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關燈
○五官并用《北齊書》:唐邕手作文書,口且處分,耳子聽受,此三官并用也。

    《南史》:宋劉穆之目覽詞義,手答箋牍,耳行聽受,口并酬應,不相參涉,悉皆贍舉,此四官并用也。

    《隋書》:劉炫能左畫圓,右畫方,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此五官并用也。

    《唐書》:張巡守睢陽,士卒居人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

    崔涓守杭州,初莅任,不能盡識吏卒,乃令各以紙署姓名傅襟上,過前一閱後,數百人指呼無誤。

    則即用一官,而已有不可及者。

     ○以官編集《南史》:王筠文章以一官編一集,自洗馬、中書、中庶、吏部、左佐、臨海、大府各十卷,尚書三十卷,凡一百卷,行于世。

    《宋史》:王延德掌禦廚則為《司膳錄》,掌皇城則為《皇城紀事》,從郊祀則為《南郊錄》,奉诏修内則為《版築記》,從靈駕則為《永熙皇堂錄》、《山陵提轄記》,蓋仿筠故事也。

    《宋史》又載,王承ぅ喜為詩,所至為一集,此則不必有官,而以所處之地辄名其集。

    近日查初白編詩亦援此例。

     ○自書奏牍六朝人奏牍多自書,今《淳化帖》有鐘繇表,蓋三國時已然也。

    《晉書》:王古軍自書表,穆帝使張翼寫後答,右軍當時不别,後方悟雲:“小人幾欲亂真。

    ”《宋書》:衡陽王義季為文帝所愛,季素拙于書,上聽使人書啟事,惟自署名而已。

    以親王愛子始聽令人代書,則臣下秦牍自書可知也。

    廢帝子業為太子時,啟參起居,書迹不謹,孝武責之曰:“書不長進,此是一條耳。

    ”可見太子亦自書也。

    《齊書》:謝フ守吳興,表疏或有遲緩,其弟瀹在京辄代為之。

    明帝見非其手迹,诘問乃知瀹書。

    《南史》:王僧虔自書讓尚書表,辭制既雅,筆迹又麗,時人以比子敬。

    《王韶之傳》:韶之父偉之,凡表奏辄手自書寫。

    《蕭思話傳》:蕭引工書,陳宣帝嘗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筆勢翩翩,似鳥之欲飛。

    ”按自書奏牍,本不自六朝始。

    《後漢書》:樊寵所上書,辄手自書寫,毀削草本。

    楊賜疏末雲:“臣謹自手書密上。

    ”皇甫嵩前後上奏五百餘事,皆手自書,毀草不宣于外。

    蔡邕上封事,末雲:“手書具對,願寝臣表,無令宣洩。

    ”此皆因慎密之故,非必以書法相高也。

    六朝則書法盛行,無人不從事于此,遂無有不自書章奏者。

    按魏、晉世始重書法然《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牍,人皆藏去,以為榮。

    《後漢書》:北海靖王善書,當世以為楷則。

    及病,帝使驿馬,令作草書尺牍十首。

    又蔡邕書石經于鴻都習書耳。

    唐時則表章多有假他人書者,陽城劾裴延齡,倩李蘩書之,蘩即以告延齡是也。

    宣宗命柳公權自書謝章,勿限真行,亦以其時多倩人書者,故特命自書耳。

    宋胡邦衡谏和議一疏,亦自書。

    後高宗藏于德壽官,以為賞玩。

    其後幅已為秦桧批污,孝宗命匠裁去,重裱完善。

    見邦衡所記《經筵玉音問答》。

    又《宋史。

    張孝祥傳》:孝祥工書,嘗自書奏牍,高宗見之,曰:“必将名世”。

    此又後世自書奏牍故事也。

     ○世擅書名《新唐書》:武後向王方慶索其先世羲之書,方慶進一軸,又上十一世祖導、十世祖洽、九世祖、八世祖昙首、七世祖僧綽、六世祖仲寶、五世祖骞、高祖規、曾祖褒并九世從祖獻之等二十八人書。

    武後禦殿,遍示群臣,诏中書舍人序其代閱,号《寶章集》,複以賜方慶。

     ○世擅文字《南史。

    劉孝綽傳》:兄弟及子侄同時七十馀人,并能屬文,近古未有也。

    王筠自序雲:世傳安平崔氏、汝南應氏,其家相繼以文稱,然不過二三世而已,非有七葉之中人人有集,如吾門之盛者也。

    江左之王可謂盛矣,然不特文也,書法亦然。

    自羲、獻之外,先有丞相導、大司馬敦、太保宏、太子詹事筠、荊州刺史е、丹陽尹僧虔、黃門侍郎渙之、會稽内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書令恬、領軍洽、散騎常侍徽之、東海太守慈、特進昙首、衛将軍、中書令珉,皆以書名,合方慶所上家藏真迹觀之,可謂世其家學者矣。

     ○著述最多葛稚川著書六百餘卷。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經》、《周易》、《毛詩》、《尚書》、《春秋》、《中庸》、《孔子正言》等講疏二百餘卷,《吉、兇、軍、賓、嘉五禮》一千餘卷,贊序诏诰等文一百二十卷,佛經義記數百卷,金策三十卷。

    簡文帝撰《昭明太子傳》五卷,《諸王傳》三十卷,《禮大義》二十卷,《老子義》二十卷,《莊子義》二十卷,《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連璧》三百卷。

    元帝著《孝、德、忠臣傳》各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十五卷,《周易講》十卷,《内典博要》百卷,《連山》三十卷,《詞林》三十卷。

    《玉韬》、《金樓子》、《補阙子》各十卷,《老子疏》四卷,《懷舊傳》二卷,《古今同姓名錄》一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

    此帝王著述之最富者也。

    宋樂史著《貢舉事》二十卷,《登科記》三十卷,《題解》二十卷,《唐登科文選》五十卷,《孝弟錄》二十卷,《廣孝傳》五十卷,《總仙記》一百四十卷,《太平寰宇記》二百卷,《總記傳坐知天下記》四十卷,《商頌雜錄》二十卷,《廣卓異記》二十卷,《諸仙傳》二十五卷,《宋齊丘文傳》十三卷,《杏園集》十卷,《李白别集》十卷,《神仙宮殿窟宅記》十卷,《掌上華夷圖》一卷,又編己作為《仙洞集》百卷。

    周必大著名八十一種,又有《平園集》二百卷。

    李心傳有《高宗系年錄》二百卷,《學易篇》五卷,《誦詩訓》五卷,《春秋考》十三卷,《禮》二十三卷,《讀史考》十二卷,《舊聞證誤》十五卷,《朝野雜記》四十卷,《道命錄》五卷,《西陲泰定錄》九十卷,《辨南遷錄》一卷,詩文一百卷。

    李焘作《長編》九百七十八卷,《總目》五卷,《易學》五卷,《春秋學》十卷,《五經傳授尚書》百篇,圖、大傳、雜說各一卷,《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議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論》十卷,《南北通守錄》三十卷,《七十二侯圖》、《陶氵新傳》并《詩譜》各三卷,《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方鎮年表》、《晉司馬氏本支》、《宋齊梁本支》、《王謝世表》、《五代将相年表》合為四十一卷。

    王應麟有《深甯集》一百卷,《玉堂類稿》二十三卷,《掖垣類稿》二十二卷,《詩考》五卷,《地理考》五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鑒地理考》一百卷,《通鑒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鑒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蒙訓》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就篇》六卷,《補注王會篇》、《小學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學題苑》四十卷,《筆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漢制考》四卷《六經天文》六卷,《小學諷泳》四卷。

    此文人著述之最富者也。

     ○作文最速《南史》:劉穆之與朱齡石在武帝坐上答他人書,自旦至日中,齡石得八十函,穆之得百函,而穆之應對無廢。

    謝莊出獄,使為赦诏,使者立待,诏成,其文甚工。

    《齊書》:蒼梧王廢立之際,蕭道成命劉系宗寫諸處分剌及四方書疏,使主書十人,書吏三十人配之,事皆稱旨。

    《北史。

    徐纥傳》:有急速诏命,數吏執筆,纥或行或卧,人别占之,造次俱成。

    《北齊書》:李弼典樞密,神武或造次不及宣教,直付空紙,即令宣讀。

    杜弼從高歡戰芒山,大捷,弼草露布,即書絹,曾不起草。

    侯景叛入梁,文襄命魏收為檄,五十餘紙,不日而就。

    又檄梁朝送景,初夜執筆,三更便成,文過七紙。

    《陳元康傳》:随齊神武軍行,天寒雪深,使人舉氈,元康在氈下作軍書,飒飒運筆,筆不及凍,餓頃數紙。

    《盧詢祖傳》:朝廷大遷除,同日催拜,詢祖立于止車門外,為二十馀人作表,文不加點,詞義可觀。

    《隋書》:高祖宴百官,有神雀來集,許善心即于坐請紙筆賦之。

    帝甚悅,賜物二百段。

    炀帝不庭決事,退朝後召虞世基口授,世基承旨,日且百紙,從無遺謬。

    《唐書》:岑文本為中書舍人,或策令從遽,書吏六七人Г筆待,分口占授,鹹無遺義。

    《劉之傳》:诏命叢繁,之占授,少選可待也。

    《蘇傳》:玄宗平内難,書诏填委,獨為中書舍人,在太極殿後閣,口所占授,功狀百緒,輕重無所差。

    書吏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脫矣。

    ”《陸贽傳》:從狩奉天,機務填總,遠近調發奏請,報下書诏日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