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博士、待诏、大夫、郎中黃省曾《吳風錄》謂:張士城走卒厮養皆授官爵,至今呼椎油作面傭夫皆為博士,剃工為待诏雲。
按《明祖實錄》:洪武中,已命禮部申禁軍民人等,不得用太孫、太祖、太保、待诏、大官、郎中等字為名稱。
其時去淮張未遠,而民俗濫稱已遍,至煩明禁,則由來已久,未必起于士誠也。
又陸容《菽園雜記》:醫人稱郎中,鑷工稱待诏,磨工稱博士,師巫稱太保,茶酒稱院使,此草率各分,國初有禁雲。
然亦不言起于淮張,則知非一日也。
今江南俗。
椎油、賣茶者尚稱博士,鑷工尚稱待诏,醫生尚稱郎中,而北俗則稱醫生為大夫。
按博士本師長之稱,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為置弟子五十人,後四方來學者皆詣博士受業,故其時弟子稱師皆曰博士。
沿及六朝,此風不改。
《宋書》:王微為兒時從博士讀《小小章句》。
《北史》:劉晝知宋世良家多書,乃求為其子博士,恣意披覽。
北齊張景仁教太原王紹德書,武成帝又令景仁侍後主書,後主呼為博士。
登極後,與左右語,猶稱張博士。
武成又為琅琊王俨求博士,得張雕武與景仁,号二張博士。
後周文帝置學東館,教諸将子弟,以樊深為博士。
可見博士猶先生雲爾。
《封氏聞見記》:禦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時,茶飲初盛行,陸鴻漸來見,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既坐,乃手自烹茶,口通茶名,區分指點。
李公心鄙之,茶罷,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此茶博士之名之始也。
蓋其時茶事初起,精其技者尚少,故有茶博士之稱,而李公因其稱以嘲之,可見是時賣茶者無不稱博士也。
《舊唐書》:開元十一年,命州縣置醫博士二人。
則醫亦稱博士也。
其椎油者之稱博士,蓋亦因專習其技而有是稱,或因煎茶者稱博士而效之耳。
(按博士之始,本起于戰國。
《漢書。
賈山傳》:其祖祛,故魏王時博士弟子也。
秦亦有此官,《史記。
始皇本紀》、侯生、盧生曰:“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
”又始皇不樂,辄令博士為仙真人詩,令樂人歌弘之。
漢初亦設此官,不過待問,未有進用者。
至武帝立五經博士,遂為師儒之宗,此博士之沿革也。
)待诏之稱,古來原多雜流。
《舊唐書》:翰林有合煉、僧道、祝蔔、術藝、書奕,各别院以廪之。
天寶中有嵩山道士吳筠,乾元中有占星韓穎、劉ピ,貞元末有奕棋王叔文、侍書王亻丕,元和末有方士柳泌、浮屠士通,寶曆初有善奕王倚、興唐觀道士孫準,并待诏翰林。
遼時翰林畫院有畫待诏,翰林醫院有醫待诏。
前明文征明亦以能書待诏。
可見翰林中待诏者,原不皆文學之士,則鑷工之稱待诏,蓋亦實有以此技為待诏者,而人因以稱之也。
若醫生之稱郎中、大夫,顧甯人以為起于宋時,而引《老學庵筆記》醫生曰牙推,蔔相曰巡官之類以證之。
(按牙推之名不自宋始,唐鄭注以藥術幹李,喜之,署為牙推。
則醫生之稱牙推,起于唐也。
《北夢瑣言》:後唐莊宗劉皇後之父,舊以醫為業,莊宗暇日,負藥囊,令子繼岌破帽相随,自稱劉衙推訪女,直入後宮,後大怒。
)然亦第意拟之詞,而未見郎中、大夫之的據。
按《夷堅志》鄱醫趙本上官彥成之隸,粗得其術,人稱為趙三郎中。
又劉師道業醫,有婦人托為魏師成之妻,求其療夫疾。
劉初不知魏已死也,至則魏伸手求診脈,覺骨節堅冷如木石。
婦忽笑曰:“劉郎中細審此病不可醫也。
”劉曰:“娘子拉我來,何忽如此?”婦曰:“郎中試看。
”俄化為狐去。
又信州吏毛遂病,為劉醫誤用藥緻死,忽複活,曰:“是那個郎中主張?”劉方喜以為己功,應曰:“是我。
”毛曰:“今後須仔細。
我病本不至死,為汝以藥殺我,我今隻在鬼門關候汝耳。
”言訖而死,劉亦繼沒。
此醫生稱郎中之明證也。
《夷堅志》又雲:張二大夫者,京師醫家,後徙臨安,官至翰林醫官,人仍稱為張二大夫。
則北方醫生之稱大夫,亦起于宋矣。
又按唐時醫生亦稱待诏。
張有《病宮人》詩雲:“藥餌無征待诏愁。
”此正醫蔔待诏翰林之本稱也。
又按:大夫本秦、漢時士人之通稱。
《漢書。
高祖紀》:呂公從沛令,沛中豪傑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
蕭何為主吏,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
”按沛中豪傑吏蓋不過鄉豪及健吏之類,而通謂之大夫。
蓋秦制賜民爵有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七大夫諸等稱。
《漢書》注:五大夫,第九爵也;七大夫,第七爵也;大夫,第五爵也。
度其時民之有此爵者,人即以其爵呼之,相沿日久,遂以為尊奉之呼,故鄉豪及健吏皆得稱耳。
《漢書》高祖诏曰:“七大夫以上皆高爵也,久立吏前,曾不為決,甚無謂也。
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
今吾于爵非輕也。
”可見當時爵雖大夫,而以事至官吏前,仍循部民之制。
○大人大人之見于經書者,《周易》“大人與天地合其德,”陸德明《釋文》引王肅雲:聖人在位之目;以及《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莊子》“大人者,聖人不足以當之”之類,皆以德位兼言。
惟《論語》“畏大人”,《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則以勢分而言。
又《左傳》:闵子馬曰:“夫人必是說而後及其大人。
”邾黑肱以濫來奔,君子曰:“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
”注皆言在位者,然此特泛論有位之人,非觌面尊奉之呼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則更以稱天子,而其時公卿大臣無大人之稱可知。
其呼為大人者,則以施于父母、伯叔。
如《家語》:曾子曰:“參得罪大人。
”又《史記》:範蠡之長子曰:“家有長子,今弟有罪,而大人不遣,是吾不肖也。
”漢高祖雲:“始大人以臣為無賴。
”霍去病雲:“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
”《南史》:王僧儒幼時,有人以冬李饋其父,先以一與之,僧孺辭曰:“大人未見,不容先嘗。
”《北史》:田式以事下獄,欲自盡,其子信勸之曰:“大人朝廷重臣,又無大過,何至于此!”《唐書》裴彜雲:“大人病痛若此。
”《摭言》:楊國忠子應試,學問荒陋,禮部侍郎達奚畏國忠,使其子撫先白國忠曰:“大人白相公,郎君所試不中程式,然亦未敢黜落。
”《五代史》:王珂妻本克用女,珂被梁圍急,使妻緻克用書曰:“賊勢如此,大人忍不救耶?”《宋史》蔡京子攸入谒,握父手曰:“大人脈勢舒緩,體中得無不适?”又《隐逸傳》:南安翁以長子被拘于官,欲詣官代長子杖,小兒曰:“大人豈可受杖,兒當代。
”此皆以呼其父也。
《漢書》:疏受叩頭曰:“從大人議。
”此以呼其叔也。
張博詐淮陽王,欲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
《後漢書》:範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
”此皆以呼其母也。
柳宗元稱劉禹錫之母雲:“無辭以白其大人。
”亦謂禹錫之母。
是大人之稱,隻以稱父母、伯叔,從未有以之稱尊官者。
考唐、宋以來,仕宦相呼敵以下或稱字,尊長稱丈,公卿貴官則稱其官位。
宋天聖中,诏文武官不得過稱官品。
諸節度使、觀察使未至太傅者,許稱太傅;防禦使至橫行使,許稱太保;諸司使許稱司徒。
皆本等檢校所應帶之官也。
又洪容齋記:李德裕自崖州與某侍郎書雲“崖州司戶參軍李德裕狀侍郎十九弟”及李文定稱王沂公雲“樞密太師相公”之類,是皆以官位相呼,無所謂大人者。
戴埴《鼠璞》雲:四明有大人堂,本錢億曾為此州節度,後其侄惟治複來節度,因創為祠,名曰大人堂。
蓋大人之稱,乃子弟稱父兄之詞,而俗訛以為阚相公廟,誤矣。
《梁溪漫志》及莊綽《雞肋編》亦謂:世惟子稱父為大人,若施之于他,則衆駭笑之矣。
可見宋時猶以大人稱父母,而不加之達官貴人也。
元人高則誠《琵琶記》:蔡狀元呼黃門為大人,則元時達官已有大人之稱。
明尹直《謇齋瑣碎錄
按《明祖實錄》:洪武中,已命禮部申禁軍民人等,不得用太孫、太祖、太保、待诏、大官、郎中等字為名稱。
其時去淮張未遠,而民俗濫稱已遍,至煩明禁,則由來已久,未必起于士誠也。
又陸容《菽園雜記》:醫人稱郎中,鑷工稱待诏,磨工稱博士,師巫稱太保,茶酒稱院使,此草率各分,國初有禁雲。
然亦不言起于淮張,則知非一日也。
今江南俗。
椎油、賣茶者尚稱博士,鑷工尚稱待诏,醫生尚稱郎中,而北俗則稱醫生為大夫。
按博士本師長之稱,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為置弟子五十人,後四方來學者皆詣博士受業,故其時弟子稱師皆曰博士。
沿及六朝,此風不改。
《宋書》:王微為兒時從博士讀《小小章句》。
《北史》:劉晝知宋世良家多書,乃求為其子博士,恣意披覽。
北齊張景仁教太原王紹德書,武成帝又令景仁侍後主書,後主呼為博士。
登極後,與左右語,猶稱張博士。
武成又為琅琊王俨求博士,得張雕武與景仁,号二張博士。
後周文帝置學東館,教諸将子弟,以樊深為博士。
可見博士猶先生雲爾。
《封氏聞見記》:禦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時,茶飲初盛行,陸鴻漸來見,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既坐,乃手自烹茶,口通茶名,區分指點。
李公心鄙之,茶罷,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此茶博士之名之始也。
蓋其時茶事初起,精其技者尚少,故有茶博士之稱,而李公因其稱以嘲之,可見是時賣茶者無不稱博士也。
《舊唐書》:開元十一年,命州縣置醫博士二人。
則醫亦稱博士也。
其椎油者之稱博士,蓋亦因專習其技而有是稱,或因煎茶者稱博士而效之耳。
(按博士之始,本起于戰國。
《漢書。
賈山傳》:其祖祛,故魏王時博士弟子也。
秦亦有此官,《史記。
始皇本紀》、侯生、盧生曰:“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
”又始皇不樂,辄令博士為仙真人詩,令樂人歌弘之。
漢初亦設此官,不過待問,未有進用者。
至武帝立五經博士,遂為師儒之宗,此博士之沿革也。
)待诏之稱,古來原多雜流。
《舊唐書》:翰林有合煉、僧道、祝蔔、術藝、書奕,各别院以廪之。
天寶中有嵩山道士吳筠,乾元中有占星韓穎、劉ピ,貞元末有奕棋王叔文、侍書王亻丕,元和末有方士柳泌、浮屠士通,寶曆初有善奕王倚、興唐觀道士孫準,并待诏翰林。
遼時翰林畫院有畫待诏,翰林醫院有醫待诏。
前明文征明亦以能書待诏。
可見翰林中待诏者,原不皆文學之士,則鑷工之稱待诏,蓋亦實有以此技為待诏者,而人因以稱之也。
若醫生之稱郎中、大夫,顧甯人以為起于宋時,而引《老學庵筆記》醫生曰牙推,蔔相曰巡官之類以證之。
(按牙推之名不自宋始,唐鄭注以藥術幹李,喜之,署為牙推。
則醫生之稱牙推,起于唐也。
《北夢瑣言》:後唐莊宗劉皇後之父,舊以醫為業,莊宗暇日,負藥囊,令子繼岌破帽相随,自稱劉衙推訪女,直入後宮,後大怒。
)然亦第意拟之詞,而未見郎中、大夫之的據。
按《夷堅志》鄱醫趙本上官彥成之隸,粗得其術,人稱為趙三郎中。
又劉師道業醫,有婦人托為魏師成之妻,求其療夫疾。
劉初不知魏已死也,至則魏伸手求診脈,覺骨節堅冷如木石。
婦忽笑曰:“劉郎中細審此病不可醫也。
”劉曰:“娘子拉我來,何忽如此?”婦曰:“郎中試看。
”俄化為狐去。
又信州吏毛遂病,為劉醫誤用藥緻死,忽複活,曰:“是那個郎中主張?”劉方喜以為己功,應曰:“是我。
”毛曰:“今後須仔細。
我病本不至死,為汝以藥殺我,我今隻在鬼門關候汝耳。
”言訖而死,劉亦繼沒。
此醫生稱郎中之明證也。
《夷堅志》又雲:張二大夫者,京師醫家,後徙臨安,官至翰林醫官,人仍稱為張二大夫。
則北方醫生之稱大夫,亦起于宋矣。
又按唐時醫生亦稱待诏。
張有《病宮人》詩雲:“藥餌無征待诏愁。
”此正醫蔔待诏翰林之本稱也。
又按:大夫本秦、漢時士人之通稱。
《漢書。
高祖紀》:呂公從沛令,沛中豪傑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
蕭何為主吏,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
”按沛中豪傑吏蓋不過鄉豪及健吏之類,而通謂之大夫。
蓋秦制賜民爵有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七大夫諸等稱。
《漢書》注:五大夫,第九爵也;七大夫,第七爵也;大夫,第五爵也。
度其時民之有此爵者,人即以其爵呼之,相沿日久,遂以為尊奉之呼,故鄉豪及健吏皆得稱耳。
《漢書》高祖诏曰:“七大夫以上皆高爵也,久立吏前,曾不為決,甚無謂也。
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
今吾于爵非輕也。
”可見當時爵雖大夫,而以事至官吏前,仍循部民之制。
○大人大人之見于經書者,《周易》“大人與天地合其德,”陸德明《釋文》引王肅雲:聖人在位之目;以及《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莊子》“大人者,聖人不足以當之”之類,皆以德位兼言。
惟《論語》“畏大人”,《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則以勢分而言。
又《左傳》:闵子馬曰:“夫人必是說而後及其大人。
”邾黑肱以濫來奔,君子曰:“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
”注皆言在位者,然此特泛論有位之人,非觌面尊奉之呼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則更以稱天子,而其時公卿大臣無大人之稱可知。
其呼為大人者,則以施于父母、伯叔。
如《家語》:曾子曰:“參得罪大人。
”又《史記》:範蠡之長子曰:“家有長子,今弟有罪,而大人不遣,是吾不肖也。
”漢高祖雲:“始大人以臣為無賴。
”霍去病雲:“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
”《南史》:王僧儒幼時,有人以冬李饋其父,先以一與之,僧孺辭曰:“大人未見,不容先嘗。
”《北史》:田式以事下獄,欲自盡,其子信勸之曰:“大人朝廷重臣,又無大過,何至于此!”《唐書》裴彜雲:“大人病痛若此。
”《摭言》:楊國忠子應試,學問荒陋,禮部侍郎達奚畏國忠,使其子撫先白國忠曰:“大人白相公,郎君所試不中程式,然亦未敢黜落。
”《五代史》:王珂妻本克用女,珂被梁圍急,使妻緻克用書曰:“賊勢如此,大人忍不救耶?”《宋史》蔡京子攸入谒,握父手曰:“大人脈勢舒緩,體中得無不适?”又《隐逸傳》:南安翁以長子被拘于官,欲詣官代長子杖,小兒曰:“大人豈可受杖,兒當代。
”此皆以呼其父也。
《漢書》:疏受叩頭曰:“從大人議。
”此以呼其叔也。
張博詐淮陽王,欲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
《後漢書》:範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
”此皆以呼其母也。
柳宗元稱劉禹錫之母雲:“無辭以白其大人。
”亦謂禹錫之母。
是大人之稱,隻以稱父母、伯叔,從未有以之稱尊官者。
考唐、宋以來,仕宦相呼敵以下或稱字,尊長稱丈,公卿貴官則稱其官位。
宋天聖中,诏文武官不得過稱官品。
諸節度使、觀察使未至太傅者,許稱太傅;防禦使至橫行使,許稱太保;諸司使許稱司徒。
皆本等檢校所應帶之官也。
又洪容齋記:李德裕自崖州與某侍郎書雲“崖州司戶參軍李德裕狀侍郎十九弟”及李文定稱王沂公雲“樞密太師相公”之類,是皆以官位相呼,無所謂大人者。
戴埴《鼠璞》雲:四明有大人堂,本錢億曾為此州節度,後其侄惟治複來節度,因創為祠,名曰大人堂。
蓋大人之稱,乃子弟稱父兄之詞,而俗訛以為阚相公廟,誤矣。
《梁溪漫志》及莊綽《雞肋編》亦謂:世惟子稱父為大人,若施之于他,則衆駭笑之矣。
可見宋時猶以大人稱父母,而不加之達官貴人也。
元人高則誠《琵琶記》:蔡狀元呼黃門為大人,則元時達官已有大人之稱。
明尹直《謇齋瑣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