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千石皆于廳拜,祠以轭下牛,而避居他室。
及蕭惠明莅任,曰:“孔季恭嘗為此郡,而未聞有災。
”遂設筵榻接賓。
數日,見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相向,既而不見,因發背,旬日而卒。
蕭惠休從吳興太守征為仆射,人謂惠休事項羽神甚謹,故得美遷。
蕭猷為吳興太守,與項羽神交歡,恒飲至一斛,神亦有酒色。
有禱必驗。
後為益州刺史,值齊狗兒亂,來發城,猷乃遙祝請救。
有田夫道逢數百騎至,問為誰,曰:“吳興楚王來救。
”是日遂破賊。
合此數事觀之,憤王之盛行于六朝,益可信矣。
惟蕭琛至郡著屐告廳事,聞室中有叱咤聲,琛厲色曰:“生不能與漢祖争中原,死據此廳,何也?”因遷之于廟,後竟無他。
則神亦有時因人而屈。
然陳武帝永定二年,至遣中書舍人韋鼎冊之為帝,其顯赫可想也。
按張《耳目記》:垂拱四年,安撫大使狄仁傑檄告楚霸王項君将校等,略曰:“鴻名不可以缪假,神器不可以力争雲雲,檄到如律令。
”遂除項羽廟及餘神并盡,惟會稽禹廟在焉。
亦見沈ㄈ《諧史》。
又《封氏聞見記》亦謂狄公檄書責其喪失八千子弟,而妄受牲牢之薦。
然則項羽神唐初猶盛,其以狄梁公檄除之後,遂漸衰替耶?然《梁溪漫志》和州烏江縣英惠廟即項羽神,靈響昭著。
紹興辛巳,敵犯淮南,過廟入禱,擲交數十,皆不吉,欲火焚其廟。
俄有大虺見于神座,敵駭而出,移屯東去。
郡上其事于朝,诏封為靈王,邦人益嚴事之。
則宋南渡時亦尚著靈異也。
○衡嶽借兵《癸辛雜識》有“衡嶽借兵”一條。
衡嶽之廟,四門皆有侍郎神,惟北門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則前期差官緻祭。
然其門亦不敢全開,以尺寸計兵數。
或雲其主司乃張子亮也。
張為湘南運判,死于官。
丁卯、戊辰間,南北交兵,朝廷降香,神許啟門三寸。
臬使遂全門大啟,旋以捷告,而廟旁數裡居民皆被風災。
最後有聲若雷,居民喜曰:“神歸矣!”果遂帖息。
沈作《寓簡》亦雲:衡山南嶽廟,國家每大出兵,則遣使祭告,用武士百人移鐵礎,視出兵之數。
凡出兵幾萬,則啟門若幹尺寸,法甚嚴,不得少差。
事畢,又遣使告謝,舉鐵礎塞門如故。
自廟焚之後,礎亦莫知所在矣。
○關壯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若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為神,大概初殁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浙替。
獨關壯缪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祀。
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壯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祭于荊門當陽縣之廟。
(《獨醒志》:李若水初為大名府元城尉,有村民持一書來,雲:“夢金甲神人告我,到關大王廟側,遇鐵冠道士,以其書下李縣尉。
”《夷堅志》:明椿都統自立生祠于關王廟側。
是宋時關王廟亦已多。
)元文宗天曆元年加封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
(《元史》:世祖尊崇佛教,用漢關壯缪為監壇。
)明洪武中複侯原封,萬曆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通玄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烈。
四十二年又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封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後,子平為竭忠王,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賜以左丞相一員為宋陸秀夫,右丞相一員為張世傑,其道壇之三界馘魔元帥,則以宋嶽飛代。
其佛寺伽藍,則以唐尉遲恭代。
劉若愚《蕪史》雲:太監林朝所請也。
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并祀。
本朝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将與天地同不朽。
何其寂寥于前,而顯爍于後,豈鬼神之衰旺亦有數耶?(《夷堅志》涪江張桓侯廟,紹興初,張魏公宣撫蜀中,有死卒更生,傳神語,欲助順。
未幾金婁室兀術連犯漢中,皆敗去。
魏公承制追封忠顯王。
則張桓侯之王封亦自宋始。
) 又按宋牧仲《筠廓偶筆》載馮景所記解州斷碑一事,謂壯缪生辰,世皆以為五月十三日,不知乃其子平生日也。
康熙十七年,解州常平村人于昌者,讀書塔廟,廟壯缪故居也。
晝夢壯缪授以“易碑”二字,驚悟。
适見浚井者得巨碑數段,昌合而讀之,乃記壯缪之祖考諱字生卒。
遂奔告州守王朱旦,朱旦因據碑作記。
侯祖石磐公,諱審,字問之,和帝永光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寶池裡,卒于桓帝永壽三年丁酉,享年六十八。
子諱毅,字道遠,桓帝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
侯長娶胡氏,靈帝光和元年戊午月十三日生子平雲雲。
然則侯之生以六月二十四日也。
亦見吳青壇《讀書質疑》。
按東漢人尚無别号,今既名審字問之,則石磐乃别号,一可疑也。
名審則字問之,名毅則字道遠,皆取《論語》、《中庸》之文。
其時《中庸》雜在《禮記》中,何以兩代名字恰用《中庸》、《論語》二書?二可疑也。
壯缪尚有子曰興,碑既載其兄,何不載其弟?三可疑也。
壯缪沒後,子孫在蜀,解州故鄉尚屬魏、晉,此碑何時何人所立,并不附見。
四可疑也。
馮景所記,其信然耶否耶?姑存之以備一說。
○漢壽亭侯關壯缪斬顔良,曹操表為漢壽亭侯,見《三國志》。
先主即位時,勸進表列名漢壽亭侯關羽、新亭侯張飛,更可證也。
《宋書》:王鎮惡以平劉毅功封漢壽縣子,沈林子亦封漢壽人縣伯。
《南史》:蔡道恭梁瑚監中封漢壽縣伯,又劉悛以漢壽邵榮興六世同居,特表其門。
是漢壽本地名,後人誤以漢字屬上,但稱壽亭,是以洪容齋《随筆》力辨其非。
王敬哉《冬夜箋記》亦謂漢壽二字不宜拆用。
吳青壇《讀書質疑》并稱漢壽縣在犍為,史稱費被害于漢壽是也。
然青壇亦未詳考。
按漢壽縣本有二,費被害之地在蜀中,郭璞《爾雅注》雲: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此本廣漢葭萌縣,建安二十五年蜀先主改名漢壽者(今為四川保甯府廣元縣)。
曹操表封關公,則在建安五年,固無由預立此名。
《續漢郡國志》:曹操表封關公,則在建安五年,固無由預立此名。
關公所封,蓋即此地。
《三國。
吳志》有潘,武陵漢壽人。
《晉書》有潘京,亦武陵漢壽人。
是武陵之有漢壽明甚。
而熊方《後漢書年表》異姓侯内有壽亭侯關羽,其下格注雲武陵。
此龍關公所封漢壽在武陵之明證也。
(壽亭上少一漢字,蓋傳寫脫誤。
)惟劉禹錫有《漢壽亭春望》詩,自注在荊州刺史治。
《名勝志》亦雲荊州有漢壽城,是曹操表封關羽處。
則似荊州又有一漢壽。
按漢末武陵郡亦荊州所屬,然刺史治所則不在此。
此蓋後人因關公曾鎮荊州,而建城築亭以志遺迹耳。
至世之稱壽亭,則已非一日。
《大明會典》亦止稱壽亭侯(明初,雞鳴山建廟,隻稱壽亭侯。
嘉靖十年,太常禦黃芳奏改稱漢前将軍漢壽亭侯。
)宋牧仲《筠廓偶筆》記大内有壽亭侯印,九紐連環四,翡翠爛然,傍有痕,似嵌寶石取去者。
牧仲之父文康公嘗印取一紙雲。
又許觀《東齋記事》:紹興中,洞庭漁人獲一印,方僅二寸,制甚古,紐有連環四,兩兩相貫,上有一大環總之。
漁者以為金,競而訟于官。
辨其文,乃“壽亭侯印”四字,遂留長沙官庫。
庫吏見印上有光怪,白于官,乃送荊門玉泉寺關壯缪祠。
淳熙四年,玉泉祠僧真慈将獻之東宮,忽光焰四起。
衆皆驚,遂不複獻雲(亦見司馬知白所作《關侯印記》)。
按紹興時所獲古印已但稱壽亭侯,則知世俗之訛公本号已久矣。
乃本号已訛,而神靈猶式憑之,展轉示異,一若不妨委曲遷就而終不能忘情于此者,何也?(按《後漢書》異姓侯有壽亭侯關羽,似關公初封即曰壽亭侯。
然《蜀志》明言曹操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後漢表蓋傳寫脫誤。
) ○天妃江漢間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甚。
張燮《東西洋考》雲:天妃,莆之湄洲嶼人。
五代時,閩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
生于晉天福八年,宋雍熙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化去。
後嘗衣朱衣往來海上,裡人虔祀之。
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遇風,他舟皆溺,神獨集路舟,得免。
還奏,特賜廟号曰順濟。
紹興乙卯,海寇至,神駕風一掃而遁。
封昭應崇福。
乾道己醜加封善利。
淳熙間加封靈惠。
慶元、開禧、景定間累封助順、顯衛、英烈、協正、集慶等号。
又《夷堅志》興化軍海口林夫人廟,靈異甚著,今進為妃雲。
則在宋時已封為妃也。
《元史。
祭祀志》: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号積至十字,廟曰靈慈。
祝文雲:年月日,皇帝遣某官緻祭于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又《續通考》雲:至元十五年,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二十五年,加封廣佑明著天妃。
《七修類稿》亦謂:至元中顯靈于海,有海運萬戶馬合法忽魯循等奏立廟,号天妃,順帝又加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是天妃之名自有元始。
何喬運《閩書》載妃生卒與張燮同,又謂生時即能乘席渡海,人呼為龍女。
升化後,名其墩曰聖墩,立祠祀之。
洪武五年,又以護海運有功封孝順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則又有聖妃之稱。
《七修類稿》則雲封昭應德正靈應孚濟聖妃。
《通考》:永樂中建天妃廟,賜名宏仁普濟天妃,宮有禦制碑,正月十五、三月二十三日遣太常寺緻祭。
故今江湖間俱稱天妃。
天津之廟并稱天後宮,相傳大海中當風浪危急時,号呼求救,往往有紅燈或神鳥來,辄得免,皆妃之靈也。
竅意神之功效如此,豈林氏一女子所能?蓋水為陰類,其象維女,地媪配天,則曰後,水陰次之,則曰妃,天妃之名,即謂水神之本号可,林氏女之說不必泥也。
張學禮《使琉球記》又雲:天妃姓蔡,閩海中梅花所人,為父投海身死,後封天妃,則又與張燮、何喬遠所記不同矣。
成化間,給事中陳詢奉命往日本。
及蕭惠明莅任,曰:“孔季恭嘗為此郡,而未聞有災。
”遂設筵榻接賓。
數日,見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相向,既而不見,因發背,旬日而卒。
蕭惠休從吳興太守征為仆射,人謂惠休事項羽神甚謹,故得美遷。
蕭猷為吳興太守,與項羽神交歡,恒飲至一斛,神亦有酒色。
有禱必驗。
後為益州刺史,值齊狗兒亂,來發城,猷乃遙祝請救。
有田夫道逢數百騎至,問為誰,曰:“吳興楚王來救。
”是日遂破賊。
合此數事觀之,憤王之盛行于六朝,益可信矣。
惟蕭琛至郡著屐告廳事,聞室中有叱咤聲,琛厲色曰:“生不能與漢祖争中原,死據此廳,何也?”因遷之于廟,後竟無他。
則神亦有時因人而屈。
然陳武帝永定二年,至遣中書舍人韋鼎冊之為帝,其顯赫可想也。
按張《耳目記》:垂拱四年,安撫大使狄仁傑檄告楚霸王項君将校等,略曰:“鴻名不可以缪假,神器不可以力争雲雲,檄到如律令。
”遂除項羽廟及餘神并盡,惟會稽禹廟在焉。
亦見沈ㄈ《諧史》。
又《封氏聞見記》亦謂狄公檄書責其喪失八千子弟,而妄受牲牢之薦。
然則項羽神唐初猶盛,其以狄梁公檄除之後,遂漸衰替耶?然《梁溪漫志》和州烏江縣英惠廟即項羽神,靈響昭著。
紹興辛巳,敵犯淮南,過廟入禱,擲交數十,皆不吉,欲火焚其廟。
俄有大虺見于神座,敵駭而出,移屯東去。
郡上其事于朝,诏封為靈王,邦人益嚴事之。
則宋南渡時亦尚著靈異也。
○衡嶽借兵《癸辛雜識》有“衡嶽借兵”一條。
衡嶽之廟,四門皆有侍郎神,惟北門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則前期差官緻祭。
然其門亦不敢全開,以尺寸計兵數。
或雲其主司乃張子亮也。
張為湘南運判,死于官。
丁卯、戊辰間,南北交兵,朝廷降香,神許啟門三寸。
臬使遂全門大啟,旋以捷告,而廟旁數裡居民皆被風災。
最後有聲若雷,居民喜曰:“神歸矣!”果遂帖息。
沈作《寓簡》亦雲:衡山南嶽廟,國家每大出兵,則遣使祭告,用武士百人移鐵礎,視出兵之數。
凡出兵幾萬,則啟門若幹尺寸,法甚嚴,不得少差。
事畢,又遣使告謝,舉鐵礎塞門如故。
自廟焚之後,礎亦莫知所在矣。
○關壯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若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為神,大概初殁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浙替。
獨關壯缪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祀。
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壯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祭于荊門當陽縣之廟。
(《獨醒志》:李若水初為大名府元城尉,有村民持一書來,雲:“夢金甲神人告我,到關大王廟側,遇鐵冠道士,以其書下李縣尉。
”《夷堅志》:明椿都統自立生祠于關王廟側。
是宋時關王廟亦已多。
)元文宗天曆元年加封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
(《元史》:世祖尊崇佛教,用漢關壯缪為監壇。
)明洪武中複侯原封,萬曆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通玄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烈。
四十二年又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封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後,子平為竭忠王,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賜以左丞相一員為宋陸秀夫,右丞相一員為張世傑,其道壇之三界馘魔元帥,則以宋嶽飛代。
其佛寺伽藍,則以唐尉遲恭代。
劉若愚《蕪史》雲:太監林朝所請也。
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并祀。
本朝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将與天地同不朽。
何其寂寥于前,而顯爍于後,豈鬼神之衰旺亦有數耶?(《夷堅志》涪江張桓侯廟,紹興初,張魏公宣撫蜀中,有死卒更生,傳神語,欲助順。
未幾金婁室兀術連犯漢中,皆敗去。
魏公承制追封忠顯王。
則張桓侯之王封亦自宋始。
) 又按宋牧仲《筠廓偶筆》載馮景所記解州斷碑一事,謂壯缪生辰,世皆以為五月十三日,不知乃其子平生日也。
康熙十七年,解州常平村人于昌者,讀書塔廟,廟壯缪故居也。
晝夢壯缪授以“易碑”二字,驚悟。
适見浚井者得巨碑數段,昌合而讀之,乃記壯缪之祖考諱字生卒。
遂奔告州守王朱旦,朱旦因據碑作記。
侯祖石磐公,諱審,字問之,和帝永光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寶池裡,卒于桓帝永壽三年丁酉,享年六十八。
子諱毅,字道遠,桓帝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
侯長娶胡氏,靈帝光和元年戊午月十三日生子平雲雲。
然則侯之生以六月二十四日也。
亦見吳青壇《讀書質疑》。
按東漢人尚無别号,今既名審字問之,則石磐乃别号,一可疑也。
名審則字問之,名毅則字道遠,皆取《論語》、《中庸》之文。
其時《中庸》雜在《禮記》中,何以兩代名字恰用《中庸》、《論語》二書?二可疑也。
壯缪尚有子曰興,碑既載其兄,何不載其弟?三可疑也。
壯缪沒後,子孫在蜀,解州故鄉尚屬魏、晉,此碑何時何人所立,并不附見。
四可疑也。
馮景所記,其信然耶否耶?姑存之以備一說。
○漢壽亭侯關壯缪斬顔良,曹操表為漢壽亭侯,見《三國志》。
先主即位時,勸進表列名漢壽亭侯關羽、新亭侯張飛,更可證也。
《宋書》:王鎮惡以平劉毅功封漢壽縣子,沈林子亦封漢壽人縣伯。
《南史》:蔡道恭梁瑚監中封漢壽縣伯,又劉悛以漢壽邵榮興六世同居,特表其門。
是漢壽本地名,後人誤以漢字屬上,但稱壽亭,是以洪容齋《随筆》力辨其非。
王敬哉《冬夜箋記》亦謂漢壽二字不宜拆用。
吳青壇《讀書質疑》并稱漢壽縣在犍為,史稱費被害于漢壽是也。
然青壇亦未詳考。
按漢壽縣本有二,費被害之地在蜀中,郭璞《爾雅注》雲: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此本廣漢葭萌縣,建安二十五年蜀先主改名漢壽者(今為四川保甯府廣元縣)。
曹操表封關公,則在建安五年,固無由預立此名。
《續漢郡國志》:曹操表封關公,則在建安五年,固無由預立此名。
關公所封,蓋即此地。
《三國。
吳志》有潘,武陵漢壽人。
《晉書》有潘京,亦武陵漢壽人。
是武陵之有漢壽明甚。
而熊方《後漢書年表》異姓侯内有壽亭侯關羽,其下格注雲武陵。
此龍關公所封漢壽在武陵之明證也。
(壽亭上少一漢字,蓋傳寫脫誤。
)惟劉禹錫有《漢壽亭春望》詩,自注在荊州刺史治。
《名勝志》亦雲荊州有漢壽城,是曹操表封關羽處。
則似荊州又有一漢壽。
按漢末武陵郡亦荊州所屬,然刺史治所則不在此。
此蓋後人因關公曾鎮荊州,而建城築亭以志遺迹耳。
至世之稱壽亭,則已非一日。
《大明會典》亦止稱壽亭侯(明初,雞鳴山建廟,隻稱壽亭侯。
嘉靖十年,太常禦黃芳奏改稱漢前将軍漢壽亭侯。
)宋牧仲《筠廓偶筆》記大内有壽亭侯印,九紐連環四,翡翠爛然,傍有痕,似嵌寶石取去者。
牧仲之父文康公嘗印取一紙雲。
又許觀《東齋記事》:紹興中,洞庭漁人獲一印,方僅二寸,制甚古,紐有連環四,兩兩相貫,上有一大環總之。
漁者以為金,競而訟于官。
辨其文,乃“壽亭侯印”四字,遂留長沙官庫。
庫吏見印上有光怪,白于官,乃送荊門玉泉寺關壯缪祠。
淳熙四年,玉泉祠僧真慈将獻之東宮,忽光焰四起。
衆皆驚,遂不複獻雲(亦見司馬知白所作《關侯印記》)。
按紹興時所獲古印已但稱壽亭侯,則知世俗之訛公本号已久矣。
乃本号已訛,而神靈猶式憑之,展轉示異,一若不妨委曲遷就而終不能忘情于此者,何也?(按《後漢書》異姓侯有壽亭侯關羽,似關公初封即曰壽亭侯。
然《蜀志》明言曹操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後漢表蓋傳寫脫誤。
) ○天妃江漢間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甚。
張燮《東西洋考》雲:天妃,莆之湄洲嶼人。
五代時,閩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
生于晉天福八年,宋雍熙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化去。
後嘗衣朱衣往來海上,裡人虔祀之。
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遇風,他舟皆溺,神獨集路舟,得免。
還奏,特賜廟号曰順濟。
紹興乙卯,海寇至,神駕風一掃而遁。
封昭應崇福。
乾道己醜加封善利。
淳熙間加封靈惠。
慶元、開禧、景定間累封助順、顯衛、英烈、協正、集慶等号。
又《夷堅志》興化軍海口林夫人廟,靈異甚著,今進為妃雲。
則在宋時已封為妃也。
《元史。
祭祀志》: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号積至十字,廟曰靈慈。
祝文雲:年月日,皇帝遣某官緻祭于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又《續通考》雲:至元十五年,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二十五年,加封廣佑明著天妃。
《七修類稿》亦謂:至元中顯靈于海,有海運萬戶馬合法忽魯循等奏立廟,号天妃,順帝又加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是天妃之名自有元始。
何喬運《閩書》載妃生卒與張燮同,又謂生時即能乘席渡海,人呼為龍女。
升化後,名其墩曰聖墩,立祠祀之。
洪武五年,又以護海運有功封孝順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則又有聖妃之稱。
《七修類稿》則雲封昭應德正靈應孚濟聖妃。
《通考》:永樂中建天妃廟,賜名宏仁普濟天妃,宮有禦制碑,正月十五、三月二十三日遣太常寺緻祭。
故今江湖間俱稱天妃。
天津之廟并稱天後宮,相傳大海中當風浪危急時,号呼求救,往往有紅燈或神鳥來,辄得免,皆妃之靈也。
竅意神之功效如此,豈林氏一女子所能?蓋水為陰類,其象維女,地媪配天,則曰後,水陰次之,則曰妃,天妃之名,即謂水神之本号可,林氏女之說不必泥也。
張學禮《使琉球記》又雲:天妃姓蔡,閩海中梅花所人,為父投海身死,後封天妃,則又與張燮、何喬遠所記不同矣。
成化間,給事中陳詢奉命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