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子,或曰即張星之神也。

    陸文裕《金台紀聞》雲:後蜀主孟昶挾彈圖,花蕊夫人攜入宋宮,念其故主,嘗懸于壁。

    一日,太祖诘之,詭曰:“此蜀中張仙神也,祀之能令人有子。

    ”于是傳之人間,遂為祈子之祀雲。

    郎瑛《七修類稿》亦載此說。

    又王州《勘書圖跋》:宋初降王,惟孟昶具天人相,見于花蕊夫人所供。

    其童子為元哲,武士為趙廷隐。

    當時進禦者以勝國故,不敢具其實,乃目為文皇耳。

    據此,則此像又有托之為唐太宗者。

    餘謂此二說皆未必然。

    昶之入汴也,宋祖親見之,花蕊果攜其像,宋祖豈不能識别,而敢以詭辭對?至托為唐文皇,則更無謂,按高青邱有《謝海雪道人贈張仙像》詩雲:“餘未有子,海雪以此像見贈,蓋蘇老泉嘗禱之而得二子者,因賦詩以謝雲。

    道人念我書無傳,畫圖卷贈成都仙。

    雲昔蘇夫子,建之玉局禱甚虔,乃生五色兩鳳,和鳴上下相聯翩。

    ”然則此像本起于蜀中,閨閣祈子,久已成俗,是以花蕊攜以入宮,後人以其來自蜀道,轉疑為孟昶像耳。

    按《蘇老泉集》有《張仙贊》,謂張名遠霄,眉山人,五代時遊青城山成道。

    陸放翁《答宇文使君問張仙事》詩自注雲:“張四郎常挾彈,視人家有災者,辄以鐵丸擊散之。

    ”又《贈宋道人》詩雲:“我來欲訪挾彈仙,嗟哉一失五百年。

    ”《續通考》雲:張遠霄一日見老人持竹弓一、鐵彈三來質錢三百千,張無靳色。

    老人曰:“吾彈能辟疫,當寶用之。

    ”後老人再來,遂授以度世法。

    熟視其目有兩瞳子。

    越數十年,遠霄往白鶴山,遇石像,名四目老翁,乃大悟,即前老人也。

    眉山有遠霄宅故址。

    李石詩雲:“野草閑花不計年,亭亭雙桧欲參天。

    讀書卻得騎驢老,買藥來尋跨鶴仙。

    ”是蜀中本有是仙,今所畫張弓挾彈,乃正其生平事實,特未知何以為祈子之祀。

    胡應麟又謂:古來本有此張弓挾彈圖,後人因此附會以張弓為張,挾彈為誕,遂流傳為祈子之祀。

    此亦不加深考而為是臆說也。

    (按古者男子生懸弧矢,又祀高之禮,于所禦者帶以弓蜀,授以弓矢。

    此本是祈子之事,後人或緣此寫為圖,以為祈子之神像,遂輾轉附會,而實以姓名耳。

    ) ○鐘馗顧甯人謂:世所傳鐘馗,乃終葵之訛,其說本于楊用修、郎仁寶二人。

    仁寶《七修類稿》雲:《宣和畫譜。

    釋道門》載六朝古碣得于墟墓間者,上有鐘馗二字,則非唐人可知。

    《北史》:魏堯暄本名鐘葵,字辟邪。

    意葵字傳訛,而捉鬼之說起于此也。

    用修《丹鉛雜錄》雲:唐人戲作《鐘馗傳》,虛構其事如毛穎、陶泓之類也。

    蓋因堯鐘葵字辟邪,遂附會畫鐘葵于門,以為辟邪之具。

    又宗懿妹名鐘葵,後世因又有鐘馗嫁妹圖,但葵、馗二字異耳。

    (此事見沈括《筆談》。

    皇中,金陵發一冢,有石志,乃宗悫母鄭夫人,宗悫有妹名鐘馗。

    )《周禮。

    考工記》大圭“終葵首”注:齊人謂椎曰終葵,圭首六寸為椎,以下殺。

    《說文》: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謂為椎于杼上,明無所屈也。

    《禮記。

    玉藻》“天子”注亦同雲雲。

    是用修之說,較仁寶更詳。

    則鐘馗由堯終葵字辟邪之訛固屬有因,而大圭之終葵何以轉為人名之終葵,則未見的義。

    顧甯人乃引馬融《廣成頌》“揮終葵,揚玉斧”,謂古人以椎逐鬼,如大傩之執戈揚盾。

    此說近之。

    蓋終葵本以逐鬼,後世以其有辟邪之用,遂取為人名,流傳既久,則又忘其為辟邪之物,而意其為逐鬼之人,乃附會為真有是食鬼之姓鐘名馗者耳。

    胡應麟《筆叢》、朱國桢《湧幢小品》亦引堯終葵字辟邪以為鐘馗本辟邪之物,然俱不如甯人引馬融頌之融貫也。

    至用修謂唐人戲作《鐘馗傳》,則不詳載在何書。

    今按《天中記》引《唐逸史》:明皇因┲疾晝卧,夢一小鬼盜太真香囊及上玉笛。

    上叱問之,奏曰:“臣乃虛耗也,能耗人家喜事成憂。

    ”上怒,欲呼武士。

    俄見一大鬼,破帽藍袍,角帶朝靴,捉小鬼,刳其目,劈而啖之。

    上問:“爾何人?”曰:“臣終南進士鐘馗也。

    武德中應舉不第,觸階而死,得賜綠袍以葬。

    感恩發誓,為帝除虛耗妖孽之事。

    ”言訖夢覺,而疾遂瘳,乃诏吳道子畫之。

    道子沉思若有所睹,成圖以進。

    上視之曰:“是卿與朕同夢也!”《唐逸史》不可見,《天中記》所載,斯其故事矣。

    亦見沈括《筆談》。

    然此事不辨可知其妄也。

    後魏、北齊及周、隋間多有名鐘葵者。

    魏獻文帝時則有&chi罕鎮将楊鐘葵;又張衮之孫白澤本名鐘葵,獻文改名白澤;于勁亦字鐘馗;孝文時有頓丘王李鐘葵;北齊武成時有宦者宮鐘葵;後主緯時有慕容鐘葵,奔于周;隋炀時,漢王諒反,有大将喬鐘葵;又隋宗室處綱之父名鐘葵;又魚俱羅與蜀将段鐘葵讨平越隽蠻;唐時王武俊有将張鐘葵,寇趙州,為康日知所殺。

    古人名字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類以為名者,張鐘葵無論,若楊鐘葵等系六朝人,俱在唐前,倘食鬼之鐘馗系唐武德中進士,則楊鐘葵等之命名,何由逆知後世有是辟鬼之神而取之也哉?則《天中記》之說真附會也。

    然唐時則鐘進士食鬼之說盛行,甚至朝廷之上,每歲暮以鐘馗與曆日同賜大臣(此亦起于明皇,見沈括《筆談》)。

    劉禹錫有《代杜相公謝賜鐘馗曆日表》雲:“圖寫威神,驅除群厲;頒行元曆,敬授人時。

    ”又《代李中丞謝表》雲:“繪其神像,表去厲之方;頒以曆書,敬授時之始。

    ”至宋時猶然。

    神宗于禁中得道子所畫鐘馗,因镂闆以賜二府。

    然則訛謬相沿,已非一日也。

    又蘇易簡《文房四譜》雲:虢州歲貢鐘馗二十枚。

    用修亦以為即《考工記》“大圭終葵”之義,謂硯形銳其首如圭耳。

    據此則硯之銳者亦名鐘馗,并不名終葵矣。

    胡應麟非之,以為附會。

    然鐘馗列于《文房四譜》,則其為硯之形制,而非造為神像可知。

    至高江村《釋考工記》注終葵謂蔓生之物,葉圓而厚,圭首之圓厚如之,故以生之物,吐圓而厚,圭首之圓厚如之,故以為名。

    此未免臆說。

    顔之推曰:北齊有一士,讀書不過二三百卷。

    嘗出境聘東萊王韓,問:“玉杼上首終葵首當作何形?”答曰:“頭曲圓,勢如葵葉耳。

    ”韓為忍笑。

    江村之雲,毋乃類是。

    要之,但據《考工記》注槌曰終葵,再以馬融所頒終葵逐鬼之物證之,自可了然,毋庸更多枝辭也。

     ○王靈官道觀内多塑王靈官像,如佛寺之塑伽藍作鎮山門也。

    孫國敉《燕都遊覽志》謂:永樂間有周思得者,以王元帥法顯京師。

    元帥者世稱靈官,天将二十六居第一位。

    文皇禱辄應,乃命祀于宮城西。

    宣德初拓之,額曰大德顯靈宮。

    按《帝京景物略》及《列朝詩集》,文皇獲靈官藤像于東海,朝夕禮之如賓客,所征必載。

    及金川河,舁不可動,就思得問之,曰:“上帝界至此也。

    ”果有榆川之役。

    夫曰獲藤像于東海,則古來已有是像,非至永樂中始創也。

    而倪嶽《青溪漫稿》述道家之言:宋徽宗時,有西蜀人薩守堅,嘗從林靈素傳法,而王靈官則玉樞火府天将,又從守堅受符法者。

    永樂中敕建天将廟,宣德中改火德觀,封薩為崇恩真君,王為隆恩真君,歲時遣官緻祭。

    然則王元帥者,特有宋方士之流,林靈素已無他術,況又從而輾轉受法者?乃其威靈至今不泯,世俗尊奉益盛,何也?弘治中,周洪谟議及嘉靖中倪文毅請正祀典疏皆雲:道家之崇恩真君薩守堅,嘗從林靈素傳道,而隆恩真君則火府天将王靈官,又從薩真君授法。

    永樂中有杭州道士周思德,以靈官之法顯于京師,乃建天将廟及祖師殿。

    宣德中改廟為火德觀,崇奉二真君。

    成化中改觀曰宮,加顯靈二字,遞年四季換袍服,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再易以新制,珠玉錦繡,所費不資。

    每歲萬壽節、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現之日,皆遣官緻祭,其崇奉可謂至矣。

    今就其議言之,薩真人之法皆林靈素所傳,一時附會之說,本無可信,況近來附體降神者,乃充軍顧珏、顧倫之父子,其為鄙亵尤甚,怪誕可知。

    但經累朝創建,難便廢毀,所有前項祭祀俱應罷免,其四時袍服宜令本宮主持信依更期換,如法收貯,不必禁化,永為定例雲。

    ○城隍神王敬哉《冬夜箋記》謂:城隍之名,見于《易》,所謂“城複于隍”也。

    又引《禮記》天子大蠟八,水庸居其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以為祭城隍之始。

    固已,然未竟名之為城隍也。

    按《北史》:慕容俨鎮郢城,梁大都督侯等舟師至城外。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俨于是順人心禱之,須臾風浪大起,凡斷其荻洪鐵鎖三次。

    城人大喜,以為神助,遂破等。

    《隋書。

    五行志》: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繞牛口。

    是城隍之祀蓋始于六朝也。

    至唐則漸遍。

    《唐文粹》有李陽冰《缙雲縣城隍記》,謂:城隍神,祀典所無,惟吳越有之。

    是唐初尚未列于祀典。

    《張曲江集》有《祭洪州城隍神文》,杜甫詩有“十年過父老,幾日賽城隍”之句,《杜牧集》有《祭城隍祈雨文》,則唐中葉各州郡皆有城隍。

    五代錢&Alpha有《重修牆隍神廟碑記》,書大梁開平二年歲在武辰,顧甯人謂以城為牆,以戊為武,蓋以朱全忠父名誠,曾祖名茂琳,故避其嫌名而改。

    陸放翁《甯德縣城隍廟記》所謂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是也。

    《宋史》蘇緘殉節邕州,後交人入寇,見大兵從北來,呼曰:“蘇城隍來矣!”交人懼,遂歸。

    又範旺守城死,邑人為設像城隍以祭。

    張南軒治桂林,見土地祠,令毀之,曰:“此祠不經,自有城隍在。

    ”或問:“既有社,莫不須城隍否》”曰:“城隍亦贅也,然載在祀典。

    ”是宋時已久入祀典也。

    洪景盧《夷堅志》:滑世昌所居應被火,而城隍救之。

    殿前程某部綱馬濟江,以不祭城隍神而馬死過半。

    鄱陽城隍誕辰,士女多集廟下,命道士設醮。

    張通判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