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享祀應從本俗。
其夷、趙百姓樂事佛者,聽之。
”其後姚興以鸠摩羅什會為國師,大營塔寺,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家而九。
)然《後漢書。
陶謙傳》: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界金盤,下為重樓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黃金塗像,衣以錦彩,招緻旁郡好佛者五千餘戶。
每浴佛,辄多設飲飯,布席于路,凡就食及觀者且萬馀人。
亦見《吳志。
劉繇傳》。
則後漢之末,佛像、佛寺已極莊嚴,不自戴及石虎始也。
(《南史。
戴傳》亦雲:自漢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特精其事。
宋世子鑄丈六金身于瓦官寺,既成,恨面瘦,工人不能改,迎視之。
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
”及減臂胛,果相稱。
據此,則佛像不始于。
)惟聽中國人出家為浮屠,前代無明文。
按晉明帝時,聽民劉峻出家,又聽洛陽婦女阿潘等為尼,此則中土人為僧尼之見于史者也。
(佛姨母瞿昙彌欲出家,如來不許,謂阿難言:“若聽女人出家,乃令佛法清淨,梵行不得久往。
譬如莠生稻田,善谷複敗。
”又言:“我之正法,千載興盛,以度女人故,至五百歲而漸衰徽。
”王阮亭引之,以為比邱尼之始。
然此乃彼國中人,而非中國人為尼之始。
)《隋志》又謂:魏黃初中,國人始依佛戒,剃發為僧。
蓋其時民間已私有此風,而其後遂著為令甲耳。
《七修類稿》又謂:俗以四月八日為釋迦生辰,誤也,周建子,當以夏正為二月八月矣。
○佛經字數《妙法蓮花經》六萬九千五百五言,《維摩诘經》三萬七千九十二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千二百八十七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三千二十言,《阿彌陀經》一千八百言,《觀音普賢菩薩法行經》六千九百九十言,《實相法蜜經》三千一百五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五十八言。
此八種經具十二部,合一十六萬六千八百五十七言,見白香山所作《蘇州重元寺法華院石壁經碑記》,謂三乘之要旨備于此矣。
○谏佛骨表有所本昌黎《谏佛骨表》專以自古人君事佛不事佛享國久暫為言。
按此亦有所本,《唐書》傅奕上疏诋浮屠法,謂“五帝三王未有佛,君明臣良,年祚長久。
漢明帝始立佛祠,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西晉以上不許中國人髡發,至石、苻乃弛厥禁,而政虐祚短,梁武、齊襄尤足為戒”雲雲。
又姚崇戒子令曰:“今之佛經,羅什所譯,姚興與之對翻,而興祚不延,國亦随滅。
梁武身為寺奴,胡太後以六宮入道,皆亡國殄家。
近孝和皇帝發使贖生,太平公主、武三思等度人造寺,身嬰夷戳,為天下笑。
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其臣則彭祖、老聃皆得六長齡,豈抄經鑄像力邢?”此二事又昌黎表所本也。
○觀音像胡應麟《筆叢》、王洲《觀音本紀》皆謂古時觀世音無婦人像,而曆引《法苑珠林》、《太平廣記》諸書以證之。
晉久熙十一年,梁州刺史楊收敬以罪下吏,其友郭宣及父處茂同被桎梏,念《觀世音經》十日,夜夢一菩薩,慰以大命無憂,俄而枷鎖自脫。
張興妻系獄,晝夜念觀音經。
一沙門蹴之曰:“起起!”俄而枷脫。
然戶閉無由出,又夢向沙門曰:“門已開矣!”果得出。
王球在獄,念《觀音經》,夢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又見一車輪。
沙門曰:“此五道門也。
”既覺,鎖皆斷脫。
畢覽随慕容垂北征,陷敵入深山失路,念《觀音經》。
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遂至家。
沙門法義得病,念《觀音經》,夢一道人為刳出腸胃,洗畢還納之,遂愈。
又一仕宦妻為神攝去,因作觀音像虔奉之,夢一僧救之得蘇。
據此數事,當時夢見者或沙門,或道人,明乎其非婦人像也。
王、胡二說固辨矣,然亦有不盡然者。
南宋甄龍友題觀世音像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洪景盧《夷堅志》:董性之母素持《觀音終門品經》,忽病死,其魂呼救若觀世音。
恍若有婦人璎珞被體,相好端嚴,以右手把其臂,挈之偕行,遂瘳。
許洄妻孫氏臨産,危若萬狀,默禱觀世音,恍惚見白氅婦人,抱一金色木龍與之,遂生男。
又壽涯禅師詠魚籃觀音詞,有“竅窕豐姿都沒賽,提魚賣,堪笑馬郎來納敗。
”《夷堅志》:徐熙載母程氏虔奉觀音,熙載舟行将覆,呼菩薩名得免。
既歸,母笑曰:“夜夢一婦人抱汝歸,果不妄。
”則觀音之為女像,宋、元間已然。
不特此也。
《北史》齊武成帝酒色過度,病發,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成一美婦人,食頃變為觀世音,徐之才療之而愈。
由美婦人而漸變為觀世音,則觀音之為女像可知。
又《南史》陳後主皇後沈氏,陳亡後入隋,隋亡後過江至毗陵天靜寺為尼,名觀音皇後。
為尼不以他名,而以觀音為名,則觀音之為女像益可知。
此皆見于正史者,則六朝時觀音已作女像,王、胡二公尚未深考也。
又今世所持誦《高王觀世音經》,亦見《北史。
盧景裕傳》。
景裕之敗也,系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
又有人責罪當死,誦經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
此經遂甚行,号曰《高王觀世音經》。
此經本景裕為高歡開府屬時所譯者也。
○天王堂僧寺多有名天王堂者,按《談薮》記唐天寶間,番寇西安,诏不空三藏誦咒禳之。
忽見金甲神人,不空雲:“此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往救矣!”後西安奏捷,亦雲西北有天王觀形,勝之。
朝廷因敕諸道立像。
郎瑛謂: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也。
又《括異志》:宋建炎中,敵将屠秀州,天王現于城上,大若數間屋,遂懼而引去。
因建天王樓于城西北隅。
○西王母世以西王母為女仙之宗,出《列子》及《汲冢周書》穆王乘八駿西巡狩,宴瑤池而捧王母之觞。
又《山海經》有“西王母绨幾戴勝”之語,因而《漢武外傳》遞相附會,遂有七夕會于甘泉,王母捧仙桃而降之事。
按《爾雅》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是西王母乃地名而非人名。
漢貳師将軍伐宛,斬王母寡,亦其王之名母寡耳(《陳湯傳》又作王母鼓,鼓寡聲相近也),未可以其名母寡而遂為女王也《七修類稿》亦雲:猶之國名女真,人姓胡母,未可謂女真國、胡母姓之皆女人也。
蓋《山海經》及《汲書》皆因《爾雅》西王母三字,遂造為穆王西巡之事,竟成典故。
司馬相如《大人賦》“吾乃今睹西王母{羽高}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則用之于詞賦矣。
《史記》造父禦穆王西巡狩,見西王母。
則并入之史冊矣。
後人又附會作《穆天子傳》,有“白雲在天”之謠,則更創傳奇體矣。
哀帝時,民間相傳:西王母行籌,經曆郡國,西入關,至京師會聚,祠西王母。
則且盛于祠祭矣。
《晉書。
張軌傳》:酒泉太守馬岌言:“酒泉之南山,即昆侖之體也。
周穆王見西王母于此。
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飾,煥若神宮,宜立西王母祠。
”又沮渠蒙遜襲卑和,至鹽池,祀西王母寺中。
中有元石神圖,因命張穆作賦。
則并處處有祠廟矣。
然《史記。
條枝國傳》: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五母,而未嘗見。
《後漢書。
大秦國傳》: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于日所入也。
《北史》:大秦國有西王母山,玉為堂室。
終皆惝恍之詞也。
○王子晉《列仙傳》:周靈王太子晉,好吹蕭,作鳳鳴。
遇道士浮邱公,按以上嵩山。
三十馀年後,七月七日,乘白鶴于缑山,舉手謝時人而去。
按《國語》:周靈王二十二年,、洛水鬥,王欲壅之,太子晉谏。
韋昭注:晉早卒,不立。
則仙去之說并無明文。
○安期生、浮邱伯世以安期生、浮邱伯皆為列仙之徒。
《史記。
封禅書》:栾大雲:“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又郭璞詩“左攜浮丘袂,右拍洪崖肩”是也。
然安期生實學黃老之術者。
《史記。
樂毅傳》:河上丈人以黃老教安期生,數傳至蓋公,為曹相國師,教相國以清淨為治,而齊國大治。
《蒯通傳》:安期生嘗以策幹項羽,羽不能用。
授以官,安期生不受而去。
則安期蓋隐君子也。
《漢書。
儒林傳》:申公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
在長安,元王又遣子郢與申公從之,俱卒業。
則浮丘伯實儒者也。
○容成禦女道家别有一種采補之術,本于容成公。
《漢書。
藝文志》有《容成陰道》二十卷。
《後漢。
方術傳》:冷壽光行容成公禦婦人法。
劉向《列仙傳》:容成公自稱黃帝師,見于周穆王,善補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發白複黑,齒落複生。
又《漢武故事》:上起柏梁台以處神君,神君者,女仙也。
霍去病微時,數禱于神君,神君乃見其形,自修飾欲與去病交接。
去病不肯,及病笃,上令再
其夷、趙百姓樂事佛者,聽之。
”其後姚興以鸠摩羅什會為國師,大營塔寺,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家而九。
)然《後漢書。
陶謙傳》: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界金盤,下為重樓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黃金塗像,衣以錦彩,招緻旁郡好佛者五千餘戶。
每浴佛,辄多設飲飯,布席于路,凡就食及觀者且萬馀人。
亦見《吳志。
劉繇傳》。
則後漢之末,佛像、佛寺已極莊嚴,不自戴及石虎始也。
(《南史。
戴傳》亦雲:自漢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特精其事。
宋世子鑄丈六金身于瓦官寺,既成,恨面瘦,工人不能改,迎視之。
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
”及減臂胛,果相稱。
據此,則佛像不始于。
)惟聽中國人出家為浮屠,前代無明文。
按晉明帝時,聽民劉峻出家,又聽洛陽婦女阿潘等為尼,此則中土人為僧尼之見于史者也。
(佛姨母瞿昙彌欲出家,如來不許,謂阿難言:“若聽女人出家,乃令佛法清淨,梵行不得久往。
譬如莠生稻田,善谷複敗。
”又言:“我之正法,千載興盛,以度女人故,至五百歲而漸衰徽。
”王阮亭引之,以為比邱尼之始。
然此乃彼國中人,而非中國人為尼之始。
)《隋志》又謂:魏黃初中,國人始依佛戒,剃發為僧。
蓋其時民間已私有此風,而其後遂著為令甲耳。
《七修類稿》又謂:俗以四月八日為釋迦生辰,誤也,周建子,當以夏正為二月八月矣。
○佛經字數《妙法蓮花經》六萬九千五百五言,《維摩诘經》三萬七千九十二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千二百八十七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三千二十言,《阿彌陀經》一千八百言,《觀音普賢菩薩法行經》六千九百九十言,《實相法蜜經》三千一百五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五十八言。
此八種經具十二部,合一十六萬六千八百五十七言,見白香山所作《蘇州重元寺法華院石壁經碑記》,謂三乘之要旨備于此矣。
○谏佛骨表有所本昌黎《谏佛骨表》專以自古人君事佛不事佛享國久暫為言。
按此亦有所本,《唐書》傅奕上疏诋浮屠法,謂“五帝三王未有佛,君明臣良,年祚長久。
漢明帝始立佛祠,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西晉以上不許中國人髡發,至石、苻乃弛厥禁,而政虐祚短,梁武、齊襄尤足為戒”雲雲。
又姚崇戒子令曰:“今之佛經,羅什所譯,姚興與之對翻,而興祚不延,國亦随滅。
梁武身為寺奴,胡太後以六宮入道,皆亡國殄家。
近孝和皇帝發使贖生,太平公主、武三思等度人造寺,身嬰夷戳,為天下笑。
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其臣則彭祖、老聃皆得六長齡,豈抄經鑄像力邢?”此二事又昌黎表所本也。
○觀音像胡應麟《筆叢》、王洲《觀音本紀》皆謂古時觀世音無婦人像,而曆引《法苑珠林》、《太平廣記》諸書以證之。
晉久熙十一年,梁州刺史楊收敬以罪下吏,其友郭宣及父處茂同被桎梏,念《觀世音經》十日,夜夢一菩薩,慰以大命無憂,俄而枷鎖自脫。
張興妻系獄,晝夜念觀音經。
一沙門蹴之曰:“起起!”俄而枷脫。
然戶閉無由出,又夢向沙門曰:“門已開矣!”果得出。
王球在獄,念《觀音經》,夢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又見一車輪。
沙門曰:“此五道門也。
”既覺,鎖皆斷脫。
畢覽随慕容垂北征,陷敵入深山失路,念《觀音經》。
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遂至家。
沙門法義得病,念《觀音經》,夢一道人為刳出腸胃,洗畢還納之,遂愈。
又一仕宦妻為神攝去,因作觀音像虔奉之,夢一僧救之得蘇。
據此數事,當時夢見者或沙門,或道人,明乎其非婦人像也。
王、胡二說固辨矣,然亦有不盡然者。
南宋甄龍友題觀世音像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洪景盧《夷堅志》:董性之母素持《觀音終門品經》,忽病死,其魂呼救若觀世音。
恍若有婦人璎珞被體,相好端嚴,以右手把其臂,挈之偕行,遂瘳。
許洄妻孫氏臨産,危若萬狀,默禱觀世音,恍惚見白氅婦人,抱一金色木龍與之,遂生男。
又壽涯禅師詠魚籃觀音詞,有“竅窕豐姿都沒賽,提魚賣,堪笑馬郎來納敗。
”《夷堅志》:徐熙載母程氏虔奉觀音,熙載舟行将覆,呼菩薩名得免。
既歸,母笑曰:“夜夢一婦人抱汝歸,果不妄。
”則觀音之為女像,宋、元間已然。
不特此也。
《北史》齊武成帝酒色過度,病發,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成一美婦人,食頃變為觀世音,徐之才療之而愈。
由美婦人而漸變為觀世音,則觀音之為女像可知。
又《南史》陳後主皇後沈氏,陳亡後入隋,隋亡後過江至毗陵天靜寺為尼,名觀音皇後。
為尼不以他名,而以觀音為名,則觀音之為女像益可知。
此皆見于正史者,則六朝時觀音已作女像,王、胡二公尚未深考也。
又今世所持誦《高王觀世音經》,亦見《北史。
盧景裕傳》。
景裕之敗也,系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
又有人責罪當死,誦經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
此經遂甚行,号曰《高王觀世音經》。
此經本景裕為高歡開府屬時所譯者也。
○天王堂僧寺多有名天王堂者,按《談薮》記唐天寶間,番寇西安,诏不空三藏誦咒禳之。
忽見金甲神人,不空雲:“此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往救矣!”後西安奏捷,亦雲西北有天王觀形,勝之。
朝廷因敕諸道立像。
郎瑛謂: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也。
又《括異志》:宋建炎中,敵将屠秀州,天王現于城上,大若數間屋,遂懼而引去。
因建天王樓于城西北隅。
○西王母世以西王母為女仙之宗,出《列子》及《汲冢周書》穆王乘八駿西巡狩,宴瑤池而捧王母之觞。
又《山海經》有“西王母绨幾戴勝”之語,因而《漢武外傳》遞相附會,遂有七夕會于甘泉,王母捧仙桃而降之事。
按《爾雅》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是西王母乃地名而非人名。
漢貳師将軍伐宛,斬王母寡,亦其王之名母寡耳(《陳湯傳》又作王母鼓,鼓寡聲相近也),未可以其名母寡而遂為女王也《七修類稿》亦雲:猶之國名女真,人姓胡母,未可謂女真國、胡母姓之皆女人也。
蓋《山海經》及《汲書》皆因《爾雅》西王母三字,遂造為穆王西巡之事,竟成典故。
司馬相如《大人賦》“吾乃今睹西王母{羽高}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則用之于詞賦矣。
《史記》造父禦穆王西巡狩,見西王母。
則并入之史冊矣。
後人又附會作《穆天子傳》,有“白雲在天”之謠,則更創傳奇體矣。
哀帝時,民間相傳:西王母行籌,經曆郡國,西入關,至京師會聚,祠西王母。
則且盛于祠祭矣。
《晉書。
張軌傳》:酒泉太守馬岌言:“酒泉之南山,即昆侖之體也。
周穆王見西王母于此。
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飾,煥若神宮,宜立西王母祠。
”又沮渠蒙遜襲卑和,至鹽池,祀西王母寺中。
中有元石神圖,因命張穆作賦。
則并處處有祠廟矣。
然《史記。
條枝國傳》: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五母,而未嘗見。
《後漢書。
大秦國傳》: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于日所入也。
《北史》:大秦國有西王母山,玉為堂室。
終皆惝恍之詞也。
○王子晉《列仙傳》:周靈王太子晉,好吹蕭,作鳳鳴。
遇道士浮邱公,按以上嵩山。
三十馀年後,七月七日,乘白鶴于缑山,舉手謝時人而去。
按《國語》:周靈王二十二年,、洛水鬥,王欲壅之,太子晉谏。
韋昭注:晉早卒,不立。
則仙去之說并無明文。
○安期生、浮邱伯世以安期生、浮邱伯皆為列仙之徒。
《史記。
封禅書》:栾大雲:“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又郭璞詩“左攜浮丘袂,右拍洪崖肩”是也。
然安期生實學黃老之術者。
《史記。
樂毅傳》:河上丈人以黃老教安期生,數傳至蓋公,為曹相國師,教相國以清淨為治,而齊國大治。
《蒯通傳》:安期生嘗以策幹項羽,羽不能用。
授以官,安期生不受而去。
則安期蓋隐君子也。
《漢書。
儒林傳》:申公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
在長安,元王又遣子郢與申公從之,俱卒業。
則浮丘伯實儒者也。
○容成禦女道家别有一種采補之術,本于容成公。
《漢書。
藝文志》有《容成陰道》二十卷。
《後漢。
方術傳》:冷壽光行容成公禦婦人法。
劉向《列仙傳》:容成公自稱黃帝師,見于周穆王,善補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發白複黑,齒落複生。
又《漢武故事》:上起柏梁台以處神君,神君者,女仙也。
霍去病微時,數禱于神君,神君乃見其形,自修飾欲與去病交接。
去病不肯,及病笃,上令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