震,議固守京師。
乃北軍既入,宜中仍挾二王航海走。
則賈、韓之謀,原非無見,而宜中之反之,而仍不免襲之者之可笑也。
又舉其制外戚,抑北司,戢學校諸事,以為其才不可及。
是其立論多為似道訟冤,想平日亦嘗受似道之盼睐故耳。
朱弁《曲洧舊聞》謂:釋文瑩嘗遊丁謂之門,謂待之厚,故文瑩作《湘山野錄》頗左右之。
區區感恩知己之私,本欲為所附者彌縫掩覆,而不知欲蓋彌彰,并自露其攀附之迹也。
○謝臯羽世傳謝翺《發集》,謂翺曾在文丞相幕,丞相殁,翺常至嚴陵釣台作歌,有“化為朱鳥兮其蜀焉食”之句,以竹如意擊為節,歌罷,竹石俱碎。
然《宋史。
忠義傳》曆叙從文天祥勤王者鄒氵風等十九人,而無謝翺。
但有謝臯者,乃死李成之難,非信國同事也。
信國《集杜詩》及《吟嘯集》,凡生平同患難諸人,無不見之歌詠,亦無臯羽其人。
鄧光薦《忠義傳》記當時與信國同危難者,亦無臯羽,但有謝杞者,秘書郎,太學名士,與督府幹辦架閣許由、李幼節等皆為閩士之秀,登進士第,以文采重一府。
空坑之敗,莫知所終。
豈即臯羽耶?或
(《德勳廟記》又謂:金人請和,而一二重将未還宿衛,論者鹹謂非久長計。
張俊率先請罷兵權,奉朝請,于是議始定。
)是以桧與張俊謀陷忠武,欲其部将自相攻擊,因及忠武父子,使帝不疑。
乃手自具獄,謂嶽雲緻書令張憲營還忠武兵柄。
萬俟&Iota治獄,又誣飛自言“己與太祖皆三十歲建節”,以為有不臣心。
證佐既定,思陵亦不能不信之,而忠武之死決矣。
桧、俊之計,夫固有以窺思陵之隐而深中之也。
是時和議甫成,桧擅國之日尚淺,言官誣劾韓世忠,帝猶能格其議不下。
王次翁謹事桧,帝惡其人,終斥去。
勾龍如淵亦謹事桧,竟與奉祠去,桧亦不能違也。
則忠武之死,帝固與知之。
而小說家及《續通鑒》謂歲暮獄未成,桧因其妻“縛虎縱虎”之語,以片紙付獄吏,即斃忠武于獄,一似帝初不知者。
此特以甚桧之惡,而非當日實事也。
○嶽墳鐵像《西湖便覽》記嶽墳鐵像,明正德八年都指揮李隆鑄銅為之,乃秦桧、王氏、萬俟&Iota三像,反接跪暮前,久被遊人撻碎。
萬曆中,按察副範洙更鑄以鐵,而添張俊一像,惜乎今沒王氏、張俊矣。
《張待制集》又謂:萬曆中,司禮中貴孫隆添鑄張俊而為四。
按《湧幢小品》:王氏、張俊二像,乃巡撫王汝訓沉之于湖者也。
然今墓前又仍有四像,不知何人更鑄。
又先有同知馬偉,取一桧樹,析幹為二,植嶽墓前,号“分屍桧”。
亦見《湧幢小品》。
又《杭州府志》:孝宗雪飛之冤,改葬于栖霞嶺,廢智果院為祠,賜額曰“褒忠演福寺”。
而《辍耕錄》謂王廟宋時賜“精忠”二字為額。
元初墳圯,王六世孫諱士迪者,與宜興嶽氏通譜,合力起廢墳,廟複完。
久之,王之裔孫有為僧者,居墳之西,廢壞且盡。
天台僧可觀訴于官,湖州推官柯九思乃歸其田,然廟寺尚無寸椽。
杭州總管李全初以為己任,鄭明德為作疏語,郡人王華父力任之,于是寺與廟俱成。
申明中書省,乃敕封如宋官号,加“保義”二字。
此又嶽廟之源流也。
(元人白詠嶽王孫縣尉複栖霞墓田事,有詩“嶽鄂諸孫複墓田,清明寒食起新煙。
道旁為我除蒼桧,山下如今哭杜鵑。
高廟神靈應悔此,中原父老尚凄然。
西湖靡靡行人去,卻望栖霞轉可憐。
”此是尉蓋即諱士迪者也。
林清源有詩雲:“孤冢有人來下馬,六陵無樹可栖烏。
”) ○葉夢得、周草窗葉夢得所著《石林燕語》、《玉澗雜書》、《避暑錄話》等書,周密所著《癸辛雜識》、《齊東野語》等書,在宋人說部中最可觀,洵能文之士也。
然夢得之依附蔡京,密之依附賈似道,即其書可見。
按《宋史。
毛注傳》謂蔡京以夢得為腹心,《胡安國傳》謂夢得知臨安府,以蔡京黨落職奉祠。
《強淵明傳》:淵明與夢得為蔡京死友。
立元黨籍,分三等定罪,皆夢得等所為。
夢得本傳雖隐而不書,然以他傳參考之,固不能掩也。
今觀其所著書中,凡叙京事,一則曰“魯公”,再則曰“魯公”,則夢得亦不自覺其盡露心曲矣。
周密于賈似道曾否造膝,雖不可考,然《癸辛雜識》内凡及似道事,無不寓回護之意。
如叙演福新碑,謂似道舍田萬三千畝,以為寺僧贍口之資。
後似道敗,寺僧倩人作碑,大罵賈相,則以寺僧為無人理。
其叙韓震之死,謂似道出師時,先與震約,如師不捷,則震奉駕航海,似道帥師至海上奉迎。
及似道師敗,陳宜中反其計誅韓震,議固守京師。
乃北軍既入,宜中仍挾二王航海走。
則賈、韓之謀,原非無見,而宜中之反之,而仍不免襲之者之可笑也。
又舉其制外戚,抑北司,戢學校諸事,以為其才不可及。
是其立論多為似道訟冤,想平日亦嘗受似道之盼睐故耳。
朱弁《曲洧舊聞》謂:釋文瑩嘗遊丁謂之門,謂待之厚,故文瑩作《湘山野錄》頗左右之。
區區感恩知己之私,本欲為所附者彌縫掩覆,而不知欲蓋彌彰,并自露其攀附之迹也。
○謝臯羽世傳謝翺《發集》,謂翺曾在文丞相幕,丞相殁,翺常至嚴陵釣台作歌,有“化為朱鳥兮其蜀焉食”之句,以竹如意擊為節,歌罷,竹石俱碎。
然《宋史。
忠義傳》曆叙從文天祥勤王者鄒氵風等十九人,而無謝翺。
但有謝臯者,乃死李成之難,非信國同事也。
信國《集杜詩》及《吟嘯集》,凡生平同患難諸人,無不見之歌詠,亦無臯羽其人。
鄧光薦《忠義傳》記當時與信國同危難者,亦無臯羽,但有謝杞者,秘書郎,太學名士,與督府幹辦架閣許由、李幼節等皆為閩士之秀,登進士第,以文采重一府。
空坑之敗,莫知所終。
豈即臯羽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