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關燈
禱。

    神君曰:“霍将軍精氣少,壽命勿長。

    吾嘗欲以太乙精補之,今不可救也。

    ”遂薨。

    上嘗請其術,行之有效。

    蓋即容成術,而又從女施之于男者。

    ○八仙世俗相傳有所謂“八仙”者,曰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又女仙二人,藍采和、何仙姑。

    按《太平廣記》、《神仙通鑒》等書,胪列仙迹,纖悉不遺,并無所謂“八仙”者。

    胡應麟謂大概起于元世,王重陽教盛行,以鐘離為正陽,洞賓為純陽,何仙姑為純陽弟子,因而展轉附會,成引名目雲。

    今戲有“八仙慶壽”,尚是元人舊本,則八仙之說之出于元人,當不誣也。

    其中亦有數人見于正史者,其馀雜見于稗官小說,多荒幻不足憑,故摘錄以質之有識者。

    張果見《舊唐書》:開元二十二年,征恒州張果先生,授銀青光祿大夫,号通玄先生。

    鐘離權見《宋史。

    陳抟傳》:陳堯咨谒抟,有ヮ髻道人先在坐,堯咨私問抟,抟曰:“鐘離子也。

    ”又《王老志傳》:有丐者自言鐘離先生,以丹授老志,服之而狂,遂棄妻子去。

    呂洞賓亦見《陳抟傳》,謂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馀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裡,數來抟齋中。

    此三人者,皆見于正史,尚或可信。

    韓湘子者,相傳韓昌黎之從孫,即韓詩《左遷藍關示侄孫湘》者也。

    然公詩中絕不言其有道術。

    而《酉陽雜俎》、《青瑣高議》等書,轉以此詩附會,謂湘能為“頃刻花”。

    公未谪前,湘先有“秦嶺藍關”一聯現于花上。

    公至藍關而湘适至,故公足成之雲。

    按《唐宰相世系表》,湘乃老成之子(昌黎有《贈侄老成》詩),登長慶三年進士,官大理丞,初不言其有異術。

    惟昌黎有《徐州贈族侄》一首,雲:“擊門者誰子,問言乃吾宗。

    自雲有奇術,探妙知天工。

    ”曰族侄,則非侄孫也;探妙知天工,蓋不過如星士之類,能推人貴賤,故下又雲“期我語非佞,當為佐時雍”也。

    而湘則随昌黎至嶺南(昌黎有《宿曾江口示湘》詩,曾江即廣州增城縣江也),并非如徐州族侄之能知天工也,而轉以藍田詩附會之,其為荒幻更不待辨矣。

    鐵拐李,史傳并無其人,惟《宋史。

    陳從信傳》有李八百者,自言八百歲,從信事之甚謹,冀傳其術,竟無所得。

    又《魏漢津傳》:自言師事唐人李八百,授以丹鼎之術。

    則宋時本有李八百者在人耳目間,然不信其跛而鐵拐也。

    胡應麟乃以《神仙通鑒》所謂劉跛子者當之。

    然劉、李各姓,又未可強附。

    《續通考》又謂隋時人,名洪水,小字拐兒,亦不言所出何書,則益無稽之談也。

    曹國舅,相傳為宋曹太後之弟。

    按《宋史》慈聖光獻太後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嘗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無國戚而學仙者,則亦傳聞之妄也。

    《道山清話》記晏殊乃仙人曹八百托生,所謂曹八百者,豈即其人耶,然又非國戚也。

    何仙姑者,劉貢父《詩話》謂永州人,《續通考》則謂廣東增城人。

    曾達臣《獨醒雜志》謂宋仁宗時人,《續通考》則又謂唐武後時人。

    傳聞之訛,已多歧互。

    至藍采和者,《太平廣記》謂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絮,冬則卧于雪。

    嘗〔常〕入市持大拍闆唱言:“踏歌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

    ”元遺山因以入詩,有“自驚白鬓先潘嶽,人笑藍衫似采和”之句。

    又《題藍采和像》雲:“長闆高歌本不狂,兒曹自為百錢忙。

    幾時逢着藍衫老,同向春風舞一場。

    ”是藍采和乃男子也。

    今戲本又硬差作女妝,龍可笑。

     世所傳鐘離權故事,《宣和畫譜》有一則,《夷堅志》、《潛确類書》、《丹鉛錄》各一則。

     張果故事,《明皇雜錄》、《獨醒志》、《類書》各一則。

     李鐵拐,惟《續通考》及《類書》各一則,其他書不經見。

     韓湘子故事,《青瑣事》、《酉陽雜俎》、《仙傳拾遺》各一則。

     呂洞賓故事最多,施肩吾有《鐘呂傳道記》,《雅言雜載》、《青瑣集》、《談苑》、《獨醒志》、《辍耕錄》、《摭遺古今詩話》、《若父詩話》、《東坡詩話》、《西溪叢語》、《竹坡詩話》、《庚溪詩話》、《鶴林玉露》各有一二則,《夷堅》所載更有八則,其散見于說部書者尚多,或輯為《呂仙外史》,亦可觀也。

     曹國舅,惟《續通考》、《類書》各一則。

     藍采和故事,《太平廣記》、《續仙傳》各一則,龍兖《江南野錄》載陳學仙,嘗醉歌,有藍采和“塵世紛紛事更多”之句,則又以為陳歌也。

    何仙姑故事,《貢父詩話》、《續通考》、《獨醒志》各一則。

     ○張真人秦、漢以來,但有方士為神仙之說,無所謂道家者。

    以老聃為道教之祖,張陵為大宗,則始于北魏寇謙之,而唐時乃盛行。

    至信州龍虎山張氏世襲封号,則又自宋始也。

    按《三國志注》及《邵氏見聞錄》:張陵,漢順帝時人,入蜀居鶴鳴山中,造符書為人治病。

    陵子衡,衡子魯,以其法相授,自号師君,其衆曰鬼卒,曰祭酒,曰理頭。

    朝廷不能讨,就拜魯為漢甯太守。

    此張陵之始末見于傳記者也。

    胡氏《筆叢》及《續通考》又引道書,謂陵乃留侯八世孫,生于天目山,學長生之術,後隐于廣信龍虎山。

    章帝、和帝累召不起。

    久之,遍遊名山,至興安雲錦洞,煉丹三年,青龍白虎繞其上。

    丹成餌之,年六十而貌益少。

    又得秘書,通神變化,驅除妖鬼。

    既而入蜀,居鶴鳴山。

    老君授以秘,遂領弟子趙升、王長來雲台,複煉大丹,餌之。

    漢永壽二年,功成道著,乃以九月九日将諸品秘べ、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其子衡,而自與夫人雍氏白日升天,時年百二十三歲。

    其四代孫盛,複來居龍虎山雲。

    按《通考》所述雖頗誕幻,然張陵之後遷于龍虎山,其流派大抵如此。

    《通鑒》亦雲:張魯子自漢川徙居信州龍虎山也。

    然魏、晉以來,但私相傳授,而未尊于朝廷。

    《世說注》:郗與弟昙奉天師道。

    此人間奉道教之始也。

    至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自言嘗遇老子,命繼張陵為天師,授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服食導引口訣之法。

    又遇老子玄孫李譜,授以圖真經,劾召鬼神,及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使佐北方太平真君。

    乃奉其書,獻于魏明帝,朝野多未之信。

    獨崔浩深信之,勸魏主崇奉。

    乃迎緻謙之弟子,起天師道場于平城東南,重壇五層,月設廚會數千人。

    此朝廷崇道教之始也。

    丘瓊山謂:雲中科戒,即後世齋醮科儀所由起;服氣導引,即後世辟谷修養所由起;圖真經,即後世符咒攝召之術所由起;銷煉金丹,即後世烹煉丹藥所由起。

    然是時雖發于寇謙之,而謙之自雲繼張陵為天師。

    又《太平廣記》梁武初未知道教,因陶貞白詣張天師道裕,乃為立玄壇三百所。

    而《通考》亦載唐天寶六載以後,漢天師子孫嗣真教,冊贈天師為太師。

    可見六朝以來,早有天師之稱矣。

    天寶中既令其子孫嗣真教,當己世襲,但其封号,字史經見。

    《通考》:宋太宗祥不符九年,賜信州道士張正随号真靜先生,王欽若為奏立授院及上清觀,蠲其租稅。

    自是凡嗣世者皆賜号。

    丘瓊山謂此張氏賜号之始,然無階品。

    徽宗崇甯二年。

    賜張繼先亦僅号虛靜先生。

    (《續通考》:繼先随上入宮,諸妃嫔争以扇求書。

    繼先以經語書之,各契其意。

    中舉一柄扇,稽首書曰:“保鎮國祚,與天長存。

    ”則上所禦扇也。

    上奇之,命禱雨,辄應。

    金人犯汴,欽宗又召之,至泗州天慶觀,作頌曰:“西山下紅日,煙雨落潸潸。

    ”書絕而化,金人亦以是日陷汴京。

    又《夷堅志》張虛靜天師斬同州白蛇一事:虛靜乃漢天師三十代孫,平生不娶,京師将亂,潛出城還鄉,屍解,複隐于峨嵋山。

    天師嫡派遂絕,今以族人紹厥後雲。

    王棠《知新錄》雲:宋時有林太守者,送張天師于獄中,奏雲:“其祖乃漢賊,不宜使子孫襲封。

    ”朱子謂:人人尊信之,而林獨能名其為賊,其疏必有可觀,惜已不傳,不知當時如何施行也。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乃賜張宗演靈應沖和真人之号,給三品銀印,令主江南道教。

    (《張天師世家叙》謂:宋季有可大者,元世祖密遣使問之。

    可大謂使者曰:“後二十年當混一天下。

    ”至元十二年果驗,而可大已死,乃召其子宗演崇奉之。

    )十五年,又為建正乙祠于京師,以其弟子張留孫居之。

    嗣後張氏繼襲者,屢有加号,進秩至一品。

    明太祖以張正常為真人,去其舊稱天師之号,謂群臣曰:“至尊惟天,豈有師也?”賜秩正二品。

    按元時所封本号真人,而明祖謂應改其天師之号,蓋其時朝廷雖封曰真人,而世尚稱為天師。

    然則天師之稱,直自六朝以來不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