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關燈
為繹所攻)無辜,屢被攻圍。

    七父若顧親恩,豈應若是!”此家兄之稱之見于史傳者也。

    又魏文帝《謝鐘繇見與書》曰:“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從容喻鄙旨。

    ”又《世說》:戴安道高隐,而其兄欲立功業,謝太傅曰:“卿兄弟志業何其大殊?”戴曰:“下官不堪其憂,家弟不改其樂。

    ”《南史》:齊東昏賜蕭懿死,懿臨殁,謂使者曰:“家弟在雍,深為朝廷憂之!”(家弟謂梁武帝,時為雍州刺史。

    )《唐書》:柳公權為侍書學士,其兄公綽與宰相李宗闵書曰:“家弟本志儒學,以侍書見用,頗類工祝,願徒散秩。

    ”此舍弟、家弟之見于史傳者也。

    顔之推又雲:姑姊妹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則以次第稱之,言禮成他族,不得稱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之也。

    然蔡邕書文稱姑姊曰家姑、家姊。

    《北史》:高道穆為京邑,出遇魏帝姊壽陽公主,不避道。

    道穆令卒棒破其車。

    公主泣訴帝,帝他日見道穆曰:“家姊行路相犯,深以為愧。

    ”則家姑、家姊之稱亦有自來矣,今俗惟子孫不稱家,其猶顔氏之遺訓欤?褚河南帖稱其侄曰家侄。

     ○堂兄弟俗以同祖之兄弟為堂兄弟。

    按《禮經》曰從兄弟,無堂兄弟之稱也。

    其稱蓋起于晉時。

    《晉書》:司隸荀恺有從兄喪,自表赴哀,诏未下,而恺造太傅楊駿第。

    傅鹹因劾奏恺曰:“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同堂方隕,辄行造谒。

    急谄媚之敬,無友于之情,”同堂之見于史者始此。

    《南史。

    劉暄傳》:徐世ɡ曰:“明帝是武帝同堂,尚加滅害。

    ”《後魏書》公孫獻,封氏之甥,其從兄邃,李氏之甥,地望懸隔。

    祖秀珍曰:“士大夫須好姻親,二公孫同堂兄弟耳,吉兇會集,便有士庶之别。

    ”元颢入洛,廣陵王遙欣集衆議曰:“北海、長樂俱是同堂兄弟,今欲何向?”《北齊書》:孝昭帝謂趙郡王睿曰:“須拔是我同堂弟。

    ”《舊唐書》:中宗即位,以堂兄千裡為成紀郡王。

    又李師道伏誅,其堂弟師堅等并流。

    張獻誠請老,薦其堂弟獻恭自代。

    《徐堅傳》:诏書有與逆黨同堂親不得任京官。

    《柳漁傳》:臣堂伯祖爽與褚遂良等同被譴戮。

    則更有堂伯祖之稱矣。

    《唐書。

    韋纟舀傳》有議堂姨舅服制一疏,又有堂舅、堂姨、堂甥之名。

     ○尊老、尊兄、令弟杭州人自稱其父曰尊老,徽州人自稱其兄嫂曰尊兄、尊嫂。

    他處則稱人之父曰尊公、尊老,稱人之兄嫂曰尊兄、尊嫂。

    按《晉書。

    載記》:劉淵謂傅祗之子暢曰:“尊公雖不達天命,然各忠其主。

    ”《南史》:何子平之母年未及終養,而籍注有誤,年例已滿,子平即便去官。

    顧恺之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何即辭祿?”吉之父犯重罪,乞代父死。

    蔡法度誘之曰:“上知尊侯無罪,行當自釋。

    ”《北史》:楊播與北海王詳議論不屈,詳顧播侄昱曰:“尊伯性剛,不服理。

    ”《唐書》:李林甫恐嚴挺之大用,乃謂其弟損之曰:“上待尊兄意甚厚,盍為見上策此。

    ”皆稱人之父母伯叔為尊,而非以自稱其父母伯叔也。

    然以之自稱,亦有所本。

    何子平為揚州從事,月俸得白米,辄易粟麥。

    人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得米,何心獨享白粲。

    ”是自稱其父曰尊老也。

    《三國志注》:袁術與袁紹書曰:“神應有征,當在尊兄。

    ”《北齊書》:後主緯居南宮,其弟琅琊王俨從上皇、胡後居北宮,嘗于南宮見新冰早李,還怒曰:“尊兄已有,我何竟無!”後俨殺和士開,後主緯使人召俨,俨曰:“尊兄若欲殺臣,臣不敢逃罪。

    ”此自稱其兄曰尊兄也。

    隋炀帝将即位,先缢死其兄勇,乃即位。

    曰:“令兄之弟,果堪大任。

    ”此又自稱其兄曰令兄也。

    謝靈運《與惠連弟》詩雲:“末路值令弟,酬問開心顔。

    ”杜工部詩:“令弟草中來,倉然請論事。

    ”是又自稱其弟曰令弟也。

     ○丈人王充《論衡》:人形一丈,正也,故名男子為丈夫,尊公妪為丈人也。

    至婿呼婦翁曰丈人,不知起于何時。

    吳曾《能改齋漫錄》謂本于《史記》匈奴謂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然《史記》注丈人,尊長之稱,非必專以之指婦翁也。

    《論語》:子路遇丈人。

    《莊子》:子貢遇灌園丈人。

    《戰國策》:秦王謂唐睢曰:“丈人芒然而來。

    ”嚴遂奉百金于聶政,曰:“為丈人粗粝之資。

    ”《史記。

    荊轲傳》:高漸離家丈人召使前擊築。

    灌嬰聞魏勃本教齊王反,責之,勃曰:“失火之家,豈暇先方言丈人而後請火乎?”《宋書》:袁熙為彭城王義康說範蔚宗曰:“小人請以七尺之軀立功,事成歸諸君子丈人,何如?”孔熙先亦以語激蔚宗曰:“丈人若謂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與丈人為婚?”《南史》:張充與王儉書曰:“所可推襟送袍者,惟丈人而已。

    ”《唐書》:元載擅權,時有丈人從載求官,載度其人不足任事,但贈河北一書。

    丈人不悅,及往谒節度使,大獲過望。

    杜甫《贈韋濟》詩:“丈人試靜聽。

    ”是皆尊者通稱耳。

    《三國志》“獻帝舅車騎将軍董承”句,裴松之注雲:靈帝母董太後之侄,于獻帝為丈人。

    古無丈人之稱,故曰舅也。

    此則雖非妻父,然以舅為丈人,則裴松之時已有是稱。

    而妻父曰外舅,則以外舅為丈人,蓋亦即起于是時耳。

    莊綽《雞肋編》引柳子厚稱妻父楊詹為丈人,以為後世呼妻父為丈人之始。

    然《南史》齊東昏呼潘妃父寶慶為阿丈,《唐書》杜黃裳之婿韋執誼為相,黃裳勸其請太子監國,執誼曰:“丈人甫得一官,奈何啟口議禁中事!”是六朝及唐已有是稱。

    《宋史》:張永德乃郭威婿,威起兵,常遇謂永德曰:“君視丈人事得成否?”此又近代婦翁稱丈人之故事也。

    蓋唐以前,凡尊長及婦翁皆曰丈人,後遂專以屬之婦翁耳。

    今人呼婦翁為丈人,而稱交遊中尊者亦尚曰某丈,想六朝及唐亦如此也。

    至婦翁曰嶽丈,曰泰山,其說尤紛紛不一。

    或曰晉樂廣為衛妻父,嶽丈蓋樂丈之訛也。

    《釋常談》則曰:因泰山有丈人峰故也。

    按泰山有丈人峰,而《玉匮經》青城山,黃帝亦封為五嶽丈人,則山之稱丈人者不一。

    世俗以婦翁有丈人之稱,而丈人又有五嶽之典,遂引以為美稱耳。

    《晁氏客語》引開元十三年封禅泰山,三公以下例遷一階,張說為封禅使,其婿鄭鑒自九品至五品,會大宴,明皇訝之。

    黃幡綽曰:“泰山之力也。

    ”(宋人《釋常談》引此,以為稱丈人為泰山之始。

    )然則唐時并已有泰山及嶽丈之稱矣。

    又《黃譜筆記》謂:漢《郊祀志》:大山川有嶽山,小山川有嶽婿,山嶽而有婿,則嶽可以呼婦翁矣。

    世俗之稱,未必不因此,又因山嶽而轉為泰山耳。

    此雖近附會,亦以備一解。

    (《通覽》:唐僖宗避黃巢,出奔至婿水,诏成都備巡幸。

    ) ○舅舅之稱有三。

    《爾雅》:母之弟為舅,《秦風》所謂“我送舅氏”是也。

    妻父曰外舅,《孟子》注謂:我舅者,吾謂之甥是也。

    夫之父曰舅,《禮記》所謂舅姑,《爾雅》所謂“姑舅在則稱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是也。

    後人呼妻兄弟曰舅,本非古法。

    《爾雅》謂妻之昆弟為甥,劉熙《釋名》謂之外甥,是今之所謂舅,正古之所謂甥,乃俗呼正相反。

    蓋妻之昆弟方謂我之子為甥,而我呼妻之兄弟亦為甥,本無差别,故從乎己之子之稱以尊之耳。

    《新唐書。

    朱延壽傳》:延壽為楊行密妻弟,行密以其私附朱全忠,乃诳其妻曰:“吾喪明,諸子幼,得舅來代我,無憂矣。

    ”及至,乃殺之。

    《通鑒》則雲:軍府事當悉授三舅。

    胡三省注雲:延壽第三。

    呼妻之兄弟為舅,始見于此。

    則五代時已有此稱也。

    ○内兄弟《儀禮》:姑之子稱外兄弟,舅之子稱内兄弟。

    閻若璩雲:今人稱妻弟為内弟,非也,從《史記》當稱妻弟,從《漢書》當稱婦弟雲雲。

    然顔真卿《家廟碑銘》雲:祖昭甫工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