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天、地、水三官道家有所謂天、地、水三官者。
《歸震川集》有《三官廟記》,雲:其說出于道家,以天、地、水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稱焉。
或又以為始皆生人,而兄弟同産,如漢茅盈之類也。
是震川初未嘗考其由來。
郎瑛亦但謂:天氣主生,木為生候;地氣主成,金為成候;水氣主化,水為化候。
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時首月候之。
故曰三元,三元正當三臨官,故又曰三官。
則瑛亦未究其出自何處。
按《通志》有《三元醮儀》一卷,但不題撰人姓氏。
《宣和畫譜》有名畫周《三官像圖》,及唐末範瓊、孫位、張素卿皆有之。
又《東坡集》中有《水官》詩,乃大覺琏師以唐閻立本所畫水官贈老泉,老泉作詩報之,兼命坡公屬和者。
然老泉詩徒摹寫閻畫,東坡亦第述立本之以畫名家,而未著水官所自。
惟宋景濂跋揭文安斯所撰《曲阿三官祠記》,謂漢熹平間,漢中張修為太平道,張魯為五鬥米道,其法略同,而魯為尤甚。
自其祖陵、父衡造符書于蜀之鶴鳴山,制鬼卒、祭酒等号,分領部衆。
有疾者令其自首,書名氏及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天、地、水三官。
三官之名,實始于此雲雲。
此最為得實。
但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典略》,謂為太平道者乃張角,為五鬥米道者乃張修。
《後漢書》及司馬《通鑒》亦同。
景濂乃謂修為太平道,魯為五鬥米道,不免小誤。
按松之所謂張修應是張衡,即張魯父也,《典略》誤耳。
然張衡等但有三官之稱,而尚未謂之三元,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
《魏書》孝文帝以太皇太後喪、诏令長至三元絕告慶之禮,是三元之名,魏已有之,蓋其時方尊信道士寇謙之,三元之說蓋即謙之等襲取張衡三官之說,而配以三首月為之節候耳。
《冊府元龜》:唐開元二十二年十月敕曰:道家三元誠有科戒,今月十四日、十五日是下元齋日,都内人應有屠殺,令河南尹李适之勾當總與贖取,并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等。
自今以後,兩都及天下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斷。
《舊唐書。
武宗紀》:會昌四年正月,敕三元日各斷屠三日。
《宋史。
方伎傳》:苗守信精道術書,上言: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錄人之善惡,皆不可以斷極刑事。
下有司議行。
此又三元之名之原委也。
○東嶽天齊《舊唐書》明皇封禅泰山,加号天齊。
《宋史》大中詳符元年封禅畢,诏加号泰山為仁聖天齊王。
五年,又加天齊仁聖帝。
元至元十八年,诏加天齊大生仁聖帝。
天齊之名,蓋本《史記。
封禅書》“齊所以為齊,當天齊也”,故假借用之。
以為峻極于天之意。
然《封禅書》八神祠,一曰天主,祠天齊,居臨淄南郊;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則泰山與天齊各為一祠,本不相涉。
況天齊雲者,謂當天之中,如天之臍也,今乃不顧其本義,但取其字之可通而剽剝附會之,蓋出于張說之舞文也。
○泰山治鬼東嶽主發生,乃世間相傳多治死者,宜胡應麟之疑也。
然亦有所本。
《老學庵筆記》謂楊文公“遊岱之魂”一句出《河東記》韋齊休事,然駱賓王《代父老請封禅文》雲:“就木殘魂,遊岱宗而載躍,”又在河東前矣。
是放翁以駱文為最先也。
其實後漢時已有此語。
《後漢書。
烏桓傳》:其俗謂人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也。
又《許曼傳》:曼少嘗疾病,乃谒太山請命。
幹寶《搜神記》:胡母班死,往見泰山府君,為之緻書于河伯(此事亦見《三國志注》)。
《三國志。
管辂傳》:辂謂其弟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
”劉桢《贈五官中郎将》詩雲:“常恐遊岱宗,不複見故人。
”應璩《百一》詩雲:“年命在桑榆,東嶽與我期。
”裴松之注《三國》引《列異傳》:蔣濟子既死,夢于其母曰:“兒今為泰山伍伯,甚苦。
有讴士孫阿将死,為泰山令,乞豫屬之。
”母以告濟,濟往托焉。
未幾阿果死。
月餘,濟夢兒來言:“阿為令,使兒得轉錄事矣。
”《博物志》:泰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知人生命。
古樂府:齊度遊四方,各系泰山錄。
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嶽。
是泰山治鬼之說,漢、魏間已盛行。
此又駱文所本,而放翁未引之,何也?(顧甯人雲:哀、平之際,谶緯書出,有《遁甲開山圖》泰山在左,元父在右,元父知生,梁父知死雲雲。
謂泰山治鬼之說,蓋起于西漢末。
)又王僧孺緻何炯書,亦有“還魂鬥極,追氣泰山”之語。
《南史。
沈攸之傳》:沈僧昭少事天師,能記人吉兇,自雲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北史。
段晖傳》:有童子與晖同學二年,将去,謂晖曰:“吾泰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将歸。
”言終,騰虛而去。
此又皆唐以前泰山故事也。
宋《稗記》:崔公誼補莫州任丘簿,會地震,公誼任滿,已挈家南行,夜宿,忽有人叩戶雲:“崔主簿系合地動壓殺人,已收魂到岱,到家宜速。
”崔自度必死,乃送其孥歸壽陽,明日遂卒。
《夷堅志》:孫默、石倪、徐楷相繼為泰山府君。
又呂辨老得一印,文曰“泰山府君之印”。
王太守借觀之,未幾,王死。
王素有善政,人以為必主岱嶽也。
張廿三既死,子幼,贅婿陳主其家事,而斃其子。
已而張同一黃衣者向陳索命,顧黃衣者使執之。
黃衣曰:“須先于泰山府君處下狀。
”藤迪功妻趙氏殺其妾陳馨奴,未幾趙死而失其首。
方捕治,而陳現形,提其頭出示人曰:“我已訴嶽帝,得報此仇,恐牽連無辜,故來明此事。
”然則泰山治鬼,世果有其事也。
○城陽王、秣陵尉顧甯人謂:六朝以前多祀城陽景王劉章,及蔣子文之祀最盛。
按《後漢書》:樊崇起兵,軍中有巫鼓舞祠城陽景王。
巫言景王大怒,曰:“當作縣官,何故作賊!”笑巫者辄病,于是乃立劉盆子為帝。
又《魏書》城陽景王即漢朱虛侯章,以其有功于漢,故其國為立祠。
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
曹操為濟南相,始禁之。
是城陽之祀于北方顯赫可知。
《通鑒集覽》:蔣子文,漢秣陵尉,逐賊至鐘山,傷額而死。
吳先主時,其故吏遇之于途。
子文曰:“我當為此土地神。
”又附巫語:“當大啟孫氏。
”吳主乃為立廟,封中都侯。
《晉書。
載記》:苻堅入寇,會稽王道子以威儀求助于鐘山蔣侯,封以相國之号。
《南史》:宋太子劭之逆,南谯王義宣起兵,至新亭,劭以辇迎蔣侯于宮内,拜大司馬,封鐘山郡王,使南平王铄造策文。
又《宋書。
禮志》:明帝加蔣侯爵位至相國大都督中外諸軍事。
《齊書》:東昏侯信蔣侯神,迎入宮,晝夜祈禱。
左右朱光尚雲見神動辄啟,并雲降福治安之平,遂加位相國。
後又号為靈帝,車服羽儀,一如王者,設铠馬甲仗千人,皆張弓拔白,出東掖門,雲“蔣侯出蕩”。
《梁書。
曹景宗傳》:武帝因祈雨不應,欲焚蔣帝廟,俄而雨注,帝遂到廟修谒。
《陳書》:武帝即位,幸鐘山祀蔣帝廟。
又永定三年,久不雨,帝幸鐘山祭蔣帝廟,是日遂雨。
引蔣廟之顯赫于鐘山者也。
《南史》:梁武起兵圍郢城時,城中張元嗣等迎蔣侯于州廳祈福,鈴铎晝夜不絕,使導從告陴巡行。
魏軍圍鐘離,城中乞蔣帝扶助,神報許。
既而無雨,水頓長,遂挫敵。
後見廟中人馬腳盡濕。
此蔣廟之遍于州郡者也。
後魏任城王為揚州刺史,毀蔣子文之廟,可見揚州亦有此廟。
甯人所謂六朝以來多祀此二神,信不妄也。
然六朝時尚有伍子胥、項羽二神,亦香火最盛。
項羽神之祀,甯人已叙及,亦尚未備,今更廣錄,并伍子胥之祀亦著于後。
(按蔣廟,明初雞鳴山十廟中尚存其一,永樂七年正月又進封為忠烈武順昭靈嘉佑王,然民間已無祀之者。
城陽景王,則并無有能知其姓名者矣。
) ○伍子胥神《史記》伍子胥死,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命曰胥山。
此子胥之祀之始也。
王充《論衡》:吳王殺子胥,煮之于镬,乃以鸱夷橐投之江。
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人,故會稽、丹徒、大江、錢塘、浙江皆立其祠。
《後漢書》:張禹為揚州刺史,當過江行部,吏白江有伍子胥神,當祀之。
此兩漢之祀伍廟也。
《吳志》:孫侮慢明神,遂燒大橋頭伍子胥廟。
燒廟而世俗謂之慢神,則其時廟祀之顯赫可知。
《隋書》:高劢為楚州刺史,城北有伍子胥廟,其俗敬神,祈者必以牛酒,至破産業。
劢乃嚴為禁止。
則六朝以後,伍廟顯赫又可知。
《唐書》:狄仁傑使江南,毀淫祠千七百所,惟夏禹、吳泰伯、季劄、伍員四祠不廢。
今按六朝以前所祀之神俱已湮沒,而子胥廟,唐以後尚多崇祀,豈以梁公所未毀,遂得留耶?抑神之靈尚不泯耶?《北夢瑣言》:閩王審知患海中石磅為舟楫害,夢吳安王(即子胥)許為開導,乃遣劉山甫祭奠,甫畢,忽風雷勃興,海中有黃物長千百丈,奮躍攻擊,三日既霁,則石港已通暢,乃名之曰甘棠港。
《宋史》:馬亮知杭州,會江濤大溢,亮禱伍員祠,明日潮卻,出橫沙數裡。
是伍相之神,久而益顯也。
《元史》大德三年,又加封忠孝威惠顯聖王。
○項羽神顧甯人《日知錄》謂,六朝時吳興項羽神最為顯赫,而引《宋書。
孔季恭傳》:先是吳興頻喪太守,雲項羽神為卞山王,居郡廳事,二千石至,常避之。
又《南齊書。
李安民傳》:太守到郡,必祀以轭下牛,安民奉佛法,不與神牛,著屐上廳事,又于廳事上設八關齋。
俄而牛死,安民亦卒雲雲。
以為當時憤王之威靈如此。
然不止此二事也。
《南史。
蕭思話傳》:吳興卞山有項羽廟,土人名為憤王宮,相承雲羽多居郡廳事,遂于廳事安床幕為神座,前後二
《歸震川集》有《三官廟記》,雲:其說出于道家,以天、地、水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稱焉。
或又以為始皆生人,而兄弟同産,如漢茅盈之類也。
是震川初未嘗考其由來。
郎瑛亦但謂:天氣主生,木為生候;地氣主成,金為成候;水氣主化,水為化候。
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時首月候之。
故曰三元,三元正當三臨官,故又曰三官。
則瑛亦未究其出自何處。
按《通志》有《三元醮儀》一卷,但不題撰人姓氏。
《宣和畫譜》有名畫周《三官像圖》,及唐末範瓊、孫位、張素卿皆有之。
又《東坡集》中有《水官》詩,乃大覺琏師以唐閻立本所畫水官贈老泉,老泉作詩報之,兼命坡公屬和者。
然老泉詩徒摹寫閻畫,東坡亦第述立本之以畫名家,而未著水官所自。
惟宋景濂跋揭文安斯所撰《曲阿三官祠記》,謂漢熹平間,漢中張修為太平道,張魯為五鬥米道,其法略同,而魯為尤甚。
自其祖陵、父衡造符書于蜀之鶴鳴山,制鬼卒、祭酒等号,分領部衆。
有疾者令其自首,書名氏及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天、地、水三官。
三官之名,實始于此雲雲。
此最為得實。
但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典略》,謂為太平道者乃張角,為五鬥米道者乃張修。
《後漢書》及司馬《通鑒》亦同。
景濂乃謂修為太平道,魯為五鬥米道,不免小誤。
按松之所謂張修應是張衡,即張魯父也,《典略》誤耳。
然張衡等但有三官之稱,而尚未謂之三元,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
《魏書》孝文帝以太皇太後喪、诏令長至三元絕告慶之禮,是三元之名,魏已有之,蓋其時方尊信道士寇謙之,三元之說蓋即謙之等襲取張衡三官之說,而配以三首月為之節候耳。
《冊府元龜》:唐開元二十二年十月敕曰:道家三元誠有科戒,今月十四日、十五日是下元齋日,都内人應有屠殺,令河南尹李适之勾當總與贖取,并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等。
自今以後,兩都及天下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斷。
《舊唐書。
武宗紀》:會昌四年正月,敕三元日各斷屠三日。
《宋史。
方伎傳》:苗守信精道術書,上言: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錄人之善惡,皆不可以斷極刑事。
下有司議行。
此又三元之名之原委也。
○東嶽天齊《舊唐書》明皇封禅泰山,加号天齊。
《宋史》大中詳符元年封禅畢,诏加号泰山為仁聖天齊王。
五年,又加天齊仁聖帝。
元至元十八年,诏加天齊大生仁聖帝。
天齊之名,蓋本《史記。
封禅書》“齊所以為齊,當天齊也”,故假借用之。
以為峻極于天之意。
然《封禅書》八神祠,一曰天主,祠天齊,居臨淄南郊;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則泰山與天齊各為一祠,本不相涉。
況天齊雲者,謂當天之中,如天之臍也,今乃不顧其本義,但取其字之可通而剽剝附會之,蓋出于張說之舞文也。
○泰山治鬼東嶽主發生,乃世間相傳多治死者,宜胡應麟之疑也。
然亦有所本。
《老學庵筆記》謂楊文公“遊岱之魂”一句出《河東記》韋齊休事,然駱賓王《代父老請封禅文》雲:“就木殘魂,遊岱宗而載躍,”又在河東前矣。
是放翁以駱文為最先也。
其實後漢時已有此語。
《後漢書。
烏桓傳》:其俗謂人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也。
又《許曼傳》:曼少嘗疾病,乃谒太山請命。
幹寶《搜神記》:胡母班死,往見泰山府君,為之緻書于河伯(此事亦見《三國志注》)。
《三國志。
管辂傳》:辂謂其弟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
”劉桢《贈五官中郎将》詩雲:“常恐遊岱宗,不複見故人。
”應璩《百一》詩雲:“年命在桑榆,東嶽與我期。
”裴松之注《三國》引《列異傳》:蔣濟子既死,夢于其母曰:“兒今為泰山伍伯,甚苦。
有讴士孫阿将死,為泰山令,乞豫屬之。
”母以告濟,濟往托焉。
未幾阿果死。
月餘,濟夢兒來言:“阿為令,使兒得轉錄事矣。
”《博物志》:泰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知人生命。
古樂府:齊度遊四方,各系泰山錄。
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嶽。
是泰山治鬼之說,漢、魏間已盛行。
此又駱文所本,而放翁未引之,何也?(顧甯人雲:哀、平之際,谶緯書出,有《遁甲開山圖》泰山在左,元父在右,元父知生,梁父知死雲雲。
謂泰山治鬼之說,蓋起于西漢末。
)又王僧孺緻何炯書,亦有“還魂鬥極,追氣泰山”之語。
《南史。
沈攸之傳》:沈僧昭少事天師,能記人吉兇,自雲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北史。
段晖傳》:有童子與晖同學二年,将去,謂晖曰:“吾泰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将歸。
”言終,騰虛而去。
此又皆唐以前泰山故事也。
宋《稗記》:崔公誼補莫州任丘簿,會地震,公誼任滿,已挈家南行,夜宿,忽有人叩戶雲:“崔主簿系合地動壓殺人,已收魂到岱,到家宜速。
”崔自度必死,乃送其孥歸壽陽,明日遂卒。
《夷堅志》:孫默、石倪、徐楷相繼為泰山府君。
又呂辨老得一印,文曰“泰山府君之印”。
王太守借觀之,未幾,王死。
王素有善政,人以為必主岱嶽也。
張廿三既死,子幼,贅婿陳主其家事,而斃其子。
已而張同一黃衣者向陳索命,顧黃衣者使執之。
黃衣曰:“須先于泰山府君處下狀。
”藤迪功妻趙氏殺其妾陳馨奴,未幾趙死而失其首。
方捕治,而陳現形,提其頭出示人曰:“我已訴嶽帝,得報此仇,恐牽連無辜,故來明此事。
”然則泰山治鬼,世果有其事也。
○城陽王、秣陵尉顧甯人謂:六朝以前多祀城陽景王劉章,及蔣子文之祀最盛。
按《後漢書》:樊崇起兵,軍中有巫鼓舞祠城陽景王。
巫言景王大怒,曰:“當作縣官,何故作賊!”笑巫者辄病,于是乃立劉盆子為帝。
又《魏書》城陽景王即漢朱虛侯章,以其有功于漢,故其國為立祠。
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
曹操為濟南相,始禁之。
是城陽之祀于北方顯赫可知。
《通鑒集覽》:蔣子文,漢秣陵尉,逐賊至鐘山,傷額而死。
吳先主時,其故吏遇之于途。
子文曰:“我當為此土地神。
”又附巫語:“當大啟孫氏。
”吳主乃為立廟,封中都侯。
《晉書。
載記》:苻堅入寇,會稽王道子以威儀求助于鐘山蔣侯,封以相國之号。
《南史》:宋太子劭之逆,南谯王義宣起兵,至新亭,劭以辇迎蔣侯于宮内,拜大司馬,封鐘山郡王,使南平王铄造策文。
又《宋書。
禮志》:明帝加蔣侯爵位至相國大都督中外諸軍事。
《齊書》:東昏侯信蔣侯神,迎入宮,晝夜祈禱。
左右朱光尚雲見神動辄啟,并雲降福治安之平,遂加位相國。
後又号為靈帝,車服羽儀,一如王者,設铠馬甲仗千人,皆張弓拔白,出東掖門,雲“蔣侯出蕩”。
《梁書。
曹景宗傳》:武帝因祈雨不應,欲焚蔣帝廟,俄而雨注,帝遂到廟修谒。
《陳書》:武帝即位,幸鐘山祀蔣帝廟。
又永定三年,久不雨,帝幸鐘山祭蔣帝廟,是日遂雨。
引蔣廟之顯赫于鐘山者也。
《南史》:梁武起兵圍郢城時,城中張元嗣等迎蔣侯于州廳祈福,鈴铎晝夜不絕,使導從告陴巡行。
魏軍圍鐘離,城中乞蔣帝扶助,神報許。
既而無雨,水頓長,遂挫敵。
後見廟中人馬腳盡濕。
此蔣廟之遍于州郡者也。
後魏任城王為揚州刺史,毀蔣子文之廟,可見揚州亦有此廟。
甯人所謂六朝以來多祀此二神,信不妄也。
然六朝時尚有伍子胥、項羽二神,亦香火最盛。
項羽神之祀,甯人已叙及,亦尚未備,今更廣錄,并伍子胥之祀亦著于後。
(按蔣廟,明初雞鳴山十廟中尚存其一,永樂七年正月又進封為忠烈武順昭靈嘉佑王,然民間已無祀之者。
城陽景王,則并無有能知其姓名者矣。
) ○伍子胥神《史記》伍子胥死,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命曰胥山。
此子胥之祀之始也。
王充《論衡》:吳王殺子胥,煮之于镬,乃以鸱夷橐投之江。
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人,故會稽、丹徒、大江、錢塘、浙江皆立其祠。
《後漢書》:張禹為揚州刺史,當過江行部,吏白江有伍子胥神,當祀之。
此兩漢之祀伍廟也。
《吳志》:孫侮慢明神,遂燒大橋頭伍子胥廟。
燒廟而世俗謂之慢神,則其時廟祀之顯赫可知。
《隋書》:高劢為楚州刺史,城北有伍子胥廟,其俗敬神,祈者必以牛酒,至破産業。
劢乃嚴為禁止。
則六朝以後,伍廟顯赫又可知。
《唐書》:狄仁傑使江南,毀淫祠千七百所,惟夏禹、吳泰伯、季劄、伍員四祠不廢。
今按六朝以前所祀之神俱已湮沒,而子胥廟,唐以後尚多崇祀,豈以梁公所未毀,遂得留耶?抑神之靈尚不泯耶?《北夢瑣言》:閩王審知患海中石磅為舟楫害,夢吳安王(即子胥)許為開導,乃遣劉山甫祭奠,甫畢,忽風雷勃興,海中有黃物長千百丈,奮躍攻擊,三日既霁,則石港已通暢,乃名之曰甘棠港。
《宋史》:馬亮知杭州,會江濤大溢,亮禱伍員祠,明日潮卻,出橫沙數裡。
是伍相之神,久而益顯也。
《元史》大德三年,又加封忠孝威惠顯聖王。
○項羽神顧甯人《日知錄》謂,六朝時吳興項羽神最為顯赫,而引《宋書。
孔季恭傳》:先是吳興頻喪太守,雲項羽神為卞山王,居郡廳事,二千石至,常避之。
又《南齊書。
李安民傳》:太守到郡,必祀以轭下牛,安民奉佛法,不與神牛,著屐上廳事,又于廳事上設八關齋。
俄而牛死,安民亦卒雲雲。
以為當時憤王之威靈如此。
然不止此二事也。
《南史。
蕭思話傳》:吳興卞山有項羽廟,土人名為憤王宮,相承雲羽多居郡廳事,遂于廳事安床幕為神座,前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