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關燈
古注:小生,謂宣新學後進,乃欲以我為吏乎?小生之名始見此,然非自稱作謙辭也。

    其以之自稱者,唐李陽冰自稱其篆書謂:“斯翁之後,直至小生。

    ”(斯翁謂李斯也。

    )又元稹《上令孤相公》曰:“白居易能詩,或為千言,或為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

    小生自審不能有以過之,往往戲排舊韻,别創新調,名為次韻。

    ”此文士自稱小生之始也。

    朱晦翁《和劉秀野》詩,有“小生自愧衰頹早”之句。

    則二字并入之詩矣。

    又“晚生”二字,按《晉書。

    戴淵傳》:淵弟邈請立學校疏曰:“今後進晚生,目不睹揖讓之儀。

    ”《隋書》薛寄弟模書曰:“吾幼丁艱酷,晚生早孤,不聞詩禮。

    ”是晚生二字,晉以來已有之,但以之自稱不知起于何時。

    《知新錄》雲:嘉靖丙戍,刑部趙公乃費閣老同年,每投谒,必書“年晚生”。

    屠應峻曰:“趙老真神童。

    ”或問其故。

    曰:“費鵝湖二十作狀元,年最少;今渠稱晚生,非神童而何?”此近代稱晚生之見于記載者也。

     ○老先生先生本古者父兄師長之通稱。

    然古人有單稱生,或單稱先者。

    《史記》:蘇秦被刺死,齊王求其賊誅之。

    燕人曰:“甚矣,齊之為蘇生報仇也!”注:生,一作先,言先生也。

    叔孫通諸弟子以制禮皆賜為郎,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弟子稱師曰生,亦謂先生也。

    《漢書。

    貢禹傳》:禹請老,元帝報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故親近生,今未得久聞生之奇論也。

    ”師古曰:生謂先生也。

    時禹年八十餘,元帝敬之。

    稱生,非輕之,乃尊之也。

    此單稱生也。

    《史記。

    晁錯傳》:學申商刑名于轵張恢先所。

    徐文曰:先,即先生。

    《漢書》:梅福曰:“叔孫先非不忠也。

    ”注:先,猶言先生也。

    又建元中上招賢良,公卿曰:“鄧先好奇計。

    ”注亦曰:鄧先,猶雲鄧先生也。

    此單稱先者也。

    王新城謂明朝中官稱士十大夫曰“老先”本此。

    衛宏《漢官舊儀》:博士稱先生,博士師也。

    此又後代師稱先生之始也。

    至老先生之稱,見《漢書。

    賈誼傳》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

    然第謂諸儒之老者耳,非觌面尊奉之呼也。

    至宋始有此稱。

    劉元城《語錄》凡引司馬溫公,則不著姓名,必曰老先生。

    劉過《上周益公》詩雲:“昌黎前進士,司馬老先生。

    ”蓋用此故事。

    又《鐵圍山叢談》:鄭尚明昴,老先生也。

    後世京朝官稱老先生蓋始此。

    然《宋史》王黼谄事梁師成,呼為恩府先生。

    趙範緻書丞相史彌遠,亦但稱先生。

    (範上彌遠書曰:“天下之人無不知李全欲反,雖先生亦知其必反。

    ”時彌遠當國,權位最重,而範稱之曰先生。

    又吳曦降金,楊巨源圖興複,謂安丙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

    ”)則宋時老先生之名,尚非仕途常稱。

    元人《程钜夫集》有《送學舟老先生》詩,疑此稱起于元初。

    王洲《觚不觚錄》:三司見督撫稱老先生,見巡無稱先生大人。

    則前明老先生之稱猶未濫。

    及王親城《香祖筆記》謂京官舊例各衙門稱謂有一定,如翰詹稱老先生,吏部稱選君、印君,科稱掌科,道稱道長是也。

    自康熙丙子以後,則各部司及中行評博,無不稱老先生矣。

    此又近日京官通稱老先生之故事也。

     ○官人奴仆稱主,及尊長呼卑幼,皆曰某官人,亦有所本。

    杜田《杜詩博議》:官人乃隋、唐間語。

    《北史。

    梁彥光傳》:初,齊亡後,訴訟官人,千變萬端。

    《舊唐書。

    高祖紀》:官人百姓,賜爵一級。

    《武宗紀》:中書奏赴選官人多京債。

    《禦覽。

    文士傳》:棘嵩見陸雲作《逸民賦》,嵩以為丈夫出身,不為孝子,則為忠臣,必欲建功立策,為國宰輔,遂作《官人賦》以反之。

    此官人之見于史傳者。

    然唐以前必有官者方稱官人。

    《昌黎集。

    王适墓志銘》雲:一女憐之,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是也。

    至宋則己為時俗通稱。

    《宋史。

    嶽雲傳》:去年十二,即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為赢官人。

    《夷堅志》“易官人及第”條:有報榜者至逆旅,曰:“此店有易官人及第。

    ”又“陸氏負約”一條:陸氏再醮後,獨步廳事,有急足來稱:“鄭官人有書。

    ”鄭乃其前夫也。

    “張次山妻”一條:次山喪妻後,入京參選,偶遊相國寺,與亡妾遇。

    驚問之,妾曰:“現服事媽媽在城西一空宅,官人可以明日飯後來相會。

    ”此又可見官人之稱,在宋時已為常談也。

    明制:郡王府自鎮國将國而下稱呼隻曰官人。

    然官人之稱已遍于士庶,固不僅王府支屬矣。

     ○官世俗以行相呼曰幾官,此亦最古。

    《梁書》:武陵王紀聞湘東王繹将讨侯景,謂僚佐曰:“七官文士,豈能匡濟?”後紀為繹兵所敗,繹将樊猛入其舟,紀曰:“願送我見七官。

    ”《唐摭言》:李舟與齊映友善,映為将相,舟以書與之,猶曰“十二官足下”。

     ○爺爺本呼父之稱。

    《說文》雲吳人呼父為爺是也。

    今不特呼父,凡奴仆之稱主,及僚屬之稱上官皆用之。

    《宋書》:王子絢六歲讀《論語》“郁郁乎文哉”,外祖何尚之戲曰:“可改耶耶乎文哉。

    ”以郁及其父嫌名也。

    《南史》:侯景既僭位,王偉勸立七廟,并請七世諱。

    景曰:“前世吾不複記,惟阿爺名标。

    ”是六朝人但以爺呼父也。

    今通用為尊貴之稱,蓋起于唐世。

    按《通鑒》:高力士承恩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為兄,諸王諸公呼為翁,附馬輩直呼為爺(《新唐書》爺作{父者})。

    曰直呼為爺,可見從前但以呼父,未有以呼貴官者,自此以後,遂相沿為尊貴之稱。

    今世俗所稱王爺、公爺、老爺所自來矣。

    《木蘭詩》“不聞爺娘喚女聲”,杜詩“見爺仰面啼”,“爺娘妻子走相送”,此爺字之入詩者。

    ○爹莊綽《雞肋編》雲:今人呼父為爹,母為媽,兄為哥,舉世皆然,問其義則無說。

    爹字雖見于《南史》梁始興王忄詹刺荊州還,民歌之曰:“始興王,人之爹,赴人〔原漏”人“字〕急,如水火,何時來,哺乳我。

    ”荊楚方言謂父為爹,乃徒我切,又與今世俗所呼之音不同也雲雲。

    然戴埴《鼠璞》已辨之,謂爹字原有兩音。

    按《廣韻》陟斜切,羌呼父也;徒可切,北方人呼父也。

    《隋書。

    回纥傳》以父為多。

    《唐書》回纥阿啜可汗亦呼其大相颉幹迦斯曰:“兒愚幼,惟仰食于阿多,國政不敢與也。

    ”則亦與徒可切之音相近矣。

    又韓昌黎《祭女文》亦有“阿爹”、“阿八”之稱。

    宋人小說記顯仁太後自金回,值壽節,高宗極天下之養,用宣和故事,以龍涎沉腦屑灌燭内,列十數支,白太後曰:“此燭頗惬聖意否?”太後曰:“爾爹每夜常設數百支。

    ”上私謂憲後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貴?”仇遠《稗史》:錢良臣自諱其名,其子讀書,凡遇“良臣”字,皆令避之。

    一日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亦改雲“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

    ”聞者大笑。

     ○家祖、家父、家君、家兄、舍弟、家姑、家姊《賓退錄》雲:今南北風俗,稱其祖及父母莫不加以家字。

    按《後漢書。

    王丹傳》:大司徒侯霸欲與丹交,遣子昱候于道,曰:“家公欲與結交。

    ”《列女傳》:馬融女嫁袁隗,隗譏融貪名,妻曰:“孔子不免武叔之毀,家君獲此,故其宜爾。

    ”顔之推《家訓》雲: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曰家公。

    陳思王稱其父曰家父母,曰家母。

    潘尼稱其祖曰家祖。

    則家祖、家父、家母之稱由來久矣。

    《魏略》:文帝嘗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

    (家兄謂倉舒。

    )《晉載記》:苻堅時,慕容泓起兵,與堅書曰:“資備大駕,奉送家兄皇帝。

    ”(家兄謂慕容也。

    )《北史。

    楊津傳》:津事兄椿極敬,人有就津求官者,津曰:“此事須家兄裁之。

    ”陽俊之自言:“有文集十卷,家兄(謂陽休之)亦不知吾才士也。

    ”梁元帝攻蕭,曰:“家兄(謂其兄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