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至大洋,風雨作,将覆舟,有二紅燈自天而下,遂得泊于島。

    若有人告曰:“吾輩為天妃所遣也。

    ”又嘉靖中,給事中陳侃奉使封琉球,遇風将覆,舉舡大呼“天妃”,亦見火光燭船,船即少甯。

    明日有粉蝶飛繞舟不去,黃雀立柁樓食米,頃刻風起,舟行如飛,曉至閩,午入浙之定海(俱見《七修類稿》)。

    吾鄉陸廣霖進士雲:台灣往來神迹尤著,土人呼神為媽祖。

    尚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

    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

    媽祖雲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

     ○金龍大王江淮一帶至潞河,無不有金龍大王廟。

    按《湧幢小品》:神姓謝,名緒,南宋人,元兵方盛,神以戚畹,憤不樂仕,隐金龍山,築望雲亭自娛。

    元兵入臨安,赴江死,屍僵不壞。

    鄉人瘗之祖廟側。

    明祖兵起,神示夢當佑助。

    會傅友德與元左丞李二戰呂梁洪,士卒見空十有披甲者來助戰,元遂大潰。

    永樂中,鑿會通渠,舟楫過河,禱無不應,于是建祠洪上。

    隆慶間,潘季馴督漕河,河塞不流,為文責神。

    有書吏過洪,遇鬼伯,擒以見神。

    神诘之曰:“若官人何得無禮,河流塞,亦天數也。

    為我傳語司空,吾已得請,河将以某日通矣。

    ”已而果驗。

    于是季馴事之甚謹。

    施愚山《齋雜記》亦載之。

    然則神之祀始于永樂中,而隆慶以後乃益盛欤?(本朝順治二年十二月,封黃河神為顯通濟金龍四大王之神,運河神為延休顯應分水龍王之神)。

     ○祠山神俗祀祠山神,稱為祠山張大帝。

    王州《宛委餘編》引《酉陽雜俎》:天帝劉翁者惡張翁,欲殺之,張翁具酒醉劉翁,而乘龍上天代其位(亦見《諾臯記》);及《殷芸小說》:周興死,天帝召興升殿,興私問左右曰:“是古張天帝耶?”答曰:“古天帝已仙去,此是曹明帝耳”雲雲,以為張大帝之證。

    此特因一張字偶合,故引之以實其說,殊不知《酉陽雜俎》及《殷芸小說》固荒幻不經,即其所謂張天帝者,亦指昊天上帝言之,而于祠山無涉也。

    世俗荒怪之說,固無足深考,然其訛謬相仍,亦必有所由始。

    按程《三柳軒雜識》:廣德祠山神姓張,避食,而引《祠山事要》雲:王始自長興縣疏聖渎,欲通津文德,化身為,縱使陰兵,為夫人李氏所觇,其工遂辍,是以祀之避。

    宋稗所載更詳,謂其神姓張名勃,烏程縣人,役陰兵導河,欲通廣德,自長興縣疏鑿聖渎。

    先與夫人約:每饷至,鳴鼓三聲,王即自至,不令夫人見之。

    後夫人遺餐于鼓,鴉啄鼓鳴,王以為饷至,至則無有。

    已而夫人至,鳴鼓,王反不至。

    夫人遂親至河所,見王為大豕,驅陰兵開浚。

    王見夫人自慚,工遂辍,而逃于縣西五裡橫山之頂。

    居人思之,為立廟。

    夫人亦至縣東二裡,而化為石人,亦立廟。

    曆漢、唐以來,廟祀不廢雲。

    詹仁澤曾樵又編輯廣德橫山神張王事迹,名《祠山家世編年》一卷,大略相同。

    《癸辛雜識》:廣植守廣德日,郡中祠山有埋藏會,植不信,用郡印印之其封。

    明日發視,無有焉。

    此祠山神之見于小說者也。

    《文獻通考》:祠山神在廣德,土人多以耕牛為獻。

    南唐時聽民租賃,每一牛出絹一匹,供本廟之費。

    其後絹悉入官。

    景德二年,知軍崔憲請量給絹以葺廟宇,上曰:“此載在祀典,應官為修葺。

    ”《宋史。

    範師道傳》:廣德縣有張王廟,民歲祀神,殺牛數千。

    師道至,禁絕之。

    《黃震傳》:通判廣德軍,舊有祠山廟,民禱祈者歲數十萬,其牲皆用牛,并有自嬰桎梏考掠以邀福者,震皆杖禁之。

    《明史。

    周瑛傳》:瑛守廣德,禁祀祠山。

    (闵文振《仰山脞錄》謂:瑛著《祠山辨》以息好鬼之俗。

    )此祠山神之見于史志者也。

    合而觀之,則祠山神之祀本起于廣德,其所謂化豬通津,蓋本《淮南子》禹化為熊通に轅之路,塗山氏見之,慚而化為石之事,移以附會于祠山。

    然俗所傳祠山張大帝實本此,而非如州所雲也。

    且祠山張大帝之稱,乃近代流俗所傳,而宋以來尚稱張王,并未加以帝号。

    《夷堅志》:華亭胡家供事廣德張王甚虔,其子婦慘妒,杖妾甚酷,妾潛缢,将死,夢有神撼之起,乃得解而救之,蓋蒙神佑雲。

    又毗陵胡容少年,過廣德,谒張王廟求夢。

    夜夢入大殿宇,叩一吏,問以窮通。

    吏曰:“可至通直。

    ”胡意殊不滿,已而竟以通直緻仕。

    陸放翁有《張王行廟》詩。

    高翥《菊澗小集》亦有詩,為辇下酒行多祭二郎神及祠山神而作者,詩雲:“箫鼓喧天鬧酒行,二郎賽罷賽張王。

    愚民可煞多忘本,香火何曾到杜康。

    ”元泰定帝加封曰普濟;而王号如故,《明史。

    禮志》:祠山廣惠張王勃以二月十八日祭。

    則所謂張大帝者,本流俗所稱之帝,而拟之昊天上帝乎?州所雲,殊為失考。

    餘自黔歸,江行以風水為命,舟人為餘曆數每日風報,多驗。

    其中有所謂“祠山報”者,雲:帝以二月八日下地,為三女營嫁,一嫁風,一嫁雪,一嫁雨,待食凍狗肉始上天,蓋謂二月八日以後必多風雨雪,直至戍日乃止。

    驗之果然。

    然則俚俗誕妄之說,固不足信,而以之候晴雨、驗災,則有不爽者。

    明祖雞鳴山十廟,獨不廢此祀,其亦有所驗欤?○文昌神今世文昌祠所祀梓潼帝君,王州《宛委餘編》謂即陷河神張惡子,而引其所著《化書》謂:本黃帝子,名揮,始造弦張羅網,因以張為氏。

    周時為山陰張氏子,以醫術事周公,卒托生于張無忌妻黃氏為遺腹子,《詩》所稱“張仲孝友”者也。

    以直谏為幽王所鸩,魂遊雪山,治蜀有功。

    五丁拔山,蛇壓死,蛇即其所化也。

    尋為漢帝子,曰趙王如意,為呂後所殺。

    魂散無歸,孝宣世至邛池。

    其令曰呂牟,即呂後之後身也。

    母戚夫人亦生于戚,嫁張翁,老無子,相與瀝血石臼中,祝曰:“我無子,倘得一動物,亦遺體也。

    ”自是感生為蛇。

    呂令有馬,乃呂産後身,蛇辄食之。

    呂令怒,系張夫婦将殺之,蛇遂揚海水作雨,灌城邑皆陷,今所謂陷河也。

    以所殺多,譴為池龍,受熱沙小蟲之苦。

    遇文殊,皈誠脫罪,複生于趙國張禹家,名勳,為清河令。

    卒,又生為張孝仲,時順帝之永和間也。

    西晉末,複生于越隽張氏,年七十三入石穴,悟道而化。

    改形入鹹陽,見姚苌。

    後苌入蜀,至梓潼嶺,神謂之曰:“君還秦,秦無主,其在君乎?”請其氏,曰:“張惡子也。

    ”後苌即其地立張相公廟。

    唐僖宗幸蜀,神又出迎,帝解佩賜之,還日賜遺無算。

    王中令铎有詩雲:“夜雨龍抛三尺匣,春雲鳳入九重城”雲雲。

    按陷河事亦見《王氏見聞》及《窮神秘苑》、《太平廣記》諸書,所載略同。

    《北夢瑣言》亦謂:梓潼張亞子,乃五丁拔蛇之所也。

    或又雲:隽州張生所養蛇,托生為僞蜀王建太子元膺,有蛇眼,竟以作逆誅。

    誅之夕,梓潼廟祝亟為亞子所責,言:“我在川,今始歸,何以緻廟宇荒穢若此!”據此,則所謂張惡子者,乃流轉于人與蛇間一變幻不經之物耳,不知與“文昌”二字何與?又《續通考》雲:劍州梓潼神張亞子,仕晉戰殁,人為立廟。

    唐玄宗西狩,追封左丞。

    僖宗入蜀,封順濟王。

    鹹平中,王均為亂,官軍進讨。

    忽有人登梯指賊大呼曰:“梓潼神遣我來,九月二十日城陷,爾等悉當夷滅!”及期果克城。

    招安使雷有終以聞,改封英顯王号。

    此見于祀典者,然亦與“文昌”二字無涉也。

    《明史。

    禮志》:弘治中,尚書周洪谟等議祀典雲:“梓潼帝君者,記雲神姓張名惡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殁,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号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景泰中,因京師舊廟辟而新之,歲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

    夫梓潼顯靈于蜀,廟食其地為宜,文昌六星與之無涉,宜敕罷。

    ”又《續通考》:嘉靖中,倪文毅請正祀典疏,亦本周洪谟之說,謂:“梓潼神,景泰五年始敕賜文昌宮,今宜祀于蜀,不宜立廟京師。

    至文昌星與梓潼無幹,乃合而為一,誠出附會,所有前項祀典,伏乞罷免。

    ”則亦謂梓潼之與文昌了不相涉也。

    然世以梓潼為文昌,則由來已久。

    按葉石林《崖下放言》記蜀有二舉人,行至劍門張惡子廟,夜宿,各夢諸神預作《來歲狀元賦》,甚靈異。

    高文虎《蓼花洲閑錄》亦載此事。

    然則張惡子之顯靈于科目,蓋自宋始,亦自宋之蜀地始。

    《朱子語類》所謂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兩川也。

    世人因其于科目事有靈異,無時遂以文昌帝君封之,前明又以文昌額其宮,而張惡子之為文昌帝君遂至今矣。

    明都《三餘贅筆》則謂:梓潼乃四川地,四川上直參宿,參有忠良孝謹之象,其山水深厚,為神明所宅。

    或又謂鬥魁為文昌六府,主賞功進爵,故科名之士多事之。

    此二說理雖較長,然皆從文昌二字立說,而于張惡子所以稱文昌,則毫無幹涉也。

    (《蜀志。

    秦宓傳》: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帝以會昌神以建福。

    《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

    都之說蓋本此。

    ) ○灌口神《夷堅志》:永康軍崇德廟,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監廟官。

    蜀人事之甚謹。

    每時節獻享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歲至四萬口。

    一羊過城,納稅錢五百,歲終可得錢二萬千,為公家無窮利。

    當神之生日,郡人醵迎盡敬,官僚亦無不瞻谒者。

    按《獨醒志》:灌口二郎神,乃祠李冰父子也。

    冰,秦時守其地,有龍為孽,冰鎖之于離堆之下。

    故蜀人德之,每歲用羊至四萬餘。

    凡買羊以祭,偶産羔者,亦不敢留。

    永康籍羊稅以充郡計。

    江鄉人今亦祠之,每祭但一羊,不設他物,蓋有自也。

    至順元年,封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王。

    見《元史》本紀。

     ○張仙世所稱張仙像,張弓挾彈,似貴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