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吾家侍郎總領畿漕(即浚也),受知宰相,以文公之故,無仕可唾手得;終為一俗吏,既無補于世道,徒有忝于家聲。

    ”據此,則朱子曾孫名沂者乃節士,而名浚者俗吏也。

    其被執自殺之事,不見于史,惟元人劉麟瑞作《昭忠逸詠》五十首,俱記宋末忠節,内詠浚一首雲:“身披薛荔去瓊琚,迢遞南來八使車。

    人隐考亭春自遠,馬嘶春水難誰纾。

    好扶名義垂千載,不把認冠辱四書。

    為守彜倫先訓在,潔身珍重返吾初。

    ”則浚自殺之事,乃《稗史》妄傳,其為完節不仕則有确據。

    鄧光薦《忠義傳》:張唐,長沙人,南軒張宣公諸孫也。

    宋亡後,起兵複衡山、湘潭等縣。

    兵敗被執,欲降之,唐罵曰:“宋紹興至今百五十年,乃我祖公收拾撐拄者,今日降,而死何以見魏公于地下!”遂遇害。

    亦見《宋史。

    文天祥傳》。

    又《鄭所南集》:宋亡時,趙淮被擒,逼使至揚州誘降。

    淮謂城上曰:“此城是我祖我父所收拾,語李制置:決不可與賊!”賊怒殺之。

    是趙方有賢孫,趙範有賢子。

    此皆名臣子孫之不墜其家風者也。

    惟文丞相子弟皆仕于元,殊足為玷。

    其弟璧仕元時,或有詩雲:“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

    可惜梅花各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元人劉诜有《挽文文溪》詩雲:“平生惟客在,後死有兄知。

    ”曰“後死有兄知”,則其心似有可諒者。

    )又文山子升,仕元至集賢學士,奉使贛州,道卒。

    有挽之者雲:“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間讀史各君臣。

    ”按升本璧之子也。

    丞相子道生、佛生、環生并流離中死,丞相《過南安遣人告先太師墓》有雲:“繼令支子,實典祀事,有曰侄日升,我身是嗣。

    ”并有詩寄璧雲:“親喪君自盡,猶子是吾兒。

    ”可證也。

    見《吟嘯集》。

    又《鄭所南集》:文丞相家人皆落元人手,獨妹氏更不改嫁,謂:“我兄如此,我甯忍耶!”惟流落燕山,欲歸廬陵不可得。

    是信國亦有賢妹也。

    又《宋史》:嘉定十四年,金犯淮南,有蕲州通判秦钜,與州守李誠之竭力拒守,城破死之,贈秘閣修撰,乃桧之曾孫也。

    钜之子浚、■皆從死。

    此則奸臣之後亦有守節者,可謂能幹蠱矣。

     ○孫觌為東坡子吾郡宋時有尚書孫觌,相傳為東坡遺體,馮具區祭酒所雲陽羨孫老得坡公棄婢而生者也。

    觌所著有《鴻慶集》。

    今郡城外有降子橋。

    城中有觀子巷,雲是棄婢生觌,以觌見坡之遺迹。

    王阮亭則力辨之,謂坡往陽羨,見一童子頗聰慧,出對句雲:“衡門稚子器。

    ”童子對曰:“翰苑仙人綿繡腸。

    ”即孫觌也。

    坡甚喜之。

    據此,則觌非坡子明矣。

    然是時已傳播其事,至以之名橋巷,何耶?豈宋人好名,如童貫自托于韓魏公所出,梁師成自謂坡公所出耶?按觌在靖康時附耿南仲倡和議,有不同議者,則欲執送金人;又草表媚金,極其筆力(見《宋史。

    馬伸傳》)。

    高宗初,召為中書舍人、知制诰。

    紹興二年,又知臨安府,以贓敗,編管象州。

    則觌本非端士。

    所雲東坡子者,蓋即出于觌之自言,欲以攀附名流,而不以中勾為恥也。

     ○蔡京宅修城《李忠定傳信錄》:靖康被圍之初,忠定守京城,運蔡京家假出石疊門。

    《續通鑒綱目》:金人懼蒙古之攻,修築汴京裡城,募人能緻甓五十萬者遷一官,萬升一等。

    平陽州判官完顔阿刺、左廂譏察官霍定和發蔡京故居,得二百萬有奇,準格遷賞。

    一宅足供兩朝禦敵之用,可見京當時營造之侈。

     ○嶽忠武之死嶽忠武之死,固由賊桧陷害,然亦必因思陵所疑忌,故讒言得以中之。

    蓋高宋初即位時,集諸路勤王兵置禦營司。

    韓世忠已為左軍統制,張俊已為前軍統制,楊存中已為殿前主管公事,數人皆元從功臣,恩誼久固。

    (陸放翁《德勳廟碑》謂:高宗開大元帥府,張循王以府西豪傑首入侍帷幄。

    其後高宗每謂“心腹之舊将”,又曰:“從來待卿如家人。

    ”又曰:“是人與他功臣相去萬萬。

    ”)忠武雖因劉薦,見帝于相州,僅予承信郎。

    後積官于外,未嘗一日在朝,思陵之分誼,本視諸将較淺,其易于媒孽一也。

    且當時諸将各以姓為軍号,如韓家軍、嶽家軍、張家軍之類,朝廷頗疑其跋扈。

    而張俊、楊存中等則皆治第臨安,貪财殖産,即賢如韓忠武,亦家于杭,多營田宅,是以思陵不疑。

    獨嶽忠武引“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義,不治生産,因母死葬廬山,遂家焉,初未置宅臨安。

    今杭州府學相傳為忠武舊第,乃召為樞密副使之後所居,其初固未嘗有此宅也。

    兵權在握,又不營生産為子孫設想,思陵不無顧慮。

    觀韓世忠為将時欲營新淦田,思陵聞之,即專敕以賜;劉光世請以淮東私田易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