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人冢。
鮑永椎牛上苟谏冢。
魏武祭橋玄墓,又賜徐晃牛酒,令上先人墓。
龐德公亦有上冢事。
兩漢以來,見于史書者不一而足。
蓋又因上陵之制,士大夫仿之,皆立祠堂于墓所,庶人之家不能立祠,則祭于墓,相習成俗也。
孔子雲:死歸土謂之鬼。
周豐雲: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以生者之哀,事死者之鬼,亦情之自然而不容已者也。
李濟翁《資暇錄》記唐時寒食出城拜掃,雖已即吉者,仍用喪服,白衫麻鞋。
此蓋猶沿古時兇祭之意。
○合葬《檀弓》: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
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
”又曰:“周公蓋。
”然則合葬之制,起于周公也。
按古人合葬,不惟同穴,而且同椁,蓋取相親之意。
《記》雲:親之也者,親之也,生既同室,死自不容相離,故衛人之也離之,魯人之也合之,而孔子獨善魯。
然所謂離之者,亦非異其椁,但一椁而為二室耳。
合之則并無有隔于兩棺之間者,而孔子之所善在此,則合葬之當同椁也審矣。
後世古法漸亡,同椁之制久已不講,所謂合葬者,但同穴耳。
然古制亦有不便于時俗者。
人之生死不齊,時之貧富亦異,故朱子謂古人椁大,可容兩棺,今人椁小,不能容,亦未嘗以異椁為非也。
司馬溫公作《程夫人墓志》雲:蜀人之也,同壟而異圹。
則并有隔圹者矣。
○改葬《中庸》:武王末受命,追王太王、王季。
疏雲:武王追王,周公又改葬以王禮。
按《左傳》隐公元年冬十月,改葬惠公。
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故有阙,是以改葬。
《戰國策》:魏惠王死,大雪,太子不改葬期。
惠施謂太子曰:“昔王季葬于禁山之尾,栾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先王欲一見群臣百姓也。
出而張朝三日而後更葬。
”則改葬起于文王也。
(《呂氏春秋》謂葬于渦山之尾,《初學記》作呙山,《論衡》作滑山。
)然古人改葬,蓋出于不得已。
鄭康成謂墳墓以他故崩壞,将亡失屍柩者,韓昌黎亦謂山崩水湧毀其墓,及葬不備禮者;敖繼公亦雲或以向者之葬不能如禮,如晉惠公于共世子之類是也。
後世以遷就風水,輕動祖宗之體魄,謬矣!改葬在除喪後者,其服缌麻。
《梁傳》:改葬之禮,缌舉下緬也。
《喪服記》:改葬服缌。
戴德、鄭康成皆謂:服缌者,臣為君,子為父,妻妾為夫及孫為祖後者也。
然則主喪者僅服缌,非主喪者則無服矣。
衛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問服于子思。
子思曰:“禮:父母改葬,缌;既葬而除之,不忍無服送至親也。
”非父母無服,無服則吊服,昌黎謂:吊服,加麻也。
○久而不葬《禮》:士庶人逾月而葬,以次而上,至七月止,無久殡不葬者。
《喪服小記》:久而不葬者,惟主喪者不除。
此則有他故,必不得已者耳,非若後世停柩之法也。
司徒文子問子思曰:“喪服既除,然後乃葬,則其服何服?”子思曰:“三年之喪未葬,服不變,除何有焉?”昌黎所謂改葬與未葬異者也,此久而不葬之服制也。
○假葬世俗有攢柩于所居之室,遂以為葬所者,古人謂之假葬。
《通典》有假葬三年即吉議。
郗诜母亡,便于嘗北壁外下棺,三年即吉。
衛以其不應除服議之,诜雲:“此方下濕,唯城中高,故遂葬于所居之宅,祭于所養之堂,不知其不可也。
”(亦見《晉書》)。
程《三柳軒雜說》:胡楷買屋修理,于夾壁中得故攢堂一屍,僵卧如生,觸之則應手灰滅,遂白有司,遷瘗之。
蓋即古人假葬之制也。
○洗骨葬時俗愚民有火化其先人之骨者,謂之火葬。
顧甯人已詳言其兇慘。
然又有洗骨葬者。
江西廣信府一帶風俗,既葬二三年後,辄啟棺洗骨使淨,别貯瓦瓶内埋之,是以争風水者,往往多盜骨之弊。
餘友沈倬其宰上饒,見庫中有骨數十具,皆盜葬成訟貯庫者。
按《南史。
顧憲之傳》:憲之為衡陽内史。
其土俗,人有病,辄雲先亡為禍,乃開冢剖棺,水洗枯骨,名為除祟。
則此俗由來久矣。
○神道吳曾《能改齋漫錄》謂:墓路稱神道,自漢已然。
而引《襄陽耆舊傳》光武立蘇嶺祠,刻二石鹿夾神道,又《楊震碑》首題“太尉楊公神道碑銘”為證。
張氵昊又引《漢書。
高惠文功臣表》雲戚國侯李信成,坐為太常丞相侵神道為隸臣,又《霍光傳》光夫人侈大其茔制,起二幽阙,築神道,謂此二事又在前。
是神道蓋起于西漢也。
○碑表《儀禮。
士婚禮》入門當碑揖,《聘禮》賓自碑内聽命,又曰東西北上碑南,《禮記。
祭義》牲入廟門,麗牲于碑。
賈氏以為宗廟皆有碑,以識日景。
《說文注》又雲:宗廟碑以麗牲,後人因于其上紀功德。
《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注:豐碑以大木為之,桓楹者形如大楹也。
《喪大記》:君葬四二碑,大夫葬二绋二碑,凡封窆用去碑。
注:樹碑于圹前,以绋繞之,用辘轳下棺也。
按此數說,則古人宮寝墳墓皆植大木為碑。
而其字從石者,孫何雲:取其堅且久也;劉勰則謂:宗廟有碑樹之兩楹,事止麗牲,未勒勳績,後代自廟徂墳,以石代金;司馬溫公謂:古人勳德多勒銘鼎鐘,藏之宗廟,其葬則有豐碑以下棺耳,秦漢以來,始作文褒贊功德,刻之于石,亦謂之碑。
此二說似謂刻石之碑與下棺之碑無涉者,然唐封演《聞見記》:豐碑本天子、諸侯下棺之柱,臣子或書君父勳伐于其上,又立于隧口,故謂之神道。
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貫纟率索之象。
孫宗鑒《東臯雜錄》:周、秦皆以碑懸棺,或木或石,既葬,碑留圹中,不複出矣。
後稍書姓名爵裡于其上,後漢遂作文字。
李綽《尚書故實》亦雲:古碑皆有圓空,蓋本墟墓間物,所以懸窆者,後人因就紀功德,由是遂有碑表。
數十年前有樹德政碑者,亦設圓空,後悟其非,遂改。
而孫何亦謂:昔在颍中,嘗見多荀陳古碑,皆穴其上,若貫索為之者。
以問起居郎張觀,觀曰:“漢去古未遠,猶有豐碑之遺像。
”更以質之柳仲塗,亦雲。
然則墓道之有碑刻文,本由于懸窆之豐碑,而或易以石也。
古碑之傳于世者,漢有楊震碑,首題“太尉楊公神道碑銘”,又蔡邕作郭有道、陳太邱墓碑文,載在《文選》。
《後漢書》:崔實卒,袁隗為之樹碑頌德。
故劉勰謂東
鮑永椎牛上苟谏冢。
魏武祭橋玄墓,又賜徐晃牛酒,令上先人墓。
龐德公亦有上冢事。
兩漢以來,見于史書者不一而足。
蓋又因上陵之制,士大夫仿之,皆立祠堂于墓所,庶人之家不能立祠,則祭于墓,相習成俗也。
孔子雲:死歸土謂之鬼。
周豐雲: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以生者之哀,事死者之鬼,亦情之自然而不容已者也。
李濟翁《資暇錄》記唐時寒食出城拜掃,雖已即吉者,仍用喪服,白衫麻鞋。
此蓋猶沿古時兇祭之意。
○合葬《檀弓》: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
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
”又曰:“周公蓋。
”然則合葬之制,起于周公也。
按古人合葬,不惟同穴,而且同椁,蓋取相親之意。
《記》雲:親之也者,親之也,生既同室,死自不容相離,故衛人之也離之,魯人之也合之,而孔子獨善魯。
然所謂離之者,亦非異其椁,但一椁而為二室耳。
合之則并無有隔于兩棺之間者,而孔子之所善在此,則合葬之當同椁也審矣。
後世古法漸亡,同椁之制久已不講,所謂合葬者,但同穴耳。
然古制亦有不便于時俗者。
人之生死不齊,時之貧富亦異,故朱子謂古人椁大,可容兩棺,今人椁小,不能容,亦未嘗以異椁為非也。
司馬溫公作《程夫人墓志》雲:蜀人之也,同壟而異圹。
則并有隔圹者矣。
○改葬《中庸》:武王末受命,追王太王、王季。
疏雲:武王追王,周公又改葬以王禮。
按《左傳》隐公元年冬十月,改葬惠公。
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故有阙,是以改葬。
《戰國策》:魏惠王死,大雪,太子不改葬期。
惠施謂太子曰:“昔王季葬于禁山之尾,栾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先王欲一見群臣百姓也。
出而張朝三日而後更葬。
”則改葬起于文王也。
(《呂氏春秋》謂葬于渦山之尾,《初學記》作呙山,《論衡》作滑山。
)然古人改葬,蓋出于不得已。
鄭康成謂墳墓以他故崩壞,将亡失屍柩者,韓昌黎亦謂山崩水湧毀其墓,及葬不備禮者;敖繼公亦雲或以向者之葬不能如禮,如晉惠公于共世子之類是也。
後世以遷就風水,輕動祖宗之體魄,謬矣!改葬在除喪後者,其服缌麻。
《梁傳》:改葬之禮,缌舉下緬也。
《喪服記》:改葬服缌。
戴德、鄭康成皆謂:服缌者,臣為君,子為父,妻妾為夫及孫為祖後者也。
然則主喪者僅服缌,非主喪者則無服矣。
衛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問服于子思。
子思曰:“禮:父母改葬,缌;既葬而除之,不忍無服送至親也。
”非父母無服,無服則吊服,昌黎謂:吊服,加麻也。
○久而不葬《禮》:士庶人逾月而葬,以次而上,至七月止,無久殡不葬者。
《喪服小記》:久而不葬者,惟主喪者不除。
此則有他故,必不得已者耳,非若後世停柩之法也。
司徒文子問子思曰:“喪服既除,然後乃葬,則其服何服?”子思曰:“三年之喪未葬,服不變,除何有焉?”昌黎所謂改葬與未葬異者也,此久而不葬之服制也。
○假葬世俗有攢柩于所居之室,遂以為葬所者,古人謂之假葬。
《通典》有假葬三年即吉議。
郗诜母亡,便于嘗北壁外下棺,三年即吉。
衛以其不應除服議之,诜雲:“此方下濕,唯城中高,故遂葬于所居之宅,祭于所養之堂,不知其不可也。
”(亦見《晉書》)。
程《三柳軒雜說》:胡楷買屋修理,于夾壁中得故攢堂一屍,僵卧如生,觸之則應手灰滅,遂白有司,遷瘗之。
蓋即古人假葬之制也。
○洗骨葬時俗愚民有火化其先人之骨者,謂之火葬。
顧甯人已詳言其兇慘。
然又有洗骨葬者。
江西廣信府一帶風俗,既葬二三年後,辄啟棺洗骨使淨,别貯瓦瓶内埋之,是以争風水者,往往多盜骨之弊。
餘友沈倬其宰上饒,見庫中有骨數十具,皆盜葬成訟貯庫者。
按《南史。
顧憲之傳》:憲之為衡陽内史。
其土俗,人有病,辄雲先亡為禍,乃開冢剖棺,水洗枯骨,名為除祟。
則此俗由來久矣。
○神道吳曾《能改齋漫錄》謂:墓路稱神道,自漢已然。
而引《襄陽耆舊傳》光武立蘇嶺祠,刻二石鹿夾神道,又《楊震碑》首題“太尉楊公神道碑銘”為證。
張氵昊又引《漢書。
高惠文功臣表》雲戚國侯李信成,坐為太常丞相侵神道為隸臣,又《霍光傳》光夫人侈大其茔制,起二幽阙,築神道,謂此二事又在前。
是神道蓋起于西漢也。
○碑表《儀禮。
士婚禮》入門當碑揖,《聘禮》賓自碑内聽命,又曰東西北上碑南,《禮記。
祭義》牲入廟門,麗牲于碑。
賈氏以為宗廟皆有碑,以識日景。
《說文注》又雲:宗廟碑以麗牲,後人因于其上紀功德。
《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注:豐碑以大木為之,桓楹者形如大楹也。
《喪大記》:君葬四二碑,大夫葬二绋二碑,凡封窆用去碑。
注:樹碑于圹前,以绋繞之,用辘轳下棺也。
按此數說,則古人宮寝墳墓皆植大木為碑。
而其字從石者,孫何雲:取其堅且久也;劉勰則謂:宗廟有碑樹之兩楹,事止麗牲,未勒勳績,後代自廟徂墳,以石代金;司馬溫公謂:古人勳德多勒銘鼎鐘,藏之宗廟,其葬則有豐碑以下棺耳,秦漢以來,始作文褒贊功德,刻之于石,亦謂之碑。
此二說似謂刻石之碑與下棺之碑無涉者,然唐封演《聞見記》:豐碑本天子、諸侯下棺之柱,臣子或書君父勳伐于其上,又立于隧口,故謂之神道。
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貫纟率索之象。
孫宗鑒《東臯雜錄》:周、秦皆以碑懸棺,或木或石,既葬,碑留圹中,不複出矣。
後稍書姓名爵裡于其上,後漢遂作文字。
李綽《尚書故實》亦雲:古碑皆有圓空,蓋本墟墓間物,所以懸窆者,後人因就紀功德,由是遂有碑表。
數十年前有樹德政碑者,亦設圓空,後悟其非,遂改。
而孫何亦謂:昔在颍中,嘗見多荀陳古碑,皆穴其上,若貫索為之者。
以問起居郎張觀,觀曰:“漢去古未遠,猶有豐碑之遺像。
”更以質之柳仲塗,亦雲。
然則墓道之有碑刻文,本由于懸窆之豐碑,而或易以石也。
古碑之傳于世者,漢有楊震碑,首題“太尉楊公神道碑銘”,又蔡邕作郭有道、陳太邱墓碑文,載在《文選》。
《後漢書》:崔實卒,袁隗為之樹碑頌德。
故劉勰謂東