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病祟,乞路當可符法治之,俄有一金紫偉人至,路诘之曰:“爾為城隍神,知張氏有鬼祟,何不擒捉?”朱琮妾以妻王氏妒,至于自刎,遂為祟,朱請閣皂山道士禳之,道士牒付城隍廟拘禁。
是時城隍之祀,一如郡縣有司官,與今制大略相同矣。
吳澄記江州城隍廟曰:江右列郡,以漢颍陰侯灌嬰配食。
(按查初白詩:今江西城隍即系灌嬰,并非配食矣。
)明太祖初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平、和滁以王,府曰公,縣曰侯。
洪武三年去封号,但稱某府縣城隍之神。
○韓昌黎為土地神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傳為唐之韓昌黎,不知其所始。
按《夷堅志》:湖州烏鎮普靜寺,本沈約父墓。
約官于朝,嘗每歲一歸祭掃。
其反也,梁武帝辄遣昭明太子遠迎之。
約不自安,遂遷葬其父于金陵,而舍墓為普靜寺,故寺僧祀約為土地神。
又《宋史。
徐應镳傳》:臨安太學本嶽飛故第,故飛為太學土地神。
今翰林吏部之祀昌黎蓋亦仿此。
○五聖祠鈕玉樵謂:太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乞恩。
帝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可耳。
”命江南人各立尺五小廟祀之,俗謂之五聖廟。
後遂樹頭花間、雞埘豕圈,有災殃,辄曰五聖為祟。
本朝有湯公斌巡撫江南,奏毀之。
其禍遂絕。
《述異記》亦載:康熙八年,秀水縣民郭季平為五聖所祟,丙寅江蘇巡撫湯公奉除五聖淫祀,妖禍遂絕雲雲。
然實未盡絕也。
餘少時見鄰人王祥龍及俞奕千之女皆犯此祟,謂之神和病。
男則有女鬼與合,女則有男鬼與合,來則必有洩精遺血之事。
而山村野岸,尺五小廟所在有之,如汀州七姑子、建昌木神三郎之類。
蓋幽明之際,變幻無窮,固非令甲所能禁也。
然玉樵謂起于明祖,則未必然。
按《夷堅志》林劉舉将赴解,禱于錢塘門外九裡五聖行祠,遂登科為德興尉。
到任奠五顯廟,知為五聖之祖祠也。
則五聖之祠宋已有之。
《七修類稿》又謂五通神即五聖也。
然則五聖、五顯、五通,名雖異而實則同。
《夷堅志》所載韓子師病祟,請客以符水治之,見五通神銷金黃袍騎馬而去。
又醫者盧生托宿趙喜奴家,共枕席,天明,但見所寝在五聖廟側草露之上。
《武林聞見》所載宋嘉泰中大理寺決一囚,數日後見形于獄吏,求為泰和樓五通神。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
而陳友諒僭号亦在采石五通廟,則五聖者宋、元已有之,而非起于明祖矣。
○晏公廟常州城中白雲渡口,有晏公廟,莫知所始。
及閱《七修類稿》,乃知明太祖所封也。
時毗陵為張士城之将所據,徐達屢戰不利。
太祖親率馮勝等十人往援,扮為商賈,順流而下。
江風大作,舟将覆,太祖惶懼乞神,忽見紅袍者挽舟至沙上。
太祖曰:“救我者誰也?”默聞曰:“晏公也!”及定天下後,江岸當崩,有豬婆龍在其下,迄不可築。
有老漁教炙豬為餌以釣之,甕貫缗而下,甕罩其項,其物二足,推拒不能爬于土,遂釣而出,岸乃可成。
衆問老漁姓名,曰“姓晏。
”倏不見。
明祖聞之,悟曰:“蓋即昔救我于覆舟者也!”乃封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命有司祀之,吾常所以有此廟也。
又《續通考》:臨江府清江鎮舊有晏公廟,神名戍仔,明初封為平浪侯。
○常州忠佑廟常州有忠佑廟,祀司徒陳杲仁。
相傳南唐封為武烈帝,故今俗以帝号稱之。
而郡人劉宗浩輯為實錄一書,謂公本晉陵人,在隋立功,授司徒。
沈法興,其婦翁也。
大業末,法興欲襲常州,懼公不敢動,乃詐以疾告。
公不得已,往問疾,飲中毒,歸而卒。
後法興方剽掠,公現形黑雲中,發神矢斃之。
唐初诏為立祠。
乾符中以陰兵助裴璩讨賊王郢有功,封忠烈公。
廣明之亂,神力示現,賊不入浙西,加封感應。
梁開平中,封福順王。
淮南楊氏封忠烈王。
南唐時,錢ㄈ遣将來攻,公以陰兵驅黑牛觸敵艦敗去,乃冊為武烈帝。
宋又賜廟号曰忠佑。
此司徒祠于常之始末也。
。
按《舊唐書》沈法興為吳郡守,炀帝使與太仆丞元讨賊樓世幹。
會炀帝被弑,乃與将孫士漢、陳杲仁執起兵,又令杲仁破賊樂伯通。
法興自署江南道總管,聞越王侗即位,乃上表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承制置百官,以杲仁為司徒。
是杲仁本隋将,與法興通謀害其主帥,而司徒之官又法興所授也。
《新唐書》并不言承制,但雲法興以杲仁為司徒,則其為法興黨更不待言矣。
然常之人所以崇祀者,實以自唐及五代、宋以來曆著靈異,故累請褒封至帝号。
今常州雲車之制甲天下,相傳像公空中破敵時神兵也。
豈失節于生前,而獨能反正于身後耶?抑郡人所傳公為法興所害者本是實事,而《新、舊唐書》所記不無訛謬耳?史冊所載,往往有與傳聞互異者,未必傳聞皆僞而史冊真也。
○常州忠義祠常州有忠義祠,祀宋末守城死事諸臣。
是時元兵至常,郡守趙與鑒先遁,郡人錢以城降,劉師勇複之。
朝議以姚知常州事,王安節率兵守之,自夏及冬,拒守數月。
伯顔驅城外居民運土填塹,土至,并人築之。
城破,官民盡殺無遺類,得免者僅七人(事見《續資治通鑒》)。
常州屠戮之慘,自開辟以來未有也。
(伯顔因常州拒守,至平江疑有備,乃不煩兵而下,因笑曰:“常州紙城鐵人,平江鐵城紙人。
”)祠中神位首文天祥,時為安扶大使、知平江,遣兵來救者也。
次姚,次王安節,一文臣,一武臣,皆城主也。
次陳,郡人,為通判助守者也。
次師勇,先複常州,後城陷遁去,卒死于閩中者也。
次判官郡人胡應炎,次知武進縣包圭,皆城破身死者也。
次巡栓尹玉、麻土龍,即信國遣來援,士龍戰死虞橋,玉戰死五牧者也。
次知無錫縣阮應得(《鄭所南集》作阮正己,其子亦從父投水死),常州破後,兵至無錫,亦殉節者也。
次僧人萬安、道士徐道明、巡檢方允武、溧陽尉莫謙之,皆同守常州同死節者也。
而元末守土死事之武進縣令劉溶亦焉,從其類也。
今以宋、元二史考之,尚有遺漏者。
《陳傳》:錢以城降,後有淮民王通居常州,陰以書約師勇為内應,師勇遂複常州。
則王通宜增祀也。
《伯顔傳》:常州守判既降,師勇與張彥、王安節複之,彥尋被執于呂城,不能完節,固難從祀,而《安節傳》常州既複,命安節與張詹共守,則張詹宜增祀也。
《尹玉傳》謂師勇複常州後,即赴平江,而《張世傑傳》則雲師勇守常州,城陷拔栅出走,其弟馬堕塹,躍不能出,師勇舉手與訣而去。
惜其弟名不傳,此亦宜增祀者也。
《宋史》又謂:莫謙之,宜興僧人,起義兵,沒于戰,贈武功大夫。
則謙之官号所謂溧陽尉者宜改書也。
《元史。
劉良傳》:良為常州萬戶府知事,張士誠來攻,城陷,良赴水死。
武進縣尹劉溶戰于葛仙橋,亦死。
是與溶同戰死者尚有劉良,今溶既附祀,則良亦宜增祀也。
近日忠義祠内增入劉忠毅熙祚、馬文肅世奇、王節愍章、金忠潔铉,皆明末死國難者。
劉巡按湖南,死于永州。
馬、王、金官京師,死甲申之變。
以之祀固宜,然實有不必者。
此祠之建,本因宋末常州守土諸臣以身殉城,故血食于此。
而祠創于前明,故并元末守常州死事之武進令劉溶亦附焉。
凡以祀守常州殉節之人,非祀常州人之殉節于外者也。
若并祀常州人之殉節于外者,則又不止此四公。
即以明季而論,宜興盧忠烈公象升,戰死于钜鹿,南都亡後,其弟中書象觀赴水死,從弟象同拒戰死。
又有王行儉,崇祯十年進士,守重慶府,張獻忠之難被脔而死。
吳炳,為永明王大學士,兵敗,自缢于湘山寺。
莫可及,為長沙照磨,攝甯鄉縣事,流賊破城,力戰死,子若鼎、若钰亦遇害。
史夏隆,為南昌推官,集兵守城,城破殉難(皆宜興人)。
無錫堵允錫,仕永明王,死于浔州。
王孫蘭,為韶州副使,流賊将至,城中人盡逃,乃自缢死。
龔廷祥,弘光中為中書舍人,城破,步至武定橋趙水死(皆無錫人)。
而江陽舉人夏維新、武舉黃略,諸生許用(《明史。
侯峒曾傳》内作許用,縣志作許用德)、王華、呂九韶以守城死,貢生黃毓祺,出亡後仍抗節死。
《閻應元傳》内江陰死事之人更多,見《明史》第二百七十六卷。
此皆常郡人也。
劉、馬四公既祀,則此十數公者不當增祀乎?若謂劉、馬四公死流賊之難,其馀則多抗本朝,故不得與,然本朝修史已備書之,或專傳,或附傳,皆不沒其實,則亦何不可增祀乎?況莫可及、王孫蘭等亦皆死流賊之難者乎?若謂盧、堵數公皆常之屬縣人,故不祀于郡(堵允錫,《明史》作無錫人,《邵青門集》作宜興人),然四公内馬文肅亦無錫人,非郡城中武進人也,何取此舍彼乎?況武進人尚有薛聞禮、薛應玢,聞禮為黃陂典史,流賊所設僞官至,為士民殺死,聞禮令士民盡逃,獨以身當之,為張獻忠所殺。
應玢攝龍州事,李自成來攻,城破,罵賊死。
又吳鐘巒,魯王監國時為禮部尚書,兵敗入昌國衛,抱孔子木主自焚死。
鐘巒之子名福之,亦舉兵太湖中,據長白蕩,為大清兵所執,殺于江甯。
又何以不祀乎?且劉忠毅之弟永祚,守興化,城破,仰藥死。
親兄弟也,祀其一而遺其一,可乎?此當日增祀時不及詳考,遂緻挂一漏百,本欲表揚常州之忠節,而适以形常州忠節之少也。
愚謂常州忠義祠内本不必增此四公,福王時南都建旌忠祠,馬、王、金三公已在正祀之列。
我世祖章皇帝又命所在給田七十畝建祠緻祭(俱見《明史》),則馬、王、金三公本有專祠,永州當亦有劉忠毅祠,若本郡則宜入鄉賢,而不必混于守常州死事諸臣之内。
既欲增祀此四人矣,則當于祠内隙地另建一堂,彙祀常州人之殉節于外者,而盧、堵諸公并列祀焉,庶不緻贻笑于考據之疏也。
是時城隍之祀,一如郡縣有司官,與今制大略相同矣。
吳澄記江州城隍廟曰:江右列郡,以漢颍陰侯灌嬰配食。
(按查初白詩:今江西城隍即系灌嬰,并非配食矣。
)明太祖初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平、和滁以王,府曰公,縣曰侯。
洪武三年去封号,但稱某府縣城隍之神。
○韓昌黎為土地神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傳為唐之韓昌黎,不知其所始。
按《夷堅志》:湖州烏鎮普靜寺,本沈約父墓。
約官于朝,嘗每歲一歸祭掃。
其反也,梁武帝辄遣昭明太子遠迎之。
約不自安,遂遷葬其父于金陵,而舍墓為普靜寺,故寺僧祀約為土地神。
又《宋史。
徐應镳傳》:臨安太學本嶽飛故第,故飛為太學土地神。
今翰林吏部之祀昌黎蓋亦仿此。
○五聖祠鈕玉樵謂:太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乞恩。
帝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可耳。
”命江南人各立尺五小廟祀之,俗謂之五聖廟。
後遂樹頭花間、雞埘豕圈,有災殃,辄曰五聖為祟。
本朝有湯公斌巡撫江南,奏毀之。
其禍遂絕。
《述異記》亦載:康熙八年,秀水縣民郭季平為五聖所祟,丙寅江蘇巡撫湯公奉除五聖淫祀,妖禍遂絕雲雲。
然實未盡絕也。
餘少時見鄰人王祥龍及俞奕千之女皆犯此祟,謂之神和病。
男則有女鬼與合,女則有男鬼與合,來則必有洩精遺血之事。
而山村野岸,尺五小廟所在有之,如汀州七姑子、建昌木神三郎之類。
蓋幽明之際,變幻無窮,固非令甲所能禁也。
然玉樵謂起于明祖,則未必然。
按《夷堅志》林劉舉将赴解,禱于錢塘門外九裡五聖行祠,遂登科為德興尉。
到任奠五顯廟,知為五聖之祖祠也。
則五聖之祠宋已有之。
《七修類稿》又謂五通神即五聖也。
然則五聖、五顯、五通,名雖異而實則同。
《夷堅志》所載韓子師病祟,請客以符水治之,見五通神銷金黃袍騎馬而去。
又醫者盧生托宿趙喜奴家,共枕席,天明,但見所寝在五聖廟側草露之上。
《武林聞見》所載宋嘉泰中大理寺決一囚,數日後見形于獄吏,求為泰和樓五通神。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
而陳友諒僭号亦在采石五通廟,則五聖者宋、元已有之,而非起于明祖矣。
○晏公廟常州城中白雲渡口,有晏公廟,莫知所始。
及閱《七修類稿》,乃知明太祖所封也。
時毗陵為張士城之将所據,徐達屢戰不利。
太祖親率馮勝等十人往援,扮為商賈,順流而下。
江風大作,舟将覆,太祖惶懼乞神,忽見紅袍者挽舟至沙上。
太祖曰:“救我者誰也?”默聞曰:“晏公也!”及定天下後,江岸當崩,有豬婆龍在其下,迄不可築。
有老漁教炙豬為餌以釣之,甕貫缗而下,甕罩其項,其物二足,推拒不能爬于土,遂釣而出,岸乃可成。
衆問老漁姓名,曰“姓晏。
”倏不見。
明祖聞之,悟曰:“蓋即昔救我于覆舟者也!”乃封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命有司祀之,吾常所以有此廟也。
又《續通考》:臨江府清江鎮舊有晏公廟,神名戍仔,明初封為平浪侯。
○常州忠佑廟常州有忠佑廟,祀司徒陳杲仁。
相傳南唐封為武烈帝,故今俗以帝号稱之。
而郡人劉宗浩輯為實錄一書,謂公本晉陵人,在隋立功,授司徒。
沈法興,其婦翁也。
大業末,法興欲襲常州,懼公不敢動,乃詐以疾告。
公不得已,往問疾,飲中毒,歸而卒。
後法興方剽掠,公現形黑雲中,發神矢斃之。
唐初诏為立祠。
乾符中以陰兵助裴璩讨賊王郢有功,封忠烈公。
廣明之亂,神力示現,賊不入浙西,加封感應。
梁開平中,封福順王。
淮南楊氏封忠烈王。
南唐時,錢ㄈ遣将來攻,公以陰兵驅黑牛觸敵艦敗去,乃冊為武烈帝。
宋又賜廟号曰忠佑。
此司徒祠于常之始末也。
。
按《舊唐書》沈法興為吳郡守,炀帝使與太仆丞元讨賊樓世幹。
會炀帝被弑,乃與将孫士漢、陳杲仁執起兵,又令杲仁破賊樂伯通。
法興自署江南道總管,聞越王侗即位,乃上表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承制置百官,以杲仁為司徒。
是杲仁本隋将,與法興通謀害其主帥,而司徒之官又法興所授也。
《新唐書》并不言承制,但雲法興以杲仁為司徒,則其為法興黨更不待言矣。
然常之人所以崇祀者,實以自唐及五代、宋以來曆著靈異,故累請褒封至帝号。
今常州雲車之制甲天下,相傳像公空中破敵時神兵也。
豈失節于生前,而獨能反正于身後耶?抑郡人所傳公為法興所害者本是實事,而《新、舊唐書》所記不無訛謬耳?史冊所載,往往有與傳聞互異者,未必傳聞皆僞而史冊真也。
○常州忠義祠常州有忠義祠,祀宋末守城死事諸臣。
是時元兵至常,郡守趙與鑒先遁,郡人錢以城降,劉師勇複之。
朝議以姚知常州事,王安節率兵守之,自夏及冬,拒守數月。
伯顔驅城外居民運土填塹,土至,并人築之。
城破,官民盡殺無遺類,得免者僅七人(事見《續資治通鑒》)。
常州屠戮之慘,自開辟以來未有也。
(伯顔因常州拒守,至平江疑有備,乃不煩兵而下,因笑曰:“常州紙城鐵人,平江鐵城紙人。
”)祠中神位首文天祥,時為安扶大使、知平江,遣兵來救者也。
次姚,次王安節,一文臣,一武臣,皆城主也。
次陳,郡人,為通判助守者也。
次師勇,先複常州,後城陷遁去,卒死于閩中者也。
次判官郡人胡應炎,次知武進縣包圭,皆城破身死者也。
次巡栓尹玉、麻土龍,即信國遣來援,士龍戰死虞橋,玉戰死五牧者也。
次知無錫縣阮應得(《鄭所南集》作阮正己,其子亦從父投水死),常州破後,兵至無錫,亦殉節者也。
次僧人萬安、道士徐道明、巡檢方允武、溧陽尉莫謙之,皆同守常州同死節者也。
而元末守土死事之武進縣令劉溶亦焉,從其類也。
今以宋、元二史考之,尚有遺漏者。
《陳傳》:錢以城降,後有淮民王通居常州,陰以書約師勇為内應,師勇遂複常州。
則王通宜增祀也。
《伯顔傳》:常州守判既降,師勇與張彥、王安節複之,彥尋被執于呂城,不能完節,固難從祀,而《安節傳》常州既複,命安節與張詹共守,則張詹宜增祀也。
《尹玉傳》謂師勇複常州後,即赴平江,而《張世傑傳》則雲師勇守常州,城陷拔栅出走,其弟馬堕塹,躍不能出,師勇舉手與訣而去。
惜其弟名不傳,此亦宜增祀者也。
《宋史》又謂:莫謙之,宜興僧人,起義兵,沒于戰,贈武功大夫。
則謙之官号所謂溧陽尉者宜改書也。
《元史。
劉良傳》:良為常州萬戶府知事,張士誠來攻,城陷,良赴水死。
武進縣尹劉溶戰于葛仙橋,亦死。
是與溶同戰死者尚有劉良,今溶既附祀,則良亦宜增祀也。
近日忠義祠内增入劉忠毅熙祚、馬文肅世奇、王節愍章、金忠潔铉,皆明末死國難者。
劉巡按湖南,死于永州。
馬、王、金官京師,死甲申之變。
以之祀固宜,然實有不必者。
此祠之建,本因宋末常州守土諸臣以身殉城,故血食于此。
而祠創于前明,故并元末守常州死事之武進令劉溶亦附焉。
凡以祀守常州殉節之人,非祀常州人之殉節于外者也。
若并祀常州人之殉節于外者,則又不止此四公。
即以明季而論,宜興盧忠烈公象升,戰死于钜鹿,南都亡後,其弟中書象觀赴水死,從弟象同拒戰死。
又有王行儉,崇祯十年進士,守重慶府,張獻忠之難被脔而死。
吳炳,為永明王大學士,兵敗,自缢于湘山寺。
莫可及,為長沙照磨,攝甯鄉縣事,流賊破城,力戰死,子若鼎、若钰亦遇害。
史夏隆,為南昌推官,集兵守城,城破殉難(皆宜興人)。
無錫堵允錫,仕永明王,死于浔州。
王孫蘭,為韶州副使,流賊将至,城中人盡逃,乃自缢死。
龔廷祥,弘光中為中書舍人,城破,步至武定橋趙水死(皆無錫人)。
而江陽舉人夏維新、武舉黃略,諸生許用(《明史。
侯峒曾傳》内作許用,縣志作許用德)、王華、呂九韶以守城死,貢生黃毓祺,出亡後仍抗節死。
《閻應元傳》内江陰死事之人更多,見《明史》第二百七十六卷。
此皆常郡人也。
劉、馬四公既祀,則此十數公者不當增祀乎?若謂劉、馬四公死流賊之難,其馀則多抗本朝,故不得與,然本朝修史已備書之,或專傳,或附傳,皆不沒其實,則亦何不可增祀乎?況莫可及、王孫蘭等亦皆死流賊之難者乎?若謂盧、堵數公皆常之屬縣人,故不祀于郡(堵允錫,《明史》作無錫人,《邵青門集》作宜興人),然四公内馬文肅亦無錫人,非郡城中武進人也,何取此舍彼乎?況武進人尚有薛聞禮、薛應玢,聞禮為黃陂典史,流賊所設僞官至,為士民殺死,聞禮令士民盡逃,獨以身當之,為張獻忠所殺。
應玢攝龍州事,李自成來攻,城破,罵賊死。
又吳鐘巒,魯王監國時為禮部尚書,兵敗入昌國衛,抱孔子木主自焚死。
鐘巒之子名福之,亦舉兵太湖中,據長白蕩,為大清兵所執,殺于江甯。
又何以不祀乎?且劉忠毅之弟永祚,守興化,城破,仰藥死。
親兄弟也,祀其一而遺其一,可乎?此當日增祀時不及詳考,遂緻挂一漏百,本欲表揚常州之忠節,而适以形常州忠節之少也。
愚謂常州忠義祠内本不必增此四公,福王時南都建旌忠祠,馬、王、金三公已在正祀之列。
我世祖章皇帝又命所在給田七十畝建祠緻祭(俱見《明史》),則馬、王、金三公本有專祠,永州當亦有劉忠毅祠,若本郡則宜入鄉賢,而不必混于守常州死事諸臣之内。
既欲增祀此四人矣,則當于祠内隙地另建一堂,彙祀常州人之殉節于外者,而盧、堵諸公并列祀焉,庶不緻贻笑于考據之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